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 格式:ppt
- 大小:3.15 MB
- 文档页数:46
333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目录目录 (1)第一篇:《教育学》 (3)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3)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3)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3)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第五章教育目的 (4)第六章教育制度 (5)第七章课程 (7)第八章教学(上) (8)第九章教学(下) (9)第十章德育 (11)第十一章班主任 (12)第十二章教师 (12)第十三章学校管理 (13)第二篇:《教育心理学》 (14)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4)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14)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16)第四章学习动机 (18)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20)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20)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20)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21)第三篇:《中国教育史》 (24)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24)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24)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28)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29)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30)第六章早起启蒙教育思想 (32)第七章中国近代教育的转折 (32)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4)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完备 (34)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建设 (36)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36)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探索 (36)第四篇:《外国教育史》 (39)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 (39)第二章古罗马的教育 (39)第三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39)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41)第五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41)第六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43)第一篇:《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活动。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一)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汉代学校制度框架,但也有诸多突破,其主要表现如下:①等级性的加强;②专门学校的发展,尤其是专门学校的发展开启了唐代专科教育的先河。
1.西晋的国子学西晋咸宁二年,晋武帝下令建立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以后国子学制度逐步得到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
国子学的创立是为了维护士族阶级享受教育特权的愿望,严格士庶之分,也标志着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化更加明显。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①“四馆”:文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儒学馆②总明观:集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且教学已退居次要地位,其主要内容为“儒”、“道”、“文”、“史”四科。
3.北魏的官学①北魏建国初期,以经术为先,立太学,撰写《正文经》作为太学教材;②明元帝时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中书学是北魏的特创。
③孝文帝时期,为了加速封建化进程,强调皇族教育,建立了皇宗学,这也是北魏首创。
(二)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隋唐时期采纳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文化教育政策,其基本内容如下:①崇儒兴学。
唐太宗时期,诏令由颜师古、孔颖达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的解释,皇帝钦定,提名《五经正义》以及编写《孝经》。
唐文宗时期镌刻石经,维护儒经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
②兼用佛道。
唐朝时期提出“三教虽异,善归一揆(kui)”。
③发展科举。
隋炀帝大业二年,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成立。
④任立私学。
隋唐时期,鼓励私学的发展。
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朝以前,中央政府没有专设管理学校教育的机构,都是由负责礼乐的太常寺监管学校;隋朝后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管理的需要,中央官学由附属机构转为独立机构,从太常寺分离,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既是高级教育学府,也是教育行政机关;从此,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得以实行,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管理;地方官学由州长官负责;专科性质的学校则归对口的行政部门管理,以利于专业教育的实施。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活动:身教、言传)(二)学校的萌芽(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原因:①教育的分化;②文字的产生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特点: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是核心(二)国学与乡学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三)大学与小学天子的大学:辟雍、东序、成均、瞽(谷)宗、上痒。
诸侯的大学:泮宫(四)家庭教育教以初步的礼仪。
7岁开始男女有别。
三、“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心是礼、乐。
“六艺”起源于夏代。
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废(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2.学术的扩散与下移3.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三)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二、齐国的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的性质:1.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四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2.不治而议论。
3.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4.学无常师。
5.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套规范教育活动的体制和机制,包括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以及教育经费等。
教育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对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公平机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制度为基础,详细探讨教育制度的组成与运行。
教育制度包括国家层面与学校层面的制度安排。
首先,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起着整合、引导和监督作用。
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教育经费的分配等。
教育方针政策是国家教育工作的总体思想、战略和目标,其中包含教育和发展的方向,政府将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法律法规则是对教育活动的各种规范和制度的具体表达,通过法律法规来确保教育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教育经费的分配则保障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学校层面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
这些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办学方针、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评价等。
学校办学方针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结合自身特点和定位制定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计划是学校对于教育过程的总体规划,包括学科知识的组织结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将教育教学计划分解为各个具体课程的过程,包括对课程的分层次、分年级、分学科的设置。
教育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的评估,通过评价结果来了解和改进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制度的运行离不开各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在国家层面,教育部门要对教育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和优化,确保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
同时,教育部门还要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学校层面,校长要负责学校的整体运行和管理,制定并执行学校的发展规划,组织和协调各项教育活动。
教师作为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负责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章“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三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四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第五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六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第八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
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国学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的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乐师主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立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级。
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沐浴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七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3.六艺(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1)“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教育史选择题出题分析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2008年,第11题】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A.都学B.乡学C.国学D.官学【2012年,第14题】西周时期贵族家庭的儿童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其最初阶段更为注重()A.学习计数和练习写字B.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C.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D.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行【2014年,第14题】据《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天子和诸侯所设大学分别称为()A.成均泮宫 B.辟雍庠序 C.辟雍泮宫 D.辟雍泽宫【2015年,第14题】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其中被称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A.诗书B.礼乐C.射御D.书数【2016年,第14题】在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学校中与乐教最为相关的是()A.庠B.成均C.序D.泮宫【2019年,第14题】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教育设立“小学”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汉朝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知识点:孔孟荀儒家学派【2007年,第11题】“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2008年,第12题】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对“愤”的解释是()A.“达其辞”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C.“开其意”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2010年,第14题】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A.重视道德教育B.重视文史教育C.轻视礼乐教育D.轻视科技教育【2014年,第15题】下列引语最符合孔子关于教育对象主张的是()A.“唯上智与下愚不移”B.“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C.“仕而优则学”D.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016年,第15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一关乎学习过程的论述出自()A.论语B.墨子C.孟子D.荀子【2019年,第15题】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A.仁之端B.义之端C.礼之端D.智之端知识点:墨家、道家、法家【2011年,第14题】先秦墨家所倡导的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是()A.政治教育B.科技教育C.艺术教育D.军事训练【2018年,第14题】“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教育学综合333一共由四本书组成。
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以与教育学原理。
其中考察分数分布依次为:30分、30分、30分、60分。
根据分数分布可推出每本书中重点的多寡,可知教育学原理重点是最多得,另外三本书重点势均力敌。
那么从整体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呢?一条线[时间线索(适用中外教史的学习)、逻辑线索(适合于所有科目的学习。
宏观与微观、顺承关系。
适合于所有科目;如教学流程:教育总目的----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容确定教学目标----兼顾教学环境选用适宜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课堂在线检测学习效果,与时进行评价-------充分运用课后学习资源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一、两个统一[中外教史从时间上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有些容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中国古代官学与私学的统一;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统一)]二、三个角度[适用于:中外教史。
教育家的思想史、国家教育制度史、教育实践史。
]三、四个哲学思维[适用于所有科目,但更适用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原理。
1.外部(主客观)思维;2.宏伟与微观思维;3.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思维;4关系思维:相互独立,缺一不可。
相互联系,不容分割。
相互促进,交互发展。
相互制约,协同进步。
]我们先从整体上来看教育学综合333整体框架。
一、中教史(一条线时间线索;两个统一;三个角度;四个哲学思维)第一章:西周官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时间线索:西周官学制度:公元前900多年)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形成(汉代)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晋南北朝到隋唐)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宋明)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明末清初)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主要为清末洋务运动)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主要为清末维新运动与清末教育改革)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民国初年)第十章: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国民党统治下的教育)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我党领导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探索(主要是贯穿民国时期教育)二、外教史(将与中教史结合理解)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出生。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综合考试大纲(2024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Ⅰ 考试性质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考查目标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教育学原理约 60分中外教育史约 50分教育心理学约 40分(注:中外教育史包含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材料分析题 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Ⅳ 考查内容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 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 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 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 关于“教育”的陈述类型教育定义;教育隐喻;教育口号。
2.教育定义的类型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
3.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育的本质与教育概念的内涵;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 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