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2
为什么会发生辛亥革命关键词: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尖锐的产物,是十分腐朽的清政府没有能力领导国内变革、没有能力继续引领中国前进、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的结果。
首先,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使中国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政治原因。
《辛丑条约》订立后,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利用清政府作为其统治中国工具。
因为利益关系,列强在华矛盾进一步激化,结果1904—1905年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日俄战争。
这是两个列强争夺我国东北领土的侵略战争,清政府不顾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将辽河以东划为战场,自守局外中立。
战争结果,日本战胜俄国,双方订立《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我国旅顺、大连租借地及相关权利转让日本,沙俄势力退到东三省北部。
我国东北被日本和俄国瓜分了。
这期间,英国于1903—1904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定《拉萨条约》,阴谋分裂中国领土,而沙俄也想出兵控制西藏,我国边疆危机又一次显现。
20世纪初,列强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经济上主要是扩大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投资,加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
1895-1913年18年间,各国在中国开设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厂矿136家,投资总额达10315.3万元,为甲午战争前50多年间外国投资总额的13倍多。
列强在华争夺铁路、矿山等利权,开设银行,榨取巨额利润,干预地方行政,基本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操纵中国的军事和政治。
列强还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学校、办报刊和吸引留学生等办法,推行文化侵略,进行奴化教育,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
其次,清政府已到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另一政治原因。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辛亥革命课前预习1.下面是“辛亥革命”一目的知识结构,请在结构图中的空白部分填上合适的内容。
原因:①兴中会②广州黄花岗起义③保路运动过程:②中华民国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①清朝的封建统治②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③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答案:C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A.《资政新篇》B.《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D4.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有①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②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课堂巩固1.参与建立同盟会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有①兴中会②华兴会③光复会④日知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A 解析: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所指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C.维新派和革命派D.同盟会和共产党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19世纪晚期。
综合分析材料信息,“中立党……变法”“维新党……作乱”可以看出他们是维新派和革命派,材料中所谓“作乱”实质是革命党人主张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故选C项。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B.孙中山也受到制约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D.孙中山试图限制袁世凯答案:D 解析:孙中山在内外压力下将让位与袁世凯,为防止袁世凯上台后,专断独裁,故特设此规定,以继续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
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革命运动。
它发生在清朝晚期,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辛亥革命的政治内容主要表现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在清朝晚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外国列强的侵略更是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因此,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开始了反清复明的活动。
辛亥革命爆发后,武昌起义迅速席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其次,辛亥革命的经济内容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的倡导。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变法强国、兴办实业等,力图改变中国的封建落后面貌。
同时,中华民国政府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辛亥革命的社会内容主要表现在社会制度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包括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平等法制、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运动,它不仅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它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辛亥革命的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021岳麓版必修1《辛亥革命》word教案一、教材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产阶级为进展资本主义,爆发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戊戌变法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的革命要求,武昌起义之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统治,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最终这一任务由工人阶级来完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明白得辛亥革命爆发的复杂缘故。
运用历史辩证法来分析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阻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看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摸索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学情分析初中时辛亥革命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差不多对辛亥革命重大史实及过程有所了解,再学习这课内容时,则要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展开教学。
高中生思维能力和明白得分析能力已有专门大提高,因此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体,明白得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开展讨论活动,以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及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评判。
教学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判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辨证分析法教学预备:课本、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复习导入: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对华的入侵战争和强加给清政府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将独立的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潭。
辛亥革命的内容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政治变革,也是
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它发生在清朝统治末期,为中国的政治体制
变革奠定了基础,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二是进行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斗争。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在当时,清朝的统治已经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的不
满情绪也日益高涨。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民主、民族、人民”的口号,号召全国各地的人民一起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民
主共和制度。
经过多次的武装起义和政治斗争,辛亥革命最终取得
了胜利,清朝被推翻,民主共和制度得以建立。
这是中国政治体制
变革的重大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辛亥革命进行了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斗争。
在清朝统
治下,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独立和民族
振兴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们不
仅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还积极进行了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斗
争。
他们向列强宣战,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虽然在辛亥革命时期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目标,但这场革命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的内容主要包括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以及进行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斗争。
这场革命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和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