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买文具
- 格式:pptx
- 大小:3.82 MB
- 文档页数:2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买文具|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买文具|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第六章第一节《买文具》。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能够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文具,如铅笔、橡皮、尺子等,还有一些图片,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和除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文具,如铅笔、橡皮、尺子等,然后问学生们,如果我们要买这些文具,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数学知识呢?2. 讲解乘法:我会给学生们讲解乘法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们理解乘法的关系。
比如,如果我们有3支铅笔,每支铅笔的价格是2元,那么3支铅笔的总价格就是2×3=6元。
3. 讲解除法:我会给学生们讲解除法的概念,同样通过举例,让学生们理解除法的关系。
比如,如果我们有6元,每支铅笔的价格是2元,那么我们可以买多少支铅笔呢?答案是6÷2=3支铅笔。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张购物清单,里面有一些文具和它们的价格。
学生们需要计算每组购物清单的总价格,并且计算出每种文具的数量。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如果一支铅笔的价格是2元,一块橡皮的价格是3元,那么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需要多少钱?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单的板书,上面写清楚乘法和除法的公式,以及一些例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乘法和除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买文具(1)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买文具(1)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课题是《买文具》。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第6.1章节《买文具》展开。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购买文具所需的总价,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和除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加法、减法和除法运算来计算购买文具的总价。
3. 能够运用实际情境进行数学运算,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加法、减法和除法运算来计算购买文具的总价。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将实际情境与数学运算相结合,进行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文具模型、计算器、白板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组文具,并询问他们如果想要购买这些文具,需要支付多少钱。
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来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讲解如何运用加法、减法和除法运算来计算购买文具的总价。
例如,如果一支铅笔的单价是2元,一支橡皮的单价是3元,那么购买一支铅笔和一支橡皮需要支付多少钱?答案是5元。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通过实际情境来运用所学的知识点。
例如,如果一支钢笔的单价是10元,一支墨水的单价是5元,那么购买一支钢笔和一瓶墨水需要支付多少钱?答案是15元。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互相讨论和解答一些购买文具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利用白板来进行板书设计。
我会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用图形或者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6.1《买文具》(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为您呈现一份关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6.1节的《买文具》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主要内容是让同学们通过实际购买文具的情景,学会使用元、角、分进行货币计算,培养同学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元、角、分的换算关系,能够在实际购买文具的情景中,正确计算价格,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掌握元、角、分的换算关系,难点则是如何在实际购买文具的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我准备了一些文具模型和计算器,同学们则需要准备自己的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以一个实际购买文具的情景引入,让同学们思考如何计算价格,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 练习:在讲解结束后,我会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我会组织一个模拟购买文具的活动,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元、角、分的换算关系,以及实际购买文具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元、角、分表示10元钱。
2. 你有5元钱,想买一个3元的东西和一支2角的笔,够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购买文具的计算中,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实际操作中,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可以让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长购买物品时的计算方法,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是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
引入环节中的实际购买文具情景的设定,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买文具【教学内容】《买文具》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7-49页的内容。
设计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购买文具为素材,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会列分步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顺序和正确的书写格式。
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不断提高理解水平。
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从知识起点上看,学生之前已经认识并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从能力上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情感上看,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建构新知识。
【教学目标】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包括带中、小括号的),能正确计算。
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体会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体验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买文具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总价、单价和数量的关系。
- 学会使用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单价、总价和数量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理解单价、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 学会使用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2. 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单价、总价和数量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如计算器、模拟货币等)。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购买文具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单价、总价和数量的定义和关系。
-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3. 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使用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4. 练习(10分钟):-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 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在练习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使用这些关系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买文具|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买文具|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61页的例题和相关的练习题。
例题描述了小明去文具店购买文具的情景,他买了1支铅笔,2支圆珠笔和3块橡皮,每支圆珠笔7角,每块橡皮5角,每支铅笔的价格没有给出。
要求学生计算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以及如果铅笔的价格是3角,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乘法和加法计算总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乘法和加法计算总价。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买文具的计算题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文具模型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文具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购买文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单价、数量和总价。
然后提出例题:小明去文具店购买文具,他买了1支铅笔,2支圆珠笔和3块橡皮,每支圆珠笔7角,每块橡皮5角,每支铅笔的价格没有给出。
要求学生计算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
2. 自主探究(10分钟)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例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小组交流(5分钟)4. 练习巩固(10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买文具的计算方法:单价× 数量 + 单价× 数量 + = 总价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答案:课后练习第2题答案。
2. 设计一道类似的买文具题目,要求计算总价。
答案:学生设计的买文具题目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买文具的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在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方面仍需加强。
在课后,我将继续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设计更多的买文具题目,并与同学互相交换解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买文具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 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购物计算。
-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购物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乘、除运算解决购物中找零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经济意识。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 人民币的认识:- 介绍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角、分。
- 讲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 购物计算:- 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
- 计算找零金额。
- 模拟购物:- 设计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购物计算。
教学方法- 讲解法:用于介绍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
-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
-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购物,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文具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 提问:“你们在商店买过文具吗?是用什么支付的?”第二步:人民币的认识(10分钟)- 讲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角、分。
- 介绍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三步:购物计算(15分钟)- 讲解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
- 演示如何计算找零金额。
第四步:模拟购物(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定金额的人民币。
- 设计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购物计算。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5分钟)-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模拟购物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的计算结果,评价其对购物计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模拟购物场景所需的道具和材料安全注意事项- 在模拟购物活动中,确保学生使用的人民币道具安全无害。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6.1《买文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买文具》这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买文具这个场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是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运用加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也需要引导和培养,使他们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买文具的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买文具的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买文具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买文具的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买文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买文具的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并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加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