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听觉和其他感觉
- 格式:ppt
- 大小:5.56 MB
- 文档页数:54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第五章感觉一、感觉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二、感觉测量: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三、三种定律:(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如:视觉1/60;味觉1/3。
变化小值才能有感觉差异(2)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1860年,德国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基础上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S=k*logR (S是感觉强度心理量;I是刺激强度物理量;k是常数)(3)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美国心理学家用数值估计法得出,感觉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S=bIn (S为心理量即感受,I为物理量即刺激量,b和n为常数)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评价个体感受性和他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的不同贡献;有命中、虚报、漏报、正确否定(四种条件)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空间累积,空间融合;5.感觉的相互作用;6.感觉的补偿四、感觉现象(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的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明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如:进出电影院嗅觉: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听觉:工厂的机器声味觉:吃辣椒肤觉(触压觉):穿鞋,穿衣服,骑驴找驴(2)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第五章“感觉器官与感觉生理”,详细内容涉及第34节,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重点探讨视觉和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分析并解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耳模型,PPT课件,挂图。
2. 学具:显微镜,手电筒,放大镜,彩色图片,声音录制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眼、耳模型,提出问题:“我们是如何看到和听到这个世界的?”引发学生思考。
2. 理论讲解:a. 简介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b. 详细讲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3. 实践操作:a. 使用显微镜观察眼睛结构。
b. 用手电筒和放大镜进行视觉实验。
c. 录制不同声音,让学生分辨并解释其听觉原理。
4.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解释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34节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五大感觉器官及其功能2. 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3. 生活实例与感觉器官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b. 举例说明五大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视觉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
听觉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
b. 举例:视觉器官帮助我们识别交通信号,听觉器官让我们听到警报声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五大感觉器官的功能和视觉、听觉形成过程掌握程度较高,但对实践操作部分还需加强指导。
第五章感觉【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2)第一节感觉概述 (4)一、感觉的含义 (4)二、感觉的种类 (4)三、感觉的重要意义 (5)四、感觉现象 (6)五、感觉的生理机制 (7)第二节感觉测量 (8)一、心理物理学的含义 (8)二、感觉测量方法 (10)第三节视觉系统 (11)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11)二、视觉的生理基础 (12)三、颜色视觉理论 (14)四、视觉现象 (16)第四节听觉 (18)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18)二、听觉的生理基础 (20)三、听觉理论 (21)第五节其它感觉 (23)一、嗅觉 (23)二、味觉 (23)三、触觉 (24)四、平衡觉 (24)五、动觉 (25)六、痛觉 (25)【思考、理解、探究】 (28)【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感觉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和基本理论,了解感觉含义、感觉现象和感觉理论。
能够运用感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感觉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感觉的基本含义、感觉过程、感觉测量、感觉现象等基本内容,以及感觉的主要研究领域和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都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原材料。
2.感觉现象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联觉、视觉后象、感觉补偿作用等。
3.绝对感觉阈限是人的感觉器官接受某种刺激时,刚刚能够引起其反应或刚刚能停止其反应的刺激强度,即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即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4.差别感觉阈限是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是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5.适应是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视觉范围内,视觉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感觉器官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来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体感觉器官的功能”。
具体内容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理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成过程。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感觉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人体感觉器官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感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成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显微镜、人体感觉器官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神经系统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分别讲解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结合PPT和模型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感觉器官的结构模型,讲解感觉的形成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4. 练习: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关于人体感觉器官的实验,验证感觉的形成过程。
六、板书设计:眼睛: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视网膜→ 视觉神经→ 大脑耳朵:声波→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 大脑鼻子:气味→ 鼻腔→ 嗅细胞→ 嗅神经→ 大脑舌头:味觉→ 味蕾→ 味神经→ 大脑皮肤:触觉、温度、疼痛→ 触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疼痛感受器→ 神经→ 大脑七、作业设计:1. 描述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解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成过程。
3. 设计一个关于人体感觉器官的实验,验证感觉的形成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感觉的形成过程。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感觉器官形成机制的讲解可能不够深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觉312版●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三种作用:●1.觉察:●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来。
●3.确认:●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他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围。
●三者的关系:●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三)知觉和感觉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1)两者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一旦客观事物离开感觉器官所及范围,感觉和知觉也随之停止。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纯粹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
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不可分割,因而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区别:●(1)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集合。
●(3)感觉是单个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需要多个分析器共同作用。
●(4)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可分为:●(1)视知觉;●(2)听知觉;●(3)触知觉;●(4)嗅知觉;●(5)味知觉。
●2.(详情如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分为:●(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1)阈上知觉;●(2)阈下知觉:●阈下知觉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
《知觉现象学》每章的主要内容《知觉现象学》是一本关于人类感知和知觉的重要著作。
每一章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以下是对每一章主要内容的简要概述。
第一章:感知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本章介绍了感知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感知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过程。
作者详细解释了感知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感觉为基础、以结构化为特点、具有选择性、受注意力影响、并与意识紧密相关。
第二章:感知的心理和生理基础该章节重点讨论了感知的心理和生理基础。
作者介绍了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解释了感知过程中的神经信号传递和脑区激活机制。
此外,还涉及到感知与情绪、记忆以及学习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作者详细解释了实验方法、调查方法以及观察方法在感觉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感觉测量技术,如心理物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等。
第四章:视觉知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视觉知觉。
作者详细介绍了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讨论了视觉感知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光线投射、视网膜成像、视觉注意力等。
此外,还涉及到视觉错觉和视觉注意力的研究。
第五章:听觉知觉本章主要介绍了听觉知觉。
作者探讨了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详细解释了声音的物理特性和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
此外,还讨论了音乐知觉和语言知觉等与听觉相关的研究领域。
第六章:触觉和痛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触觉和痛觉的知觉。
作者介绍了皮肤触觉的结构和功能,并解释了痛觉的类型和感知机制。
此外,还涉及到触觉和痛觉的神经机制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第七章:嗅觉和味觉本章主要介绍了嗅觉和味觉的知觉。
作者详细解释了嗅觉和味觉的感知机制,包括嗅觉受体和味觉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还讨论了嗅觉和味觉在进化和行为中的作用,并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第八章:多感官知觉和空间知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多感官知觉和空间知觉。
作者介绍了多感官知觉的概念和特点,并解释了多感官整合的神经机制。
教案感觉器官生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第五章“感觉器官生理”,具体包括第1节“视觉生理”,第2节“听觉生理”,第3节“嗅觉生理”和第4节“味觉生理”。
详细内容涵盖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形成过程,以及各自的感觉器官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形成过程;2. 了解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形成过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形成机制,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耳朵模型、嗅觉和味觉实验器材;2. 学具:显微镜、实验试剂、嗅觉和味觉测试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日常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新课导入:介绍本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3. 知识讲解:a. 视觉生理: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分析眼球结构和功能;b. 听觉生理:讲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分析耳朵结构和功能;c. 嗅觉生理:讲解嗅觉的形成过程,分析嗅觉器官结构和功能;d. 味觉生理:讲解味觉的形成过程,分析味觉器官结构和功能;4. 实践操作:a. 观察眼球模型,了解眼球结构;b. 进行听觉实验,感受声音的形成;c. 进行嗅觉和味觉测试,分析嗅觉和味觉的特点;5.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给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生理2. 内容:a. 视觉生理:眼球结构、视觉形成过程;b. 听觉生理:耳朵结构、听觉形成过程;c. 嗅觉生理:嗅觉器官结构、嗅觉形成过程;d. 味觉生理:味觉器官结构、味觉形成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形成过程;b. 分析眼球、耳朵、嗅觉器官和味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c.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