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05章视觉和听觉的基本功能和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75
2017实验心理学之视觉和听觉第五章视觉和听觉视觉人认识外在世界信息的80%都是通过视觉提供的视觉巧夺现象Schiffman一、眼睛视网膜上有两类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密集在小于1mm处的中央凹上,对光的感受性不高,但可以辨别物体的细节,与中间层神经细胞一一对应;杆体细胞:分布在中央凹周围,对光的感受性高,但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与中间层神经细胞是多对一的关系。
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视网膜某一特定区域在受到光的刺激时能够引起视觉系统较高水平上某一神经纤维或单一神经细胞的电反应,那么这一区域便是该神经纤维或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感受野的实验研究:对同心圆敏感对朝向敏感对运动方向敏感特征察觉器是否存在?特征察觉器是指只觉察某一刺激特征的独特皮层细胞。
视觉的感受性1、适宜刺激整个电磁光谱的约1/70400纳米到700纳米2、明视觉与暗视觉3、光谱感受性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感受性不同(555纳米黄绿光、507纳米蓝绿光)可见光谱二、视觉研究的基本实验(一)视觉适应的研究1、暗适应(darkadaptation):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锥体细胞的暗适应:约5分钟基本完成;杆体细胞的暗适应:7分钟后出现,约20分钟基本完成。
2、明适应(亮适应,lightadaptation)人眼从暗处到亮处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布兰查德(Blanchard,1931)用阈限法揭示:杆体细胞在极端黑暗转入极亮的条件下,其感受性下降100万倍。
赖特(1934)发现中央凹的明适应过程很快,它暴露在光线中一分钟后几乎完成。
(二)视敏度(visualacuity)的研究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小维度。
1V(视敏度)=(视角)A= 57.3D其中,A为物体大小,D为距离医学界用视力表测定视敏度1分视角的网膜映像越为0.004毫米,接近单个视锥细胞的直径(直径7.5毫米,开口1.5毫米,距离5米)医学认为1.0是视敏度为正常,有的国家规定,0.05的视敏度为法定盲人影响视敏度的若干因素:物体的大小、距离、亮度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视网膜不同部位,中央凹视敏度大视适应、练习闪光盲会降低视敏度(在明适应条件下,突然的强光刺激会暂时降低视敏度) (三)临界闪烁频率(闪光临界融合频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的频率。
主要的⼼理学实验(听觉实验)五、主要的⼼理学实验(⼀)听觉实验1.听觉现象的测定(1)声⾳的⼼理特性⾳调:⼜叫⾳⾼,是对声⾳频率属性反映的⼼理量在低频,随⾳强增加⾳调变低;⽽在⾼频,随⾳强增加⾳调变⾼⾳⾼的单位被命名为美(Mel),响度级40⽅,频率1000Hz 的纯⾳⾳⾼被定为1000美。
响度:由声波强度(振幅)所决定的⼼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响度的单位是宋(Song),⼀个宋被定义为声级40分贝的1000Hz纯⾳的响度。
把响度⽔平相同的各频率的纯⾳的声压级(单位Phon,⽅)连成的曲线。
在该曲线圈上,横坐标为各纯⾳的频率,纵坐标为达到各响度⽔平所需的声压级(分贝),每⼀条曲线代表⼀个响度⽔平。
下⽅虚线是听觉的绝对阈限,最上⽅的响度曲线为情感阈限,即再加强声压会造成疼痛以致被试⽆法接受。
等响曲线反映出响度听觉有如下⼀些特点:①响度级受声强的制约,声强越⾼,响度级也相应增加;②频率也是影响响度的⼀个因素;③不同频率的声⾳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2)声⾳的掩蔽听觉掩蔽:⼀个声⾳的存在使另⼀个声⾳的强度阈限提⾼的显现①频率掩蔽:纯⾳对纯⾳的掩蔽,两个声⾳完全同时呈现效果往往不好,频率掩蔽的具体特点为:a.频率⽐较接近的纯⾳⽐频率相差较⼤的纯⾳有更⼤的掩蔽效果b. ⾼频对低频掩蔽的效果⼤于低频对⾼频的掩蔽c.掩蔽声⾳的强度越⼤,掩蔽效应越好②噪⾳对纯⾳的掩蔽:对纯⾳信号的掩蔽是由于噪声中在频率上接近该信号的成分造成的③⾮同时性掩蔽: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作⽤的条件下发⽣的掩蔽现象掩蔽声作⽤在前,被掩蔽声在后叫前掩蔽;反之叫后掩蔽。
④中枢掩蔽:不同频率声⾳分别作⽤于两⽿⽽产⽣的互相掩蔽效应(3)听觉疲劳与适应听疲劳:达到⼀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听觉器官后,引起对另外频率的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间都有关。
听适应:声⾳的响度在刺激作⽤最初⼏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较稳定在⼀个⽔平适应与疲劳最⼤的区别在于适应是⼀个平衡过程,能够达到⼀个稳定的⽔平2.声⾳的空间定位实验(1)声⾳⽅向定位线索①⽔平⾯上的声源定位主要⽤双⽿间的时间差、强度差和周相差②在垂直平⾯定位的主要线索是⽿郭引起的频谱线索③强度混响频谱线索判断距离④⼈对声源⽅位判断的准确性与声源位置和频率有关⑤视觉对定位有影响(2)听觉空间⽅向定位的实验⽅法⾃变量:声源与被试的相对⽅位;因变量:被试判别的正确率听觉⽅向定位的规律:①来⾃⾝体两侧的声⾳⽅位容易分辨②来⾃头部中切⾯上声⾳容易混淆③如果以两⽿连线的中点为顶点做⼀个圆锥,在圆锥⾯上的点发出的声⾳容易混淆3.语⾳知觉实验(1)语⾳及其声学特点语⾳的成分:元⾳、辅⾳、特殊语⾳、声调(元⾳是最强的语⾳)语⾳的组成要素:⾳调、⾳强、⾳⾊、⾳长是能将复合⾳或语⾳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频率—强度—时间间的变化的仪器,它能将听觉特征⽤图的形式表⽰出来。
第八章反应时法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现代心理学家在总结反应时研究的这段历史时,把自1850年赫尔姆霍兹的研究至1969年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称之唐德斯反应时ABC 时 期。
这是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方法学的核心是减数法。
反应时研究的第二阶段:(反应时研究的新时期)①1969年心理学家斯随白格在相减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加因素法,反应时研究便进入了第二阶段,开始了反应时研究的新时期。
极大推 动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相加因素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
②汉米尔顿和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即"开窗"实验。
反应时新法的发展为心理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并促进了对 内在心理加工的探索。
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的序列反应时和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均以反应时为指标,为原本无法完全解释的与时间顺序有关的学习现 象的研究以及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反应时实验的种类[反应时间研究的基本问题]口2J ][反应时包含的三个阶段] 心理学家根据刺激与反应的复杂程度不同,给三种基本的反应时进行了命名,即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相应地,反应 时实验也分为简单反应时实验、辨别反应时实验和选择反应时实验。
(1)简单反应时间[一级][简单反应时实验]简单反应时间的定义:简单反应时间是指给被试呈现某种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做单一的反应,这种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 是反应时。
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已知道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简单反应的时间是比较短的。
在简单反应 时实验中,视觉和听觉的简单反应时是最常见的。
简单反应时的规律:触觉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联合刺激比单一刺激的反 应时更短。
(2)选择反应时间[一级“选择反应时实验]选择反应时的定义:又称复杂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第五章感觉与知觉P127 第⼀节视觉P127 ⼀、视敏度 1、视敏度是⼈眼辨别外界物体细节的能⼒。
2、视敏度的测量 临床医学上称视敏度为视⼒。
观察者站在离视⼒表20英尺的地⽅(即标准观察距离D`),他能分辨⼀个在20英尺距离时形成1分视⾓的视标开⼝。
那么,他的视⼒(D`/D)为20/20,即1.0. ⼆、闪光融合 视敏度测量的是⼈眼对刺激物的空间分辨能⼒,⽽闪光融合测量的是⼈眼对刺激物时间变化的分辨能⼒。
例如,书桌上的台灯每秒钟开关⼀次灯泡,你能很清楚的分辨出亮与暗,甚⾄每秒10次也能分辨出亮与暗。
然⽽,当灯的亮-暗变化相当快的时候,由于眼睛不能分辨光那么迅速的变化,所以就把亮-暗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了,也就是闪光融合了。
我们把刚刚看成是连续光的时候,每秒钟亮-暗的周期数称为闪光融合频率,或者叫临界闪光频率。
四、颜⾊视觉 1、颜⾊的基本属性 颜⾊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光的波长决定了颜⾊的⾊调。
2、颜⾊辨别 简答题⼗四、关于波长的变化对颜⾊辨别的影响,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450500550600650 波长(纳⽶) 上图:光谱各部位的颜⾊辨别阈限 答:对不同颜⾊,⼈眼的分辨能⼒有没有差别,即感受性有没有变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个实验来说明。
让被试的视野分成两半,⼀半是标准刺激,即实验者给他看的颜⾊,⽤λ符号表⽰;另⼀半是⽐较刺激,即另外⼀种让被试者分辨的颜⾊。
这种颜⾊的明度和饱和度与标准刺激是⼀样的,只变化它的波长,像最⼩变化法那样,看被试者能分辨出是两种颜⾊的时候,两种颜⾊波长的差别,即△λ有多⼤。
上图是实验的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到,△λ的⼤⼩依赖于所要分辨的颜⾊。
也就是说,⼈辨别颜⾊的能⼒在不同波长上是不⼀样的。
在光谱的某些部位只要改变波长1nm,⼈眼便能看出颜⾊的差别。
但在多数部位需要改变1—2nm,甚⾄更多nm才能感觉出有差别。
感受性部位在480纳⽶及600纳⽶附近;感受性最低的部位,位于540纳⽶附近及光谱的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