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原理 蔡运龙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2015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45
【课程概述】1、名称:自然资源学2、课时:24学时,1.5学分,4-15周,3、考试:闭卷,平时+期末=总成绩4、教材:蔡运龙编著《自然资源学原理》科学出版社5、参考书:《自然资源学导论》,包浩生等编著;《自然资源学原理》,彭斌朱海燕著《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张丽萍编著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发展一、自然资源的前科学时期【解释0-1 前科学】:还没有正式形成一门科学,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框架,马克思: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1、史前时期的人与自然资源【讲解】谈到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必须从人类的诞生讲起。
猿——直立行走的猿——最接近人的猿(人猿)——最接近猿的人(猿人)——现代人类最早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距今大约200多万年,后经多次的迁徙、繁衍,逐渐扩展到了欧洲、亚洲、美洲…………,但是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目前还在争论之中,之所以说在非洲是因为发现了大量的保存完整的古人类化石,并形成了较完整的演化体系,但光凭这些,是否足以证明人类起源于非洲,尚需要历史的证明。
我们国家发现的元谋人也好,北京人也好,年代没有非洲发现的古人化石久远,且化石不完整,有的只有牙齿,数量也不多,因此证据少。
我们国家的发现的远古人类有云南的元谋人,周口店的北京人…………人类的起源在地球的演化史的过程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为什么?自然界在40多亿年的时间里都是“自发”的进行演变,从太古代到中生代到新生代,从寒武纪到侏罗纪到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大灭绝再到第四季;但人类才出现以后,几乎所有的自然过程都会打上人类的烙印,自然界收到了有“自主”行为的人类的干预和控制,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满足自身需要。
1)时间段:狩猎社会-原始农业社会,人类诞生-公元前8000年2)特点:(1)人口数量少(2)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口数量少,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只能生产很简单的工具,举例火、石器工具(3)没有历史记载: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证据【举例0-1 火的发明】摘自维基百科“火”词条原始人类对火的使用主条目:早期人类对火的使用控制火提供热光是人类早期伟大的成就之一。
绪论一、人口过剩(1)☆人口数量过剩:A。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B.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等,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2)☆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在此类问题上,资源问题的关键是人均高消费及其带来的污染问题)二、☆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三、自然资源学的视角P15(1)不同空间尺度上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的;(2)对不同的尺度要研究不同的论题:A。
时间维(过去、现在、未来)B.空间维(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地方尺度)C.论题维(生态、技术、经济、伦理、政治、法律、文化等)第一章一、☆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二、☆☆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1)自然资源是天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两个前提:A。
必须有获得和利用它的知识;B.有某种需求;(3)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不断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变化;(4)人的需要和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5)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1)☆☆按是否可以更新,将自然资源分为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和其他;A.☆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储存性资源):a. 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燃料);b. 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B.☆可更新资源(流动性、收入性资源):a. 直接太阳能;b. 间接太阳能(地球物理过程:风、潮汐、水流;光合作用过程:短期的(一年生田间作物)长期的(森林)c. 地热能C.“可更新”和“不可更新”的相对性:a. 更新速率不大一样;b. 从人类历史尺度上看,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c. 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2)根据自然资源本身固有的属性,包括自然资源的可耗竭性、可跟新性、可重复使用性以及发生起源等;(3)对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就是三大类:食物、原材料、能源。
自然资源学原理自然资源学原理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1. 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过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躲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地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困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食物、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第一篇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2.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1)不可更新资源的度量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在当前的需要、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储量。
条件储量:已经查明,但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来开采是不经济的矿藏。
远景储量: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储量: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储量的总和。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用矿物的元素丰度或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不断房发展。
4. 绝对短缺:当全球尺度上的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5. 相对短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
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原因: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1)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2)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不同(3)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能源消耗不一样2)地缘政治(封锁和禁运)3)贫困(经济问题)4)由自然因素或人类不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退化第二篇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第五章自然资源生态过程1. 自然资源与熵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均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化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形成的有序结构。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参考答案:(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范围是不断扩大);自然资源与人的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决定(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是自然环境的一个方面);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参考答案:(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自然资源学原理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自然资源学作为研究自然资源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自然资源的获取、利用和管理,以及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和管理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自然资源学有所了解。
首先,自然资源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
按照来源可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再生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而非再生资源则包括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等。
按照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如风能、太阳能等,而不可再生资源则是指一旦使用就无法再生的资源,如煤炭、石油等。
其次,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分布不均匀性,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
其次,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不同,这决定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再次,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可能会引发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污染。
最后,自然资源的利用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针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原则,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要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考虑到未来世代的需要,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
其次,要实行综合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的多功能性和综合利用价值,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再次,要实行保护优先的原则,即在资源利用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避免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
最后,要实行科学管理的原则,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资源获取、利用和管理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和管理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希望本文对自然资源学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自然资源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例)Principles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课程编号:学分:学时: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学基础一、课程目的要求: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我国自然资源紧缺和人口众多的矛盾尤其突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当前最紧迫的知识创新和素质教育内容。
本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向学生系统的阐述自然资源问题、自然资源的性质、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
二、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
包括自然资源问题、自然资源学、人类发展与资源演进、自然资源和资源稀缺的性质、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第二部分:自然资源生态学。
包括生态系统中的资源过程、人类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自然资源伦理与感知;第三部分:自然资源经济学。
包括资源经济基本问题、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自然资源的价值与价格、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第四部分:自然资源管理。
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决策、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教学方式: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
四、主要教学参考书:1、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王松霈主编:《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经济系统》,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3、Rees, J.著(蔡运龙等译):《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陈永文主编:《自然资源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刘成武等编著:《自然资源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6、A. Myrick Freeman III著(曾贤刚译):《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五、考核方式及要求: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开卷考试或写综合报告方式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出勤率、平时作业情况等);期末考试或综合报告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