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地理中的自然资源知识点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在地球上所能利用的、以自然形式存在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了解地理中的自然资源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的构成和变化,还能指导我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本文将从地球的自然资源分类、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地球的自然资源分类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能源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的基础,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
2.土地资源:包括农田、林地、草地等。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3.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气候资源:包括阳光、温度、降水等。
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旅游业和城市规划等的重要依据。
5.生物资源: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二、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受地球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质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以几种常见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分析:1.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北美地区和俄罗斯等地。
石油是全球重要的能源资源,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2.钢铁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地。
钢铁是工业制造的重要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等领域。
3.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欧国家、加拿大和中国等地。
水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被广泛用于发电和灌溉。
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并兼顾保护自然环境。
例如,在开采矿产资源时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在利用水资源时应注重节约用水和水污染的治理等。
三、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护自然资源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自然资源包括什么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破坏而不会补充的物质和能量,例如矿产、石油、森林、水、风力能和太阳能等。
矿产是指各种采矿资源,又称矿物资源,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常见物质,它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在食物、植物、纤维、能源、化学品、建材、纱线、工业原料等行业中都有使用。
石油是一种从深海及沙漠地区得到的化石资源,是由于地质过程的形成,它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是各国生产、能源、化工和运输业的重要能源。
森林是指由自然或人工造林而形成的有机体的面积,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生物群体,是生物适应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柱,具有降雨、净化水质、排放净氧、减少温室效应等功能,将空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植物碳资源。
水是指任何具有水质的物质,它是地球上生命维持能力的基础,用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生活场景,是人类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自然资源。
风力能是指利用风能发电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它是以风能发电站利用风力发电而得到的可再生能源,可替代传统的石油、煤炭和燃气等能源,拥有无污染、清洁、可再生、可存储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减少碳排放,为建设一个永续可持续的能源系统奠定基础。
太阳能是指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它是指利用太阳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源,如电能。
它具有利用简单、无污染、可再生等特点,使其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可再生能源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自然资源的介绍,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多样性,不仅对于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财富,所以应该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避免短期利益损害长期利益,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自然资源及其分类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各种资源。
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了解它们的分类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自然资源的分类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可以满足人类物质和能量需求的自然物质和能源资源。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区域,包括草地、农田、森林、沼泽等。
土地资源是人类进行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工业开发的基础。
根据其特征和用途的不同,土地资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农田资源、建筑用地资源和工矿用地资源等。
2. 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水的总量,包括湖泊、江河、海洋、地下水等。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根据其来源和用途的不同,水资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3.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森林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等。
森林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以及提供木材、草药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森林资源可以进一步分为保护性森林资源和经济性森林资源。
4.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指地球上的矿石、矿藏等自然产物。
矿产资源是人类进行工业生产和能源开发的重要原料。
根据其成因和用途的不同,矿产资源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属矿产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
5.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指能够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包括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资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等。
能源资源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生活活动的重要支撑。
三、自然资源的管理与保护自然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措施:1. 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合理布局各类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式。
第一章概论1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首先,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自然界同一自然实体的两个不同侧面,两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联系。
其次,自然资源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加深。
第三,自然资源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概念。
2 、自然资源的功能与特性功能:1) .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物质资料2) .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空间资源特性:1)综合性和整体性一、自然资源是有多种单项资源组合而成的庞大的自然系统,即自然综合体,各资源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二、各项资源内部也是一个复杂系统。
三、自然资源与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2 )时空变化的不平衡性与节律性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所制约,因而自然资源分布亦有强烈的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域有不用的资源组合和资源优势。
受自然地理环境时间尺度上节律性演化规律的制约,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性资源,亦有节律性变化规律。
非可再生性的矿产资源,在地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形成和发展亦有节律性的阶段性差异。
3)多层次性与多功能性4)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数量的有限性表现在:1 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再生性资源亦属于此;2 一定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是有限的;3 虽有多功能性,但在多数情况下,仍有局限性,在某种情况下只能利用其中一个方面,在另一种条件下只能利用其另一方方面。
潜力的无限性表现在:1 多数资源可以更新和循环利用;非耗竭性资源可以常用不衰;2 非再生性资源,一种资源枯竭了,常可有另一种资源取而代之,随着材料工艺的进步,替补性或具有新功能的资源将会越来越多。
5)可塑性和演变的不可逆性第二章土地资源1 、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与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自然资源知识点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并能够为人类生产、提供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物质或能量。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知识点。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1.按来源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是指可以通过自然过程或人类努力恢复和再生的资源,如森林、水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指存在数量有限,无法通过自然过程和人类努力再生的资源,如石油、煤炭等。
2.按用途分: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
生物资源包括动植物及其衍生物,如木材、食物等。
能源资源指能够提供能量的资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矿产资源是指供应工业原料和金属的矿石、矿砂等。
土地资源是指可供农业、建设和其他经济活动使用的土地。
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利用的各种水体。
3.按可利用程度分:高级资源、次级资源和延续资源。
高级资源是指已经通过开发利用,并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
次级资源是指尚未大规模开发利用,但有潜力使用的资源。
延续资源是指无法开发利用的资源,但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
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科技创新和工艺改进等方法,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失,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环境保护。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可持续利用。
合理规划、管理和利用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未来世代提供资源保障。
4.循环经济发展。
通过废物回收再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实现从“以物消费”向“以服务消费”转变,减少资源消耗。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1.经济价值。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产业提供原材料和能源,促进经济增长。
2.生态价值。
自然资源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社会价值。
自然资源提供人类生存、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4.文化价值。
自然资源蕴含着人类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风景名胜。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可以被人类用于满足需求的各种物质和能源。
这些物质和能源可以是天然的或经过一定的加工和利用,但必须是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源。
自然资源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地球上的所有自然要素和人类的各种活动。
这些自然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矿物等,同时也包括海洋、森林、草原、湖泊、河流等复杂的生态系统。
此外,自然资源还包括人类的各种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
狭义的自然资源则是指自然界中可直接用于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和能源。
这些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按照资源的再生性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是指可以不断更新或再生的资源,如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而不可再生资源则是不能再生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石油等。
2.按照资源的利用方式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能源资源和非能源资源两大类。
能源资源是指可以转化为能源的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能源资源则是指不能直接转化为能源的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3.按照资源的地理位置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陆地资源、海洋资源和空间资源三大类。
陆地资源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海洋资源则是指海洋中的自然资源,如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等;空间资源则是指宇宙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4.按照资源的经济价值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商品资源和非商品资源两大类。
商品资源是指具有市场价值的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非商品资源则是指没有市场价值或价值较小的资源,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总之,自然资源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涉及到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和人类的各种活动。
什么是自然资源?我们该如何保护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但是,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却远远大于自然界的恢复速度,这导致了很多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
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我们该如何保护自然资源呢?一、自然资源是什么?自然资源指的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能够为人类提供直接或间接利益的物质或能量资源。
它们包括自然界的水、土地、空气、光线、森林、矿产、天然气、石油等。
自然资源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空气让我们呼吸,森林提供物质,土地则是农民耕种的土壤。
二、自然资源的保护1. 不浪费自然资源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浪费都是无意识行为。
比如说,把水龙头留着,洗完手不关电灯等。
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不要浪费自然资源。
2. 坚持环保理念环保理念旨在让人们了解环境的价值和存在的危机,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鼓励大家采用环保的措施。
垃圾分类、减少碳排放、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等都是环保措施。
如果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环保工作中,那么环境就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3. 推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后代生计的发展。
比如说,可以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加入天敌来控制害虫,而不是使用杀虫剂,这对环境保护十分有利。
4. 保护生态环境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而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生态环境,就可以保护自然资源。
比如,保护森林,合理使用水土地等,都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应该多使用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来减少非再生能源的使用。
总之,自然资源的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从自身做起,时刻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才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天赋的、自存的、先人类而存在以及能为人类利用的资源。
2、社会经济资源是指自然资源经过人类社会劳动加工所产生的第二性资源。
3、自然资源的特性:稀缺性,地域性,整体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的研究任务:资源调查、资源评价、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资源管理、资源立法。
主要内容是自然资源系统之间、自然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资源系统之间、自然资源系统与自然资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5、资源评价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在数量、质量、种类、组合特征、资源优势、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估,它是制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采取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与措施的科学依据。
6、资源管理就是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进行的组织、协调、规划、立法、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7、现代资源学研究的五大趋向:战略化、管理化、数量化、全球化、现代化8、气候能以光、热、水、风等形式及大气中的某些成分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能量和物质,因此是一种自然资源,称为气候资源。
9、气候资源有太阳辐射、光照、热量、水分10、气候资源的基本特点:⑴气候资源的无限性与有限性⑵气候资源在随时间变化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和波动性⑶气候资源空间分布上的有规律性和区域差异性⑷气候资源各要素之间、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不可替代性。
11、光能资源指标:日照、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坡面上辐射量、光合有效辐射与光能利用率12、计算P8013、积温:作物要完成某一发育期或全部生育期,需要一定的热量积累。
积温学说:在其它外界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作物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完成某一发育阶段要求一定的热量条件,即一定的积温。
14、活动积温:大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活动温度,而作物在某发育期内各日活动温度之和即为活动积温。
15、有效积温:活动积温减去下限温度后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而作物在某发育期内各日有效温度之和即为有效积温。
16、计算P93,自由水面蒸发量,蒸发量=原量—余量,若有降水则蒸发量=原量+降水量—余量17、一般将单位时间(t=1)单位面积(s=1)上的风能,称为风能密度或风功率密度。
18、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东南多,西北少。
受季风影响地区的迎风山坡处雨量最大,如我国年降水量最大的地区是台湾省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为6558mm;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为4095.5mm。
我国年降水量400mm等雨量线大致东起大兴安岭,经呼和浩特、兰州至雅鲁藏布江河谷。
线之东,年降水量大于400mm,如南岭以南为1600—1800mm,长江中下游为1000—1200mm,黄河流域为500—600mm。
线之西,年降水量则不足400mm,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站为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mm。
19、太阳能分布,P127图根据各地接受太阳总辐射量的多少,可将全国划分为五类地区。
一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6680-840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5.1-6.4KWh/m2。
这些地区包括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
尤以西藏西部最为丰富,最高达2333 KWh/ m2 (日辐射量6.4KWh/ m2 ),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
二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50-668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4.5-5.1KWh/m2。
这些地区包括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
三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中等类型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0-585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3.8-4.5KWh/m2。
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苏北、皖北、台湾西南部等地。
四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较差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4200-500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3.2-3.8KWh/m2。
这些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北部、广东北部、陕南、苏北、皖南以及黑龙江、台湾东北部等地。
五类地区主要包括四川、贵州两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少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3350-420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只有2.5-3.2KWh/m2。
20、水资源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恢复和更新,在较长时间内又可以保持动态平衡的淡水量,一般以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来进行统计。
21、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目的水资源的评级是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变化规律、利用现状、未来的预测以及供需平衡的分配等几个方面。
为了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不仅要保证水资源具有一定数量,而且也要具有一定的质量。
假如由于污染严重,水质恶化,数量再多的水资源也缺少开发利用的价值。
有人把水资源的质量比作矿藏资源的品位,所不同的是,水资源的质量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得到改善。
水资源的质量决定了水资源的开采价值。
所以,在论及水资源时,必须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考虑。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年际和年内的变化也很大。
为了满足各部门用水的需要,必须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修建必要的蓄水、引水、提水、调水工程,对天然水资源进行时、空再分配。
由于兴修各种水利工程,受到自然、经济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可利用水资源及其保证程度有一定限制。
所以,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不仅需要对天然水资源,而且需要对各种保证率的可利用水资源进行研究,并且还需要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用水需要作出科学的预测,通过供需平衡的分析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指出方向。
这是水资源评价的最终目的。
22、P140区域水循环概念模型区域水平衡通式:P=Rs+Rg+Es+Eg+U或P=Rs+Pg+Es水资源估算公式:R总=Rs+Pg一般山区Pg=R个(Eg→0U→0),P=Rs+Es+Rg,R总=Rs+Rg=R南方水网圩区Pg→0,P=Rs+Es,R总=Rs23、水能资源的开发优点:⑴水力发电成本低,积累多,投资回收快;⑵水电管理比较简单,调度灵活,可以联网并网,统一调度;⑶水电是直接由水能转化成为电能,能量转化率为90%,这比二次能源和火电转换率(30%—40%)要高得多;⑷河川水能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实现流域的综合开发,除了发电以外,还可以兼顾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和旅游等多种经营,实现流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局限性:⑴水电站的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多,建坝(特别是高坝)所造成的淹水面积大,动迁费用高,生态影响范围广而且比较复杂;⑵建设周期较长,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周期一般均需5—10年,特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的周期还要长些;⑶稳定性差。
主要因为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季变和年变率大的影响,水量不稳定,因此发电量也难于稳定,常常需要建设火电或核电站予以配合,才能达到均衡供电的目的。
24、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25、森林系统的生态功能:⑴最大的物质生产者和能量储存库⑵调节空气⑶调节气候⑷保持水土,涵养水源⑸最大的物种基因库26、森林资源的评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则应着重从森林覆盖面积、覆盖率、林龄结构和蓄积率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般地说,林地面积及其覆盖率,是衡量森林资源丰富程度的重要指标。
27、中国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⑴大力开展造林、育林、护林工作,不断扩大和保护森林资源①中国国土辽阔,发展林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地域性差异很大,发展森林必须因地制宜,因林制宜。
②坚持合理采伐,及时更新采伐迹地。
③在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森林火宅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积极开展林区建设,综合经营、利用森林资源:①搞好林区交通建设以充分利用森林资源;②森林开发要采造并举,要坚持合理采伐和适时时更新采伐迹地;③搞好林业生产计划管理,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狠抓节约用材,改进木材加工流程,大力开展木材综合利用,提高木材利用率。
④认真落实《森林法》,开展全民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自觉性和积极性。
28、我国草地资源的主要特点:⑴草地面积广,草种丰富⑵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牧草产量不高、不稳定、载畜量低⑶牧草产量、质量的季节和年际的不平衡性29、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一)合理牧畜:合理牧畜是维护草地良好生态系统,使畜牧生产持久发展的关键。
适当的放牧利用,不仅不会导致草场退化,而且对草场植被的发展和维护起到有利作用。
合理放牧有蹄类牲畜,可以保持草场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草场载畜量过多,放牧过度,破坏草场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二)根据草场植被特点合理配置畜牧业:不同草场类型,饲用植物的成份、草群的化学组成及生长量都有所不同。
所以,草场类型不同,生产力也不同。
畜牧业的布局必须根据草场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
(三)草场的合理利用与保护:①因地制宜制订统一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②建立合理的?草制度③严禁盲目开垦(四)大力建设人工草场:为了弥补草场生产力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所造成的饲料生产与畜牧生产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得不平衡性,必须加强人工草场,特别是冬春草场的建设。
(五)科学管理:禁止开荒,保护草场,发展人工草场,防火,防止鼠害、虫害。
30、生物多样性含义: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生物三个层次的多样性:①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物种基因变异多样性;②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性;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3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增加:人口迅速增加带来了日益剧增的资源消耗,缩小动物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人类生活生产导致环境污染危害生物生存。
②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缺乏应有的认识:现实世界所实存的物种中绝大部分尚未被人们所认识,有所认识、仅能提出名称的也只有140万种。
至于每个物种的性质、功能则知之者甚少,绝大部分物种,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所知③缺乏精心制订、协调统一的保护政策与措施: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和疾速发展的工业社会阶段,资源开发的计划与政策,常常是由产业部们按照各自的目标制定的,互不联系但却相互干扰。
④全球贸易体制的影响:不平等的贸易体制是促使世界热带深林、湿地大规模地、草地遭到破坏,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3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与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以挽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为宗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1)建立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并不是简单地划一条界线与非保护区截然分开,而是将保护区划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同心区带,其中划有一个具有一定宽幅的缓冲区带,其外围则是保护区与非保护区之间的过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