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病理学

临床病理学

临床病理学
临床病理学

一、乳腺癌

1、病因:多因素

①饮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同时缺乏体力活动

②生育

③激素失衡

④特殊环境暴露等

⑤家族史:乳腺癌相关基因

BRCA1:(染色体17q21)45%遗传学乳腺癌和80%乳腺癌伴卵巢癌BRCA1基因突变

BRCA2:(染色体13q21)突变与1/3家族性乳腺癌相关

2、绝大多数乳腺癌实际上均发生在同一部位,即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

3、双侧乳腺癌——两个月内双侧乳腺发生原发癌。预后较差

4、术后病理分期(pTNM):根据术后病理标本检查获得的资料对临床分期的补充和修正。

意义:帮助更精确地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和评价疗效、为个体化治疗乳腺癌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5、预后因素及预测因子:包括年龄、妊娠、肿瘤大小、炎细胞浸润、淋巴结状况、组织学分级、淋巴管和血管浸润、分子标记和基因表达情况等

6、癌前病变:包括小叶性肿瘤(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包括导管原位癌)、微小浸润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7、肿瘤播散

①途径: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直接侵犯周围组织

②转移部位:常见于骨、肺、肝等。少见部位如腹膜表面、腹膜后、胃肠道、卵巢等生殖器官。浸润性小叶癌转移到少见部位的几率比其他组织学类型多见

8、预后

①组织学相关因素: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细胞增殖状态、淋巴结专业和血管神经侵犯情况、机体反应(淋巴细胞的浸润、肿瘤间质纤维化等)

②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是否妊娠、肿瘤部位和大小等

③分子标记基因表达相关因素:ER、PR和ERBB2阳性状态、P53表达、LOH等

④目前多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指标来评估预后

⑤有利:ER、PS2+、nm23高表达、P27高表达等

不利:Ki-67、PCNA、Her-2、P53基因突变、CEA等

9、微浸润的定义

乳腺间质中出现一个或多个清晰而独立的肿瘤细胞浸润灶,每个灶的最大径≤1mm 微浸润常见于广泛高级别DCIS伴有显著导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的背景中

10、组织学分级

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浸润性癌病理分级系统是改良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

腺管形成的比例、细胞的多形性和核分裂象计数

11、乳腺肿瘤分期:

①使用AJCC/UICC TNM分期系统

②作用:用于判断复发的危险性,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

12、肿瘤分子标志:肿瘤分子标志是指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异常表达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反映肿瘤生长、浸润、转移及发生发展等方面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大致分类: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Her-1,Her-2,c-myc,ras,p53,muc1

增殖和凋亡相关标志:ki67,p27,bcl2,CyclinD1

与侵袭性和转移性相关的因子:VEGF,CD44,nm23

激素受体:ER,PR

特异性蛋白:Telomerase(端粒酶),MG等

13、肿瘤分子分型:肿瘤分子分型即通过综合的分子分析技术为肿瘤的分类提供更多的信息,使肿瘤的分类基础由形态学转向分子特征为基础的新的分类系统。

14、乳腺肿瘤的分子分型——五型

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基底细胞样型;正常乳腺样型

15、三阴性乳腺癌——ER、PR、Her-2均为阴性表达

思考题:

1、乳腺癌目前常用的组织学分级系统?如何分级?

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浸润性癌病理分级系统是改良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

根据腺管形成的比例、细胞的多形性和核分裂象计数。

2、乳腺癌相关分子标志有哪几类?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肿瘤分子标志是指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异常表达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反映肿瘤生长、浸润、转移及发生发展等方面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大致分类: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Her-1,Her-2,c-myc,ras,p53,muc1

增殖和凋亡相关标志:ki67,p27,bcl2,CyclinD1

与侵袭性和转移性相关的因子:VEGF,CD44,nm23

激素受体:ER,PR

特异性蛋白:Telomerase(端粒酶),MG等

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Her-2状态时除淋巴结转移外对乳腺癌预后最有价值的标记。既是一项预后指标,又是应用靶向药物的预测指标。

如乳腺癌表达ER、PR,表明肿瘤受内分泌调节,可采用内分泌治疗。性激素受体阳性的肿瘤普遍好于性激素受体阴性的肿瘤。

端粒酶的表达与淋巴结阳性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

MG(乳腺珠蛋白)在乳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MG mRNA已成为判断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骨髓微转移和外周血乳腺癌细胞的新的标记物。

3、什么是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基本的分型有哪些?

肿瘤分子分型:肿瘤分子分型即通过综合的分子分析技术为肿瘤的分类提供更多的信息,使肿瘤的分类基础由形态学转向分子特征为基础的新的分类系统。

乳腺肿瘤的分子分型——五型

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基底细胞样型;正常乳腺样型

4、乳腺微浸润癌?

乳腺间质中出现一个或多个清晰而独立的肿瘤细胞浸润灶,每个灶的最大径≤1mm 微浸润常见于广泛高级别DCIS伴有显著导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的背景中

5、三阴性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ER、PR、Her-2均为阴性表达

乳腺癌中占10%-17%

好发于40岁以下妇女

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15%

病理学特征:导管癌、高组织学分级

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预后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况无关

与基底样乳腺癌极相似

内分泌与抗Her-2治疗无效,化疗是唯一选择

二、临床病理科概貌和泌尿病理进展

1、基础病理学妇产科病理学

病理解剖学儿科病理学

外科病理学皮肤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淋巴造血组织病理学

各分科病理学

免疫病理学

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

环境病理学

其他

2、病理科的任务

为临床各科提供最后的明确的诊断,以指导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

为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宝贵的资料

3、病理科的业务内容

①常规病理检查及诊断(包括特殊染色)

②细胞学诊断

③分子病理学诊断,如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基因突变等

④尸体剖验(三甲医院)

4现代医院遵循的原则

①任何从病人身体采取的组织标本必须有病理报告

②任何组织标本只有在病理医师检查后允许的情况下才能用作其他用途

③报告必须由具资质的病理医师签发

5、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癌病人常有PSA水平升高,但一些良性的疾病(炎性和前列腺增生)也可能导致PSA水平升高。

6、前列腺癌预后标记物,只有PSA、ERG有临床应用价值

7、肾细胞癌中,VHL是最常见的遗传突变。VHL基因锁表达的蛋白对降解缺氧诱导作用(HIF)起着重要的作用;当VHL基因丧失功能时,HIF将不能被降解,结果导致HIF水平增高,HIF 的高水平导致VEGF和PDGF的过度表达。

8、肾细胞癌是VEGF和PDGF高度表达的肿瘤

三、神经病理学进展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组成:

神经元

胶质细胞(大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小胶质细胞;)

2、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是渐进的障碍和神经元的死亡

3、阿尔兹海默症(AD)的病理学特点

①基底前脑的灰质萎缩;海马颗粒细胞减少

②老年斑的沉积,溶酶体残基脂褐素

③神经纤维的交联

4、帕金森病(PD)的病理学特点

①黑质DA神经元的萎缩

②Leiws小体(主要是嗜酸性的a-突触核蛋白)——诊断标准

5、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为渐冻人症,是一个渐进和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起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控制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退化。临床上常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的混合性瘫痪。(附加,可不写:ALS 病人由于上、下运动神经元(upper/lower motor neurons)都

退化和死亡并停止传送讯息到肌肉,在不能运作的情况下,肌肉逐渐衰弱、萎缩。最后,大脑完全丧失控制随意运动的能力。)

6、胶质细胞的类型和功能

星型胶质细胞:免疫标志物:GFAP,波形蛋白,支持作用引导迁移隔离作用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营养作用修复增生作用免疫应答作用维持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稳定参与某些递质及活性物质的代谢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神经纤维髓鞘,引导轴突生长,促进神经元与其它细胞建立突触联系

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吞噬细胞,

脉络丛细胞及室管膜细胞:构成血-脑脊液屏障和脑-脑脊液屏障

7、神经系统细胞的变异分类(小的问答题)

①皮质退化:老年痴呆,路易体痴呆(DLB),FLA,17号染色体相关痴呆

②运动障碍:无着丝粒/刚性综合症:PD,PSP,MSA,CBD

运动系统疾病:运动神经元疾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多动症:HD

小脑共济性失调

③Tau病变:AD, PSP, CBD

④α核蛋白变性:PD, DLB, MSA

⑤TDP-43蛋白病:FTLD-U FTLD-NMD and ALS

⑥三核苷酸重复障碍:HD,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⑦神经元病变:老化改变:细胞消亡,脂质堆积,Marinesco bodies,Hyaline inclusion,淀粉样体

病理改变:细胞消亡,凋亡,缺血改变,矿化,中央染色质溶解,病理包含物

⑨胶质细胞改变:星型胶质细胞聚集,Bergmann 胶质细胞增生,髓鞘神经胶质增生,

8、.什么叫ALS、FTLD、P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为渐冻人症,是一个渐进和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起

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控制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退化。临床上常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的混合性瘫痪。

FTLD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额颞叶退化:大脑局限性额叶和颞叶变性萎缩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一组多发生于老年前期(45-65岁)的痴呆综合征。患者常于老年前期起病,以人格改变、社会行为异常及语言表达或命名障碍为最早、最突出的症状,记忆和视空间功能损害较轻,但随病情进展(3-4年后),患者最终出现全面的痴呆及功能衰退。病程早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常正常,但部分患者可伴帕金森综合征或运动神经元病。(百度)

PD:Parkinson病,又称震颤性麻痹,是一种缓慢进行疾病,多发生在50~80岁,临床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态及步态不稳,起步及止步困难,假面具样面容。

四、结直肠癌

1、结直肠的功能

吸收水分

吸收部分葡萄糖、电解质和胆汁酸

储存和转运粪便

分泌粘液助排便

2、病因

(1)环境

①地理因素

②饮食因素

(2)高危因素

①大肠腺瘤

②大肠炎性病变

③大肠癌既往史

④放射线损伤

(3)遗传因素

①家族性息肉病(FAP)

②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CC)

3、结直肠癌的大体分型

(1)早期:扁平型、息肉隆起型、扁平隆起型、扁平溃疡型

(2)进展期:

肿块型: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好发于右侧结肠,特别是盲肠,预后较好

溃疡型: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是结肠癌常见类型

浸润型(狭窄型):沿肠壁浸润,容易引起肠腔狭窄和肠梗阻,多发生于左侧结肠

4、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类

腺癌

粘液腺癌

印戒细胞癌

未分化癌

鳞腺癌

鳞癌

5、结直肠癌Dukes分期

A期:肿瘤为穿出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B期:肿瘤已穿出深肌层并侵入浆膜层、浆膜外或直肠周围组织,无淋巴结转移

C期:不论肿瘤浸润深度,有淋巴结转移

D期:远处转移或局部广泛浸润或淋巴结广泛转移不能根治性切除

6、结直肠癌的TNM分期

(1)原发肿瘤(T分期)

TX: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在切除标本中未发现原发肿瘤

Tis:原位癌

T1:肿瘤浸润至粘膜下

T2:肿瘤浸润肌层

T3:肿瘤浸润穿透肌层进入浆膜下但未穿透浆膜肿瘤进入结肠周围脂肪组织,但在肠系膜范围内

T4:肿瘤穿透浆膜或直接浸润到其他器官(包括通过浆膜浸润到结肠其他肠段)(2)淋巴结转移(N分期)

NX:区域淋巴结转移不能确定

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1-3枚淋巴结转移

N2:有≥4枚淋巴结转移

N3:沿脏器主干淋巴道走行的任何淋巴结有转移

(3)远处转移(M分期)

MX:远处转移不能确定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7、大肠癌的扩散与转移

直接浸润: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浸润

淋巴转移:主要途径

血道转移:肝、肺、骨、脑等

种植转移:上段直肠癌较多

8、临床表现

(1)——五大症状

①肠刺激症状和排便习惯改变

②便血

③肠梗阻

④腹部肿块

⑤贫血、消瘦、发热、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2)体征

①局部:肿块

②全身:贫血、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9、左右半结肠癌的比较

右半结肠啊左半结肠癌血液供应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肠道内容物液体,细菌少固体,细菌多

病理类型肿块型浸润型

生长速度慢快

好发部位盲肠乙状结肠

临床表现中毒症状梗阻症状

急诊手术方式一期手术可能二期手术

10、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大便隐血检查(初筛)

直肠指诊(75%直肠癌可触及)

纤维结直肠镜检查(结肠癌)

肿瘤标志物检查(CEA)

肿瘤学检查(钡灌肠、超声内镜、CT、MRI)

11、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1)经典的Wnt/β-catenin通路:

①Wnt信号通路

i 特点:进化保守;在胚胎发育、器官形成中起作用;参与了肿瘤的形成;90%以上的大肠癌存在Wnt经典信号通路的激活

ii 主要成员:

Wnt蛋白(配体)

Wnt受体:卷曲蛋白(FZL);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6(LRP5/6)

Dishevelled(胞质内散乱蛋白Dsh)蛋白

多蛋白复合体(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轴蛋白,APC蛋白,酪蛋白激酶la CKla,β-catenin)

思考题:

1、导致大肠癌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①高动物脂肪及蛋白、少纤维素食物,精致的碳水化合物,与脂肪消耗呈正相关

②大肠腺瘤、大肠炎性病变、大肠癌既往史、放射线损害

③遗传因素(有家族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2、左右侧结肠癌的病变和临床特点

右半结肠的肠腔粗大,肠内粪便为液状,癌多为溃疡型或突向肠腔的菜花样癌,较少有环状狭窄,故不常发生肠梗阻。但是这些癌肿常破溃出血,继发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因此,右半结肠癌的症状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不适及贫血消瘦最为多见。

左半结肠肠腔较细,肠内粪便由于水分被吸收而变得干硬。左半结肠癌多数为浸润型,常引起环状狭窄,因此临床表现多以粪便带血、梗阻腹痛及排便困难为主。

右半结肠啊左半结肠癌血液供应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肠道内容物液体,细菌少固体,细菌多

病理类型肿块型浸润型

生长速度慢快

好发部位盲肠乙状结肠

临床表现中毒症状梗阻症状

急诊手术方式一期手术可能二期手术

3、结直肠癌的扩散和转移途径有哪些?

直接浸润: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浸润

淋巴转移:主要途径

血道转移:肝、肺、骨、脑等

种植转移:上段直肠癌较多

4、简述大肠癌的Duck’s分期和TMN分期

结直肠癌Dukes分期

A期:肿瘤为穿出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B期:肿瘤已穿出深肌层并侵入浆膜层、浆膜外或直肠周围组织,无淋巴结转移

C期:不论肿瘤浸润深度,有淋巴结转移

D期:远处转移或局部广泛浸润或淋巴结广泛转移不能根治性切除

结直肠癌的TNM分期

(1)原发肿瘤(T分期)

TX: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在切除标本中未发现原发肿瘤

Tis:原位癌

T1:肿瘤浸润至粘膜下

T2:肿瘤浸润肌层

T3:肿瘤浸润穿透肌层进入浆膜下但未穿透浆膜肿瘤进入结肠周围脂肪组织,但在肠系膜范围内

T4:肿瘤穿透浆膜或直接浸润到其他器官(包括通过浆膜浸润到结肠其他肠段)(2)淋巴结转移(N分期)

NX:区域淋巴结转移不能确定

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1-3枚淋巴结转移

N2:有≥4枚淋巴结转移

N3:沿脏器主干淋巴道走行的任何淋巴结有转移

(3)远处转移(M分期)

MX:远处转移不能确定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5、什么是微卫星不稳定(MSI)?

微卫星,简单串联重复(1~6bp),生物体内丰富、多态性、任意的

同一微卫星位点在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同一个体的正常组织与某些异常组织之间,微卫星位点的重复单位的数目不同

指与正常组织相比,在肿瘤中某一微卫星由于重复单位的插入或缺失而造成的微卫星长度的任何改变,出现新的微卫星等位基因现象

6、阐述Fearon和Vogelstein在1990年提出的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模型

多基因多步骤,涉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原癌基因的激活

基因突变的模式:遗传改变的潜在序列为体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它们成为了肿瘤中的优势细胞,谓之克隆扩张。先是粘膜细胞内的APC基因突变,启动细胞克隆形成粘膜

增生,继之发生DNA甲基化状态改变(低甲基化)使之极易发生另外突变,接着是Kras,然后是DCC和P53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变化

正常上皮早期腺瘤中期腺瘤晚期腺瘤结直肠癌

BAX 突变——细胞凋亡失去控制;TGF-betaRII突变——细胞增殖失去控制

7、阐述Wnt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

进化保守;在胚胎发育、器官形成中起作用;参与了肿瘤的形成;90%以上的大肠癌存在Wnt经典信号通路的激活

【成员】

1、Wnt 蛋白(配体):原癌基因编码,分泌性糖蛋白

2、Wnt 受体:卷曲蛋白(Frizzled,FZL,7次跨膜,富含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6 (LRP5/6 :单跨膜,胞外直接结合Wnt蛋白,胞内直接结合轴蛋白)

3、Dishevelled (胞质内散乱蛋白Dsh)蛋白

4、多蛋白复合体:

1)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 GSK-3β);

2)轴蛋白(Axin);

3)APC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蛋白:(APC基因为看门基因-抑癌基因,APC的生殖细胞突变导致FAP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其他大肠肿瘤中APC的体细胞突变率高达60%--80%)

APC蛋白可:

●通过β-catenin诱导信号通路的调节

●通过β-catenin和E-catenin介导细胞粘附的调节

●通过与微管相互作用介导细胞迁移的调节

●通过直接抑制细胞周期成分而阻滞细胞周期进展

4)β-catenin:信号通路最关键传递子,细胞膜、细胞质及细胞核中都可存在

氨基末端含数个GSK-3β的磷酸化位点—调节其稳定性

羟基末端含有活化相应靶基因转录的功能—转录激活作用

中间区域形成螺旋和连接环结构,含有cadherin、APC蛋白及TCF 结合的位点

经典的Wnt/β-catenin 通路

当没有Wnt信号时,β-Catenin大部分与E-cadherin粘附连接在细胞胞膜上,极少部分存在于细胞浆中。在细胞浆中的β-Catenin与APC、Axin、Gsk-3β、CK1α形成破坏复合体,复合体中的CK1α可使β-Catenin的Ser45残基磷酸化,后者有助于GSK-3β对β-Catenin 的Ser33/37、Thr41残基磷酸化,磷酸化后的β-Catenin相继被泛素连接酶复合体E3的亚单

位β-TrCP识别并泛素化,然后通过蛋白酶体降解使胞浆和胞核内的β-catenin处于低水平在Wnt信号的刺激下,APC或β-Catenin的突变使胞浆内的β-catenin积累。

Dishevelled (DSH) 是细胞膜相关Wnt受体复合物的关键成分,它与Wnt结合后被激活,并抑制下游蛋白质复合物,包括axin、GSK-3、与APC蛋白。axin/GSK-3/APC 复合体可促进细胞内信号分子β-catenin的降解。当“β-catenin 降解复合物”被抑制后,胞浆内的β-catenin 得以稳定存在,得以积累,部分β-catenin进入细胞核与TCF/LEF转录因子家族作用并促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发生。

APCβ-cateninTCF通路在奥曲肽调控结肠癌SW480中的分子机制

五、非编码RNA在肿瘤学中的研究进展

思考题

1、microRNA:小RNA,MicroRNA,缩写为miRNA,是一种内源性的单链非编码小RNA分子,长度约为19-25个核苷酸,这些miRNA通过完全或不完全互补配对与一个或者多个靶向mRNA结合,抑制靶基因的蛋白翻译或降解靶标mRNA而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调控个体发育、细胞凋亡、增殖及分化等多种生命活动

2、lncRNA:长链非编码RNA,或li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在200个核苷酸以上不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RNA分子,具有mRNA样结构,具有或不具有poly(A)尾,表达具有组织与时空特异性,分化过程中有动态的表达与不同的剪接方式;在表观遗传、转录及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参与了X染色体沉默、基因组印记以及染色质修饰、转录激活、转录干扰、核内运输等多种重要的调控过程,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密切相关

3、简述microRNA生物学机制及在肿瘤中的作用

调控细胞凋亡

调控细胞增殖

microRNA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

microRNA调控肿瘤细胞的凋亡

microRNA调控与肿瘤转移相关的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

microRNA可作为抑癌基因

microRNA可作为癌基因

4、长链非编码RNA的生物学机制有哪些?

参与了X染色体沉默、基因组印记以及染色质修饰、转录激活、转录干扰、核内运输等多种重要的调控过程

六、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

1、干细胞的分类

(1)可塑性分类:

①全能干细胞

②多能干细胞

③专能干细胞

(2)来源

①胚胎肝细胞(ESC)

②成体干细胞(ASC)

③造血干细胞(HSC)

④神经干细胞(NSC)

⑤肿瘤干细胞(CSC)

……

2、区分干细胞的条件

①自我更新能力

②分化潜能

3、干细胞的功能

①不对称分裂

②自我更新能力

③分化潜能

④低增殖,终身分裂

⑤微环境

⑥迁移

⑦致瘤风险

4、肿瘤干细胞(CSC):具有与正常干细胞相关的特征的癌细胞。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

5、成体或胚胎肝细胞是如何转为恶性的

①终身分裂与致癌突变积累

②干细胞信号失调

③正常干细胞微环境的破坏

6、干细胞微环境的多重角色

①营养干细胞,维持组织平衡

②为了满足干细胞终身分化的需求,发生在干细胞与生态的合适的时空对话

③壁龛细胞提供了使干细胞免于变异刺激、凋亡刺激以及其他可能使干细胞数量发生变化的刺激的场所

④防御过多的可能导致癌症的干细胞产生

⑤维持干细胞沉默与激活的平衡是功能性壁龛的特征。异常的微环境可能促进失调/突变的干细胞形成肿瘤

7、干细胞与微环境的假设

①有限的癌细胞与维持干细胞所必须的微环境

②强化的致瘤功能与自我更新能力

③可能起源于恶性的正常干细胞

④可能通过回避常见的治疗方法以及产生新的肿瘤来引起复发与转移

⑤不间断的理论/假设可能导致常规的癌症研究的革命

8、癌症中肿瘤干细胞的区分

①强化的致瘤能力

②能够连续增殖(自我更新)

③再生的表性差异(分化)

④低增殖,终身分裂

⑤具有微环境

⑥迁移

9、肿瘤干细胞的研究

(1)分离与纯化

样本收集

假定的标记(CD133+,SP+,CD34+)

细胞分类

(2)鉴别与特征

重点:

1、干细胞的两个基本性质: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

2、干细胞分裂的特殊机制:

①对称分裂与不对称分裂

②干细胞群的动态平衡

3、肿瘤干细胞最典型的特征:

①强化的致瘤能力(高肿瘤形成能力)

②连续增殖能力(自我更新)

③再生的表型差异(分化)

4、可能导致正常干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因素

①致瘤突变的积累与终身增殖

②干细胞信号失调

③微环境的破坏与异常

5、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假设的关键点

①有限的癌细胞群与维持干细胞终身分裂所必须的微环境

②自我更新能力与分化潜能

③可能来自于恶化的正常干细胞

④通过回避常规治疗与产生新的肿瘤引起复发或转移

⑤抗癌治疗实施的潜在目标

⑥不间断的可能引起癌症研究革命的理论/假设

6、在肿瘤中分离与分析肿瘤干细胞的方法

①通过FACS或(和)食管中球形形成分离肿瘤中肿瘤干细胞

②在试管中连续增殖(自我更新试验/集落形成试验)

③嫁接肿瘤形成评价

④遗传同一性分析

七、肿瘤与基质的相互作用

1、癌相关成纤维细胞(TAF/CAF)的形态结构、免疫表型及功能

形态结构:梭形或星形,胞浆淡染,核长有空泡状,有小核仁,细胞外基质非常丰富;丰富;……

免疫表型:类似于肌纤维母细胞的表型:

α-SMA(smooth muscle actin)+ ;calponin+;Vimentin +

但是平滑肌特异性desnin/myosin/H-caldesmon—;

成纤维细胞的免疫标记:Fibronectin+;muscle myosin+

血管周细胞CD34—

功能:被肿瘤细胞的CSF1吸引,释放EGF,支持肿瘤细胞生长、促进它和血管的相互作用,同时有“搭桥效应”便于肿瘤细胞的播散(drivers of invasive cancer growth)。

2、什么是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是肿瘤细胞周围一种处于持续激活状态的成纤维细胞,通过分泌生长因子、蛋白酶及雌激素等产物,以旁分泌的方式广泛影响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行为,是肿瘤微环境的主要成分之一。

3、CAF的信号通路

CAF分泌HGF,EGF等肿瘤生长因子促进肿瘤生长。

CAF分泌SDF1,CXCL12等基质细胞衍生因子促进血管发生;

CAF分泌FAP等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来降解与重建癌周间质,以促进肿瘤浸润与转移。

肿瘤细胞分泌的PDGF与TGF-B可以促进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分化成为CAF。

4、CAF的作用刺激肿瘤生长增殖;促进上皮细胞增殖与肿瘤的侵袭转移;介导炎症和血管发生

5、gap junction缝隙连接:缝隙连接是将相邻细胞的细胞质进行连接的细胞内通道。细胞间的通讯方式可分为间接与直接方式。以体循环远程分泌、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经第二信使途径完成一系列生理、生化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为间接通讯;而以细胞间的缝隙连接(gap junction)为途径进行的细胞间直接的信息交流,称为直接通讯,又称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

6、细胞相互作用的途径

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TNF-a/FGF等),受体介导作用;modifying factors—促进/抑制释放、反馈报告、胞内信号因子等;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接触依赖(contact-dependent)作用,(锚定连接—actin桥粒;adhesion-pr)

缝隙连接(相邻细胞间胞浆直接联系)--有一种“旁观者效应”,一起生长或一起消亡;

7、肿瘤与间质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哪些?可能的机制?

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TNF-a/FGF等),受体介导作用;modifying factors—促进/抑制释放、反馈报告、胞内信号因子等;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接触依赖作用(锚定连接-actin侨粒;adhesion-pr)

缝隙连接(相邻细胞间胞浆直接联系)——旁观者效应,一起生长或一起消亡

八、姑且算绪论吧

1、病理学的发展:

诊断病理学开始于19世纪

20世纪的第二个25年中达到光学显微镜诊断的辉煌。随之而起的是电子显微镜

20世纪第三个25年中成为诊断病理学的发展高峰

进入20世纪最后一个25年,免疫组织化学为诊断病理学提供了新手段

进入21世纪,新的角色是分子病理学。

新的WHO疾病病理诊断和分类原则: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病理学

2、经典病理学:病理形态学和功能异常

现代病理学:形态学、细胞的表型、细胞的基因型、随访检查

3、癌症是突变聚集的结果,这些突变改变了细胞内DNA的特定位置,从而改变了癌症相关基因编码的特殊蛋白质。

突变影响了两种癌症基因:

一种称为肿瘤抑制基因,他们通常具有抑制细胞分裂的能力,而突变能够使他们痛就地丧失这种能力

一种是所谓的致癌基因,他们能够刺激生长,即刺激细胞分裂

4、现代癌症研究中的重要人物

Reid, chief of Cancer genomics at NCI (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基因组学主任) Lengauer

V ogelstein Johns Hopkin

Weinberg Whitehead Institut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uesberg

William C. Hahn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in Boston

Martin A. Nowak & Natalia L. Komanov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N.J.

5、肿瘤形成的假说

肿瘤病因:癌症的根源必定是某种细胞破坏与意外的结合,由此导致人体正常细胞恶化一些假说:突变聚集的结果,突变改变了细胞内DNA的特定位置

无序过程的结果(墨菲定律与达尔文理论合二为一)

本质上是一种DNA疾病

本质上是一个激酶成瘾性疾病

5/6个不同的调节系统必须一次受到干预后,才能使正常细胞生长称为癌症(标准模式)

6、癌症分析方法

①肿瘤染色体不平衡分析:CGH(比较基因组杂交)、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②肿瘤等位基因不平衡分析:染色体不平衡分析和等位基因不平衡分析的检验

③肿瘤DNA不稳定性分析

④肿瘤的单克隆性分析:重排检测

7、靶向治疗:

①肺癌:EGFR激活触发信号瀑布机制,导致细胞增殖,促进癌细胞入侵和转移,在各种人类肿瘤中EGFR高表达很常见。抗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特异地、竞争性地结合在EGFR激酶功能区的ATP结合位点。EGFR抑制剂Gefitinib(吉非替尼)和Erlotinib(埃罗替尼)用于晚期NSCLC(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

②大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治疗。抗EGFR的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爱必妥)已成为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用药。

K-RAS的靶向治疗。K-ras基因是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中重要的“开关”,编码异常的蛋白,刺激促进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并且不受上游EGFR的信号影响,所以对爱必妥治疗效果差。

思考题:

1、简述现代病理学方法有哪几类?请例举两种你熟悉的现代病理学方法,简述其原理、优势和不足

着手点: 1. 形态学

2. 细胞的表型(免疫组化)

3. 细胞的基因型(肿瘤染色体不平衡分析、CGH、FISH、肿瘤等位基因不平衡分析、肿瘤DNA不稳定分析、肿瘤的单克隆分析)

4. 随访检验

(1)细胞的表型

①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原理: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先和一抗结合,再利用一抗与标记生物素、荧光素等的二抗进行反应,前者再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KP)等的抗生物素(如链霉亲和素等)结合,最后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来显示细胞或组织中化学成分,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基本原理: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可用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肿瘤的分型,肿瘤起源的判断,靶向药物的筛选,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判断病原体的检测等。

优势: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特异性强,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的优点,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不足:操作比较复杂,对技术要求较高。

(2)细胞的基因型变化:

肿瘤染色体不平衡分析:CGH FISH,肿瘤等位基因不平衡分析,肿瘤DNA 不稳定性分析,肿瘤的单克隆性分析。

②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是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

原理:分别用不同的荧光标记体系标记来自待检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全基因组DNA(分别称为测试DNA和参照DNA),各取等量标记产物制备成混合探针,与足够量的同一种属来源的Cot-I DNA先进行预杂交以封闭基因组上的重复序列,然后与正常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抑制杂交。测试DNA探针和参照DNA探针竞争性地与染色体上的靶序列杂交,经计算机软件分析, 将染色体上每一象素上测试DNA/参照DNA荧光强度的差异进行换算,以研究测试DNA拷贝数的增多或缺失。

优势:该技术不需染色体培养,一次杂交实验即可在整条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带水平对不同基因组间DNA序列拷贝数的差异进行检测并定位。因此,一经报道,很快广泛应用于基因不平衡性的检测。

不足:CGH技术所能检测到的最小的DNA扩增或丢失是在3-5Mb,故对于低水平的DNA扩增和小片段的丢失会漏检。此外在相差染色体的拷贝数量无变化时,CGH技术不能检测出平等染色体的易位(就是姐妹染色单体同源序列的互换)。图像分析系统昂贵。其对检测原癌基因扩增较为灵敏,但对检测基因缺失敏感性则相对较弱。

③FISH: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

原理:如果被检测的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靶DNA与所用的核酸探针是同源互补的,二者经变性-退火-复性,即可形成靶DNA与核酸探针的杂交体。将核酸探针的某一种核苷

酸标记上报告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可利用该报告分子与荧光素标记的特异亲和素之间的免疫化学反应,经荧光检测体系在镜下对待测D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

优点:1、荧光试剂和探针经济、安全;

2、探针稳定,一次标记后可在两年内使用;

3、实验周期短、能迅速得到结果、特异性好、定位准确;

4、FISH可定位长度在1kb的DNA序列,其灵敏度与放射性探针相当;

5、多色FISH通过在同一个核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可同时检测多种序列;

6、既可以在玻片上显示中期染色体数量或结构的变化,也可以在悬液中显示间期染色体DNA的结构。

缺点:不能达到100%杂交,特别是在应用较短的cDNA探针时效率明显下降。

④PCR

原理:类似DNA天然复制的过程,包括“变性→退火→延伸”。

优点:反应快速、无需培养、花费合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标本纯度要求低

缺点:非抗原基础的、配套设备花费高。

⑤FCM

原理:以流式细胞仪,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大量细胞进行多参数的快速定量或分选。

优点:操作简便、较高灵敏度及速度、应用广泛。

缺点:有时测量值低于病理检测。不能定位恶性细胞。治疗后检测不准。分析主观性强。

(3)形态学着手点

⑥电子显微镜技术

原理:是以电子束为照明源,通过电子流对生物样品的透射以及电磁透镜的多级放大后的荧光屏上成像的大型精密仪器。可见到细胞内的细胞器、细胞骨架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细胞内的病毒颗粒等。

优点:可比较直观的看到某些组织的具体形态,进而比较直观且充分说明病变的情况。可很好的帮助病理诊断以及研究。

缺点:切片的处理繁琐,切片的制作要求高,切片观察也比较费力。且电镜观察局限于局部,较难对病变的整体进行判断,存在局限之处。

(4)随访检验

2、例举你所感兴趣的现代病理学前沿领域的动态:领域、现状、问题所在、现有的解决方法、可能的解决方案

例:领域:肿瘤的分子分型和诊治

现状:过去30年取得长足进步,新的诊治方法、技术和药物层出不穷。

问题:恶性肿瘤疗效提高不多,尤其进展期恶性肿瘤的预后问题

现有方法:有效辅助治疗,以提高术后存活;按分型差异,施行个体化治疗

可能方法:检测样本的标准化,建立技术平台,建立生物信息学平台

领域:肿瘤的单抗治疗

现状:相较于传统治疗,肿瘤的单抗治疗定位更加精确,对身体其他组织细胞的毒害作用弱,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问题所在:肿瘤单抗药物价格昂贵,且目前只能应用于特殊类型的肿瘤,不具有普遍意义,治疗同时仍需要配合化疗使用

3、现代癌症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以及科学上的贡献

Reid, chief of Cancer genomics at NCI (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基因组学主任) Lengauer

V ogelstein Johns Hopkin

Weinberg Whitehead Institut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uesberg

William C. Hahn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in Boston

Martin A. Nowak & Natalia L. Komanov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N.J.

Weinberg 发现了第一个癌的抑制基因RB。

V ogelsteinB 等人从分子水平上建立了解释导致肠癌发生的模型。

V ogelstein 和Lengauer 合作发表肠癌细胞中染色体得到和失去的显著性提高,并提出染色体的不稳定早于原癌细胞与抑癌细胞突变之前。

第一个病毒癌基因的发现:Duesberg PH 是发现者之一。经过紧20 年的反潮流研究,几乎被踢出美国NIH 的Duesberg 于90 年代末和他的学生们提出了癌变的非整倍体假说。Reid 识别出人体子宫颈癌和肠癌的周期性的非整倍体模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怀特黑德研究所的A.Weinberg 提出:“5、6个不同的调节系统必须依次受到干扰后,才能使正常细胞生长成为癌症。”——Weinberg 是标准模式的创立者之一。

《病理学》作业3、4参考答案

《病理学》作业1、2、3、4参考答案 第1-3章 1、举例说明病因与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得作用。 答:病因在疾病发生中得作用就是:(1)引起疾病:没有致病因素就会发生疾病。例如,没有白喉杆菌就不会引起白喉;(2)决定疾病得特异性:例如,白喉杆菌决定所患疾病就是白喉,而不就是结核病或乙型脑炎。条件就是在病因存在得前提下,促进疾病发生发展得因素。例如,结核病得病因就是结核杆菌,但多在营养不良得情况下发生,所以营养不良就是结核病得条件。 2、简述脑死亡得判断标准及认识脑死亡得意义。 答:脑死亡得判断标准就是:(1)不可逆得深昏迷,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2)自主呼吸停止;(3)颅神经反射消失;(4)瞳孔散大固定;(5)脑电波消失;(6)脑血流停止。 认识脑死亡得意义:(1)充分利用死体材料,作为器官移植得供体;(2)节省人力物力;(3)伦理得许可,对死者得尊重. 3、试分析肺动脉栓塞得途径及后果。 答:肺动脉栓塞得后果取决于栓子得数量及栓子得大小:(1)栓子大多来自下肢深静脉,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引起猝死;猝死机制:引起急性呼吸循环衰竭;(2)栓子较小、数量少,栓塞少数肺动脉小分支,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因为肺组织有肺动脉与支气管动脉双重血供;(3)栓子小,但数量多,栓塞与多数肺动脉分支,引起急性呼吸循环衰竭,严重者猝死;因为栓塞与多数分支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大,引起支气管动脉痉挛,迷走神经兴奋,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呼吸阻力. 4、试分析血栓形成得条件及对机体得影响。 答:血栓形成得条件:(1)心血管内膜得损伤,从多方面启动凝血系统:①内膜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②内膜损伤→释放组织Ⅲ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③内膜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血小板易于粘附集聚,释放血小板因子;(2)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正常血流分层流,血小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 人体发育的三个阶段 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和系统,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一.神经嵴的分化 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neural plate)。 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neural groove),隆起处称神经褶(neural fold)。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neural crest)。 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胚胎第四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迁移,分化成头面部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成神经系统组织、内分泌组织、皮肤组织、结蹄组织;头面部的结蹄组织大部分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他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蹄组织又称为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受多种信号分子和基因调控,如:FGF、HOX 基因等。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异常、过量的维甲酸、酒精及头部神经始基发生异常等因素都可引起神经嵴细胞在原位或迁移过程中发生死亡而产生头面部畸形。 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 鳃弓(branchial arch):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第l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 相邻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称鳃沟;与之对应的鳃弓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对应的浅沟称在咽侧称咽囊(pharyngeal pouch)。 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腔称颈窦。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窦道或瘘管。 第二节面部的发育 一.面部发育过程 面突的分化:3—5周末。 面突的联合:5周末—第8周 联合后发育:9周—3个月 ①胚胎第3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鼻突。额鼻突下方两侧的下颌突迅速生长并在中线联合 ②胚胎3周中,长出两个上颌突,此时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叫原口,口凹与前肠之间有口咽膜在4周时破裂 ③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拉斯克囊此后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可发生颅咽管瘤。 ④胚胎的第4周额鼻突的末端两侧形成两个浅凹称鼻凹,将额鼻突分为1个中鼻突、2个测鼻突 ⑤胚胎第5周中鼻突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2.面突的联合(merge)和融合(fuse) 联合(merge):面突突起之间为沟样凹陷,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 融合(fuse):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外胚层互相接触、破裂、退化、消失,两个突起的间充质相互融合。

临床执业医师测验病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

临床执业医师测验病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

作者: 日期:

病理学 第1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考纲要求 ①适应性改变:萎缩的概念,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类型。 ②损伤:可逆性损伤,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 ③修复: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创伤愈合,骨 折愈合。 复习要点 一、适应性改变 1 .适应的形态学表现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 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概念定义好发点/举例 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器官的未曾发育或发育不全不属于萎缩范畴 心肌、肝、肾上腺细胞神经节 细胞 肥大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妊娠期子宫、哺乳期乳腺高血压时左心室肥大 增生是指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体积增 大 增生分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 妊娠期子宫、青春期乳腺 肝叶切除后肝细胞的增生 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 过程上皮组织、间叶组织的化生【例1】2002A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不包括 A. 化生 B.萎缩 C.再生 D.肥大 E.增生 2.化生 化生的病理特点是一种细胞/组织-另一种细胞/组织”。化生常发生于上皮组织或间叶组织。 (1)上皮组织的化生以鳞状上皮化生(简称鳞化”)最常见。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 上皮组织的化生常见例子化生癌变 ①柱状上皮-鳞状上皮 慢性支气管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化生 支气管黏膜发生鳞癌 ②移行上皮f鳞状上皮 肾盂上皮的化生、膀胱上皮化生 膀胱鳞癌 ③腺上皮f含杯状细胞或潘氏细胞的肠上皮组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上皮化生(肠 化) 胃黏膜发生肠型腺癌

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病理学(本科)》在线作业及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病理学(本科)》在线作业及答案 1.除下列哪项外均为中、晚期食管癌的肉眼类型? A.髓质型 B.溃疡型 C.缩窄型 D.平坦型 E.蕈伞型 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 2.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是 A.机体缺乏细胞免疫功能 B.机体免疫反应不足,仅能杀灭和破坏一部分病毒 C.机体免疫反应过强,感染病毒量少、毒力弱 D.机体免疫反应过强,感染病毒量多、毒力强 E.机体免疫反应正常,感染病毒量多、毒力强 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 3.滤泡性淋巴瘤常见的染色体易位是 A.t(14;18) B.t(11;14) C.t(11;18) D.t(8;14) E.t(2;8) 正确答案:A满分:2分得分:2 4.下列哪项不是瘢痕组织的特点? A.大量胶原纤维束组成 B.纤维束常常已透明变性 C.组织内血管稀少 D.含大量纤维细胞 E.纤维细胞稀少 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 5.下述哪种情况不属于化生? A.柱状上皮改变为移行上皮 B.移行上皮改变为鳞状上皮 C.胃黏膜上皮改变为肠上皮 D.成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变为骨母细胞 E.成纤维细胞变为纤维细胞 正确答案:E满分:2分得分:2 6.霍奇金淋巴瘤最常发生的部位是 A.主动脉旁淋巴结 B.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 C.肠系膜淋巴结 D.前纵隔淋巴结 E.腹膜后淋巴结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7.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肉眼类型为 A.息肉型 B.胶样癌 C.革囊胃 D.溃疡型 E.浸润型 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 8.平滑肌瘤最常发生于 A.胃、肠道 B.皮下组织 C.腹膜后 D.子宫 E.纵隔 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 9.关于子宫颈癌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组织学上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 B.可源自移行带的鳞状上皮 C.发病与HPV感染有关 D.几乎所有的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均源自子宫颈CIN E.早期即可发生血道转移 正确答案:E满分:2分得分:2 10.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下列哪项描述最恰当? A.肠上皮化生 B.黏膜浅层腺体减少 C.黏膜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D.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黏膜浅层或全层 E.黏膜浅层腺体增生 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 11.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右心衰竭时的表现,应除外下列哪项? A.肺褐色硬化 B.脾淤血 C.腹腔积液 D.槟榔肝 E.胃肠淤血 正确答案:A满分:2分得分:2 12.下列哪项不是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 A.浸润性肺结核 B.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C.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D.局灶性肺结核 E.结核球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3.下述有关血栓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病理学作业习题

病理学作业习题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绪论> 1、名词解释: 病理学病理变化活检免疫组化 2、简答题 (1)为什么说病理学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桥梁课? (2)临床常用的病理检查方法有哪些?哪一种最常用? 5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适应 > 1、名词解释:萎缩化生变性脂肪变性虎斑心心肌脂肪浸润脂褐素坏死凝 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溃疡窦道瘘管空洞机化凋亡 凋亡小体 2、问答题 (1) 试述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 (2) 试以肾盂积水为例,说明萎缩的发生常是综合性因素所致,并简述肾盂积水的病理变化。 (3) 缺氧从哪些方面导致细胞损伤? (4) 化学性物质和药物是通过哪些途径造成细胞损伤的?其损伤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5) 导致细胞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细胞遗传变异可致哪些后果?(6) 试述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发生机制、好发器官和病变特点。 (7) 试述肝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后果。 (8) 举例说明纤维结缔组织的透明变性易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其形态学表现如何? (9) 含铁血黄素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形态学特点?有何临床意义? (10) 简述坏死的过程及其基本病理变化。 (11) 变性与坏死有何关系?如何从形态学上区别变性与坏死? (12) 试从病变部位、发病原因、病变特点及全身中毒症状等方面比较干、湿性坏疽的异同。 (13) 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与哪些因素有关?举例说明。 (14) 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有何区别? 3、病案分析 男,63岁。6年前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一周前发现右侧上、下肢麻木,活动不自如。1天前出现右侧上、下肢麻痹,无法活动。诊断为脑血栓形成。请分析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脑可能发生的改变及病变特点和发生机制。 5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名词解释:修复再生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接触抑制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 瘢痕组织创伤愈合一期愈合瘢痕疙瘩 2、问答题

病理学笔记(___完美版___)

病理学笔记 绪论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 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 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 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1 、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 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

病理学讲义

第七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本单元思路 重点内容: 溃疡、肝炎、肝硬化的组织学表现; 肝癌的肉眼和组织学分型 复习方法:表格对比记忆法 第一节消化性溃疡 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胃溃疡点25%,十二指肠溃疡占70%,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溃疡者称复合性溃疡,占5%。 一、病理变化 肉眼观:溃疡通常为一个,多位于小弯侧,边缘整齐,常深达肌层。直径多在2.5cm以内。 光镜下的溃疡组织由粘膜侧到浆膜面依次为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和瘢痕组织四层结构。渗出层由白细胞和纤维素构成,其下为纤维素样坏死层。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排列与溃疡面垂直。瘢痕组织与溃疡面平行,常发生玻璃样变。溃疡底部常可见增生性动脉内膜炎或伴有血栓及血栓机化。溃疡处肌层大多消失,溃疡周围粘膜上皮可见增生性改变。

溃疡的分层(重要!) 二、并发症 (一)幽门梗阻:约发生于3%的患者,是长期慢性溃疡所形成的大量瘢痕致使幽门狭窄。 (二)穿孔:约发生于5%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病较胃溃疡病更易发生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见于前壁溃疡。溃疡病穿孔可引起腹膜炎。 (三)出血:溃疡底较大血管被腐蚀则引起大出血。发生于10%~15%的患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呕吐咖啡样物或排黑便。 (四)癌变:主要见于长期胃溃疡病的患者。癌变率仅1%或1%以下。癌变之溃疡体积增大,边缘隆起而不整齐,溃疡底污秽常有较多坏死组织。 2001-3-43.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胃十二指肠溃疡 B.门静脉高压症 C.应激性溃疡 D.胆道出血 E.胃癌 【答疑编号21070101】 答案:A 第二节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由甲、乙、丙、丁、戊、己、庚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和戊型肝炎由肠道传染,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由非肠道途径传染。 一、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以肝细胞的弥漫性变质性炎(变性、坏死)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等变化。

病理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萎缩,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1.D 2.D 3.D 4.D 5.E A 凡是比正常小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均称为萎缩 B 缺血或血供中断均可引起 C 实质和间质同时减少 D 间质不减少,常继发增生 E 细胞内自噬小体减少 2.慢性消耗性疾病时,最早发生萎缩的组织是 A 骨骼肌 B 心肌 C 脑组织 D 脂肪组织 E 结缔组织 3.关于肥大,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B 肥大的组织细胞具有代偿功能 C 组织的肥大常与增生并存 D 实质细胞肥大,间质萎缩 E 乳腺发育既属生理性肥大也是内分泌性肥大 4.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属于 A 功能性肥大 B 代偿性肥大 C 代谢性肥大 D 内分泌性肥大 E 生理性肥大 5.关于增生,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实质细胞的数目增多,伴体积增大 B 与炎症,激素和生长因子作用有关 C 过度增生的细胞有可能演变为肿瘤性增生 D 增生可导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E 增生的细胞不受机体调控,病因去除后,仍继续增生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化生?6.C 7.D 8.E 9.E 10.B A 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内出现肠上皮 B 慢性支气管炎时,气管粘膜出现鳞状上皮 C 食管粘膜内出现灶状胃粘膜组织 D 慢性宫颈炎时出现糜烂腺 E 骨化性肌炎时出现骨组织 7.关于细胞水肿,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正确? A 细胞膜受损,钠一钾泵功能障碍 B 胞质疏松透明 C 细胞肿大变圆 D 细胞核增大,染色质边集 E 严重水肿,溶酶体膜破裂 8.关于脂肪变性的改变,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慢性肝淤血时,脂肪变主要位于肝小叶中央 B 磷中毒时脂肪变主要位于肝小叶周边 C 脂肪肝的脂肪变在小叶内弥漫分布 D 严重贫血所致心肌脂肪变呈虎皮斑纹 E 白喉外毒素所致心肌脂肪变呈红、黄相间 9.关于玻璃样变性,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可发生于结缔组织 B 可发生于血管壁 C 可发生于浆细胞 D 可发生于肝细胞 E 可发生于远曲肾小管上皮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玻璃样变性? A 高血压病的细动脉硬化 B 眼结膜间质中的蛋白质粘多糖沉积 C 胶原纤维间多量糖蛋白沉积 D 慢性肝炎的肝细胞胞质内充满不透明嗜酸性细颗粒物质 E 透明变性的结缔组织间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 11.关于心肌脂肪变性,哪一项是错误的?11.A 12.A 13.D 14.E 15.C A 心肌脂肪浸润又称心肌脂肪变性 B 严重贫血致心肌脂肪变性称虎斑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Z第6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Z第6次作业 A型题: 1. 大叶性肺炎早期最严重的合并症为:答案:c.中毒性休克 2. 胃溃疡发病的病灶部位主要在:答案:d.胃小弯近幽门处 3. 大叶性肺炎时,不会发生:答案:e.肺褐色硬变 4. 有关肺结核原发综合征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答案:b.原发灶多在肺尖 5. 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见于:答案:d.慢性活动性肝炎 6. 下列所述哪项是错误的?答案:e.骨结核多发生于趾(指)骨 7. 以下哪项不符合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答案:c.不会发生干酪样肺炎 8. 下述哪一项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答案:b.病变多局限于一个小叶 9. 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是:答案:a.肝细胞广泛变性,点灶状坏死 10. 急性普通型肝炎时,肝脏体积增大主要是由于:答案:c.肝细胞弥漫地气球样变 11.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为:答案:c.胃酸持续增高 12. 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答案:a.肝细胞气球样变 13. 大叶性肺炎咯铁锈色痰出现在:答案:b.红色肝变期 14. 肝脏表现粗大结节性肝硬化是指:答案:b.坏死后性肝硬化 15. 慢性胃溃疡之肉眼形态所见通常是:答案:c.直径2cm以内,溃疡断面呈斜漏斗状,尖端斜向贲门 16.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答案:b.桥接坏死 17. 门脉高压症时的侧支循环形成可出现:答案:b.食道下端静脉曲张 18.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答案:a.经输血.输血制品传播 19. 下列小叶性肺炎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答案:e.病变融合多发展为肺肉质样变 20. 慢性胃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答案:b.出血 21. 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为:答案:d.支气管及肺泡化脓性炎症 22. 在下列肺外结核中哪一个可不经过血道播散而发生?答案:d.肠结核 23. 肝硬变假小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答案:c.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24. 与肝性脑病有关的假性神经介质是:答案:c.苯乙醇胺 25. 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病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答案:a.常发生于儿童 26. 下列关于小叶性肺炎的记述中,哪项不正确?答案:e.病菌多来自血行感染 27. 对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答案:b.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胃酸分泌增多 28.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主要组织形态学改变是:答案:d.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 29. 门脉性肝硬化最严重的合并症是:答案:c.肝性脑病 30. 小儿发烧5天,咳嗽,胸部透视可见右下叶散在小灶性阴影,最可能是:答案:c.小叶性肺炎 31. 产生肝昏迷的机制目前认为:答案:e.上述因素综合作用. 32. 关于肺心病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答案:d.由于肺小动脉痉挛和阻力增加使右心室肥大 33. 大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为答案:a.肺泡充满纤维素性渗出物 34. 肝硬变时,门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是:答案:b.小叶下静脉、中央静脉及肝血窦受压 35. 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其病程迁延在一年以上则可能发展为:答案:b.坏死后肝硬变 36. 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是:答案:b.肝细胞大片坏死,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37. 原发性肺结核发生是由于:答案:e.机体对结核病缺乏免疫力 38.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答案:c.肝实质迅速而广泛的坏死 39. 下列对结核病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答案:a.上叶空洞主要发生于原发性结核病 40. 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有:答案:e.广泛肺纤维化 41. 干酪性肺炎通常是哪条途径播散所致?答案:c.支气管 42. 原发性肺结核病的肺内原发病灶常位于:答案:b.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胸膜处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十章 牙髓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十章牙髓病 一、组织学特点: (1)四周被硬组织包绕,炎症时疼痛剧烈。 (2)通过根尖孔和外周相连,炎症时侧枝循环难以建立。 (3)牙髓有增龄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成分减少,纤维增多,髓腔减小。牙髓神经缺乏定位能力,所以疼痛时难以定位。变性(degenerationofthepulp)(4)牙髓坏死(necrosisofpulp)(5)牙体吸收(resorptionofteeth) 二、牙髓充血 牙髓充血--是髓腔内的血管受到各种刺激后所发生的扩张性充血。 牙髓充血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其中病理性充血是牙髓炎的早期表现,病理因素去处后,牙髓可恢复正常,所以又叫灶性可逆性牙髓炎。 (一)病理变化 肉眼:充血的牙髓呈红色 镜下:血管扩张,血细胞充盈,呈树枝状。 (二)临床表现: 表现为牙本质过敏,酸痛,特别是冷刺激后引起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消失。 三、牙髓炎 (一)病因 1.细菌因素--是引起牙髓炎最常见的因素,且常是混合细菌感染,如链球菌,防线菌,真菌等。 2.物理因素 3.化学因素:酚醛刺激 (二)急性牙髓炎:大多由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或牙髓充血转变而来。 1.病理变化 早期具有浆液性炎症的特征,可见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组织水肿。后期是化脓性的炎症。开始仅在受刺激的局部形成炎症,然后遍及整个牙髓。 2.临床表现 严重地自发性,阵发性疼痛,可向颌面部放射,夜间疼痛加重。冷热刺激使疼痛加剧。刺激去除后,疼痛依然存在。 (三)慢性牙髓炎 1.分类:(1)慢性闭锁性牙髓炎(2)慢性溃疡性牙髓炎(3)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2.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发生在有龋损或磨耗但未穿髓的情况下,表现为慢性炎症过程。血管扩张充血,慢性炎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肉芽组织形成。 3.慢性溃疡性牙髓炎,即慢性开放性牙髓炎 常发生在有较大的穿髓孔的牙齿。穿髓孔表面有食物残渣和炎性出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穿髓孔下方有炎性肉芽组织和新生的胶原纤维。 4.慢性增生性牙髓炎,又叫牙髓息肉 牙髓息肉分为上皮性息肉和溃疡性息肉两种。上皮性息肉呈粉红色,不易出血。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溃疡性息肉呈暗红色,易出血。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覆盖,深层为肉芽组织。肉芽表面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 息肉的上皮组织的来源:(1)口腔黏膜的上皮脱落后种植到息肉表面。(2)龋洞附近的牙龈上皮增殖,爬行到息肉表面。 5.残髓炎

临床医学 病理学 复习题 (附答案)

病理学复习题 绪论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A型题(1-20) 1.全身性营养不良时,最早发生atrophy(萎缩)的器官或组织是 A.脂肪组织B.骨骼肌 C.脑 D.心肌 E.肝脏 2.虎斑心最明显表现在心脏的★ A.室间隔 B.右心室 C.左心室前壁 D.左心室后壁E.左心室乳头肌 3.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是★ A.核碎裂 B.胞浆嗜酸性变 C.线粒体肿胀 D.自噬泡增多 E.胞质嗜酸性增强 4.不伴有细胞增生(hyp Erplasia)(数量性肥大)的肥大器官常是 A.乳腺B.心脏 C.肾 D.扁桃体 E.前列腺 5.化生是指★ A.肾盂粘膜粗糙增厚 B.宫颈口出现息肉 C.皮肤创口长出疤痕 D.神经元死亡后出现胶质结节E.支气管黏膜出现鳞状上皮 6.肝细胞的脂肪变所形成的细胞内空泡其主要成分是 A.脂褐素 B.胆固醇 C.脂蛋白 D.类脂E.中性脂肪 7.中枢神经系统的坏死常为★ A.脂肪坏死 B.坏疽 C.干酪样坏死 D.液化性坏死 E.凝固性坏死 8.细胞坏死过程中,核变小,染色质浓聚,被称之为★ A.核内包涵体 B.核分裂像 C.核溶解联系D.核固缩 E.核碎裂 9.不属于凝固性坏死的病变是★ A.干酪样坏死 B.肾梗死 C.心肌梗死 D.肝细胞嗜酸性小体E.乙型脑炎的软化灶

10.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 A.凝固 B.坏疽C.梗死 D.脂肪坏死 E.栓塞 11.属不可逆性的病变是 A.水样变性 B.线粒体肿胀 C.脂肪变性 D.内质网扩张E.核碎裂 二、X型题 12.肉芽组织功能包括 A.保护创面 B.机化坏死物C.填补组织缺损D.演变为疤痕组织E.抗感染 13.萎缩的心脏在肉眼上常表现 A.体积缩小B.心肌呈褐色 C.心室内膜呈虎斑状 D.乳头肌变粗 E.冠状血管呈扭曲状 14.易发生化生的组织为 A.关节软骨B.宫颈粘膜 C.支气管粘膜D.胃粘膜E.中枢神经组织 15.可发生坏疽的器官或组织是 A.阑尾 B.脾 C.肺D.子宫E.皮肤 16.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多见于★ A.心脏B.肾上腺 C.肝脏D.神经元E.肾脏 17.组织、细胞发生坏死时,其形态改变多样,包括 A.核固缩、碎裂和溶解 B.炎细胞漫润 C.胞质嗜酸性增加D.细胞结构、轮廓立即消失 E.基质和纤维裂解 18.湿性坏疽的病理特征包括★ A.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B.伴全身中毒症状C.高度水肿D.恶臭 味E.呈污黑色 19.常引起液化性坏死的疾病有★

2014年秋季中国医科大学病理学本科在线作业答案

2014年秋季中国医科大学病理学本科在线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与葡萄胎相比,侵袭性葡萄胎的特征是 A. 出血、坏死明显 B. 有侵袭行为 C. 可见绒毛水肿 D. 绒毛间质血管消失 E. 滋养细胞增生 满分:2 分 2. 属于上皮组织肿瘤的是 A. 间皮瘤 B. 淋巴瘤 C. 黑色素瘤 D. 腺瘤 E. 血管瘤 满分:2 分 3. 关于肺结核病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 肺上叶空洞常是由原发复合症发展而来 B. 原发复合症指原发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 C. 以呼吸道传播为主 D. 病变特征是结核结节形成伴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 E. 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坏死病变周围常常有增生为主的病变 满分:2 分 4.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最主要传播途径是经 A. 消化道 B. 呼吸道

C. 输血 D. 蚊虫叮咬 E. 密切接触 满分:2 分 5. 平滑肌瘤最常发生于 A. 胃、肠道 B. 皮下组织 C. 腹膜后 D. 子宫 E. 纵隔 满分:2 分 6. 下列哪项不是嗜铬细胞瘤的特点? A. 90%来自肾上腺髓质 B. 可有完整包膜,常见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C. 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多形性 D. 侵犯包膜和周围组织及转移,不能作为恶性的肯定证据 E. 电镜下胞质内有神经内分泌颗粒 满分:2 分 7. 在下列器官中,湿性坏疽多见于与外界相通的哪些器官? A. 食管、胃、肠 B. 胆囊、肝、胰 C. 肾、输尿管、膀胱 D. 输卵管、子宫、阴道 E. 小肠、阑尾、结肠 满分:2 分 8. 有关肺结核原发复合症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病理学笔记电子版 全

病理学整理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器官先天的部分性和完全性未发育所导致的体积小,分别称为发育不全和不发育,应注意与萎缩的区别) 顺序:脂肪,骨骼肌;平滑肌肌肉,脾,肝;心,脑。 2.细胞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增多胞质浓缩,核深染,可见褐色颗粒,称为脂褐素。 3.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体积增大,细胞器增多 4.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只能转化为同源性的组织细胞) 鳞状上皮化生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肠上皮化生见于萎缩性胃炎 5.细胞水肿(颗粒样变性,混浊肿胀)主要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 6.细胞水肿严重时细胞体积增大更明显,称为水样变性。细胞胞质异常疏松透亮,细胞肿胀体积增加为原来的2-3倍,形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之称。(病毒性肝炎) 7.肝细胞最宜脂肪变性 三大原因是:脂质大量输送至肝脏(例如饥饿和糖尿病);脂蛋白合成障碍,使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内质网被破坏);脂肪酸的氧化障碍(线 粒体异常)。 8.心肌脂肪变性(严重贫血的情况下)可产生虎斑心。(乳头肌处出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心肌红色相间而形成的)。 9.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缓进行或良性高血压时在细动脉内膜层易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型动脉的内膜层 10.纤维素样变性(名为变性,实为坏死,又被称为纤维素样坏死)在恶性高血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在细动脉壁 11.组织间质内出现类黏液(黏多糖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积聚,称为黏液样变性风湿病变质渗出期: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12.坏死细胞核的变化,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3.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在一段时间内仍隐约可见。干酪样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常见于结核病 14.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迅速发生分解,液化成浑浊液体状。常见于脑组织坏死,称为脑软化,化脓性炎症(渗出性炎症),阿米巴原虫感染(变质性炎症)15.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称为坏疽。干湿性坏疽的主要区别 干性坏疽湿性坏疽 部位四肢末端淤血四肢,与外界相通内脏 原因及条件动脉阻塞,静脉回流动脉阻塞,静脉回流差, 组织结构疏松,含水较多 形态特点病变部位干燥,皱缩 质地坚实,黑褐色与 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清楚 臭味轻,发展慢病变部位肿胀,湿润,质地软乌黑,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恶臭,发展快

病理学讲稿教案

教案 授课时间月日至月日课时数 2 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实验课□上机课□技能课□其他□授课单元绪论第一章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目的与要求1、了解了解绪论有关内容;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与愈合有关的因素。 2、熟悉适应、变性的结局;再生的类型、组织再生的能力、过程;熟悉创伤愈合。 3、掌握适应、变性各类型的概念、病变;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功能。 重点与难点重点:组织和细胞损伤的类型、各类损伤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及结局;坏死的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再生的类型、组织的再生能力。 难点:凋亡的概念、与坏死的区别;肉芽组织和疤痕组织的结构及作用。 主要内容绪论 第一章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组织和细胞的适应 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 教学方法手段(教具)利用多媒体,增加大量图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以讲授法为主,适当结合启发式及自学。 参考资料《病理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丁凤云主编 《病理学》李玉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指南和题解》唐建武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学实验教程》唐建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思考题、作业1、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上如何鉴别 2、试述肉芽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3、试以断肢再植为例说明组织的再生能力和类型,并根据所学习的病理学知识分析影响断肢再植成功的病理学因素。

讲稿 绪论 【课堂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听说的断肢再植,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可以保证断肢再植吗?那就从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一节《病理学》的内容当中去寻找答案吧! 一、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本教材内容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学——形态学。 病理学内容: 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基本病理过程及发生发展规律。 2.常见炎症性疾病、常见肿瘤及常见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临床联系。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 临床:活检、尸检、细胞学检查。 水、电解质紊乱、缺氧、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等。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1.活体组织学检查(biopsy)简称活检是从活体上用手术切取、钳取、搔刮和穿刺针吸引等方法取出病变部位的组织制成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方法。 活检的意义: (1)及时、准确的诊断疾病。如:快速冷冻切片。 (2)在疾病过程中定期活检可了解病变发展情况和判断疗效。 (3)有利于采取新的研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组织细胞培养等对疾病更深入的研究。 2.尸体解剖(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检。 意义: (1)查明死因,确定诊断。 (2)及时发现和确诊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和新发现的疾病,为研究疾病和制定防治方案做出贡献。 (3)收集积累资料,开展科研,扩展教学。 3. 细胞学(cytology)检查是取病变部位表面脱落的细胞,穿刺抽取或混悬于各种液体中(胸水、腹水、尿、痰等)的细胞制成涂片并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做出细胞学诊断.。主要用于检查恶性肿瘤。 4.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四、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一)、大体观察。 (二)、组织和细胞学观察:HE。 (三)、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检查(特殊染色):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 如:过碘酸schiff反应(PAS)可用来区别Ewing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前者含有糖原呈阳性,后者不含糖原呈阴性)。

病理学网络平台作业

病理学网络平台作业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 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2?坏疽:身体内直接或间接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 3.肉芽组织:由新生的薄壁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细胞核改变: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 骨折愈合: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细胞再生能力分类: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称为充血,分为静脉性充血和动脉血充血。 瘀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因为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与静脉或毛细血管内,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瘀血。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的固体质块。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岀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槟榔肝:慢性肺瘀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瘀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 色,因此在肝的切面上岀现红黄相间形如槟榔切面的条纹。 肺褐色硬化:长期慢性肺瘀血引起的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加之大量含铁 血黄素的沉积使肺组织变硬并呈棕褐色,称为肺的褐色硬化。 心衰细胞:慢性肺瘀血时,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棕黄色的含铁 血黄素,称为心衰细胞。 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慢性肺瘀血由慢性左心衰引起,慢性肝瘀血由慢性右心衰引起 下肢静脉的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门静脉系统血栓脱落了导致肺动脉栓塞 贫血性梗死:心,肾,脾,脑,岀血性梗死:肺,肠 血栓 形成过程:心血管内膜损伤T血流经静脉瓣后形成涡流T内膜粗糙,血小板粘集形成血栓头T 血小板继续粘集形成珊瑚状小梁-小梁间纤维素网络大量红细胞 类型:白色血栓,又称血小板血栓,各种血栓的起始部,与发生部位粘着紧密 红色血栓,主见于静脉,延续性血栓的尾部,不会单独出现 混合血栓,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镜下观察,由嗜酸性间质性纤维素构成 转归:软化,溶解和吸收,机化和再通,钙化 炎症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变性或坏死。

医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研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考研笔记 - 1成釉器的发育分三个时期: 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 2绞釉的生理意义: 可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3为什么要早期实行窝沟封闭: 在釉质的咬合面,有小的点隙和狭长的裂隙,大多为窄而长,开放呈漏斗状或口小底大,深度可达釉质深部,裂隙的直径或宽度一般为15~75um,不能为探针所探入,由于点隙裂沟较易细菌和食物残渣滞留而不易清洁,故常为龋病的始发部位,且一但发生龋,则很快向深部扩展,因而如能采取措施早期封闭,对龋的预防有一定帮助,减低龋病的发生率 4釉质牙骨质界: 简称釉牙骨质界,三种连接方式: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连,其相接处有三种不同情况:约有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表面;约3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接;还有10%左右是二者不相接,该处牙本质暴露,而为牙龈所覆盖 5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1)是高度可塑性组织,也是人体骨骼最活跃的部分 2)具有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会增生的特性 3)牙槽骨的吸收与新生保持动态平衡 4)牙生理移动时牙槽骨的改建 5)废用性萎缩 6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不同分为浆液性,粘液性,混合性 7少牙好发于:第三磨牙 8对称性牙缺失最常累及: 第三磨牙,上颌侧缺牙,下颌第二前磨牙 10多生牙最常累及:上颌前牙区,磨牙区 11正中牙最常见于:多生牙 12累及整个牙列的巨牙常见于:单侧牙早萌及巨牙 13小牙最常见于:上颌侧切牙 14双生牙,融合牙发生率较高的是:前牙,上颌 15发育性结合牙常累及:第二磨牙

16畸形舌侧尖主要位于:恒上侧切牙 17畸形中央尖最常见于:前磨牙,常为双侧性,下颌多见 18牙冠牙陷又叫畸形舌侧窝,以好发牙顺序排列为:恒侧切牙,中切牙,前磨牙,尖牙,磨牙.上颌多见 19釉珠最常见于:上颌前磨牙,下颌磨牙次之 20颈部釉质延伸好发牙位依此为:第一,第二,第三磨牙 21弯曲牙最常见于:上颌恒切牙,牙常未能萌出 22牛牙症病变多见于:恒牙5 先天性梅毒牙病变切牙称Hutchinson切牙,这些改变在上颌中切牙最明显. 23桑椹牙:先天性梅毒牙第一恒磨牙的病变称~ 24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 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25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 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26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牙髓息肉)病理变化: 根据构成成分不同,可将其分成溃疡型和上皮型. 溃疡型 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中或突出于龋洞外,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覆,深层为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C和散在的淋巴C,浆C,巨噬C和中性粒C 等慢性炎C浸润. 上皮型 肉眼观察呈粉红色较坚实,探之不易出血.显微镜下见息肉由成纤维C和胶原纤维构成,其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可能由口腔粘膜上皮脱落C种植而来,或由龋洞邻近的牙龈上皮增生而来. 此外,慢性牙髓炎中还有一型特殊的牙髓炎称残髓炎:镜下表现为残留牙髓扩充血,组织水肿,淋巴C,浆C,中性粒C等炎C浸润,严重者牙髓脓肿或坏死 27根尖周肉芽肿的病理改变: 1)当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吸收暂停或出现修复,使病变缩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病原刺激增强时,炎性反应加重,炎C浸润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出现吸收破坏 2)根尖肉芽肿体积增大,血运难以抵达肉芽肿中心,中央组织而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又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牙槽脓肿的症状,如不彻底治疗则可迁延为慢性根尖周脓肿

《病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疾病概论 健康: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条件下,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异常生命活动。 病理过程:在不同疾病中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形态结构变化和功能代谢的综合过程。 病理状态:发展缓慢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变化,常为病理过程的后果。 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分类: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机体必须物质缺乏/过多、遗传性、先天性、免疫性、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诱因:在疾病条件中加强病因作用并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损伤/抗损伤、因果关系、局部/整体关系 疾病发生发展基本机制:神经、体液、细胞、分子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时期、转归期 脑死亡标准:自主呼气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瞳孔放大、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管灌流停止 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人体病理学研究(ABC):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常用)、3细胞学检查 实验病理学研究:1动物实验、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病理观察方法:大体观察、显微镜观察、免疫组化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 分子病:由于DNA遗传物质改变,使蛋白质结构和数量异常所致的疾病。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修复 细胞适应的表现: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子的刺激而存过的过程。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质地变硬。 【生理性(代偿性、功能性)、病理性原因:营养不良、压迫、废用、神经、内分泌】 1心脏:心壁变薄,心尖锐,冠状动脉弯曲明显 2大脑:脑沟深,脑回窄平 3脂褐素:在萎缩心肌及肝细胞核两端或周围存在的未被自噬泡分解的富含磷脂的褐色颗粒 肥大: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刺激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 1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 2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化生肠上皮 3骨组织化生: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组织 损伤:细胞、组织、器官不能耐受内外环境中的有害因子的刺激。 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导致细胞质、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1细胞水肿:由于缺氧、感染、中毒,胞质水分增多体积增加。 ·颗粒变性:细胞弥漫性肿胀,胞质可见细小红染颗粒 ·气球样变:重度水肿的胞质淡染、清亮,常见于肝 2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锇酸——黑色,苏丹Ⅳ——橘红色) ·肝脂肪变:(脂肪变)胞质空泡、空泡边缘整齐、胞核推向一侧 ·虎斑心:脂肪变的心肌,与未脂肪变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似虎斑 3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细动脉壁或胞内,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结缔组织:灰白色、均质半透明、坚韧的索状、片状 ·细动脉壁:均质红染蛋白质蓄积,血管壁增厚变硬,内膜基质增多 ·胞内:肾小管上皮细胞、浆细胞、酒精肝病干细胞的Mallory小体 4黏液性样变:间质出现黏液蓄积 5病理性钙化:骨、牙以外的组织有固体性钙盐的沉积(磷酸钙、碳酸钙),肉眼白色块状颗粒,HE染色成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