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定理》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定理》一、前言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动量定理是十分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基础概念。
本篇说课将通过解释动量定理的定义、公式及应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该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二、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感性的物理现象,比如打保龄球时球的移动、汽车碰撞时的变形等。
这些现象看似非常平凡,但是物理背后的原理却无处不在。
动量定理正是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现象的重要原理。
动量定理简单来说就是: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速度和方向会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的越快,其改变越明显;接受力作用的时间越长,改变也将越明显。
因此,研究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然要涉及到动量定理。
三、动量定理的定义动量:物体的运动状态可用它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的物理量来描述。
一个物体的动量(p)等于其质量(m)乘以速度(v)。
公式如下:p=mv动量定理是指:物体的动量改变量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
公式如下:$$\\Delta p=F \\Delta t$$其中,$\\Delta p$表示动量的改变量,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Deltat$表示该力作用的时间。
四、动量定理的应用1. 动量定理用于撞击问题想象一辆汽车与一面墙发生碰撞的情景。
车速越快,撞击的力量就越大。
因此,在撞击瞬间,车与座椅上的人都会受到很大的加速度,甚至会发生严重的伤害。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动量定理来计算车的质量和动量,从而计算出车在撞击前的速度。
2. 动量定理用于分析飞机起飞时的力学情况飞机起飞时,需要克服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因此需要在必要的位置和高度行驶一定的距离。
这些过程都是在空气动力学条件下进行的,并受到一些复杂的物理作用和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应用动量定理来分析飞机的动量变化,从而了解它们如何运动和如何完成任务。
3. 动量定理用于分析碰撞中的能量损失在不弹性碰撞中,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在碰撞前后总能量必须是相等的。
《动量定理》说课课题:《动量定理》课型:新授课,一课时的内容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
《动量定理》是新棵标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是动量定理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动量和冲量后紧接着编排的,是对冲量与物体动量改变间关系的定量描述,是前节知识的延伸下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体现了“生活——物理——生活”的人文特点。
2.教学目标。
动量定理是高中力学的又一重要定理,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主要是学习动量定理的推导理解和简单应用。
所以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2)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动量表达式。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4)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5)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素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与自觉学习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于上述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深刻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运用动量定理解答相关物理问题。
难点是能够真确地应用动量定理进行相关计算。
二、教法现代教育理论中曾指出“引导启发就是为新旧知识建立有效联系,并为寻求和提供认知创造条件”,结合教材特点,本课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自学指导等教法,并利用多媒体辅以生活实例,通过学生的不断实践以获得新知。
三、学法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
本课学生的学法为:观察感知→自主探索→自学推理→分析理解→实践认知→自学归纳→巩固练习→课后设计。
四、教学程序设计结合以上分析,教学中以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特设计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精选2篇(一)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物理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堂关于动量守恒定律的物理课。
动量守恒定律是力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通过这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一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动量的定义。
动量是一个物体的质量乘以其速度,即动量=质量×速度。
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通常记作kg·m/s。
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密切相关。
那么,什么是动量守恒定律呢?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内,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系统总的动量将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系统中所有物体的动量之和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不变。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理解动量守恒定律。
请注意,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在实验中将简化条件,并忽略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我们将使用一个平滑的轨道和两个小车来进行实验。
首先,我们使第一个小车以一定的速度A撞击第二个小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第一个小车撞击第二个小车时,第一个小车的动量传递给第二个小车,从而使第二个小车具备了原来的速度。
这说明动量在碰撞过程中得到了守恒。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物体的动量守恒。
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的动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另一个物体的动量的增加,动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计算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假设我们使用A、B两个物体表示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和mB,速度分别为vA和vB。
根据动量的定义,物体A和物体B的动量分别为pA = mA × vA,pB = mB × vB。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得到pA + pB = (mA × vA) + (mB × vB),即初始时的总动量等于最终时的总动量。
接下来,我们通过另外一个实验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我们使用两个弹簧连接的小车,并为其中一个小车设置弹射装置。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一、教材分析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
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
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
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科学思维品质目标。
通过对定律的推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物理量的守恒关系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定理》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定理》精选5篇(一)同学们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物理的说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动量定理》。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动量的概念。
动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是一个矢量量,其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描述了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动量的变化情况。
根据动量定理,当物体受到一个外力时,它的动量的变化率等于受力的大小与时间的乘积。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外力作用时间越长,物体的动量变化越大。
这个定理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FΔt = Δp,其中F表示外力,Δt表示外力作用时间,Δp 表示动量的变化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动量定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进行说明。
比如说,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原本以速度v运动,它受到一个外力F的作用,作用时间为Δt。
根据动量定理,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受力与时间的乘积,即Δp = FΔt。
根据动量的定义,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变化量,即Δp = mΔv。
根据这两个等式,我们可以得到:mΔv = FΔt,即m(v - u) = FΔt,其中u表示物体受力之前的速度。
通过这个等式,我们可以得到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从而得到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动量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碰撞问题中。
碰撞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可以分为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
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完全孤立系统中,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而动量定理则可以告诉我们,在一个碰撞过程中,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受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有关。
通过学习动量定理,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还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比如,在交通事故中,我们可以通过动量定理来计算车辆的碰撞力,从而了解事故的严重程度。
而在运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动量定理来解释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动量和动量定理》说课稿王吉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认识物理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导和知道,重视对学生的物理思维以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更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基于这一理念,同时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具体地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主要教学环节这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与三围目标的确定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动量和动量定理》是高中物理新课表教材,选修3-5中,第十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延续,也为学习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知识内容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动量和动量定理》为解决力学中的打击、碰撞等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是牛顿力学的进一步拓展。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简单器材设计有趣的实验来亲身体会与其有关的现象,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2.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3、重难点的确定以及依据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上课时对这部分知识接受起来并不困难,但在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时经常出现错误,这主要还是在于学生对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不深刻,在应用动量定理时常常只注意到矢量的大小,而忽视了矢量的方向。
所以我把以下几点确定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动量定理》说课稿北京景山学校朱亚平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动量定理说课稿(精选6篇)动量定理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动量和动量定理》说课稿动量和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由古老的科学家关于物体运动规律发展而来,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本次说课稿将介绍动量和动量定理,以期提高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深度。
一、动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运动中存在的一种实体。
它是物体运动时所承受的冲力和动作决定的,可以认为是物体内的能量的积累形式。
它的大小受到物体的质量、速度和运动方向的影响。
它拥有质量和矢量性质,且矢量性质具有方向性,即速度矢量的方向也是动量的方向,动量的方向不随物体的质量变化而变化。
二、动量定理动量定理指的是物体在施加外力的过程中,物体的动量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个定理既表明了动量的稳定性,又表明了动量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化情况,它可以用公式总结为:外力 =量变化。
动量定理揭示了动量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化的规律,它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化时可以推导出的最简单的定理,从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力与运动变化的相互关系。
三、动量的应用动量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工程应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在航天器的运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航天器控制和调节运动状态,达到航天器预期的目标。
此外,动量也被广泛应用于斜坡滑车、滑雪、跳跃比赛等运动中。
这些运动中出现的轨迹和加速度都与物体的动量有关,可以通过分析动量来预测运动中的加速度变化。
四、总结从上面的探讨中可以知道,动量是物体运动中的重要概念,它的大小受到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影响。
并且,动量定理揭示了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物体会发生动量变化的规律,它在工程应用中也被广泛应用。
总而言之,动量和动量定理是一种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系统性抽象,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调节航天器运动的重要技术,是一种融合物理学与工程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定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
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
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
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
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
(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
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
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
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
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
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
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
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
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
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
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环节:定性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
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
首先围绕定理Ft=△P分情况进行讨论。
我们经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没有办法让鸡蛋不碎吗?
演示实验:瓦碎蛋全(也可以放录像)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短,力大;时间长,力小。
如:图片(图5)中的现象
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
第四环节:定量应用
例:一高空作业的工人体重600N,系一条长为L=5m的安全带,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时安全带的缓冲时间t=1s,则安全带的受的冲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与解答】依题意作图,如图所示,人跌落时为自由下落,设刚要拉紧安全带时的
速度为v1,则v12=2gL,即v1=
经缓冲时间t=1s后速度变为0,取向下为正方向,对人由动量定理知,人受两个力作用,即拉力厂和重力mg,所以 (mg-F)t=0- mv1,
将数值代人得:F=(600+600)N=1200N
所以,人给安全带的冲力F ′为1200N,方向竖直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