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居住意愿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_张娜
- 格式:pdf
- 大小:339.46 KB
- 文档页数:8
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关注留守老人精神需求【摘要】在中国农村,老年人口逐渐增多,留守老人面临着精神需求的挑战。
本文从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和关注留守老人精神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探讨了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指出应该加强社区精神关怀服务,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分析了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特点,提出了提高留守老人精神幸福感的措施。
结合建议和展望未来,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留守老人的精神健康,加强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呼吁,希望能够为留守老人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精神支持,让他们在晚年享受到更多的关爱和幸福。
【关键词】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精神幸福感、社区精神关怀、心理健康支持网络、建议、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留守老人群体,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家庭成员减少,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养老困境。
他们经常感到孤独、失落,精神上的支持和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关注留守老人精神需求迫在眉睫。
通过建立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注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网络,加强社区精神关怀服务,为留守老人提供更多精神层面的支持,将是未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问题意识在农村地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养老问题愈发凸显。
留守老人群体作为农村养老中的一大特殊群体,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他们由于子女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期独居,生活上缺乏照料和陪伴,精神上也存在着孤独、抑郁等问题,这些都成为了留守老人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愈发受到重视。
作者: 吕梦娜[1]
作者机构: [1]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社会与公益
页码: 69-7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8期
主题词: 农村老人;机构养老;养老意愿;社会心理
摘要:为全面了解影响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因素,促进机构养老在农村地区支撑性作用的发挥。
本文采用访谈调查法,对影响许昌市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研究。
分析访谈内容发现:"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安土重迁的思想,从众心理,不安全感和羞耻感是影响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
因此,应采取加强对老年人的养老思想教育,增强农村养老机构的密度,增强农村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安全感等措施,解决农村老年人排斥机构养老的问题,促进机构养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为例胡芳肖;李蒙娜;张迪【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4【摘要】运用逻辑斯特(Logisic)回归方法,从个体特征、家庭因素、社区便利性、思想文化观念和政策环境五大维度对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和社区便利性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会产生弱的负向影响,文化程度对其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产生强的正向影响,而健康状况自评、配偶的存在、电视信号和养儿防老观念会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产生强的负向影响;据此,建议农村应发展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适合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服务,推广互助养老模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敬老爱老道德风尚,进一步完善老年福利政策。
【总页数】9页(P57-64,136)【作者】胡芳肖;李蒙娜;张迪【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 7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相关文献】1.生活满意度与养老院需求意愿的影响研究——江苏农村老年人的调查 [J], 黄俊辉;李放2.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法的农村老年人养老担心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为例 [J], 张冲;朱鹏;童峰3.农村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咸阳市农村地区为例 [J], 刘岳磊;虢静远4."以房养老"模式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郑州市中老年人的行为特征调研数据 [J], 韩威;张俊超;王平5.农村老年人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数据 [J], 吉鹏;李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
农村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地区在经济、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资源,对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支持通常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和评价支持等,这些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社会支持的作用尤为重要。
农村老年人往往面临着健康问题和经济压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医疗和经济援助。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可能面临孤独和社会隔离的问题,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和社交机会。
社会支持还可以增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影响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需求,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以促进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
1. 介绍研究背景: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关注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加剧。
这一社会现象不仅对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和积极情感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他们面临着身体机能下降、社会角色转变、家庭结构变化等多重压力,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以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农村老年人需求与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科目:社区工作班级:社会工作11-01指导老师:宋雯组长:段宗武组员:刘正一李磊李丽马银平黄妙薛学媛目录致谢 (13)导言:摘要:老龄问题的解决在于老年人需求的有效满足。
为了对我国老年人的需求满足状况有所了解,选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经济、精神等因素,展开深入分析,以期为提高老年人的需求满足程度、制定合理的老年人保障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字:老年人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区养老体系一、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了一种加速发展的态势。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国表现的尤为突出。
因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年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特别是我国还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如果处理不好这一问题,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因此有必要处理好这一问题。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写的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1)。
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
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
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一是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迅速提高。
到2025年之前,我国的高龄老年人口将一直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
二是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
三是慢性病患病老年人数持续增加,2012年为0.97亿人,2013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
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胡燕磊
【期刊名称】《农家科技》
【年(卷),期】2015(0)7
【摘要】6月6日,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在“老龄社会公共政策
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上发布了《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该报告通过对河南、甘肃、安徽、广东等21个省份537个村的养老状况进行调研指出,目前一半以上的农村家庭出现空巢化,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出现“被迫留守”的状况。
【总页数】1页(P1)
【作者】胡燕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探究文安县敬老院设计策略
2.让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
依3.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谈无锡市查桥敬老院改扩建设计4.老有所养心有所依——西藏自治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工作综述5.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高校校园内老年人居住现状调研与思考——以武汉市喻园小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养老意愿下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基于养老意愿下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基于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让他们晚年生活得更加幸福舒适,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由浅及深,从养老意愿的理解,到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逐步探讨这一问题。
一、养老意愿的理解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涵盖了生活、健康、社交等方方面面。
老年人希望过上安宁、舒适的生活,不用为生活琐事操心。
他们希望保持健康,尽量延缓衰老的速度。
老年人还需要社交,需要与家人、朋友交流,需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社交网络。
基于养老意愿下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应该围绕老年人的这些需求展开。
二、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1. 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构建养老服务体系,首先需要尊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不应该只是为了填补空白,而是要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 多元化服务内容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提供多种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健康护理、文体活动、社交交流等方面的服务。
这样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3. 多层次的服务模式不同老年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养老服务体系应该提供多层次的服务模式,包括家庭生活服务、社区服务、机构服务等。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模式。
4. 公共与私人合作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协力配合。
只有公共与私人的合作,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5. 鼓励创新要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创新。
政策、技术、服务内容都需要不断更新,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变化。
基于养老意愿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措施。
1. 完善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家庭是老年人最温暖的港湾,因此完善家庭养老服务体系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