中学生物课堂导入法例谈
- 格式:pdf
- 大小:210.79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生物教学导入教案
导入活动:生物的分类
一、目标
1. 完成对生物的分类思维导图。
2. 了解生物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
3. 掌握生物的基本分类法。
二、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生物,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或者有一些不同
的地方呢?比如说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三、导入讨论
1. 请同学们就生物的分类思维导图中,列出各种生物的类别,并尝试将它们分类。
2.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分类方法。
3. 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属于不同类别的生物,讨论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四、导入总结
1. 生物分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
2. 生物的分类方法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分类、遗传分类等。
3. 生物的分类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可以通过相同特征、生活习性、遗传关系等来进行分类。
五、激发思考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要对一个未知的生物进行分类,应该如何去做呢?(提示:
观察其形态特征、生活方式、遗传结构等)
六、作业
完成对生物的分类思维导图,并尝试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七、拓展
请同学们在家里观察周围的生物,尝试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将它们分类,并在下节课分享你
的发现。
初中生物导入教案一、本节课要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使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是初中生物初学者,尚未具备较深厚的生物基础知识。
因此,本节课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导入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介绍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难点: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规律。
五、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证明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出示一张海报,上面写着“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
(2)引导学生观察海报,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生物学是什么吗?生物学是如何起源和发展起来的呢?”(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入主题,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
2. 学习和实验环节:(1)教师简要介绍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规律。
(2)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生物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总结和展望:(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学的重要性。
(2)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继续学习生物学的知识。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查阅有关生物学起源和发展的资料,了解更多生物学知识,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八、板书设计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亲自动手操作,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继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认识水平。
课堂导入方案初中生物教案
学科:生物
年级:初中
课时:1节课
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时间:5分钟
导入内容:
1. 导入目的: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活动设计:
a. 情境再现:教师播放生物专题纪录片的片段,让学生看到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鬼斧神工、神奇之处。
b.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片段中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生物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展现出来的?”
c. 启发思考:教师带领学生思考生物学的魅力所在,引导他们探索生物学的奥秘。
3. 导入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评估他们是否对生物学的学习有所兴趣和认识。
导入结束:师生互动,学生兴奋
导入提醒:
导入阶段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对生物学有所迷恋和探索的欲望。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作者:李述友贺宝柱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04期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或是某项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活动。
精彩的教学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入,创设良好的生物学习情境,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
生物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可以有多种方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几种教学导入方法。
1.复习导入法这是一种最为广泛、普遍的导课方法。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一种新的教学情境,学习者一般会根据已有的旧知识进行选择,那些能与旧知识建立联系的知识往往能更好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事实上,生物学科的知识,都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在上新课之前,将上节课或前几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复习,在此基础上顺势导入新课。
这既使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使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关联之处,使新旧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
2.生活情景导入法中学生物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能从身边的各种现象出发,挖掘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运用于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兴趣和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动物社会行为中的信息交流”时,可从这个问题入手:当你吃的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马上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选择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紧扣了课题,使得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下面的问题:后面的蚂蚁是怎么得知食物的地点的?……任何的小事情,都可能包含大学问,如果能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实例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习惯地去留意观察身边的生活,培养自己的科学嗅觉。
生物课常见的几种导入法课堂导入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实物导入这种方式主要是老师直接拿一些实物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述花的结构时,我拿了一束鲜花走进教室,学生看见鲜花,既兴奋又好奇,我拿出一支大而漂亮的牡丹花,问他们结不结果实,学生说不结;又拿出一朵小小的枣花,问他们结不结果实,学生说:结。
为什么大而漂亮的牡丹花不结果实,而小小的枣花却能结出大大的枣子呢?这样的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花的构造的欲望。
二、实验导入实验是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奥秘的主要方法,离开了实验,生物课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应用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例如:上课伊始,我先让某一学生在闭目的前提下,用手摸不同的物体,如:球、书、石块、冰块、热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一样。
在这个小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人不用眼看,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凉热等特点。
而这些特点对于正常人来说,用眼一看都知道,这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明的语言导出感受器官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三、趣味问题导入例如,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我设问:“为什么我们家里阳台上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光源方向弯曲生长呢?”在学生初步讨论之后,我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生长素与这种现象有关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四、故事导入采用寓意深刻、幽默轻松的故事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
故事导入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说明问题,教师还需引导分析,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例如,讲述人类探索宇宙生命的故事,前几年美国探索火星和土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