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20.20 KB
- 文档页数:4
《解放儿童》读书心得引言《解放儿童》是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儿童教育类图书。
本书以儿童为中心,探讨了如何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给予儿童更多的自主权。
读完本书后,我深受启发,意识到现代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
下面是我对《解放儿童》的读书心得。
内容概述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要解放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是以成人为中心,通过灌输知识和规则来约束儿童的行为和思想。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压抑了儿童的天性和创造力,限制了他们的潜力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束缚,让儿童的个性和表达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自主权的重要性本书强调了给予儿童自主权的重要性。
通过给予儿童决策的自由,他们可以体验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力量。
这种自主权的培养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也促进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在各种情境下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标准化的,没有针对个体的差异进行考虑。
而《解放儿童》指出,个性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才能,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这样的个性化教育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它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改变。
从教育到引导本书主张从教育到引导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引导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这种方式下,教师更像是学生的指导者,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总结《解放儿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对现代教育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我们应该抛弃那些束缚儿童创造力和自主性的传统教育模式,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解放孩子的潜能》优秀读后感前不久,读了《解放孩子的潜能》一书。
该书从孩子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两个方面,谈了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去了解和支持孩子。
书中指出,作为父母的应以良好的方式去培养、鼓励和启蒙自己的孩子。
即使孩子令你很头疼,目前常犯一些错误或正潜藏着一些危险,父母也要不嫌其烦地耐心地进行正面诱导,使其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懂得这样下去的后果,并给予其希望、勇气和支持,从而使孩子能真正得以健康地成长。
同时做父母的要透过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并和他们一起成长。
正如致力于儿童发展研究的伟大学者皮亚杰说的:“孩子解释大人,多于大人解释孩子。
”孩子需要爱。
爱意味着什么?我的理解是,爱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对个体充分尊重,把他们的需要放在首位,而不图回报。
爱是我们创造的容纳空间,为了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爱是带着感情的理解,是带着理解去感觉事物的能力。
它既不是未经悟性引导的盲目情绪,也不是冷冰冰的理性逻辑。
正如列奥纳多达芬奇所说:“伟大的爱出自伟大的理解。
”一切真正的爱是利他的,绝对不会是自私的。
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比这还要丰富得多。
因为它不是空口言谈,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它不能停留在想法或感觉上,还要付诸于实践。
也就是说父母必须把自己对孩子的一切美好的想法或情感,转变成对孩子有帮助的具体行动。
爱涉及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和父母对自己的了解以及行为有关。
我觉得书中谈到的几个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意味什么的观点,很有内涵:(1)承认孩子的个性,并协助他的发展;(2)洞察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3)认清我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为了孩子努力完善自己;(4)创造一种环境,让孩子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5)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不欺骗孩子;(6)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事物,并尽量排除他们不需要的一切;(7)重视积极正面的引导,不回避消极负面的部分;(8)满怀勇气和希望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9)盼望奇迹的发生,但也接受贫贱卑微。
解放孩子的潜能读后感《解放孩子的潜能》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孩子潜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解放孩子的潜能。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有感触,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家长阅读,也适合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人士。
首先,书中提到了孩子潜能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而这些潜能如果得到合理的引导和培养,将会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忽视孩子的潜能,则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甚至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需要重视孩子的潜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书中提到了解放孩子潜能的方法。
作者认为,解放孩子的潜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家长和教育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关爱。
首先,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发挥空间,不要过分限制他们的行为和思维。
其次,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陪伴,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温暖,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性。
这些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在以后的教育和家庭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解放他们的潜能。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通过这些案例,我看到了一些孩子在得到合理引导和培养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让我更加坚信解放孩子的潜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这些案例也给了我更多的启发,让我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应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和理念,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让我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只有重视孩子的潜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希望更多的家长和教育者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受益,让我们共同努力,解放孩子的潜能,让他们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解放儿童观后感以前吧,我就觉得孩子嘛,就该听大人的话,大人说东就往东,说西就往西。
但是这部片子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
它就像是一个无声的呐喊者,在大声说:“孩子们可不是小木偶,他们有着自己的小宇宙呢!”片子里那些孩子的眼睛,简直就是星星做的。
他们充满了好奇、渴望,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可很多时候,大人们却总是用一些老套的规则和要求,把这些星星的光芒给遮起来了。
就好比给一只自由的小鸟,套上了一个紧紧的笼子,虽然笼子可能是金子做的,可小鸟还是失去了自由翱翔的快乐呀。
我看到那些孩子在被解放之后,在真正能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候,他们做出来的事情简直酷毙了。
就像那些小小的科学家、小艺术家,他们的创造力像泉水一样,汩汩地往外冒。
这让我不禁想,我们大人是不是在很多时候都小瞧了这些小不点们呢?我们总是担心他们会犯错,会摔倒,所以紧紧地拉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乱跑。
可其实,有时候放开手,让他们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跌跌撞撞,他们反而能成长得更快,更坚强。
而且啊,片子里的那些大人,在真正开始解放儿童之后,他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超级有爱。
不再是那种严肃的命令者和听话的小跟班,而是像朋友一样。
孩子们会开心地和大人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大人也能从孩子身上学到那份纯真和热情。
这就像是一场美好的交换,大家都从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满的幸福。
看完这部片子,我就告诉自己,以后要是遇到小朋友,可不能老是把他们当成啥都不懂的小娃娃了。
要尊重他们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说不定那些想法里就藏着改变世界的小魔法呢。
我希望更多的大人也能看看这部片子,咱们一起把那些小笼子都打开,让孩子们的星星光芒照亮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世界那么大,该让孩子们自由地去探索、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啦!。
解放孩子的潜能读后感《解放孩子的潜能》读后感。
《解放孩子的潜能》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S·德韦克撰写的教育类书籍。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解放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有感触,对于教育孩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提到了孩子的天赋和潜能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并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强求他们按照我们的期望去发展。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者强调了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求,让他们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有时候家长和老师会过分强调功利性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压力重重,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家长和教育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认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榜样,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这让我深有感触,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健康和积极的环境中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读完《解放孩子的潜能》让我对教育孩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教育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长,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希望更多的家长和教育者能够读到这本书,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第1篇:《童年与解放》读后感翻开《童年与解放》后,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为其小孩所珍藏的一张张充满童真童趣的画,而真正触动我的却是能如此珍藏孩子童年的极细心的父亲——只因,这些画也是如今的我最熟悉的,我那五岁的女儿也和当年的阿询一样大,五岁左右;也如当年的询一样爱涂涂画画,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幅这样的“大作”。
不禁翻看着被我收起来的几张,夸张鲜艳的**,看似凌乱的线条,实则充满了女儿心中的所有的故事。
相比二十几年前,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有各种可以随手拍摄记录的机器,而我却很少如作者一样为孩子留下痕迹。
顿时领悟,成长是需要用心的。
突然又想起班里那个叫子龙的孩子,这是一个爱画连环画的小男孩。
于是,我第一时间叫他来我身边,询问有没有把平时画的画整理收藏。
孩子睁得大大的眼睛满是不解,我明白他是不懂。
于是我马上用a4纸给他现订了一本“画册”,让他把自己想画的东西全画在这上面,画好了可以拿给老师为他拍照留存。
我不知道这孩子能做到怎样,能画些什么,但我觉得身为师者,能做的也就是如此啦!好几天我都无法静下心去看后面的文字,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询的画,艳丽的**,抽象画般的意境,让我陷入了思考。
还记多年前,一个很简单的说明*教育现象的故事,故事很简单,讲了中外的孩子对“0”的诠释,*的孩子大多只会说这就是零,而国外的孩子会说这是太阳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童年与解放读后感作文范文一翻开《童年与解放》后,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为其小孩所珍藏的一张张充满童真童趣的画,而真正触动我的却是能如此珍藏孩子童年的极细心的父亲——只因,这些画也是如今的我最熟悉的,我那五岁的女儿也和当年的阿询一样大,五岁左右;也如当年的询一样爱涂涂画画,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幅这样的“大作”。
不禁翻看着被我收起来的几张,夸张鲜艳的**,看似凌乱的线条,实则充满了女儿心中的所有的故事。
相比二十几年前,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有各种可以随手拍摄记录的机器,而我却很少如作者一样为孩子留下痕迹。
解放儿童观后感一开篇,看到那些孩子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着,我就觉得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就好像看到一群活泼的小兔子被关进了小笼子,失去了那种蹦跶的自由劲儿。
以前总觉得孩子嘛,不就是按部就班地上学、听大人的话就好了,可这个片子完全改变了我的想法。
里面那些孩子们啊,本来应该充满好奇的眼睛里,有时候却满是迷茫或者疲惫。
就像我们小时候,可能都有过被要求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的时候,根本不明白为啥要学,只知道背不下来就要挨批。
这片子里就有这样的情况,那些孩子被强迫接受一些知识,就像往一个小瓶子里使劲塞大石头,塞得满满当当,却没有空间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小沙子、小水流进去了。
但是呢,后来看到那些尝试着“解放儿童”的地方,那可真是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孩子们到了大自然里,那股子兴奋劲儿就跟撒欢的小马驹似的。
他们在田野里奔跑,看着小花小草,感受着风,突然之间,那些小脑袋里就蹦出了好多新奇的想法。
有个小孩在森林里看到鸟儿筑巢,就开始自己动手用树枝搭小窝,虽然搭得歪歪扭扭的,可那创意简直爆棚啊。
这时候我就想,这不就是孩子该有的样子嘛。
还有啊,在一些学校里,老师们不再只是拿着教鞭让孩子们乖乖听话,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有个孩子对画画特别感兴趣,老师就给他提供各种颜料啊、画纸啊,让他尽情地画。
结果这孩子画出了一幅特别有想象力的画,什么蓝色的太阳、长翅膀的房子都有。
要是搁以前那种古板的教育方式,估计这孩子早被说不务正业了。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那些被压抑的小想法。
比如说我曾经想把家里的旧电器拆了重新组装个新玩意儿,结果被大人一顿呵斥,说我捣乱。
要是当时我也能被“解放”一下,说不定现在已经是个发明家了呢,哈哈。
《解放儿童》读后感《解放儿童》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篇散文,以批判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儿童的束缚和压迫,呼吁解放儿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这篇文章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解放儿童》中,鲁迅通过饱含讽刺的笔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儿童的歪曲教育和畸形成长给他们带来的痛苦。
他以清晰而生动的描述,展示了那些沦为儿童犬牙交错的工具的孩子们,无法体验到真正的童年乐趣和快乐。
他们被过度关注成绩和功名、受约束服从和压力的教育方式所束缚,成为了没有灵魂、没有个性的机器。
鲁迅以细微入微的观察和真实的细节描写,表现出儿童内心的苦闷和无法释放的束缚,唤起了强烈的共鸣和触动。
通过对儿童境况的揭露,鲁迅指出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儿童的迫害。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期望和压力全然投射到孩子身上,逼迫他们去追求成绩、名誉和权力。
学校则是一个让孩子们受尽折磨的地方,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的知识,并受着老师的体罚和歧视。
而整个社会也对儿童进行了彻底的压迫,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否定了儿童的存在和发展。
鲁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露,呼吁解放儿童,给他们一个真正快乐和自由的童年。
他提出让儿童去探索,去质疑,去发现他们真正的兴趣和天赋,而不仅仅是被剥夺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他强调,儿童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别人的所说所讲。
鲁迅认为,只有当儿童真正得到解放,他们才能够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成为独立而有个性的人。
《解放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中,相对于鲁迅所描绘的封建社会,我们的儿童更具有自主性和自由度。
然而,我们是否真的给予儿童真正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呢?我们是否重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个性的发展呢?阅读这篇文章使我反思了这些问题。
解放儿童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问题。
我们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尊重,尊重他们的人身权利和个性发展。
我们需要营造一个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玩耍、探索和创造,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才华。
解放儿童观后感片子里那些孩子啊,一开始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只能按照大人设定好的路线飞。
你看,大人们总是觉得自己啥都懂,给孩子安排这个学习、那个培训,就盼着孩子按照他们画好的地图一路跑到所谓的“成功”终点。
可孩子呢?孩子就像一颗颗有着无限可能的种子,你把他们硬塞在一个小盒子里,他们怎么能长成参天大树啊?里面有个场景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一群孩子在教室里无精打采地听着课,那眼睛里一点光都没有,就像木头人似的。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有时候也被那些枯燥的东西弄得晕头转向,心里就在想:“这到底有啥用啊?”可大人呢,就会说:“这是为你好,以后就知道了。
”哼,以后?孩子的现在就不重要了吗?但是啊,后来看到那些孩子开始被“解放”的时候,哇,那简直就像魔法棒点过一样。
孩子们跑到户外,去探索大自然,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儿。
有个小男孩对昆虫感兴趣,就趴在草丛里看小虫子,眼睛里满是好奇和兴奋。
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被作业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的小可怜,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探险家。
我就想,对啊,这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嘛。
这部片子也让我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看法。
我们总是习惯把孩子当成弱小的、需要不断被教导的对象。
可其实他们有着超强的创造力和对世界独特的感知力。
就像片子里的那些孩子,一旦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他们能创造出那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
我觉得啊,咱们大人就应该像个好园丁。
不是把花花草草都剪成一个模样,而是给它们足够的阳光、雨露,偶尔修剪一下旁枝末节,让它们能自由自在地生长。
把孩子从那些不必要的束缚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去撒欢儿、去成长。
这样的孩子,将来肯定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而不是一群只会按照模板生活的小机器人。
这片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教育里那些该改的地方,也让我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真正被解放,快乐地长大。
为什么家长说的话孩子老是不接受?因为没有掌握孩子的语言。
孩子的语言特点是只喜欢听表扬厌恶接受批评。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他想要表扬就给他表扬!表扬是有技巧的。
孩子摔了一跤,自己爬起来不哭也不闹。
面对这种情况,A家长的表达是这样的:崽崽你好棒,真勇敢!B家长的表达是这样:我看到你自己爬起来了,你不哭的样子很勇敢,自己爬起来的行为很棒。
两种回答区别是什么呢?是否对你想表达的事项有清晰的描述。
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他不能清楚地把握家长表扬具体指的是什么。
我哪里好棒?我哪里勇敢?他对事件的理解是模糊的,模糊的概念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可能有人要问了,如果孩子偷玩电子游戏这种行为也用表扬这种方式吗?对错误的事情我们当然不能表扬,我们要做的事是拒绝批评。
人都有欲望,大人和孩子处理欲望最大的区别是我们稍微放纵自己的欲望受到的惩罚成本极低。
你仔细想想你是不是能克制住自己刷手机、熬夜打游戏等等行为?大人都做不到,孩子就更做不到了,不要用诱惑去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
《自控力》中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选取十个小孩,在他们面前放一颗糖果,告诉他们如果选择现在吃掉的话只能得到一颗糖;如果选择一个小时以后吃掉的话,可以得到10颗糖果。
实验进行了两场。
第一场实验糖果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保证孩子们在玩耍时不经意就能看见。
第二场实验糖果放在不显眼的位置。
结果是什么?第一场实验孩子们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个孩子选择了不吃糖,而原因竟然是不怎么喜欢吃糖。
第二场实验有六个孩子选择了不吃,其中三个孩子根本就忘了有糖这件事。
实验的结论是孩子很难去抵挡随时可见的诱惑,摆脱诱惑有效的方式是远离诱惑。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也一样?游戏放在手机里不自觉就打开了,抖音不自觉就刷起来了,朋友聚餐不自觉就大吃大喝起来了。
我们在责怪孩子偷偷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面对欲望是如何不堪一击的呢?说了这么多就是想阐明一个观点,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是情有可原的。
处理的方式一定不能是打和骂,打骂并不能解决问题,更像是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
真的很幸运,偶然的机会在新浪少儿博客和新浪亲子看到青豆书坊有试读的活动,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提出了申请,之后经历了不敢相信到欣喜若狂的心路历程。
在此要特别感谢新浪少儿博客、新浪亲子中心、青豆书坊,还要特别感谢青豆书坊的企划刘汶宴。
拿到书后,忙里偷闲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的认真读下来,感触真的颇多。
一直在琢磨该用什么方式来跟大家分享我的喜悦和感受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除了寻找机会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推荐外,当然不能忘记了新浪博客哦。
分享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可以早日找到营造快乐家庭氛围的力量和源泉。
可以说从05年夏天成为准妈妈后,自己曾经很惶恐,自己都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该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呢?所以如饥似渴的看了好些胎教、育儿之类的书,这些年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需要不断成长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聆听了一次“萨提亚家庭成长模式”的公开课,才明白通过不断摸爬滚打努力的经营幸福婚姻、营造和谐家庭的过程,不断有利于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形成,更有利于父母的成熟和家庭的成长。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不同于一般的家教书籍,通篇很
少说教,而是将家教理念用生活化的故事来叙述的。
整本书以三个孩子的妈妈珍的口吻来叙述,围绕吉诺特博士的家长培训课堂而展开,珍把培训课堂中学到的简单而实用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同时在课堂上所聆听的不同家庭的问题交流,每个母亲及珍本人在课堂下的努力尝试,以及珍对吉诺特博士所讲知识的拓展思索,以一种非常轻松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努力为读者传达的主题无非是“尊重孩子”和“尊重自己”而已。
第一部分围绕孩子的问题进行描述,向读者展示“孩子也是人”的理念。
这个部分读下来给的感受就是,作为父母爱孩子的最好方式应该是尊重孩子。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作为父母的最大责任就是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认识自己的情绪,相信自己的感觉;要避免评价孩子的性格和能力,以描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赞赏、帮助和指导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
在孩子独立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父母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认识他们真实的感受”、“在感同身受中体会孩子的变化”;父母要尊重孩子,努力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觉”、帮助孩子“解决自理问题”;父母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孩子,发自内心的“描述你看到的或感觉到的”进行描述性赞赏,借助幽默和想象的力量来成功转化孩子的不
好情绪;父母应该是“储存孩子最美好回忆的仓库”,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为孩子设定一个好的角色”,并向孩子已经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人那样对待他们,而不是“百无一用”的小先生、刁蛮的小公主或是爱抱怨的孩子。
第二个部分围绕家长们的角色来进行描述,提醒“父母也是人”的观念。
作为父母来说,要爱他人,首先要学好爱自己,而爱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自己。
其实父母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不应该是孩子的附属品,更不是配偶或者家庭的牺牲品。
对于父母自身,要清楚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感觉,重视自己的情绪,学会和自己对话,摆脱负罪感,寻找更人性化的方法来表达愤怒,从而把自己修炼为一个具体健全人格的个体,从而成为一个好父母的形象。
在父母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接受自己的感受”,不要过于压抑自己,很多时候坦白自己的糟糕感觉其实是一种释放,我们也需要独立于孩子之外的生活;为人父母,要保护孩子、保护家庭,首先要从“保护自己开始”,如果无视自己的负面情绪,会让全家人跟着遭殃,坚持强调自己的感受的重要性,就是为孩子做了好榜样;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学好摆脱“负罪感”,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成长环境、无法解决孩子棘手问题的时候、与孩子发生激烈的冲突的时候,避免形成“负罪感”的心理,学会换位思考,尽快转化情绪,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寻找更人性化的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情绪。
只有在我们认识自己、接受自己、重视自己的时候,才可能成为慈爱、沉稳、有经验的父母,父母唯有尊重自己、爱自己,才能帮助孩子喜欢自己,喜欢父母,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形成好父母的形象。
记得果姥姥来伺候月子的时候,经常念叨“养儿无小事”,当时不太理解,后来在养育果果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到育儿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们需要承认和接受孩子的感觉,让他们得到尊重。
而在这之前我们自己也必须完全的认识和接受自己。
爱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爱的真谛是使双方感到快乐和满足。
要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就需要爱,而作为父母来说,尊重孩子、尊重自己才能给家庭带来和谐,才能创造快乐,所以尊重是最大的爱。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一本非常不错的家庭教育指南,希望更多的爸妈从中获益,让我们一起来轻松做好父母,轻松养好孩子吧!周弘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感倾听孩子读后感家庭成就孩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