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分析_从人物形象入手
- 格式:pdf
- 大小:102.98 KB
- 文档页数:2
- 249 -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人物形象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姚毅【摘要】《我们共同的朋友》是查尔斯·狄更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名作。
在这部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成为了整部作品的主导思想。
他通过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将人道主义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人物形象 人道主义 我们共同的朋友一、引言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有名的社会批判家和人道主义作家。
他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来揭露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下资本主义制度的腐败和阴暗现实的社会,他擅长运用各种意象来描述作品中的人物。
《我们共同的朋友》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作品中,他通过使用视觉,典故和光线意象的手法将英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展现给读者,揭示了英国工业化社会的各种问题,表达了他对英国社会的愤恨。
他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行为进行揭示和批判,把下层贫苦人民的生活情况描述得栩栩如生,他揭露了上层贵族的凶狠残暴和冷酷无情。
在这部作品中,他创造的这些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独特,有着丰富的人性内涵和深厚的人性内容。
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唤醒人的本性,狄更斯有着崇高的民族主义精神,他对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极度的否定。
二、人物形象分析1.完美的丽齐·赫克萨姆。
这部作品中,丽齐是作者最喜爱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漂亮、质朴善良的女性。
虽然她的外表看起来柔弱,事实上,她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孩。
生活中,不管她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不会退缩和逃避。
她对父亲尽心尽孝,对弟弟呵护备至,对待朋友诚实和真诚。
在感情方面她坚贞不渝,尤金和丽齐是一见钟情,但由于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原因,他们不得不压制彼此的感情,丽齐心里也从不幻想着嫁给这样一个身份高贵的人。
但在尤金坚持不懈的追求下,她才允许自己真情萌动,在泰晤士河边向尤金透露了心声。
即使这样,她也没有做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她知道这个社会是不会允许他们相爱的。
从人物形象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开题报告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对英国社会的改革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狄更斯的人物形象来分析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
涵盖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概述
本部分将通过研究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来简要阐述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第二部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中的慈善精神
本部分将研究狄更斯小说中的慈善精神,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蒙提金夫妇、《雾
都孤儿》中的艾玛·哈丽尔等人物形象,来说明狄更斯所弘扬的人道主义思想中的慈善
精神。
第三部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中的同情和关怀
本部分将研究狄更斯小说中的同情和关怀,如《双城记》中的西德尼·卡特和《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阿格尼丝·基特等人物形象,来说明狄更斯所弘扬的人道主义思想中的同情和关怀。
第四部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中的社会正义
本部分将研究狄更斯小说中的社会正义,如《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巴纳比·莱奇》中的巴纳比·莱奇等人物形象,来说明狄更斯所弘扬的人道主义思想中的社会正义。
第五部分:总结
本部分将通过前面部分的研究,来总结狄更斯的人物形象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探讨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和其历史地位。
同时,还将通过一些其他的例子来深入阐述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看其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不仅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
以儿童视角进行观察与写作是狄更斯作品的特色。
本文选取了狄更斯流浪儿三部曲:《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以及《远大前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三部作品中主要的几位儿童形象身上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三部作品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它们描写的都是关于社会底层的儿童,要么是孤儿,要么在很小的年纪被遗弃,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生活。
乔治·卢卡奇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之一。
现实主义问题是他文学批评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他首先承认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
同时他也强调,这种反映不是一种简单的表面的镜像,而是对客观现实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映。
在他看来几乎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他认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应当描写他真正看到的,而不是描写他情愿看到的事物。
基于上述理论,本文通过分析狄更斯三个阶段时期作品中人道主义的成长历程,研究狄更斯如何反映与批判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丑恶现象,从中作者试图找到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根源以及狄更斯本人童年梦魇对其笔下儿童形象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首先阐释了此项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然后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狄更斯作品人道主义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介绍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成,主要阐释了乔治·卢卡奇的反映论。
第四章主体部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别阐释了狄更斯流浪儿三部曲是如何反映并抨击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现象,尤其是对当时教育制度的批判,对虐待儿童的控诉。
最后本文介绍了狄更斯人道主义的意义及其不足之处。
基于上述研究,作者得出以下结论: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在他三个创作时期中不断觉醒,从最初对资产阶级盲目的乐观和幻想到最后理性的无情的批判。
狄更斯人道主义的核心是成为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应当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狄更斯之所以对维多利亚时期儿童苦难生活的描写入木三分是因为狄更斯本人同样经历了悲惨的童年,他笔下的小奥利弗、小大卫以及小皮普正是狄更斯本人童年的真实写照。
解读狄更斯小说人物创造的特点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深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生动、立体、复杂的,以下我们将解读狄更斯小说人物创造的特点。
狄更斯的小说中,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他们既包括社会的精英,也包括社会的底层。
他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他们的行为、语言、心理活动都生动而具体。
例如,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姨婆贝西虽然古怪,但她的善良和爱却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狄更斯在小说中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特征。
他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语言、情感等方面的细致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例如,在《双城记》中,狄更斯通过卡顿在法庭上自我牺牲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他的高尚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狄更斯的小说中往往充满了象征意义。
他通过象征手法来强调某种意义或象征某一事件。
例如,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用“雾都”象征着社会的黑暗和模糊,用孤儿的形象象征着社会的弱势群体。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社会批判的意义。
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病和问题,通过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艰难时世》中,狄更斯通过对工人罢工和工会运动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劳动者权益的缺失。
狄更斯小说人物创造的特点在于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充满象征意义的手法以及对社会弊病的深刻揭示。
他的作品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认知和理解。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位杰出的英国作家,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弱势群体的权益。
本文将从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形象入手,探讨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和孤儿。
如《雾都孤儿》中的小主人公奥利弗,他经历了痛苦的童年,受到贫民窟恶势力的侵害。
从狄更斯作品解读其人道主义精神一、狄更斯作品中的契约伦理思想——公正、自由、民主人道主义是一种对于人本身做出探讨的思潮和理论,它强调人的本质与使命,注重价值的发掘和个性发展。
15世纪以后,人道主义思想开始广泛渗透于文学艺术领域,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学思潮。
狄更斯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对当时英国现实社会不公正、专制、伪民主的批判、痛斥,对公正、自由、民主伦理价值的追寻。
(一)对社会不公的抨击,对公正社会的向往狄更斯对于当时社会不公的批判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这种批判通过小说中人物的遭遇,直指维多利亚时代在婚姻、教育、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重大问题。
在狄更斯最负盛名的《大卫·科波菲尔》中,这种对于社会不公的批判通过反面人物希普的塑造显现得淋漓尽致。
希普是一个彻底的伪善者,他嘴里不停地说着“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卑微的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奸诈、极度自私、玩弄阴谋的卑鄙小人。
他通过伪造证件与签名骗取威克菲尔的家产,他用尽手段占有安妮斯,挑拨勃朗特夫妇的关系。
这些卑劣的行径反映出了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浸润下的社会,对于经济的向往压倒一切,对于占有的渴求甚至遮蔽了善良、正直的美德。
在《匹克威克外传》中,匹克威克在狱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司法审讯足见英国政治制度的黑暗。
监狱沦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工具,因为匹克威克无权无势,只能受尽欺侮,这种监狱迫害好人,是狄更斯对于社会不公的真实写照。
然而,在他的这几部作品中,害人者无疑又被送入监狱,这种对于监狱的矛盾心理,实际上是狄更斯对于公正社会向往的表达,是其惩恶扬善的一种方式。
(二)对专制社会的痛诉,对自由社会的希冀狄更斯对于专制社会的痛恨,尤其体现在《游美札记》中。
狄更斯将矛头直指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度,他用大量的篇幅叙述了从波士顿到洛厄尔的火车上,黑人白人一定要分开的场景。
费城的监狱之中,白人儿童与黑人儿童也受到了截然相反的对待。
狄更斯对于维护奴隶制者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分成三个类型:“一类是把人当牛马而态度温和、心里明白的主人;一类是不顾一切占有、蓄养、买卖奴隶的人;还有一类是不甘心居于别人之下,也不允许别人和他们平起平坐的娇气的文雅绅士,他们把倨傲在奴隶身上得到满足,靠凌虐黑人而显示他们的价值。
论狄更斯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摘要:狄更斯将人道主义情怀渗透在他创作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当中,宣扬一种仁善道德的精神,以一种宽恕,理解的态度来对待阶级矛盾。
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同时体现了狄更斯创作中不能彻底批判的局限性。
关键词:查尔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局限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纪英国批义思想,在对现实社会批判的同时使心怀希望。
赋予人强烈的感染力。
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
小时候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父母经常大宴宾客,花钱上没有节制,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因为债务问题而入狱,一家人随着父亲迁至牢房居住。
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厂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他饱尝艰辛,饱受屈辱,也看尽了人情冷暖。
这段人生经历不仅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促使他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形成了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创作基调。
根据狄更斯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我们可将他的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温和批判阶段。
中期的全面批判阶段,晚期的对未来社会发展展望阶段。
但是,无论他对现实世界如何批判,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善美的温情。
这些都可以在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找到论据。
一、狄更斯早期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发表的(or克威克外传》(1937)、《雾都孤儿》(1938)、《尼古拉斯·尼克尔》(1939)、《老古玩店》(1940)、《巴纳比·拉奇》(1841)这5部长篇小说从创作特点上来说可归属为早期(1837一1841)的作品。
这个时期的作品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温和的批判。
《匹克威克外传》是他的成名作。
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有意地把匹克威克塑造成了一个仁慈和博爱的典型。
他不请世事、正直善良、打抱不平、助人为乐。
有一次他在一所茅屋前发现一块半露出地面的刻了字的石头,便认为这是很古老的刻了碑文的宝石。
第30卷第7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 o l.30,N o.7 2010年7月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l.2010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7-0063-02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分析———从人物形象入手*龚好玲(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摘 要:狄更斯作为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讽刺意味浓厚的现实主义作品的背后有着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怀。
而能够表现他人道主义思想的文学元素莫过于他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本文在分析了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起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于狄更斯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剖析,对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109.4文献标识码:A 一、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溯源查尔斯·狄更斯作为英国久负盛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文学史上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另一个著名作家。
从狄更斯作品的创作背景来看,其创作受到宪章运动的强烈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他是宪章派,同时他也不完全赞成宪章派的政治纲领。
实际上,作为一位极具人文情怀的作家,他的民主思想极为强烈,痛恨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将人的尊严放在第一位,同时支持每个人劳动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也就导致他讽刺意味浓厚的现实主义作品的背后有着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怀。
从贯穿狄更斯作品的核心思想来看,以仁慈为核心的圣诞精神无疑是狄更斯作品中最为典型的特点,也是狄更斯作品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这种圣诞精神的本质内容是用爱来消灭恨,用仁爱和宽恕来化解阶级对抗,不难看出,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人道主义思想,而这种思想也在狄更斯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中得到了体现。
19世纪30到40年代,在议会改革和宪章运动的背景之下,狄更斯的作品主要反映当时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揭露。
摘要:《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运用描述法和归纳分析法,基于狄更斯在该小说中所塑造的各色人物来分析狄更斯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是以厄弗里蒙得为代表的冷酷无情的压迫者,以德伐日太太为代表的以暴制暴的革命者,还是以梅尼特医生,露茜·梅尼特,查尔斯·代尔那以及西德尼·卡尔登为代表的仁爱与宽恕者,都表明了狄更斯排斥暴力和彻底的革命,倡导用仁爱和宽恕化解仇恨,以缓和阶级矛盾,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狄更斯的这一主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充分显示了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狄更斯对社会矛盾以及人性的严肃探索和思考.此外,狄更斯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有着重大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本文概述《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的生活,揭示了社会不公、压迫和革命的必然性。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这部作品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我们将首先概述《双城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以此作为探讨人道主义思想的起点。
随后,我们将逐一分析狄更斯在小说中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主题表达来体现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我们将探讨狄更斯如何关注底层人民的命运,批判社会不公和压迫,以及他对和平、爱和人性的坚定信念。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将揭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何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世界。
二、《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的生活状态,狄更斯深刻地展示了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在这部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社会公正和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狄更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传达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塑造了一系列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角色,如西德尼·卡顿、露西·曼内特等。
这些人物在面临生死抉择时,都表现出了无私、勇敢和善良的品质。
卡顿为了拯救自己的挚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露西则以其温柔、善良和宽容的性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狄更斯呼吁读者关注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狄更斯在小说中深刻反思了社会公正问题。
他通过对比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的社会状况,揭示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巴黎,贵族和富人的奢华生活和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伦敦,虽然社会相对稳定,但也存在着类似的不公现象。
狄更斯通过这些描写,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公正问题,追求更加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
狄更斯在小说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从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看其人道主义思想3胡 磊(楚雄师范学院附中,云南楚雄675000)摘 要:儿童是狄更斯许多小说中着力刻画的一类人物形象,是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和弱势群体的代表。
本文简要介绍了狄更斯的人生经历对塑造儿童形象及对其人道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侧重分析其笔下的儿童形象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从而让人们对狄更斯的精神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狄更斯;小说;儿童形象;人道主义思想中图分类号:I561107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5)05-0013-04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年)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从第一部作品集《博兹特写集》开始,到他生命将息时仅完成二十三章的长篇小说《埃德温・德鲁德》为止,狄更斯让所有醉心于他作品的读者留连于他创造的“童话模式”。
狄更斯的小说一反传统常规,着力刻画十九世纪英国社会中的底层人物和“小人物”形象,使“小说的性质发生了一个彻底的革命”,[1]而他也因此被恩格斯赞誉为“时代的旗帜”。
[2]在他的小说中,有一类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形象———“在伦敦迷雾、盗窟贼窝、暴君学校、后母家中众多的孤独可怜、游荡迷惘、挨打受辱、危险濒临、惊悸不安”[3]的孤儿、苦儿、弃儿、流浪儿、低能儿、小乞丐———他们完整准确地展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并且深入人心地牵动着读者的情思。
同时展示出了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和憧憬。
一狄更斯在大部分小说中给予了英国儿童较多关注,其笔下诸多儿童形象凝聚了作家巨大的心血和深沉的思想。
狄更斯对儿童始终抱有深厚的怜爱之情,他对儿童心理和儿童生活的体验较为深刻,这一点为他带来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狄更斯的小说引人注目而且“最重要的特点是:他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家中最杰出的”。
[4]他的目光及思想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英国儿童,反而,他们的喜怒哀乐经常被他的笔尖捕捉到。
他始终密切地关注着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成长教育和生存状态:他替那些不疼爱自己子女的父母感到羞耻,同时也谴责那些用畸形关系来维持度日的家庭;他知道对一个儿童的教育培养比给他一袋金币有用得多。
浅析《双城记》人物形象中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摘要:《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封建压迫对人性的残害,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
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既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又反对暴力革命。
体现了狄更斯对人性与社会的严肃探讨,本文将对《双城记》中的几位人物进行分析,从中发掘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人物分析人道主义仁爱精神引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开篇第一句话被无数次引用。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859年。
这个时候,正是狄更斯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也给了他的作品以极其波澜壮阔的背景。
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在这个时候也得到不断的深化,此时的狄更斯甚至已经把个人的高尚情感和人性看做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期狄更斯的作品几乎都在颂扬伟大的人性和高尚的情感,他希望通过人性和情感去抵抗丑恶,并且缓解那些来自下层人民群众的非理性的暴力抵抗。
毫无疑问,作为资产阶级的作家,狄更斯不喜欢他看到的暴力的革命。
他崇尚的一直都是温和的社会改良,希望通过道德的感化来实现一个大同的社会。
他的这种思想在《双城记》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作为一部忧患之作,狄更斯的著名小说《双城记》以一种借古喻今的方式、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反映了当时法英两国尤其是巴黎和伦敦两座城市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并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作家极力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曲的心灵。
正文: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愤怒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
在狄更斯的笔下,人道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在马奈特医生、卡尔顿、伐石太太、露茜、达而内、梅尼特等人身上,他们身上闪烁着英国传统文化中人性的光芒。
读书心得——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认为“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而在他笔下的《双城记》中,也恰好传递了这样的观点。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原本隐藏在社会暗流中的阶级矛盾陡然间浮出水面,广大底层人民怀揣着在法国大革命前遭受到的欺凌与压迫对贵族阶级发起了激烈的反抗。
《双城记》创作于1859年,记叙了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两座城市环境中的故事,这也是小说名字中“双城”的具体指向。
小说塑造了一名老政治犯“马内特医生”,并以他的一次打抱不平展开了整体叙述,作品同时还塑造了充满悲情色彩但才华横溢的律师卡顿、仁爱友善的医生女儿露西、贵族后裔达尔奈、底层妇女德发日太太等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以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始终。
狄更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既反对暴政对底层人民的残酷压迫,肯定了底层人民的反抗是出于“忍无可忍”的合理性行为,但同时也反对革命人民在反抗压迫中采取的过于极端的暴力。
他提出了仇恨和暴乱无法彻底化解矛盾,最终只会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沦为与仇人同样面目可憎的人,认为应当用爱来化解矛盾,因此,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是充满两面性的。
一、理想人道主义思想的化身——马内特医生许多作者在创作一部作品时,都会塑造一位自己认为的理想型人物,将自己最希望看到的人物形象和精神特质展现在这个人物身上,并通过他或她来传递自己的创作愿望。
狄更斯也不例外,在《双城记》的整个故事中,他塑造了马内特医生这样一个理想形象,并希望借由马内特医生来传递自己对当时社会背景下所希望看到的人物特质。
在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双面性指引下,马内特医生的人物特质就具备了相当典型的双面性。
他被定位为一个老年政治犯,而获刑的原因源自于一次打抱不平——法国贵族艾弗勒蒙徳兄弟看上了一户农家的妻子,因其反抗不从,几乎将其全家虐杀。
这样的卑劣行径为马内特医生所不齿,他怀揣着正义感替农妇一家打抱不平,向朝廷告发贵族艾弗勒蒙徳兄弟的恶行,谁知最终却被贵族反告诬陷,被秘密关进了巴士底监狱长达18年之久。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通常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色彩,同时也深受其对于人的关怀和同情的影响。
在他的《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中,狄更斯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内在复杂性和变化,同时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感,并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人道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福祉和尊严的思想。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通常通过描写人物的遭遇、行为和内心来阐述他的人道主义理念。
他认为,无论是身在高位还是低位,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权利,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
这种思想可以在小说的开始就得到体现,当卡特利将夫人试图坐在驾驶座上,而那个座位显然属于“绅士”,他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人。
对此,狄更斯是非常反感的,因为他相信人们应该在平等的条件下生活,并相互尊重对方。
这种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小说的主要情节中,人道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示。
小说讲述了一个围绕着法国大革命的故事。
在这个极具暴力和混乱的时代,狄更斯通过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试图在这些动荡的时刻为那些受到政治、社会和经济压迫的人寻找一些真正的解脱和幸福。
在小说的情节中,众多的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的压迫。
通过狄更斯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是多么残酷和不公。
但是,狄更斯并没有停留在描写上,而是尝试将自己的人道主义理念融入到这些人物的命运中。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小说中的人物夏尔·达内(Charles Darnay)。
夏尔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但是他被家庭中的错误选择和无情政治环境所影响。
尽管夏尔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但他的人性和善良却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入的描绘,从而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夏尔开始对法国贵族的虚荣和堕落感到厌倦,抛弃了他的家族背景,移居到英国,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狄更斯的著名小说《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反映了当时法英两国,尤其是巴黎和伦敦两座城市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并通过对各种人物的遭遇及人性的分析展示了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但是,作者又极力提倡用仁爱和宽恕来化解仇恨,又展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文学即人学,从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问题总是围绕着如何看待“人”,每个作家总要借助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人道主义想法。
从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在他看来,无论是阶级压迫还是阶级反抗,都不能全然符合他的“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倒是伦敦宁静有序的生活令他心安。
作为一名作家,他无力改写历史,让社会状态完全迎合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但他可以倾情地对符合他人道主义理想的人物进行刻画和赞美,无情地对反面人物进行披露和谴责,以表达他的人道理想。
作家对社会评价的出发点是他的人道主义,对人与人性的褒贬也自然立足人道主义思想,凡符合者即爱,不符者则憎。
顺着狄更斯的人道思想脉络,笔者将《双城记》中的人物分成阶级压榨者,以暴抗暴的革命者,以及在阶级斗争浪潮中,无论是阶级压迫抑或阶级反抗都倍受伤害的仁爱者三类。
前者代表人物:艾佛瑞蒙德侯爵兄弟,是作者着力鞭笞的凶恶贵族。
这一类人凶残暴虐,行径令人发指,最终受到人民的裁决得到可耻的下场。
第二类革命者中,作家着重写的是德发奇夫妇,特别重彩描绘的是德发奇太太,这个并非革命真正代表而仅是革命队伍中人民复仇者代表的形象,。
前两者都不符合作家的人道理想,只有第三类仁爱者,才是狄更斯真正赞许的。
在他的笔下:是洛瑞的朋友之爱,使露茜长大成人;是露茜赤子之心,让浑噩的灵魂复活清醒;是马奈特医生的亲子之情,使露茜和达雷幸福地走到一起;是卡顿对露茜的挚爱,让达雷绝处逢生,免去露茜的丧夫之痛;是普洛士小姐对主人的无私关怀,才最终以爱的力量战胜了“恨”的化身。
在《双城记》中,爱与恨就像水与火一般,当恨的火焰窜得越高的时候,爱的水也便越沸腾,并散发出巨大能量的“蒸气”。
从《双城记》的人物形象看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局限性-精选文档从《双城记》的人物形象看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局限性狄更斯(1812-1870)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以他杰出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
他从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极其广阔的反映了英国19世纪30-60年代的现实生活。
对当时英国社会的道德、伦理、教育、法律、议会、官僚政治制度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等都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由于他敢于严肃地剖析和处理具有尖锐政治意义的重大主题,显示了一个正直的作家敢于直面惨淡现实的勇气,所以马克思对以他为代表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予以很高的评价:“他们给全世界宣告了比所有的职业政治家、政治家、道德家算在一起还要多的政治与社会真理。
”恩格斯也在这个意义上称他们为“时代的旗帜”。
然而,狄更斯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锋利批判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从文艺复兴时期算起,到今天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表现。
就其思想层次来看,有上、中、下三等之分。
其上者,如莫尔、康帕内拉到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三大家,他们出于对劳动者不幸遭遇的同情,幻想建立一个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其下者,如“劳动阶级生活改进派,慈善事业组织者……以及形形色色的缩小改良主义者”。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一般处于中间状态。
而他们之中,又有很大差别,从政治态度角度看有较激进和较保守的,从伦理角度看,有较为高尚的和较为卑下的。
狄更斯就是这个流派一个很典型又别具特色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
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一方面抨击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对广大被压迫阶级寄予深厚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宣扬道德感化,主张阶级调和而反对群众性的暴力行为,反对革命斗争。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矛盾心理,集中体现了狄更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这种思想在《双城记》里更为突出。
《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分析【摘要】《双城记》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主要介绍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仇恨。
作者在小说中展现了明确的人本精神和政治倾向。
对于善良和正直的品质进行褒奖,对于那些使用暴力的复仇者进行抨击,极力否定。
【关键词】《双城记》人道主义狄更斯前言:在狄更斯小说中主导思想就是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发展思潮,人道主义始于文艺复兴,主要表现为抽象且普遍的人性。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们的理论以人性为出发点,同时人性也是他们的理论依据。
作者在作品中展现了他不赞成革命手段的态度,他主张利用道德进行感化。
一、梅尼特是狄更斯笔下人道主义的典型梅尼特作为家庭的核心,具有很强的正义感,因为他敢于揭发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罪行,尽管被困十八年但是他还是一直追求人道主义精神。
他在内心对于侯爵兄弟是痛恨的,所以他在知道女儿爱上了侯爵的后代的时候会变得更加的痛苦,心里也在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在小说中,作者对于他的痛苦和矛盾之处没有进行直接撰写,而是在一层一层的做铺垫。
例如,作者在描写代尔那第一次在英国受审的时候,写了“她父亲的脸仿佛冻结了,很奇怪地望着代尔那,那是一种专注的眼神,眉头渐渐地皱紧了”。
虽然记者没有使用比较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他的痛苦,但是许多细微的描写能够展现出一个伟大父亲的形象,为了女儿的幸福,能够压抑着个人的仇怨,知道内心痛到极点导致精神分裂。
梅尼特最终在博爱思想的作用下接受了仇人的后代,也可以说是他战胜了自己。
作者甚至称其为圣灵,他再做手术的时候不会分敌人还是朋友,都一视同仁;无论在医院还是监狱,对于杀人者还是被杀者都认真进行每一场手术,梅尼特身上充满了善良和爱,这也正是作者笔下人道主义的体现。
二、富有人道主义思想的理想青年――代尔那代尔那是贵族阶级中的叛逆者,也是作者想要赞美的主人公。
许多优点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他喜欢并且爱上了路茜,爱得很深,但是他没有刻意地让路茜马上接受他的感情,而是选择了等待,等到路茜也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他才向她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