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一、藻类

在最早的时期,原始出现的单细胞生物会逐渐变成最原始的藻类植物,比如绿藻、蓝藻等,这些是起源在水中,非常依赖水,生长也是离不开水的。随着演变,原来的单细胞会逐渐进化成多细胞,结构逐渐的变多,也更加的复杂。

二、苔藓

水中的藻类逐渐的向陆地演变,变成了低等的苔藓,比如地衣之类的,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的强。

三、蕨类

随着地壳运动的进行,原本一些海洋会变成陆地,海里的植物逐渐的演变进化成蕨类。起初只是进化出的裸厥类,也没有叶片和根,只是依靠着假根着生在陆地上。之后会进化出茎干,也有了根部和叶片,但是生殖还是离不开水。

四、裸子植物

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和地壳的运动,原本生长的蕨类会大量的消失,之前的蕨类植物会逐渐的演变成裸子植物,此时已经彻底可以离开水的影响,适应了陆地上的生长。

五、被子植物

这已经是最高级的一类植物,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花朵。

人类的进化历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击到墨西哥的尤卡坦丰岛上。这一撞击在短时间内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和气候,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当时80%的生物物种惨遭灭绝,尤其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球霸主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 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放射状快速进化,从低级灵长类动物的原猴类中,分化出高级灵长类动物。这时候,有的猴类开始向猿类演化,原始猿类逐渐从猴类中分离出来。目前已知的最早猿类,是出土于埃及法雍的生活于3500万至3000万年前的原上猿,其次是距今2800万至2600万年前的埃及古猿。2300万年前,又演化出森林古猿,目前在非洲和亚欧大陆的很多地方,都发现有森林古猿的化石。1000万年前,森林古猿消失。 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森林古猿分化出了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玛古猿等多个分支。1400万年前,拉玛古猿开始出现,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都发现有拉玛古猿的化石(中国云南禄丰也有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等点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多数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和猩猩的共同祖先。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开始在非洲东部制造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裂谷,把非洲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相对独立的动植物系统,这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600多万年前,南北美洲还不相连,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中部,洋流相通;北冰洋较暖,其海水盐分较高,不易结冰。后来,

地轴倾斜角产生变化,地球接受的太阳光略微减少;地壳运动在中美洲制造了巴拿马地峡,阻断了两大洋的中部洋流;北冰洋雨水增多,其表层海水的盐分降低,较易结冰。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南北两极形成大冰盖;南北极的大冰盖又反射出大量的太阳光,从而使地球进入冰河期。在那冰河时代,气候严寒大量的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于陆地之上,海平面下降了大约50米,全球干旱少雨,地中海干涸。这时候,在非洲大裂谷的西部,由于地处赤道附近,距离大西洋不远,而且地势较低,仍然雨水充沛,森林茂密,那里的拉玛古猿栖息在大树之上,食物充足,生活悠闲,所以进化缓慢,后来逐渐演化成猩猩。与此同时,在非洲大裂谷的东部,地壳运动抬高了地势,阻断了来自遥远的大西洋本来就不太多的水汽,使那里的降雨量由西向东渐次减少,原有的大片森林退化成草原,那里的拉玛古猿无树攀援和栖息,不得不来到地面,而且食物稀少,生活艰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躲避天敌,使视野开阔,大裂谷东部的拉玛古猿开始学习直立行走。这期间,一些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种群,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了。500多万年前,非洲东部出现了一种双脚勉强可以行走,双手作辅助的大型高级灵长类动物,这就是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因其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非洲南部而得名,又称最早的人类(人属),或与其后裔的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主要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发现过十几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露西女士”。露西女士,1974年出土于埃塞俄比亚,生活在300多万年前,死亡年龄在20岁左右,全身骨骼保存率达40%。南方古猿的主要特征是:齿弓呈抛物线形,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脑

人类的进化历程有哪些详细过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有哪些详细过程? 在地球生物圈中,物质和意识组成我们这一现实世界,组成了地球生物进化文明的序幕,使得我们这一现实世界五彩缤粉。 在当代人类的眼里,科学与文明是一盏不可分割的神灯,它带给人类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试爆成功,爆炸力相当于两万吨TNT炸药。同年8月6日和9日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使两个城市瞬间化为废墟,举世震惊。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了航天时代的到来。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将两名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第一次实现了数千年来月亮旅行之梦。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现晶体管后,电子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每5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和成本降低10倍,把人类带入了电脑化时代。 20世纪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巨大生产力,创造出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伟大奇迹。在物质领域,高分子化学材料、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新型建筑材料、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等;在意识领域,科学文化、教育、艺术均步入电脑时代,都在点缀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这异彩纷呈的物质、意识文明,人类不禁会产生这一个信念,科学文明简直是万能的,它会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呢?如果它现在无能为力,那肯定是因为它还不发达,只要继续发展科学文明,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人类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 然而,在科学文明成功的背后,人类已经看到一个无比强大的潜在危险正在显露出来,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市的一名叫特伊.加斯帕尔的男婴降生了,这事引起全世界的特别关注,连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德奎利亚尔先生也专程赶到医院探望。事情的关键并非由于这个男婴自身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是因为,他是地球上的第50亿位居民。50亿,也许算不得什么惊人的天文数字,但对地球来说,不啻于足球场上亮出一枚黄牌,50亿人口,对地球生物圈环境而言,的确是一声洪钟般的警告。到了1997年,人类的人口已近60亿;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预测今后50 年内,世界人口可能翻一翻,大大突破百亿人口大关,这意味着人类将面临生存与毁灭的严峻挑战。 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物质、意识领域的同步均衡增长,人类通过更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地球自然,掌握更高的能量,支配自然,从而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但地球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圈,既无法承受人类掠夺性的野蛮破坏,同时,最终也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根基。 现代工业和现代生活所需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这是地球在演变过程中花了近30亿年积攒下的非再生能源,以目前的开采速度,在一个不远的将来,也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将被彻底耗光。到那时候没有新能源供应,氧化文明社会就会土崩瓦解。可是环境呢?地球是否会回到30亿年前的原始荒芜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呢?空气中缺乏氧气, 二氧化碳可能成为超过氧气的主要气体,碳氢、碳氧、氧化氮、氧化硫等化合物的有毒气体会窒息地充满在大气层内。由于工业、农业的污染,大量含氯类的工业及消费品的排放,将彻底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 紫外线将长驱直入地杀伤地球生命。同时大气在失去臭氧层的情况下, 会失去保温层的作用,昼夜的温差变化极大,狂风暴雨,炎热干旱酷暑严寒将扫荡

人类进化的过程

人类进化的过程 上文阐述什么原因造成人类进化与起源——“人,多种能源的使用者”。下面我就人类进化的特殊道路进行描述。 因为生命是在时间周期内熵值呈现周期变化耗散体系。不断地吸收周围能量是生物的本能活动。科学界所共识“进化是由于气候的原因”,而人类以外的物种其进化方式是被动的适应周围环境与气候,所以人以外的生物其智力进化与其身体其他器官进化是同步进行的,而当环境与周围竞争相对稳定后,大脑与其他身体器官的进化日渐缓慢。除人以外动物进化曲线可以为: 但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在于进化过程中不但本能利用几种特定生物能量,还超出身体机能使用周边其他能源。这里我就要提出一个新概念——辅助进化。辅助进化就是利用自然界物质而非本体器官间接获得能源的方式。辅助进化是由于人类利用能量种类、量级、效率的增加,而带来超出自身器官功能可以处理信息量的非本能的转化过程。同时,辅助进化的产生不但使得人类走向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进化道路,也成为自有语言产生以后人类进化的主要手段,从远古直到现代,甚至可以预见的不远未来。 “火的使用”是生物界第一次不利用自身新城代谢的方式把自然界的能源转化为可控能,从而使自身的熵值负化的过程。正是由于货的使用导致的多信息在没有身体基因遗传的基础

上语言产生才有最大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虽然开始阶段火的使用可能是无意中进行。可是以后保留火种的行为是人类走上特殊进化的标志,至此以后的用火照明等活动与以前的所有动物都不同了。因为这时人猿开始从大自然索取能量方式中使用非自身代谢的能量而改变自身的熵值使自身有序化,从被动进化、被动适应环境,而转入主动进化、主动的使环境适应自身的生理条件。从而使人类整个智力的进化曲线发生了改变。人类的智力改变也由上图变为下图状态。这几个折线的节点风别代表:人类使用能源的种类增加与是利用能源效率的增加。 由上图可以看出来人类群体智力的进化过程中,辅助进化的表现与能量的使用种类增加与使用能源输入效率的增加是一致的,而且辅助进化在人类群体活动出现组织不同个体分工后,其表现为组织整体的进化方式更为突出,比如:近代人类的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其科技水平超出其他地区的现象就是辅助进化在人类社会的表现。 下面我就描绘一下人类进化全过程。 第1步、第一次非自身新陈代谢能源的使用——火的使用 由于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变化,古猿失去了森林生活的条件,转而向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地带生活。为了适应树木与草原的同时生活,一群古猿被迫—“直立行走”就此产生。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种—“直立人种”。这样古猿直立人种既可以从树上取食,又可以在草原上奔跑

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第十四章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第一节植物进化的证据 一化石证据 二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三个体发育中重演现象的证据 四生理生化的证据 五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第二节植物进化的趋势和进化方式 一、上升式进化 二、下降式进化 三、趋同进化 四、趋异进化 五、平行进化 六、特化或专化 七、渐变式进化与跳跃式进化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现代遗传学对生物进化机制的一些解释 (一)遗传与变异的辩证统一是植物(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 (二)自搔选择是植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三)人工选择 (四)隔离在植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单元起源和多元起源 (一)单元论 (二)多元论 四、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一)植物的个体发育 (二)植物的系统发育 第四节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一、地质年代与植物进化简史 二、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简史 (一)原核藻类的产生 (二)真核藻类的产生和发展 1 藻类细胞的演化

2 藻体形态的演化 在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中有类似“茎叶”的组织体,而且在生殖方式、生 活史类型方面都发展到比较高级的水平,因此称为高等藻类,其它个门称为低等 藻类。 3 繁殖及生活史的演化 (1) 繁殖方式:营养繁殖 无性生殖 (2) 有性生殖:同配生殖 异配生殖 4 生活史: 合子减数分裂(具核相交替) 配子减数分裂(具核相交替) 孢子减数分裂(同型世代交替 配子体占优势的异型世代交替 孢子体占优势的异型世代交替) (三)裸蕨植物的产生和蕨类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裸蕨植物是最古老的陆生维管植物,存在于志留纪末期到泥盆纪晚期。无 叶、无真根,具假根,地上部分为二叉分枝,原生中柱,孢子囊单室枝顶,孢子同型。他的出现开辟了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新时代,由裸蕨植物又演化出了其他蕨类植物和原裸子植物,使植物界的演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多数人认为裸蕨植物起源于绿藻,也有人认为起源于褐藻或苔藓植物。 古代和现存的蕨类植物的祖先都是裸蕨植物。裸蕨植物沿着石松类、木贼类 和真蕨类三条路线进行演化和发展。 1 刺石松和裸蕨中星木属相似,认为是裸蕨植物和石松类植物之间的过渡。 2 最古老的木贼类植物海尼属和古芦木属,其特征和裸蕨类相似。 3 真蕨中的小原始蕨和古蕨被认为是介于裸蕨和真蕨之间的类型。 (四)苔藓植物的产生 1 起源于绿藻 (1) 叶绿体结构和绿藻的载色体相似,都含有叶绿素和叶黄素,光合产物为淀粉。 单细胞 具鞭毛 单细胞具鞭毛的群体 单细胞具鞭毛的多细胞体 单细胞 无鞭毛 群体 多细胞 不分枝丝状体 分枝丝状体叶状体 异丝体 枝状体

人类进化史的演进

人类进化史的演进 引言:进化论中男性中心的想象 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于1859年发表,论述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之后,由于人类出于对自己来自何处的好奇,使该书引起的争论与关注延续至今。对于史前人类进化过程的研究在其后一直占据了动物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甚至政治家的视野。其后,美国的民族学家摩尔根根据其在美洲的印第安部落长期的田野调查的结果,综合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著成了《古代社会》一书。该书阐述了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经历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发展的过程,以进化和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认为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再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进步的结果,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也会进入新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致认可。马克思在阅读过该书后写下了详尽的摘录和批语,试图用唯物史观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可惜未及著成便逝世了。根据马克思留下的手稿,恩格斯在1884年发表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而早在1876年时,恩格斯已经采纳了进化论的观点,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这篇论文。 而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进一步研究,尽管在考古、田野调查的材料上日益丰富,但关于人类进化的研究却陷入泥潭,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突破。时至196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海洋生物学家阿利斯特?哈代(Sir Alister Hardy)在一篇发表在《新科学家》上的论文中,首先提出人类进化的水生理论,认为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即

从有毛的猿猴变成无毛的裸猿——是因为经历了水生的阶段。该理论一出,对当时的科学界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其影响力堪比达尔文在100年前写信给林奈协会第一篇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后来的学者在研究到这一问题的时候,虽然给予哈代的理论一定认可,却没有顺着他的思路进一步研究人类进化的问题。以至于1967年由美国学者莫里斯发表的《裸猿》一书,仅仅用一页多的篇幅草草介绍了哈代的理论,并且对其可信度表示怀疑。莫里斯认为,人类毛发的退化更多的是因为人在狩猎时由于身体运动需要排出体内的汗液,为了使得汗液的排泄顺畅,体毛就退化了。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还包括人类汗腺的增多,皮下脂肪的形成,双手的灵巧——都是拜人类狩猎活动的开展所赐。 以莫里斯为代表的一批动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对人类狩猎活动的重视和对哈代水生理论的忽视并没有让太多人感到惊奇,反而是他的理论变得街知巷闻,《裸猿》在当时热销一千万本就是最好的证明。究其原因,乃是其内部蕴涵的男权中心的理念与时人的认知完全一致。正是因为人们太习惯于认为男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狩猎行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意义,使得读者们甚至遗忘了一些已经得到的常识,去拨开莫里斯理论外面那层男权主义的面纱,成为其理论的忠实拥趸。 这种人人唱赞歌的局面在五年之后被另外一本热销的著作打破,这就是英国剧作家伊莲?摩根根据哈代的水生理论写成的《女人的起源》一书。限于她剧作家的身份,摩根的著作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人类Y染色体进化历程解读

关于人体Y染色体的进化历程的研究报告 研究课题:人类Y染色体的进化历程 研究成员: 文章撰写人: 人类属于XY性别决定类型,在正常男性体内X与Y染色体是23对同源染色体中形状差别最大的一组。人体内的Y染色体在形状上比X染色短。单从数据上看,X在23对染色体中要排上第8位,但与其配对的Y染色体却只有它的三分之一,比最小的22号染色体还要小。 Y是惟一一个对个体生存不必要的染色体。人如果没有X,或者没有其他任何一对常染色体,就无法出生,在胚胎期就会死亡。而没有Y染色体却对个体生存没有关系,比如女性都没有Y。其他染色体一般互相依靠,但是它们不依靠Y染色体。 2005年,X染色体基因草图显示,Y染色体上有用的基因部分转移到了X染色体上。Y染色体甚至被戏称为X染色体的“错误版本”。实际上,现在Y染色体上最有用的基因仅剩SRY基因(决定了睾丸的发生)此外,Y染色体还有抗癌作用,那么Y染色体的起源和发生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知道无脊椎动物是没有性染色体或是没有雌雄异体的机制,

包括许多属于变温动物的脊椎动物也是没有性染色体的。这些动物的性别许多不是受到基因型的控制的,他们的性别决定是受到环境影响的:像是一些动物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温度——海龟的性别决定依赖于孵卵时的温度;对于盐生钩虾来说,在5℃下后代中雄性为雌性的5倍,而在23℃以下的后代中雌性是雄性的13倍。 故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性染色体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XY染色体决定机制是高等生物标志(相比于其他的性别决定机制,如:ZW,XO等),可见Y染色体在生物进化上的重要地位。 根据《自然》杂志上一篇关于Y染色体进化的研究报告显示:Y 染色体的进化速度比其他的基因快2%,科学家通过将人类的基因与最像人类的“近亲”猩猩相比对,发现Y染色体与猩猩的差异度为30%,而人类其它基因与猩猩的差异度为28%,这也就是说人类的Y 染色体与人类其它基因相比存在2个百分点的进化程度差异。而这一进化过程是从大约600万年前开始的,其他的基因的进化时间要比Y 染色体长的多。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剑桥大学怀特黑德研究所主任戴维·佩奇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表示:“看起来Y染色体是人类染色体中进化最快的一个,它几乎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基因,就像是一座不断重建的房屋一样。 动物的雄性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5亿年前,而Y染色体的出现不到3.1亿年,目前创造雄性所必须的基因出现可能不到1.7亿年。3亿年前的某一天,在其中一条原始性染色体上一个叫SOX3的基因发生突变,变成了名为SRY的基因。SRY基因是现代Y染色体上决定

植物进化史

植物进化史 实在闲着无聊了,和大家谈一谈植物的进化史吧! 众所周知,火山活动和板块撞击造就了沧海桑田。大家或许会问这与文章的主题:植物进化史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在地球史的重要时刻还有着另一种力量改变着地貌,孕育着我们的家园,这便是植物了!何出此言请听我细细道来! 绿色植物吸收阳光为地球带来能量,植物祖先改造出了生命赖以存活的大气,25亿年前,地球产生了氧气,植物点缀出了地球每一寸肌肤,同时推动了动物的产生与进化,也包括我和你的鼻祖! 一、光与生命 万物发展皆有过程,让我们追溯到30亿年前,那时的地球荒芜一片!几乎没有氧气,大气是一团有毒气体的混合物,如甲烷、二氧化碳等等,没有氧气的天空对紫外线的防御几乎为零,陆地上任何生物都难以存活。 相对于严苛的陆地,孕育生命的重任只能交予海洋了,于是首次生命大爆发(25亿年前)在水下发生了。在水的保护下,地球早期的有机体以细菌形态开始了漫长的进化之旅!这些细菌依靠吸收太阳的能量而生长。在水体深处,通过经年累月的进化,细菌中的新物种出现了——绿细菌。这看上去显得非常偶然的演化过程即细菌碰巧吸收了绿色光线而非其它颜色的光线却间接地对地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久而久之,这种绿细菌逐渐主宰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江河湖海!最终这种绿色微生物进化出了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当然这种细菌的绿色并不仅仅是颜色问题,它有之前细菌所不具备的制造氧气的能力,从此,原本荒芜的地球加速了进化的脚步!当然,至于绿细菌是如何利用阳光的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所能阐述的,在此我只能说那叫“光合作用”。 起初大气中氧气相当稀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氧气逐渐积累,当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氧气的新用途出现了!它在平流层之下创造了臭氧层,臭氧层包裹并保护地球免于受太阳光中紫外线的破坏。这将意味着海洋中的植物将有可能迁居于大陆历史于此又跨出了重大一步! 然而转移至陆地生存必将引发巨大冲击,尽管如此植物终究还是跨出了这质的步

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

人类进化的历程 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00万年-100万年前的非洲,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两足行走的原始人类,身高为130-140CM。 能人:大约出现在距今200万年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身高为140-150CM。 直立人:出现在距今180万年-20万年前,会用火和更先进的工具,身高为150-160CM。 智人:相当于现在的人类,出现在距今20万年-1万年前,身高为150-180CM。 一下为具体发展有兴趣可以看看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发现于1924年,地点是在南非金利伯以北,那是一个幼年古猿的头骨。后来,在南非马卡潘山洞、唐恩等地和东非奥莫、奥杜威等地也有发现。这些化石主要是头骨、下额骨、髋骨、牙齿、四肢骨等。粗壮型体平均在40公斤以上,脑量大于500毫升,身材较高。纤细型身材高约1.20到1.30米左右。 南方古猿是一个属名,它包括许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阿法种(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非洲种(距今约300万年~20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种(距今约280万~220万年前)、鲍氏种(距今约220万年~140万年前)、粗壮种(距今约180~150万年前)等。 原先人们认为南方古猿阿法种是最早的,后来,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批化石,年代为距今440万年前,这批化石被定名为“南方古猿始祖种”,这是现今所知最早的人类直接祖先。 从化石材料看,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却与人类相近。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但还不能制造工具。 能人 能人于1960年发现于坦桑尼亚西北部的奥杜威河谷。头骨壁薄,尾嵴不明显,平均脑量为637ml。颊骨比非洲古猿窄,下肢直立行走,手指能对握,身高1.2-1.3m,还能制造石器。 从地猿到南方古猿所代表的人的起源是一次进化上的飞跃,标志着人类家族与高等灵长类中的其他类群分化开来。接下去的一次飞跃是人类家族内部的飞跃:人科当中一类更接近我们的类群--人属,在大约250万年前的那段时间里出现了。 1960年,就在玛丽·利基(Mary Leakey, 1913-1996)于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著名的“东非人”(即南方古猿鲍氏种)一年之后,她的大儿子乔纳森·利基(Jonathon Leakey, 理查德·利基的哥哥)在奥杜韦峡谷发现了另一种类型人类的头骨骨片,还发现有与之相关的下颌骨、手骨以及其他的一些锁骨、手骨和足骨。这块头骨片相对较薄,表明这个个体比已知所有的南方古猿都要体格轻巧。其他的骨骼也证明这样的推测,尤其是颊齿较小。然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新类型表现出他们的脑子要比南方古猿大出50%。又经过几年的发掘和研究,乔纳森和理查德的父亲、玛丽的丈夫路易斯·利基(Louis Seymour Bazett Leakey, 1903-1972)下结论说,虽然南方古猿是人类祖先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新发现的化石却代表了最终将产生出现代人的那一支早期人类类型。因此,路易斯·利基把这个新类型命名为能人,作为人属的第一个早期成员。“能人”这一名称是达特向路易斯建议的,意思是“手巧的人”,因为推测发现于这个时代的工具就是他们制造的。

物种的起源与进化

物种的起源与进化 摘要: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怎样形成的?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根据众多学者长期的深入的综合的研究认为,生命的起源和发展需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发生在地球形成后的十多亿年之间),即由非生命物质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逐步变成原始生命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生物进化过程(发生在三十亿年以前原始生命产生到现在),即由原始生命继续演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经过漫长的过程直到发展为现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并且继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间经历家养状态下的变异;自然状态下的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和遵循的变异法则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而演变成丰富多彩的生物系统。 关键词;分子进化,生物进化,DNA分子钟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species Abstract: rich biosphere on Earth is formed? The first primitive life on Earth is how is it? According to many scholars a comprehensive long-term in-depth study that the origin of life and development need to go through two processes. The first process is the origin of the chemical evolution of life (in the Earth more than a billion years after the formation of between), from non-living matter through a series of complex changes, and gradually turned into primitive life process. The second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hree billion years ago, primitive life have to now), that is, from primitive life to evolve from simple to complex, from low to high, from aquatic to terrestrial, after a long process until now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ange through variation of domesticated state; natural state variation;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natural selection, and follow the rules and a series of process variation and then evolved into a rich colorful biological systems. Key words; molecular evolution, biological evolution, DNA molecular clock 关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讨论与完善历程,以及期间所发生的争论与不同学派的观点; 起源应当追溯到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及化学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过程应当从宇宙形成之初、通过所谓的“大爆炸”产生了碳、氢、氧、氮、磷、硫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谈起: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 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

人类的进化历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击到墨西哥的尤卡坦丰岛上。这一撞击在短时间内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和气候,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当时80%的生物物种惨遭灭绝,尤其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球霸主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 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放射状快速进化,从低级灵长类动物的原猴类中,分化出高级灵长类动物。这时候,有的猴类开始向猿类演化,原始猿类逐渐从猴类中分离出来。目前已知的最早猿类,是出土于埃及法雍的生活于3500万至3000万年前的原上猿,其次是距今2800万至2600万年前的埃及古猿。2300万年前,又演化出森林古猿,目前在非洲和亚欧大陆的很多地方,都发现有森林古猿的化石。1000万年前,森林古猿消失。 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森林古猿分化出了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玛古猿等多个分支。1400万年前,拉玛古猿开始出现,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都发现有拉玛古猿的化石(中国云南禄丰也有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等点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多数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和猩猩的共同祖先。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开始在非洲东部制造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裂谷,把非洲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相对独立的动植物系统,这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600多万年前,南北美洲还不相连,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中部,洋流相通;北冰洋较暖,其海水盐分较高,不易结冰。后来,

地轴倾斜角产生变化,地球接受的太阳光略微减少;地壳运动在中美洲制造了巴拿马地峡,阻断了两大洋的中部洋流;北冰洋雨水增多,其表层海水的盐分降低,较易结冰。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南北两极形成大冰盖;南北极的大冰盖又反射出大量的太阳光,从而使地球进入冰河期。在那冰河时代,气候严寒大量的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于陆地之上,海平面下降了大约50米,全球干旱少雨,地中海干涸。这时候,在非洲大裂谷的西部,由于地处赤道附近,距离大西洋不远,而且地势较低,仍然雨水充沛,森林茂密,那里的拉玛古猿栖息在大树之上,食物充足,生活悠闲,所以进化缓慢,后来逐渐演化成猩猩。与此同时,在非洲大裂谷的东部,地壳运动抬高了地势,阻断了来自遥远的大西洋本来就不太多的水汽,使那里的降雨量由西向东渐次减少,原有的大片森林退化成草原,那里的拉玛古猿无树攀援和栖息,不得不来到地面,而且食物稀少,生活艰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躲避天敌,使视野开阔,大裂谷东部的拉玛古猿开始学习直立行走。这期间,一些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种群,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了。500多万年前,非洲东部出现了一种双脚勉强可以行走,双手作辅助的大型高级灵长类动物,这就是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因其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非洲南部而得名,又称最早的人类(人属),或与其后裔的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主要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发现过十几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露西女士”。露西女士,1974年出土于埃塞俄比亚,生活在300多万年前,死亡年龄在20岁左右,全身骨骼保存率达40%。南方古猿的主要特征是:齿弓呈抛物线形,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脑

植物的生长历程

植物的生长历程 目录 根系的生长发育及结构 (2) 茎生长发育及结构 (6) 叶的来源及结构 (11) 花的来源、组成 (13) 花粉和胚珠的发育 (14) 果实的形成 (15)

根系的生长发育及结构 种子萌发、胚发育成新一代的个体,其根、茎、叶分别来自于胚根和胚芽等的发育和生长。通常情况下,陆生植物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生长,形成植株的主根。当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就会从内部侧向生出许多支根,成为侧根。 任一植株地下部分的根总称为根系。依据根系的组成特点,可将其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直根系由明显发达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属于此种类型。须根系,主要由不定根及其侧根所组成,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属于此种

类型。 根在系统进化与个体发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植物从水生迈向陆地生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的营养器官。 根的解剖结构。从根尖顶端起,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总长1~5cm。 根毛与吸收作用相适应的特点主要有,1.根毛大大增加了根部的吸收表面积。2.根毛还可改善,根与土粒的接触。 根细胞分裂的方向:平周分裂,又称切向分裂,方向与器官表面平行,使增粗和增厚。垂周分裂,又称径向分裂。方向与器官表面垂直,使增粗或面积扩大。横向分裂,方向与器官中轴垂直,使伸长。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

表皮由原表皮发育而来。有些植物的表皮由长、短两种细胞组成。

皮层一般又可分为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和内皮层三部分。 维管柱,又称中柱,包括维管柱鞘(又称中柱鞘)和维管组织。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特别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根在初生生长的基础上产生了次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根的次生生长是根的增粗生长过程,根的不断增粗是根的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共同作用的结果。 维管形成层,位于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之间的、由原形成层保留下来的、未分化的薄壁细胞和维管柱鞘一定部位的、恢复分裂能力的细胞所组成。 木栓形成层进行平周分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简单组织,组成了周皮。 单子叶植物,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也可分为表皮、皮层、维管柱三个基本部分,但各部分又各有其特点,尤其是没有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不能进行次生生长,因而没有次生结构。

葡萄起源与进化

大约在一亿三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被子植物开始在地球上起源并慢慢繁盛,当时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还没有分离,当时的地中海还没有闭合,当时的气候还很暖和,就连当时的古北极圈还温暖的。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连片区域的开阔地带广泛分布着一些喜光的矮小灌木。这种小灌木应该是直立生长的,叶子是圆形的,花序着生在植株顶端,果实是浆果但很小。 在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首先在古北极圈慢慢形成森林并向南蔓延,最后,这些小灌木生长的旷地也被丛林覆盖,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为了争取更多的阳光,为了更好的传播自己的种子,这些小灌木必须改变自己。它慢慢学会了在森林中攀缘比它高大的植物生长,枝条变得长而且柔软,一部分花絮演变成了卷序用于缠绕在其树干上。为了能获得更多的阳光,之前单一的主干开始在其侧芽的部位可以继续长出新枝形成副梢,在副梢的侧芽会继续长出新枝形成二次副梢,这样的话它可以长出更多的叶片,接受更多的阳光。之前只在枝条顶端长着的花絮开始在枝条侧生花序,它可以结实更多的果实,而且果实会分布在不同的高度。当然这个进化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这个时期的这种藤蔓植物我们还不能称之为“葡萄”,我们只能将其称之为“葡萄科”的植物,因为这些植物中包含了很多属,后来这些植物根据环境的不同会向不同的方向进化,比如:爬山虎,乌蔹莓,白粉藤等,而只有一部分进化成了葡萄属。 后来随着进化的继续进行,到了六千五百万年前新生代的第三纪时期,地球的气候开始慢慢转冷,而且地球季节性特征逐渐明显,因为葡萄是喜光植物,所以葡萄的分布开始向南移动。真正意义上的葡萄属植物应该起源于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葡萄属植物的叶片才慢慢出现了裂口,因为在森林中,不是整个叶片都能够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所以之前的圆形叶片也慢慢出现了裂口,用于节省材料,制造更多的叶片。为了吸引丛林中鸟兽携带传播自己的种子,之前坚硬的浆果演变成了柔软味甜多汁,且颜色艳丽(在葡萄科中,只有葡萄属植物的果实适宜食用)。 因为第三纪时期是地壳运动的剧烈时期,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形成了西藏高原和西马拉雅山,北美大陆开始于亚欧大陆分离,这些地壳运动形及全球气候的慢慢转冷,使得葡萄属植物的进化有了不同的方向:麝香葡萄亚属(Muscadinia Panch)和真葡萄亚属(Euvitis Planch)。因为在第三纪中期的北美东部墨西哥湾地区属于热带气候,所以在北美的这些地区进化出了适合热带地区生在的麝香葡萄亚属(Muscadinia Planch)。而中欧、东亚和北美西北部地区属于温凉气候。所以在以上地区进化出了适合于温凉爽气候生长的真葡萄亚属的植物,但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我们将这三个地区的真葡萄亚属区分为欧亚种群,东亚种群和美洲种群。随着进化的继续进行,这些种群中会出现出了不同的种。 PS:从遗传学角度葡萄亚属之间是存在生殖隔离的,而种群之间是不存在生殖隔离可以进行繁殖的。 到了三百万年前的第三纪的上新世时期开始,由于地球轨道变化等原因,地球逐渐进入了冰川期,距离北极圈最近的欧洲受到冰川期影响最大,到了第四纪时期,冰川期过后,整个欧洲种群的葡萄几乎灭绝,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种——森林葡萄(V.silvestris)。冰川期对美洲种群和东亚种群的影响较小,所以保存下来的了较多的葡萄种(东亚种群40多个种,美洲种群28个种)。

人类进化史

人类进化史 人类进化史是指人与人猿存在某种亲缘关系,具有共同的祖先。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大型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进化。 人类起源 人与人猿存在某种亲缘关系,具有共同的祖先。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大型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进化。 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 (注:中国中华曙猿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猿猴,也就是说所谓中华曙猿实际上还是猴子,根本谈不上人类的起源,如果说中华曙猿是猴子的起源还差不多。) 3300万-2400万年前,从旧世界的猴子(狭鼻次目)中产生了猿。埃及发现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3000万年以前)和埃及猿(Aegyptopithecus,2600万—2800万年以前)已经具有类人猿的一些性状;稍晚后的古猿化石还有森林古猿(2300万—1000万年前)分布范围较广,在亚洲、欧洲、非洲均有所发现。东非的原康修尔猿(1300万-1200万年前)已经是一种猿,是人类和非洲猿的祖先。以上古猿均为林栖动物,四肢行走,属于攀树的猿群。现存的猿中包括两个类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和亚洲猿(长臂猿和猩猩),这两个类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显然,二者的分化发生在1200万年-1500万年前。 在约1000万年前至约380或200多万年前,有两种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一种是腊玛古猿,一种是南方古猿(许多人认为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过去在复原颌骨残片标本和牙齿分析时出现偏差。因此腊玛古猿作为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只有相对的合理性)。 进化状态 南方古猿被称为“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类进化史

人类进化史 贺征 2012.5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始终是个迷。 人与人猿存在某种亲缘关系,具有共同的祖先。 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6公里的大型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 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 动物物种消亡灭绝,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存活下来。 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 猴类中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 3300万年前,从旧世界猴中产生了古猿。古猿是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 祖先,它们与今天的猴子、猩猩一样栖息在树上,偶尔下到地面也是用四肢行走。由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从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等几个阶段。3300万年演化,如此漫长的岁月,, 1200万年前,一场剧烈的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大地上形成了一条长度 相当于地球周长六分之一的大裂缝——东非大裂谷。裂谷带宽约几十至二 百公里,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壮观的大裂谷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把非洲分为东、西两个独立的 动物系统。正是由于大裂谷的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加快 了由猿到人的演化步伐。 东非大裂谷之西依然是湿润茂密的树丛,环境改变不大,猿类与其 它动物一样,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这就注定了它们迄今仍处在 猿类的阶段。大裂谷以东却由于地壳变动,降雨量逐渐减少,林地消退, 出现了草原,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 不知是对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有所领悟,还是偶然,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

爬的猿类在林地尚未消失之前就从树上下到了地面。渐渐地,它们适应了新 环境,学习在地面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演化模 式,避开了灭绝的危机。 大约800万~500万年前,有些类似黑猩猩的猿类物种在雨林周围与 稀树大草原连接地带建立了奠基群体,并成功地进化成南方古猿。在地 面活动不能像在树上那么高瞻远瞩,靠四足行走在高高的草丛中它们什 么也看不见,其中也包括危险。于是,这些南方古猿不得不用后肢站立 起来。现在,它们能看见了,还能看得很远,但如果要行走,仍要四足 着地,又变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这种尴尬的情形一直困扰着它们,迫使 它们尽可能长久的站起来并向前迈动,逐渐地,它们变成了直立行走的 双足动物,这是一种新的行走方法,这种行走姿势和其它大型猿类都不 同,但却非常奏效,它们用直立行走的方式去寻找食物或新的住所,还 能发现远方的同类。直立行走是一个质的转变,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 能看得更远,能用双手抓住东西并进行攻击和防卫,这个过程虽然漫长 而艰难,但却使双手获得了解放。尽管南方古猿已能直立行走,但它们 还保持着树栖的习惯。南方古猿没有改变它们祖先的多数性状,比如个 头较小,明显的性别二形性(雄性平均比雌性大50%),不大的脑,长臂和短腿。南方古猿很大程度上是草食动物,它们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250万年前,热带非洲的气候恶化,冰期从北半球袭来。随着气候越 来越干旱,原来的稀树大草原开始逐渐变为灌木大草原,南方古猿大多 消失。也有例外,某些南方古猿群体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一些成 功的防卫本领而生存下来。如今的人们猜测,它们可能会扔石头,或者 使用有木头和其他植物材料制成的原始武器,有可能露宿野外篝火旁。 正是这些南方古猿的后裔生存下来并繁荣起来,从树栖双足行走转变为 陆地生活并双足行走。 约250万到150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能人意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2知道植物进化历程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3说出化石和地层的关系 【技能目标:】 尝试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的探究过程,掌握对比的研究方法 2.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动植物化石与较晚的动植物化石进行对比,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教学方法:】阅图分析 对比讨论 【教具准备:】有关化石方面的证据资料 化石 进化的 图片 【教学过程:】 第二节 生物进化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导入 讲述: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样和生物,有绿色开花植物,有脊椎 动物,有无脊椎动物……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 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讲述: 生命诞生之初,地球上只有最简单的单细胞藻类和单细胞动 物。而今的地球上,到处是丰富多彩的各类生物。那么现今的生物是 从哪里来的呢?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一直以来,神创论的观点占据 主导地位,认为人类和各种生物都是上帝或者神创造的。到底是不是 这样呢? 直到人类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古生物化石以后,生物进化的观念 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化石是什么呢?生物是怎么样由简单进化到 现在复杂的各类生物的呢? 1.生物进化的证据 提问: 化石是什么? 回答::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讲述: 地质年代:地质学家将地质历史从老到新分成冥古代, 太古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编写:八年级生物备课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