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衔接现代汉语语法
- 格式:docx
- 大小:15.85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汉语语法篇(初高中衔接专用)新城红旗中学语文组校对:王耀武第一讲实词【学习目标】:能够判别现代汉语实词的词性并灵活运用【知识解读】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
它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实词带上语调能单独成句和单独回答问题。
一、名词1.【定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可充当句子的的主语、宾语。
(1)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4)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2.【语法特点】: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不、很、非常等)修饰二、动词1.【定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一般充当句子的谓语。
(1)表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表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表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4)表可能意愿(能愿动词):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5)表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6)表判断:是、就是、正是、不是(7)表使命: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2.【语法特点】:能受副词、形容词的修饰,常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三、形容词1.【定义】: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可充当谓语、定语。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橘红2、【语法特点】:大多数形容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做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一般不能带宾语。
四、数词1.【定义】:表示数目多少或次序先后的词2.【分类】:基数词、序数词、倍数词、分数词、概数词。
初高中语文课程衔接★寻根溯源·语法知识梳理及拓展现代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
它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实词带上语调能单独成句和单独回答问题。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名词的语法特点:名词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请你例举出更多的名词:(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动词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
多数可以带宾语。
请你例举出更多的动词:(三)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
例如: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形容词的语法特点:形容词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语、谓语。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教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能够判别现代汉语的实词并灵活应用学习过程:一、词类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实词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
(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语法特点: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不、很、非常等)修饰2.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2)表发展、变化的,如:变化、生长(3)表存现的,如:有、无、消失、存在(4)表使令的,如:使、让、叫(5)表判断的,如:是(6)表相似的,如:象、似(7)表心理活动,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语法特点:能受副词修饰,常做谓语或谓语中心。
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1)表事物的形状,如:高、矮、胖、瘦、大、小(2)表事物的性质,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3)表事物的状态,如:快、慢、迅速语法特点:大多数形容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做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不能带宾语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的词。
(1)表确数的,如:一、十、亿、半(2)表概数的,如:几、一些、上万(3)表序数的,如:第一、老九(4)表分数的如:三分之一、七成语法特点:常与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篇(二)
理解文言的绿色通道——文言语法
肥城一中2012级高一语文组
【知识点击】
1.概述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2.几种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荆州之民附操者。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古之人不余欺也。
秦人不暇自哀。
②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何、谁、孰、恶、焉、胡、奚、曷等),宾语一般前置。
沛公安在?卿欲何言?客何为者?
③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夫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欤?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2)介词宾语前置: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何以战?何以知之?余是以记之。
状语后置句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3)格式:形+于+宾
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主谓倒装句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即学即练】: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翻译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美哉,我少年中国。
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5、青,取之于蓝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8、赵氏求救于齐。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3、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
【链接高考】: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苟,子何欲?
2、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
3、殓以嫁时衣,甚矣吾贫可知。
4、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5、勿惧以罪,勿止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