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58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391-2000)为了保证绿色食品的质量,合理选择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环境条件,防止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对绿色食品产地的影响,并促进生产者通过综合措施增施改进土壤肥力,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从2000年04月OI日实施,同时代替1995年8月颁布的《绿色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标准名称;——定义(增加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调整了限值);——农田灌溉水质(调整了部分项目和限值);——渔业水质(调整了部分项目和限值);——土壤环境质量(调整了评价体系和含量限值);——附录(增加了土壤肥力分级);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和环境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德中、杨林书、张从、孟凡乔、刘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technical terms for green food production area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三产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渔业水质、畜禽养殖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及浓度限值,监测和评价方法。
适用于绿色食品AA级和A级隆产的农田、蔬菜地、果园、茶园、饲养场、放牧场和水产养殖场。
本标准还提出了绿色食品产池土壤肥力分级,供评价和改进土壤肥力状况时参考,列于附录之中。
适用于栽培作物土禁,不适于野生植物土壤。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3O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O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16O7-89渔业水质标准GB5749-85生活饮用水质标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9137-88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7173-87土壤全氮测定法GB7845-87森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GB7853-87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GB7856-87森林土壤速效钾的测定GB7863—87森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a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评价A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指标评估:通过对产地环境中的水质、土壤质量、大气
质量等环境指标进行评估,以了解环境的状况。
可以使用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来获取数据,并参考相关环境标准进行评价。
2. 生物多样性评估:通过对产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了解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群落的状况。
可以使用生物调查和物种分布研究等方法来获取数据,并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进行评价。
3. 农药残留评估:通过对产地土壤、水源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
留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使用农药残留检测和分析的方法来获取数据,并参考相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进行评价。
4. 可持续性评价:通过评估产地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包
括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土地利用和废弃物管理等方面,了解产地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
可以使用生命周期评价和资源流分析等方法来获取数据,并参考相关可持续性指标进行评价。
以上方法可以综合使用,综合评估产地环境质量的现状,从而对A级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绿色食品A级标准绿色食品A级标准绿色食品A级标准是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特定时间段内对绿色食品产业制定的一系列标准,旨在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绿色食品A级标准的八个方面:1.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A级标准的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生产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且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
2.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A级标准的生产技术标准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包括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
此外,生产技术标准还规定了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和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产品质量标准绿色食品A级标准的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产品符合国家或地方的质量安全标准,同时要求产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
此外,对于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还有特定的质量标准要求。
4.包装标准绿色食品A级标准的包装标准要求产品的包装材料符合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同时要求包装上标明产品的品种、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此外,包装标准还规定了包装的环保要求,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储存标准绿色食品A级标准的储存标准要求产品的储存条件符合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同时要求储存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例如,对于易腐食品,要求在低温下储存,以延长保质期。
6.运输标准绿色食品A级标准的运输标准要求产品的运输工具符合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同时要求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例如,对于易碎品,要求在运输过程中采取防震措施,以避免产品损坏。
7.销售标准绿色食品A级标准的销售标准要求产品的销售渠道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规和标准,同时要求销售过程中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例如,对于生鲜食品,要求在销售过程中采取必要的保鲜措施,以确保产品的新鲜度。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和分级标准》发布《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和分级标准》(1)中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的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和运输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是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产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农业初级产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其生长区域无工业企业的直接污染;水域上游、上风口无污染源对该地区构成污染威胁;该区域的大气、土壤质量及灌溉用水、养殖用水质量均符合绿色食品大气标准、绿色食品上壤标准、绿色食品水质标准,并有一套具体的保证措施。
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各个环节必须具有遵守的规范程序,以及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使用原则.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参照国际、国家、部门行业标准制定,通常高于或等同于现行标准,有的还应该有检测项目。
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包括质量和卫生标准两部分,其中卫生标准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污染和有害微生物污染。
绿色食品产品的包装、装潢应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的要求。
取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资格的单位,应将绿色食品标志用于产品的内外包装。
《手册》对绿色食品标志的标准图形、标准字体、图形与字体的规范组合、标准色、广告用语及用于食品系列化包装的标准国形、编号规范等要作严格规定,同时加上了应用示例.在参照国外与绿色食品相类似的有关食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将绿色食品分为两类,即AA级绿色食品和A级绿色食品。
(2)AA级绿色食品标准:①环境质量标准。
绿色食品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O95—82中所列的一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评价,采用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养殖用水评价采用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加工用水评价采用生活饮用水质标准GB5749—85;畜禽饮用水评价采用国家地面水质标准GB3838—88中所列三类标准;土壤评价采用该土壤类型背景值的算术平均值加2倍标准差。
绿色食品概论绿色食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有机食品: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加工出来的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无污染、纯天然、高品位的健康食品。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及相关标准的,被正式推荐用于所有绿色食品生产。
绿色食品基地:根据特定标准认定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设施条件和技术保证措施的食品生产企业或生产区域。
产地环境监测: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检测代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根据环境的调差病虫草害的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养殖业包括:畜禽饲养和水产养殖。
绿色食品包装原则:循环可降解不可标志申报绿色食品:药品、香烟。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1、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2、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认证标志的使用时间:3年绿色食品生产资料:3年绿色食品生产基地:6年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气、水体、土壤。
水体的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重金属(汞、镉、铅、铬、溶解氧)生产绿色食品畜禽产品原则:预防为主,建立防护体系。
三大可采收农产品:水果、粮食、山野菜。
果蔬采收期的商品化处理(采后处理):清洗、预冷(空气冷却法、水冷却法、真空预冷)、愈伤(25~30℃,85~90%RH)、干燥、涂蜡。
我国有机食品领证机构管理部门:OFDC:南京国环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A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推荐用于所有绿色食品生产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推荐用于A级绿色食品生产。
我国绿色食品管理体系:1、标志认证管理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产地环境监测机构(第三方,被委托);3、产地质量监测机构(委托关系)。
绿色食品分类:1、AA级绿色食品(白底绿字):①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和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6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7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3 产地环境调查3.1 调查目的和原则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的目的是科学、准确地了解产地环境质量现状,为优化监测布点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特点,兼顾重要性、典型性、代表性,重点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发展趋势及区域污染控制措施,兼顾产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
3.2 调查方法省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对申报绿色食品产品的产地环境进行现状调查,并确定布点采样方案。
现状调查应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可以采取资料核查、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
3.3 调查内容3.3.1 自然地理: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3.3.2气候与气象:该区域的主要气候特性,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时数。
3.3.3水文状况:该区域地表水、水系、流域面积、水文特征、地下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等。
3.3.4土地资源: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土壤背景值、土壤利用情况。
3.3.5植被及生物资源:林木植被覆盖率、植物资源、动物资源、鱼类资源等。
3.3.6自然灾害:旱、涝、风灾、冰雹、低温、病虫草鼠害等。
3.3.7 社会经济概况:行政区划、人口状况、工业布局、农田水利和农村能源结构情况。
3.3.8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种植结构、生态养殖模式。
172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的质量评价基准研究李显歌,郭淼,武玉暄(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摘 要:绿色食品关乎人民健康,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状况关乎民生大计。
选择科学的评价基准是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基准包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 GB15618- 199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391—2000),以及相关行业或地方标准。
用单项污染指数与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重金属元素进行了评价和分级。
在监测评价的基础上, 指出在进行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时,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灵活选择评价基准。
关键词:评价基准;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李显歌,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1 前言“绿色食品”的概念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背景是国内外对安全、优质、无污染食品迅速扩大的需求。
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客观条件、参考国外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方式的基础上,“绿色食品”被定义为: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的特点,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1,2]。
绿色食品分为两个等级,一种是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合理使用限定量的化学合成物质,是可持续发展农业产品。
另一种是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对农产品生产环境也有严格要求,各项规定与国际接轨,相当于国际上所说的有机食品。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的前提是,今年来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农业生产条件恶化;食品污染可能来自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绿色壁垒”使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农民亟需新的增收突破口。
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发展自己的绿色食品产业。
2 绿色食品产地的定义和筛选按照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的《绿色食品管理办法》为保证绿色食品生产全过程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有关规定,各绿色食品委托管理机构受理申请后,按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的考察要点及《企业民情况调查表》的内容,对申报企业的原料产地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考察结果确定是否进行环境监测[3]。
NY/T1054-20XX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和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6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7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3产地环境调查3.1调查目的和原则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的目的是科学、准确地了解产地环境质量现状,为优化监测布点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特点,兼顾重要性、典型性、代表性,重点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发展趋势及区域污染控制措施,兼顾产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
3.2调查方法省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对申报绿色食品产品的产地环境进行现状调查,并确定布点采样方案。
现状调查应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可以采取资料核查、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
3.3.1自然地理: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3.3 调查内容4.1 空气监测工农业污染:包括污染源分布、污染物排放、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废弃物处理、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农业、循环农 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情况。
3.4 产地环境调查报告内容根据调查、了解、掌握的资料情况,对申报产品及其原料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状况进 行初步分析,出具调查分析报告,报告包括如下内容:产地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及分布图; 产地灌溉用水环境质量分析; 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分析; 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分析;农业生产方式、工农业污染、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 综合分析产地环境质量现状,确定优化布点监测方案; 调查单位及调查时间。
4 产地环境质量监测4.1.1 布点原则3.3.2 气候与气象:该区域的主要气候特性,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