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批进口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申请单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第104次常务会议通过 2010年4月8日国务院令第573号发布根据2018年3月19日国务院令第698号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生产、销售和使用第三章进出口第四章监督检查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履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义务,保护臭氧层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消耗臭氧层物质,是指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并列入《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的化学品。
《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和公布。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出口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生产,是指制造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活动。
前款所称使用,是指利用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的生产经营等活动,不包括使用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品的活动。
第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商务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家逐步削减并最终淘汰作为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清洗剂、加工助剂、杀虫剂、气雾剂、膨胀剂等用途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方案和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进展情况,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并公布限制或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建设项目的类别,制定并公布限制或者禁止生产、使用、进出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名录。
中国政府与《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环境工程李德庸一、蒙特利尔议定书制定的背景臭氧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略带淡蓝色的气体。
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的平流层,虽然稀薄,却是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的重要屏障。
1928年,以托马斯·米基利为首的美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氯氟烃(CFCs),并用作冰箱的制冷剂。
由于该产品具有低毒、稳定的特性,很快它就被广泛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
到1974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CFCs如果挥发到大气中,将会上升到平流层中,并对臭氧层有巨大的伤害。
据统计,在CFCs受到管制之前,全世界每年都要排放100万吨以上的CFCs,而停留在大气中的CFCs 总重量则达到2000万吨,据估计,一个氯原子能破坏十万个臭氧分子(假设排放的全部是三氯一氟甲烷CClF,2000万吨的CFCs能破坏8.9亿吨的臭氧分子)。
31982年,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空洞。
1985年,雨云七号卫星证实了上述发现。
图一(深色为臭氧层空洞)臭氧层空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联合国在1985年通过了《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抵制,这份公约只是一个框架式的原则性公约,没有提出约束性措施。
随着臭氧层破坏程度日益加剧,国际社会于1985制订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
二、中国政府加入《议定书》的过程1989年5月,在《议定书》缔约方第一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就提出针对两方面的议案: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ODS淘汰时间表上必须有所区别;二、发展中国家的淘汰工作必须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巨大的阻力,加上协定制定仓促,这些合理的要求没有体现到公约里面,议定书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
主要体现为:1、议定书是一个政治压力且过时的产物,议定书制定之后不久,科学界就发现,协定里面规定的措施力度远远不够。
2、议定书回避了破坏臭氧层的责任问题,没有体现“多排放,多削减”的原则。
关于禁止生产销售进出口以氯氟烃(CFCs)物质为制冷剂环函[2007]200号关于禁止生产、销售、进出口以氯氟烃(CFCs)物质为制冷剂、发泡剂的家用电器产品的公告为履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与《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保护环境,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公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与《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修订稿)》的有关规定,现就以氯氟烃(CFCs)物质为制冷剂、发泡剂的家用电器产品的生产、销售、进出口管理工作公告如下:一、自2007年7月1日起,任何企业不得生产以氯氟烃(CFCs)为制冷剂、发泡剂的家用电器产品,不得在家用电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氯氟烃作为清洗剂。
二、自2007年9月1日起,任何企业(包含生产企业与经销商与零售商在内的所有流通企业)不得销售以氯氟烃为制冷剂、发泡剂的家用电器产品。
三、从2007年9月1日起,禁止进口、出口以氯氟烃物质为制冷剂、发泡剂的家用电器产品与以氯氟烃为制冷工质的家用电器产品用压缩机。
四、本公告所适用的家用电器产品是指包含家用电冰箱(家用冷藏箱、家用冷冻箱、家用冷藏冷冻箱)、冷柜、家用制冰机、家用冰激淋机、冷饮机、冷热饮水机、电饭锅、电热水器等产品。
五、本公告所适用的氯氟烃是指包含CFC-11(CFCl3)、CFC-12(CF2Cl2)、CFC-113(C2F3Cl3)等在内的、所有可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的氯氟烃类消耗臭氧层受控物质的一种或者几种。
六、从2007年9月1日起,将本公告附件一所列的进出口商品列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下列简称:《检验检疫法检目录》)。
各进出口单位在办理以非氯氟烃为制冷剂、发泡剂的附件一、二所列家用电器产品的进出口手续时,应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提供为非氯氟烃制冷剂、发泡剂的证明(产品说明书、技术文件与供货商的证明)。
2024/2点聚焦42热FOCUS物质国家方案》”修改为“《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这样在表述上更具有包容性。
完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措施,更精准、更全面同时,基加利修正案的实施使得《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功能由“保护臭氧层”拓展到“应对气候变化”。
在此背景下,《决定》从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受控物质的管理措施,以提升监管效能。
新版《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即将实施本刊记者 邓雅静随着2016年基加利修正案将氢氟碳化物纳入受控物质范围,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积极推进氢氟碳化物的削减和淘汰工作。
为了彰显中国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的决心,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根据《决定》,新版《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将替代2010年版条例,并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近日,司法部、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多位专家对《决定》进行了深入解读。
《电器》记者综合各方观点了解到,《决定》按照聚焦重点问题、着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总体思路,主要从与国际公约对接、完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措施、强化法律责任三方面,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进行重点修改。
与国际公约对接,适用物质范围增加HFC 物质随着基加利修正案对中国生效,具有温室效应的氢氟碳化物(HFCs)被纳入受控物质范围,中国履约实践进入新阶段。
为适应这一变化,相比2010年版本,《决定》更改了一些表述,为实现精准管理奠定概念基础。
一方面,《决定》对接中国接受的有关国际公约,将消耗臭氧层物质界定为“列入《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的化学品”,不再保留“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限定性表述,以便将氢氟碳化物纳入受控清单。
另一方面,《决定》将《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中的“《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2024/243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的单位,应当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规定了运行要求和相应法律责任,将四氯化碳生产国家监控平台的管理创新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提高了对受控物质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2023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12.29•【文号】•【施行日期】2024.03.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2010年4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3号公布根据2018年3月1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23年12月2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生产、销售和使用第三章进出口第四章监督检查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履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义务,保护臭氧层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消耗臭氧层物质,是指列入《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的化学品。
《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和公布。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出口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生产,是指制造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活动。
前款所称使用,是指利用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的生产经营等活动,不包括使用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品的活动。
第四条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商务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家逐步削减并最终淘汰作为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清洗剂、加工助剂、杀虫剂、气雾剂、膨胀剂等用途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履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义务,保护臭氧层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消耗臭氧层物质,是指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并列入《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的化学品。
《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和公布。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出口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生产,是指制造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活动。
前款所称使用,是指利用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的生产经营等活动,不包括使用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品的活动。
第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商务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家逐步削减并最终淘汰作为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清洗剂、加工助剂、杀虫剂、气雾剂、膨胀剂等用途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方案和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进展情况,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并公布限制或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建设项目的类别,制定并公布限制或者禁止生产、使用、进出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名录。
因特殊用途确需生产、使用前款规定禁止生产、使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有关允许用于特殊用途的规定,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履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义务,保护臭氧层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释义】本条是对本条例立法目的的规定。
(一)加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臭氧层是分布在大气平流层中距地面15至25公里左右富含臭氧的部分,通过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有害的中短波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消耗臭氧层物质是多种耗损臭氧层的化学品的统称,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附件所列举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简称ODS)为例,主要ODS 物质包括:全氯氟烃(CFC-11、CFC-12、CFC-113、CFC-114、CFC-115)、哈龙(哈龙1211、哈龙1301、哈龙2402)、其他全氯氟烃(包含CFC-13等10种CFCs)、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1,1,1-三氯乙烷)、含氢氯氟烃、含氢溴氟烃、溴氯甲烷、甲基溴等。
这些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后,通过不断损耗臭氧层,导致大量对人体及其他地表生物有害的太阳光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不但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白内障、皮肤癌等疾病的发病率,还对植物、海洋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从上世纪70年底开始,臭氧层破坏问题就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控制、减少并最终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消耗臭氧层物质涉及物质种类较多,在我国广泛用于化工生产、家用制冷、工商制冷、泡沫保温、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烟草、农业、制药、检疫、消防等十多个行业。
《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我国控制和削减ODS的基本制度和行为规范,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系统地加强了对ODS的管理。
(二)履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义务为保护臭氧层,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际社会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以下简称“《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