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2011-20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
- 格式:wps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7
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编号:611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原理(A)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不给分。
2、答题须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用铅笔、红色笔者不给分。
3、答题必须写清题号,字迹要清楚,卷面要保持整洁。
4、试题要随答题纸一起交回。
一、辨析题(判断每个论断的正误,并分析说明理由。
每小题5分,共4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柔和在一起而形成的新理论。
2.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3.社会的政治结构是适应着一定的经济结构的要求建立的,它根源于经济基础。
因此,特定的经济基础一旦产生,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4.阶级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6.2008年以来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殃及整个世界,进一步引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叠加和组合。
8.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来自于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则来自于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
2.简述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性特征。
3.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4.简述“新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
5.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运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原理,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
2.简论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3.简论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当代意义。
共1页第1页。
共19页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测试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2分,共6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1.【答案】C【解题思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2.答案【A】【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发展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世界本源问题C.意识本质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3.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掌握情况。
唯物主共19页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其划分的根本标准在于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所作的回答不同,即世界的本源是否是物质的。
认为世界本质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源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
ACD三项虽然都是哲学的重要问题,但不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应予以排除。
4.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人与物的关系4.答案【A】【解题思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全国2012年月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试题12课程代码:1009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2.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 )A.辩证法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A.阶级性B.先进性C.科学性D.实践性4.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6.否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D.二元论7.“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是一种(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8.我们观察到桃子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形成这个桃子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实践和理论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0.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11.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B.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D.自然科学、哲学、艺术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3.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
2010年真题一、概念辨析1.偶然性与必然性2.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3.运动与静止4.真理与价值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二、简答题1.简述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及其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什么是矛盾分析法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5.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三、论述题1.试论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2.试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根据。
2011 年一、辨析题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精神不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3、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4、被社会公认的理论就是真理。
5、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简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4、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论述题1、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谈谈你对“包容性增长”的理解。
2、试论述我党制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四、分析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已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東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已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 请问马克思这段话包含哪些哲学道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
即一个木桶最大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长水板或平均长度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
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C )0-27A.与时俱进B.综合创新C.理论联系实际D.发展马克思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1-35A.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 C )1-37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表明时间具有( C )1-42A.持续性B.绝对性C.一维性D.伸张性5.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 D )1-61A.坚持实践的观点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C.坚持辩证的否定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D )1-56A.事物的内部矛盾B.事物的外部矛盾C.事物的主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7.“揠苗助长”这个寓言说明( D )1-86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C.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D.如果违背规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就越严重8.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 A )2-90A.一致的B.不一致的C.同时的D.不同时的9.“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 C )2-89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0.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说的是认识的( A )2-108A.辩证运动B.绝对运动C.相对运动D.辩证否定11.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的是( D )2-114A.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B.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C.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过程中结成的( B )3-139A.社会关系B.经济关系C.交往关系D.竞争关系1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者是( B )3-163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14.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B )3-160A.和平发展B.暴力革命C.渐进改革D.文化宣传15.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D )3-134A.具有自我意识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语言文字D.制造使用工具16.在商品赊购赊销中,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职能是( C )4-190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D )4-198A.商品按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劳动力成为商品18.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C )4-203A.价值规律B.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19.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 A )4-217A.议会制B.三权分立制C.普选制D.多党制20.合称为流通资本的两种资本是( C )5-229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C.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D.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2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B )5-234A.Ⅰ(v+m )=ⅡcB.Ⅰ(v+△v+m/x )=Ⅱ(c+△c)C.Ⅰ(c+v+m)=Ⅰ(c+△c)+Ⅱ(c+△c)D.Ⅱ(c+v+m)=Ⅰ(v+△v+m/x)+Ⅱ(v+△v+m/x)22.平均利润形成之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表现为市场价格围绕( D )5-245A.生产成本上下波动B.平均利润上下波动C.价值上下波动D.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3.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A )5-257A.土地肥沃程度、地址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B.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D.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24.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 B )6-270A.国家垄断资本B.金融资本C.私人垄断资本D.借贷资本25.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形式主要是( C )6-268A.卡特尔B.辛迪加C.混合联合企业D.康采恩26.经济全球化本质上( B )6-291A.生产要素市场化B.资源配置国际化C.国际分工普遍化D.市场经济一体化27.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 B )7-318A.工人阶级及其群众组织B.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C.工农联盟D.无产阶级专政机关28.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 A )7-323A.公有制为主体、全民所有制为主导B.不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29.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 A )7-324A.按劳分配B.按需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资分配30.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 A )8-351A.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B.过渡阶段和社会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11-2012 学年第 1 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 C2 A3 C4 A5 C6 C7 A8 D9 A 10 C11 B 12 A 13 A 14 B 15 C 16 A 17 A 18 C 19 D 20 B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至少选出两个正确答案,少选、多选都不得分,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10分)1 CD2 ABCD3 AB4 AB5 A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⒈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5分)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2.5分)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5分)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5分)⒉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1分)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1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1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分)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全国2011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评分课程代码: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A.理论品质C.理论核心正确答案:A(1分)注解: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B(1分)注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C.物是感觉的集合正确答案:D(1分)注解: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那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片精神(“理念气“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邻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概念C.相对主义的观点正确谜底:A(1分)注解:XXX: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的观点看问题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正确答案:C(1分)注解:粮食同稻谷、小炭、大豆、高粱之间的关系如同水果和苹果、梨、桃等的关系,是一种普遍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基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正确谜底:D(1分)注解: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裕体目前“度”中,因此,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规模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 物质B. 精神C. 意识D. 理念答案:A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C. 价值和使用价值D. 商品和货币答案:A4.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是()。
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德意志意识形态》D. 《哲学的贫困》答案:C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 阶级斗争B. 社会基本矛盾C. 科学技术D. 政治制度答案:B6.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资本和劳动的矛盾D.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答案:D7.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
A. 实现共同富裕B. 建立无阶级社会C.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D. 实现共产主义答案:D8.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
A. 教育B. 劳动C. 科学技术D. 社会实践答案:D9.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是()。
A. 消灭私有制B. 消灭阶级C. 消灭国家D. 消灭剥削答案:B10.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
A. 夺取政权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答案:ABC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实践性B. 革命性C. 科学性D. 阶级性答案:ABCD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标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 C2 A3 D4 A5 C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⒉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 )A 客观实在性B 实物性C 结构性D 可分性⒊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D )A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⒋“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 是相同的,只是强点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A 观察实验方法B 逻辑推理方法C 矛盾分析法D 归法演绎方法6 C7 A8 D9 A 10 C⒍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A 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 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⒐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 )A 阶级斗争B 生产方式C 生产力D 科技革命⒑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C )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11 B 12 A 13 A 14 B 15 C⒒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B )A 商品和商品的对立B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C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D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立⒓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 )A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 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 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方式是( A )A 实践B 劳动C 时空D 运动⒕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 B ) A 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 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 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 剩余价值量提高了⒖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C )决定的。
A 使用价值B 交换价值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具体劳动时间16 A 17 A 18 C 19 D 20 B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A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B 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 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简介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⒘人类社会关系中最为基本的关系是( A )A 生产关系B 经济关系C 政治关系D 法律关系⒙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折中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⒚下列哪一位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代表( D )A 昂立·圣西门B 沙尔·傅立叶C 罗伯特·欧文D 亚当·斯密⒛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B )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至少选出两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标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少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 CD2 ABCD3 ABCD4 AB5 ACD⒈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的哲学道理( CD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⒉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BCD )A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B 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C 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D 感觉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概念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⒊下列选项中,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选项有( ABCD )A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 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剥削C 资本是个历史范畴D 资本反映了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⒋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最基本的方法有( AB )A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C 垄断剩余价值生产D 利润⒌下列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CD )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⒈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5分)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2.5分)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5分)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5分)⒉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1分)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1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1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分)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1分)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1分)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
这就是逻辑证明发挥作用的过程。
当然,逻辑证明并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1分)。
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
是不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1分)⒊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答:(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1分)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
(1分)(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1分)(3)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出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1分)第二,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分)第三,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分)(4)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的同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1分)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1分)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1分)其三,可能导致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出现比例失衡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分)四、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答:这句话是不对的。
(2分)这是因为:绝对真理也叫真理的绝对性。
(1分)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分)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
(1分)因为:第一,从整个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或片段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实际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1分)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该对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1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是:①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1分)②两者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1分)⒉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这句话是错误的。
(2分)这是因为:(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1分)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1分)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1分)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1分)(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1分)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