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宗:专家与通人
- 格式:ppt
- 大小:323.50 KB
- 文档页数:17
雷海宗是20世纪中国著名史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14年(1935—1949),将“清华史学”发扬光大。
雷海宗强调学术对现实的作用,在抗战时期走出书斋,积极参政,参与创办《战国策》杂志,发表时评。
有人曾评价他“与其说他是一位历史学家,不如说是一位政治哲学家”。
【蒋廷黻慧眼识人】雷海宗字伯伦,1902年生于河北省永清县,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学习,1922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
1927年,雷海宗获得博士学位,时年25岁。
同年返国,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史学界,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学者为数不少,但取得国外名校博士学位的凤毛麟角。
雷海宗经过清华文科训练,以外国思想史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雷海宗在学术中所表现出来的开阔视野、中西比较、大胆质疑和探索的特点,与这种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有很大关系。
雷海宗主张史学家应贯通中外、改造中国传统史学,并且身体力行。
中央大学历史系学生蒋孟引(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听了雷海宗的“西洋中古史”和“西洋文化史”课程,给他的感觉是“不用讲稿,更无教本,板书也很少,全凭流利的口才论述史事,精辟分析,滔滔不倦,娓娓动听,极其引人入胜,真是如坐春风”。
1931年,雷海宗转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系教授,讲授“欧洲通史”。
雷海宗在西洋史方面第一篇文章就是对英国作家韦尔斯《世界史纲》的批驳。
1928年,雷海宗发文批驳了韦尔斯的“欧洲中心论”,成为最早批驳“欧洲中心论”的中国学者之一。
1932年,年仅30岁的雷海宗得以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
这一年,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蒋廷黻为“多方延揽人才”,聘请雷海宗到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授,蒋廷黻成为雷海宗学术生涯中的“伯乐”。
1940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史地教育委员会,雷海宗同吴稚晖、张其韵、蒋廷黻、顾颉刚、钱穆、陈寅恪、傅斯年等入选,反映了雷海宗在文教界的声望。
蒋廷黻和雷海宗一样,是留美博士,攻读的都是西洋史史学。
专家与通人雷海宗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
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
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
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
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
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
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
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
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
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
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们是通人。
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
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
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
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再进一步。
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
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
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
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
作者: 张晓唯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出版物刊名: 经济社会史评论
页码: 195-20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战国策》;历史学界;历史系;宗先生;中国通史;院系调整;中国传统史学;战国策派;
雷先生;林同济
摘要:在中国知识分子20世纪的生命记录中,在历史学界追溯与怀想的先辈里,有一个人的名字时隐时现,从不曾离开人们的记忆,近年来似更有'趋热'之势,他就是雷海宗先生。
自30年代中期发表《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等文章而一举成名之后,他作为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历史系主任,驻守海内学术重镇长达20年之久,其间,与高等学府内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编撰《战国策》杂志及副刊,不仅名噪一时,其所谓'中间偏右'的。
《专家与通人》一、教学目标1.知晓何为“专家”,何谓“通人”。
2.把握文章既讲“专”与“通”、又论治学与人生关系的内涵。
3.把握文章既涉及大学教育、又关涉学子选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何谓“专”,何谓“通”。
2.专、通之关系。
3.人生之“全体”、生活上的“全人”、学问上的“通人”,所指为何?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雷海宗,原名雷得义,字伯伦,1902年6月18日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
1919年入清华学校高等科。
1922年毕业后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1924年入该校历史研究所深造,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返国。
任国立中央大学史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并兼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1931年转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合聘教授。
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代理文学院院长。
1952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1962年病逝,享年仅60岁。
雷海宗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毕生从事中国史、世界史及史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在35年的大学执教过程中,讲授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史学史、外国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种课程。
编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选读》,译著有《克罗奇的史学论》(30年代前期)、《文化形态史观》、《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等。
另有《历史的形态与例证》、《中外的春秋时代》、《上古中晚期亚欧大草原的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等史学论文多篇。
雷海宗的治史特点,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来消化史料,解释史料,自成体系。
强调认为真正的史学不是繁琐的考证或事实的堆砌,于事实之外,须求真理,要以哲学的眼光,对历史作深刻透彻的了解。
雷海宗雷海宗(1902—1962),河北永清人,中国历史学家,在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造诣精深,是史学界通才的典范。
他一生服务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南开大学这些史学重镇,在史学教育、史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7年,他担任了九三学社天津分社副主委,光荣地成为一名九三人。
雷先生为人品德高尚,众口皆碑。
本文选取他关爱学生奖掖后学方面的几件事,来缅怀追思雷先生。
1927年,雷海宗自美国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大学。
他倾心教学,返。
1946年10月,雷海宗一家与滞留上海的700多名学生一起搭乘去往塘沽的海轮。
原计划带队的一位教授畏惧困难,临时将这副重担交给了雷海宗,他勇敢地接了过来。
旅途之中,遇到了极大的风浪,海轮几乎沉没。
危急之下,雷海宗组织学生分队、分组,井井有条。
抵达塘沽后,再换乘火车去北京。
火车抵达北京站时已是深夜12时。
雷海宗让家人乘三轮车先回到他的二弟家中,他留在车站,把每一个学生的行李都安排妥当之后,自己才回到弟弟家中,已是凌晨三点多了。
经过这次艰苦的旅行,舟车劳顿,雷海宗的健康受到了较大影响,自此体力大不如前。
[8]之后,雷海宗的学生郭吾真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
雷海宗安排她一边为先修班讲授中国通史,一边参与“抗日战争时期史料征辑”的工作。
郭吾真回忆说,后一项工作对她的影响比较深刻,借此机会,她可以接触到当时被列为禁书的马列主义等许多进步专著,从而获得不少革命理论知识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国的革命斗争信息。
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1947年秋由燕京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见到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慕名已久的雷海宗,他给齐世荣的第一印象就是对学生很亲切,没有架子。
齐世荣在读大四时,生活比较困难,雷海宗了解情况后,介绍他给一位美国留学生补习中文,极大缓解了生活压力。
通过这件事,齐世荣深刻意识到:雷先生是多么地爱护学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雷海宗对齐世荣也一直在关注。
一、单选?(本题总分:50分每小题:1.25分)1.张元幹《贺新郎》一词中,将友情别绪、爱国之思、报国之志融为一体的作品,首推A. 张元幹《贺新郎》B.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C.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D.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参考答案:A??????2.晏殊《蝶恋花》一词的主题是:A. 抒发政治不得意的情感B. 怀念友人C. 怀念妻子D. 抒发自己的志向参考答案:B??????3.下列不属于贾平凹作品的是:A. 《废都》B. 《浮躁》C. 《天狗》D. 《白鹿原》参考答案:D??????4.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指的是????????A. 大学的精神B. 学者的人格理想C. 学术研究的重要命题D. 政治民主问题。
参考答案:B??????5.蔡元培最为著名的教育主张是A. 大学应贡献于学术B. 培养全才C. 兼容并收D. 精英文化参考答案:C??????6.戴望舒曾经受到法国的著名象征主义诗人?????????? 的深刻影响。
A. 雨果;B. 魏尔伦;C. 福楼拜;D. 波德莱尔。
参考答案:B??????7.冯友兰的学术代表作是?????A. 西方哲学史;B. 中国哲学史C. 希腊哲学史;D. 中国历史思想史。
参考答案:B??????8.《李鸿章办外交》中所引掌故名著是A. 《清园夜读》B. 《春冰室野乘》C. 《清园论学集》D. 《郎潜纪闻》参考答案:B??????9.《踏莎行(郴州旅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中“可堪”应该如何解释?A. 可以忍受B. 可叹C. 怎么能忍受D. 恰好参考答案:C??????10.高适《燕歌行》突出特点是A.对比B. 类比C. 比喻D. 比拟参考答案:A??????11.《给青年的忠告》一文的行文笔法,可以描述为?????A. 反讽B. 戏拟C. 戏说D. 戏仿参考答案:A??????12.《孟子·梁惠王下》中:“独乐乐,与人乐乐”,其中第一个“乐”为A. 名词;B. 动词;C. 形容词;D. 副词;参考答案:B??????13..《蒹葭》与《诗经》中的大多数篇章一样,采用的形式是A. 比拟B. 反衬C. 复沓D. 类比参考答案:C??????14.下列不属于《我的四个假想敌》所用手法的是:A. 善用比喻B. 巧用成语C. 引用名诗D.妙用谚语参考答案:D??????15.《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结尾:此时此刻,我认为我有权要求所有人的支持,并且我要说:“让我们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