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污染治理验收技术规范-标准文本
- 格式:pdf
- 大小:660.37 KB
- 文档页数:16
污染治理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污染治理工程是指为了减少或清除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质而设计和实施的工程项目。
为了确保污染治理工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和验收。
本文将详细介绍污染治理工程施工及验收的标准。
一、施工标准1. 环境影响评价:在进行污染治理工程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治理方式和措施。
评价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治理工程不会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2. 工程设计: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包括工程施工的流程、材料的选用、设备的安装等方面。
设计应合理有效,严密可行,确保工程完成后可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3. 施工质量:污染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杜绝违法违规行为。
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资质和经验,保证施工质量。
4. 安全生产:施工中必须遵守安全生产规定,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保障施工人员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发生安全事故。
二、验收标准1. 完工标准:污染治理工程完工后,应当进行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工程是否按照设计要求完成、治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安全生产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
只有达到完工标准的工程才能通过验收。
2. 试运行:完成验收后,还需要进行工程的试运行。
通过一定周期的实际运行,验证工程的治理效果和稳定性。
只有通过试运行并检测合格,工程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3. 质保期管理:在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后,施工单位应还要对工程进行质保期管理。
定期检测和维护工程设施,确保整个污染治理系统的持续有效性。
4. 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污染治理工程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的运行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
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整改。
结语:污染治理工程的施工及验收标准对于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各相关方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和效果。
同时,也需要持续加强对工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污染场地治理验收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污染场地治理效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验收制度。
第二条本验收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污染场地治理项目的验收活动。
第三条污染场地治理验收应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治理工程质量达到规定标准。
第四条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组织污染场地治理验收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验收工作。
二、验收条件第五条污染场地治理项目完成后,应向生态环境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申请验收的项目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治理工程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完成,各项污染指标达到规定标准;(二)治理工程涉及的土壤、地下水、空气等环境介质得到有效修复;(三)治理工程产生的废物、废液得到安全处置;(四)治理工程对周边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五)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制度和措施,确保治理成果长期稳定。
三、验收程序第六条生态环境部门收到验收申请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对治理工程进行现场验收。
第七条验收组由生态环境部门、相关专业技术专家、有关部门代表组成,人数不得少于5人。
验收组可以邀请公众代表参加。
第八条验收组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污染场地治理标准、设计方案、相关法律法规等,对治理工程进行综合评价。
第九条验收组应当采取现场查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治理工程情况。
第十条验收组应当在验收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提交验收报告。
验收报告应当包括治理工程概况、验收依据、验收方法、验收结果、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等内容。
四、验收结果及处理第十一条生态环境部门根据验收报告,对治理工程进行审核。
审核合格的,应当向社会公示,无异议的,出具验收合格证书。
第十二条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加强对验收合格后的污染场地进行监管,确保治理成果长期稳定。
第十三条对验收不合格的治理工程,生态环境部门应当要求责任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重新组织验收。
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试行〕1.围本规规定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的资料准备、实地踏勘、土壤样品采集、样品检测、综合评价等环节的技术容、方法和程序。
2.引用标准本规引用以下标准:NY/T 53土壤全氮的测定NY/T 889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的测定NY/T 890土壤有效铜、锌、铁、锰的测定NY/T 1120耕地质量验收技术规NY/T 1121.1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 1121.2土壤pH的测定NY/T 1121.4土壤容重的测定NY/T 1121.5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NY/T 1121.6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Y/T 1121.7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NY/T 1121.8土壤有效硼的测定NY/T 1121.9土壤有效钼的测定NY/T 1121.13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NY/T 1121.14土壤有效硫的测定NY/T 1121.16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NY/T 1634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3.1补充耕地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的新增耕地。
3.2耕地质量耕地满足作物生长和清洁生产的程度,包括耕地地力和环境质量两方面。
3.3耕地地力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条件和农田根底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3.4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耕地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到达的最根本条件。
包括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和农田根底设施状况等。
3.5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对补充耕地的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耕地地力等级进展综合评价,形成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意见的行为。
4.资料收集和技术准备4.1资料收集补充耕地建立项目批复文件、规划图,实施前土地利用现状图与照片等相关资料。
4.2评价单元划定根据补充耕地建立项目类型与地形部位、土壤类型、农田根底设施等划分评价单元。
5.实地踏勘5.1核实容补充耕地的地理位置、四至围和土地利用现状等。
5.2调查容地形部位、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耕地质地、田面坡度、砾石含量、灌排设施、田间道路与周边污染情况等,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加相关调查容。
农业部通知农村土地整治验收标准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验收标准,存在着一些不规范和低效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农业部发布了《农村土地整治验收标准》,以规范和指导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验收工作。
一、验收项目范围《农村土地整治验收标准》适用于各级农业部门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时参考和遵守的标准。
验收项目包括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田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
二、验收标准要求1.土地质量改良:验收项目应符合土地质量改良的要求,如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施加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等,以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质量。
2.水土保持工程:验收项目应符合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如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农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等,确保农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农田水利工程:验收项目应符合农田水利工程的要求,如水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平衡、灌溉设施完善等,以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
4.农田建设:验收项目应符合农田建设的要求,如合理规划和布局、科学设计和施工、规范管理等,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5.农村环境整治:验收项目应符合农村环境整治的要求,如治理农村垃圾、改善生活环境、保护农民健康等,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
三、验收程序与要求1. 验收程序:(1)提前调研和准备:验收机构应提前了解项目情况,进行必要的调研和准备工作。
(2)实地考察:验收机构应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项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3)技术评估:验收机构应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结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对项目进行技术评估。
(4)成果报告:验收机构应编制成果报告,将评估结果和专家意见反馈给项目单位。
(5)验收组织:验收机构应组织相关专家组成验收组,在项目单位现场进行验收。
2. 验收要求:(1)验收标准:验收机构应按照《农村土地整治验收标准》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全面和细致的检查。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 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 /T14550—1993 土壤质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T17134,—1997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 /T17135—1997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 /T17136—1997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37—1997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38—1997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39—1997 土壤质量 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40—1997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KI —MIBK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T17141—1997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 /T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7172—1987)NY /T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原GB7173—1987)NY /T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9834—1988) NY /T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9837—1988)NY /T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12298—1990)NY /T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 (原GB12297一1990) 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技术指南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工作流程、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所确定的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的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
园地、牧草地等其它类型农用地可参照本文件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T 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NY/T 395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8农、畜、水产品污染监测技术规范NY/T 2149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NY/T 3176稻米镉控制田间生产技术规范NY/T 3343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准则NY/T 3499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导则DB 32/T 4121耕地镉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规程《农用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定(试行)》(环办土壤函〔2018〕1479号)《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环办土壤函〔2019〕53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耕地cultivated land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GB/T 21010中的0101水田、0102水浇地、0103旱地。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classification of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依据《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划分而形成的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以及严格管控类三种耕地类别。
受污染耕地polluted cultivated land耕地土壤中重金属(镉、汞、砷、铅、铬)含量超过GB 15618规定的风险筛选值,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耕地。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附件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是对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下简称详查)工作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详查样品的采集、制备、流转、保存、分析测试、结果报告等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 术语与定义2.1 密码平行样品利用在详查平行样品采集点位采集的土壤或农产品样品制成的外部质量控制样品,用于评价实验室分析测试的精密度以控制随机误差。
采用干样分析测试的检测项目,如土壤和农产品中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该样品由制样人员在制样单位将加工完成的详查样品混匀后以四分法制备而成;采用鲜样分析测试的检测项目,如土壤中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该样品由采样人员将同一采样点位采集的所有样品在采样现场剔除异物、混匀后以四分法制备而成。
2.2 统一监控样品一种理化性质和组成足够均匀稳定的外部质量控制样品,用于评价实验室分析测试的准确度以控制系统误差。
该样品由专业机构根据详查需要专门制备,其指定值主要依据标准物质定值程序赋值,或根据各检测实验室的分析测试结果采用稳健统计方法确定。
3 总则3.1 各省(区、市)质量控制实验室应按照本省(区、市)详查实施方案和本规定制定本省(区、市)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方案。
3.2 承担详查样品采集、制备、流转、保存、分析测试等任务的单位应依据详查要求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其主要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应接受国家或省级详查工作管理机构统一组织的技术培训,掌握详查相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
3.3 承担详查样品采集、制备、流转、保存、分析测试等任务的单位应按照本技术规定,制定和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从严落实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并自觉接受国家和省级详查工作管理机构统一组织的质量监督检查(以下简称质量检查)。
3.4 承担详查样品采集、制备、流转、保存、分析测试等任务的单位应在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时提交工作质量自评价报告,各省(区、市)质量控制实验室应负责编制本省(区、市)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报告。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示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经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范(试行)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的资料准备、实地踏勘、土壤样品采集、样品检测、综合评价等环节的技术内容、方法和程序。
2.引用标准本规范引用下列标准:NY/T 53土壤全氮的测定NY/T 889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的测定NY/T 890土壤有效铜、锌、铁、锰的测定NY/T 1120耕地质量验收技术规范NY/T 1121.1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 1121.2土壤pH的测定NY/T 1121.4土壤容重的测定NY/T 1121.5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NY/T 1121.6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Y/T 1121.7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NY/T 1121.8土壤有效硼的测定NY/T 1121.9土壤有效钼的测定NY/T 1121.13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NY/T 1121.14土壤有效硫的测定NY/T 1121.16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NY/T 1634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补充耕地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的新增耕地。
3.2耕地质量耕地满足作物生长和清洁生产的程度,包括耕地地力和环境质量两方面。
3.3耕地地力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3.4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耕地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达到的最基本条件。
包括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和农田基础设施状况等。
3.5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对补充耕地的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耕地地力等级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意见的行为。
4.资料收集和技术准备4.1资料收集补充耕地建设项目批复文件、规划图,实施前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照片等相关资料。
4.2评价单元划定根据补充耕地建设项目类型及地形部位、土壤类型、农田基础设施等划分评价单元。
5.实地踏勘5.1核实内容补充耕地的地理位置、四至范围和土地利用现状等。
5.2调查内容地形部位、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耕地质地、田面坡度、砾石含量、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及周边污染情况等,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加相关调查内容。
地方标准土地整治工程验收技术规程(doc42页)ICS65.020.01B 05 DB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 45/T XXXXX—XXXX代替GXTDHB-2007-2 土地整治工程第3部分验收技术规程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art 3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送审稿)(本稿完成日期:2014-02-15)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目次前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3.1 (1)3.2 (1)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3.10 (2)3.11 (3)4 总则 (3)4.1 验收依据 (3)4.2 验收阶段划分及各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 (3)4.3 验收工作职责权限的划分 (3)4.4 验收工作要求 (4)5 工程中间验收 (5)5.1 一般规定 (5)5.2 单元工程验收 (6)5.3 分部工程验收 (7)5.4 单位工程验收 (8)5.5 单项工程验收 (9)5.6 隐蔽工程验收 (10)5.7 试运行验收 (11)6 项目竣工验收 (12)6.1 总体要求 (12)6.2 自验 (13)6.3 初验 (14)6.4 验收 (15)6.5 参加竣工验收工作各方的主要职责 (17)6.6 项目建设管理竣工验收评分及等级评定 (18)6.7 项目建设管理竣工验收内容、验收方法及要点 (19) 附录A(规范性附录)验收资料目录 (24)A.1 必查资料 (24)A.2 备查资料 (25)A.3 档案资料分类 (26)附录B(资料性附录)施工日记格式 (28)附录C(资料性附录)施工月报格式 (29)C.1 施工月报封面格式 (29)C.2 施工月报内页格式 (30)C.3 材料使用情况 (30)C.4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情况 (31)C.5 现场施工人员情况 (32)C.6 施工质量检验情况 (33)C.7 工程事故 (34)C.8 完成工程量 (35)C.9 施工实际进度 (36)附录D(资料性附录)监理记录相关表格格式 (38)D.1 监理日记 (38)D.2 监理日志 (38)D.3 监理巡视记录 (39)D.4 旁站监理值班记录 (40)附录E(资料性附录)监理月报格式 (41)E.1 监理月报封面格式 (41)E.2 监理月报内页格式 (42)E.3 完成工程量月统计表 (43)E.4 完成工程量抽检月统计表 (44)E.5 工程变更月报表 (45)E.6 监理抽检取样样品登记表 (46)附录F(规范性附录)设计变更资料 (47)F.1 设计变更审批 (47)F.2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工程变更汇总 (48)F.3 土地整治项目单项工程变更统计 (49)F.4 土地整治项目变更批复累计 (50)F.5 土地整治工程变更请示 (51)F.6 工程变更现场调查论证记录 (52)附录G(规范性附录)工程施工质量保证资料核查表 (53) 附录H(资料性附录)中间验收报告格式 (55)H.1 单元工程验收报告格式 (55)H.1.1 单元工程验收报告封面格式 (55)H.1.2 单元工程验收报告资料清单格式 (56)H.1.3 单元工程验收报告表格式 (56)H.1.4 工程施工质量检测与评定资料核查表 (57)H.1.5 单元工程工程量完成情况统计表格式 (57)H.1.6 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格式 (58)H.1.7 重要隐蔽工程(关键部位)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格式 (58) H.1.8 土地整治项目整改通知单 (60)H.1.9 土地整治项目整改通知回复单 (60)H.2 分部工程验收报告格式 (61)H.2.1 分部工程验收报告封面格式 (61)H.2.2 分部工程验收报告资料清单格式 (63)H.2.3 分部工程验收报告格式 (63)H.2.4 分部工程工程量完成情况统计表格式 (64)H.2.5 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格式 (65)H.2.6 分部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表格式 (66)H.3 单位(单项)工程验收报告格式 (67)H.3.1 单位(单项)工程验收报告封面格式 (67)H.3.2 单位(单项)工程验收报告资料清单格式 (68)H.3.3 单位(单项)工程验收报告表格式 (68)H.3.4 单位(单项)工程验收报告格式和主要内容 (69)H.3.5 单位(单项)工程质量评定表格式 (69)H.3.6 单位(单项)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表格式 (70)H.3.7 单位(单项)工程工程量完成情况统计表格式 (70)附录I(资料性附录)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复核报告 (72)I.1 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复核报告封面格式 (72)I.2 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复核报告扉页格式 (73)I.3 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复核报告格式和主要内容 (74)附录J(资料性附录)各单位工作报告格式 (77)J.1 项目承担单位 (77)J.2 设计单位工作总结报告格式 (84)J.3 监理工作总结报告格式 (85)J.4 施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格式 (86)J.5 土地权属管理工作报告格式 (87)J.6 工程管护准备工作报告格式 (87)J.7 竣工决算报告格式 (88)J.8 竣工决算审计工作报告格式 (89)附录K(资料性附录)竣工验收报告格式 (90)K.1 自验验收报告格式 (90)A.1 初验报告格式 (92)K.2 竣工验收报告格式 (94)附录L(规范性附录)项目建设管理竣工验收评分表格 (97)L.1 项目建设管理竣工验收综合评分表 (97)L.2 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评分表 (97)L.3 资金使用管理与工程造价情况评分表 (98)L.4 项目组织管理和制度执行情况评分表 (99)L.5 土地权属管理情况评分表 (100)L.6 工程后期管护情况评分表 (101)L.7 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情况评分表 (102)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ICSNY 备案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20××耕地污染治理验收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cceptance Examination of Pollution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征求意见稿)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评价验收原则 (2)5 评价验收对象和范围 (2)6 评价标准 (2)7 验收程序 (3)8 评价时段 (4)9 评价验收技术要求 (4)10 评价验收报告编制 (6)附录A (7)附录B (9)附录C (13)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耕地污染治理验收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耕地污染治理后评价验收的内容、方法及验收报告的编制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对种植食用类作物的耕地污染治理后开展评价验收。
本标准不适用于对种植非食用类作物耕地污染治理后进行评价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62 食物中污染物限量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8877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8 农、畜、水产品污染监测技术规范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耕地cultivated land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本标准所规定的耕地是指种植食用类农作物的耕地。
3.2 耕地污染pollution of cultivated land耕地污染物含量达到对农产品食用人群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以及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现象。
3.3 耕地污染治理pollution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通过农艺调控、土壤改良、品种替代、植物修复等措施,改善受污染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减少农产品中污染物含量,降低农产品污染物超标风险。
本标准所规定的治理措施不包括改变食用类作物种植结构的措施,如改种花卉林木、退耕还林还草等。
3.4 耕地污染治理效果effectiveness of pollution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耕地污染治理措施对农产品可食部位中污染物含量降低所起的作用。
分为当季效果和整体效果两类,当季效果指治理措施实施后对当季农产品可食部位污染物含量所产生的效果;整体效果指根据连续3季(3季不满1年的,按照1年的季数计)的治理效果,综合评价后所得出的治理区域内耕地污染整体治理效果。
3.5 农产品agricultural products是指农业耕作过程中的物品,如小麦、水稻、玉米、花生、高粱、蔬菜等植物及其产品。
本标准所规定的农产品指食用类农产品。
3.6 目标污染物target contaminant由耕地污染风险评估所确定的需要进行治理的污染物。
3.7 治理效果评价点位agricultural products sampling point for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of pollution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为评价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而在治理区域内设置的农产品采集地块,并根据采样监测标准设定的评价地块点位。
3.8 耕地污染风险评估pollution risk assessment for cultivated land在耕地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协同农产品质量,分析耕地污染状况,评估耕地农产品超标风险,确定耕地污染治理的区域、对象和目标等。
4 评价验收原则4.1 科学性原则综合考虑耕地污染风险评估情况、耕地污染治理方案和治理实施情况等,科学合理的开展耕地污染治理评价验收工作。
4.2 独立性原则耕地污染治理验收方案应由第三方效果评价单位编制,并负责实施,确保评价验收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4.3 公正性原则应秉持良好的职业操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公平、公正、客观、规范地开展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工作,科学、正确地评价耕地污染治理效果。
5 评价验收对象和范围通过评价治理区域内农产品可食部位中目标污染物含量变化情况,反映治理措施对耕地污染治理的效果,得出治理区域内耕地污染治理验收结论。
评价验收范围应与耕地污染风险评估所确定的治理范围相一致;当治理范围发生变更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范围进行调整。
6 评价标准6.1 耕地污染治理以实现治理区域内食用农产品可食部位中目标污染物含量降低到GB 2762规定的卫生标准以下(含)为目标。
GB 2762未规定的污染物项目,参照执行其他标准。
6.2 治理效果分为二个等级,达标和不达标。
达标表示治理效果已经达到了目标;不达标表示耕地污染治理未达到目标。
6.3 根据治理区域连续3季(3季时间不满1年的,按照1年的季数计)的治理效果等级,综合评价耕地污染治理整体效果。
6.4 耕地污染治理措施不能对耕地造成二次污染。
治理所使用的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耕地投入品中镉、汞、铅、铬、锌、镍、铜、砷8种重金属含量不能超过GB 15618的三级标准值或管制值。
6.5 耕地污染治理措施不能对治理区域农产品产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治理区域农产品每公顷产量(折算后)与治理前同等条件相比减产幅度应小于或等于10%。
7 验收程序耕地污染治理评价验收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制定评价验收方案、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治理效果评价3个阶段。
验收开始相关资料收集采样布点方案评价验收方案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监理检测结果审核分析对治理效果开展评价评价验收方案制定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治理效果评价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编制耕地污染治理验收报告(含检测报告)验收结束治理效果等级达标不达标现场踏勘图1 耕地污染治理评价验收总体流程图7.1 制定评价验收方案在审阅分析耕地污染治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踏勘结果,明确采样布点方案,确定耕地污染治理评价验收内容,制定评价验收方案。
评价验收方案由评价验收单位负责制定。
7.2 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在评价验收方案的指导下,结合耕地污染治理措施实施的具体情况,开展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工作。
布点采样与实验室分析工作由评价验收单位完成,治理监理单位应参加现场采样工作并对采样过程实施监理。
7.3 评价验收治理效果在对样品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审核与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评价治理效果,并做出验收结论。
8 评价时段在治理后当季、第2季和第3季农作物收获时,开展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
如3季累计时间少于1年,则应在1年内的每季农作物收获时,开展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
9 评价验收技术要求9.1 资料收集在治理效果评价工作开展之前,应收集与耕地污染和治理相关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地质、成土母质等。
b)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农作物长势、耕作制度等。
c)土壤环境污染状况: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年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d)农作物污染监测资料:农作物污染元素背景值、农作物污染现状等。
e)耕地污染治理资料:耕地污染风险评估及治理方案相关文件、治理实施过程的记录文件及台账记录、治理中所使用的耕地投入品情况、二次污染监测记录、治理项目完成报告等。
f)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农作物种植分布图、土壤类型图、高程数据、耕地地理位置示意图、治理范围图、治理措施流程图、治理过程图片和影像记录等。
注:收集资料应尽可能包括空间信息:点位数据应包括地理空间坐标;面域数据应有符合国家坐标系的地理信息系统矢量或栅格数据。
9.2 治理所使用的耕地投入品采集检测依据随机抽样原则采集治理措施中所使用的有机肥、化肥、土壤调理剂等耕地投入品,检测镉、汞、铅、铬、锌、镍、铜、砷8种重金属。
检测方法按照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如无标准则参照GB 18877的规定执行。
9.3 治理效果评价点位布设以耕地污染治理区域作为监测单元,按照NYT/398的规定在治理区域内或附近布设治理效果评价点位和治理效果对照点位。
治理效果评价点位布点数量见表1。
表1 治理效果评价点位布点数量治理区域面积 (hm 2) 评价点位数量 (个) 小于或等于1 5 大于1且小于101010以上每1 hm 2设置1个点9.4 治理效果评价点位农产品采样及检测治理结束后,在治理效果评价点位和对照点位采集农产品样品,采样及检测方法按照NYT/398的规定执行,每个采样点的样品为5点以上等量的混合样。
9.5 治理效果评价根据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点位的农产品可食部位中目标污染物的单因子污染指数算术均值和农产品样本超标率判定治理区域的治理效果。
农产品中目标污染物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计算公式如下:=1nii i A S E n=∑平均(1)式中:E 平均——治理效果评价点位所采集的农产品中目标污染物单因子污染指数算术均值; n ——治理效果评价点位数量A ——农产品中目标污染物的实测值; S ——农产品中目标污染物的限量标准值。
农产品样本超标率按式(2)计算:%100=⨯农产品超标样本总数样本超标率()监测样本总数(2)治理后,当季农产品中目标污染物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显著小于或等于1(t检验,显著性水平一般小于或等于0.05),且农产品样本超标率小于或等于10%,则当季效果为达标。
不满足任何一个条件均为不达标。
如耕地污染治理措施如不符合6.4或6.5,则直接判定为不达标(表2)。
详细说明及案例见附录A和附录B。
表2 当季治理效果等级农产品中目标污染物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E平均)农产品样本超标率(%)污染治理效果等级≤1 *且≤10达标>1 或>10不达标耕地污染治理措施不符合6.4或6.5* t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水平一般小于或等于0.05)连续3季的效果等级均为达标,则整体治理效果等级判定为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