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政治概况共21页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25
辛亥革命的简介_辛亥革命的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以及社会上诸多方面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辛亥革命参战部队:革命党人、清军战争结果: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时间: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12日地点:中国人物:孙中山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详情保路运动1911年5月,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
1911年6月中旬,四川保路运动升级,清政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抽调包括湖北新军在内的多省力量前往四川弹压暴动风潮。
这一事件对湖北影响很大,前往四川的湖北新军部队是革命党人占多数的新军三十二标,但是他们拒绝到四川,准备在进军荆州和宜昌的路上杀掉大臣端方。
被居正阻止。
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武昌首义9月23日,湖北境内最有影响的两个革命组织共进会、文学社宣布合并,大家决定日后不再分彼此,一律统称“武昌革命党人”。
第二天召开干部会议,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
10月10日晚7时,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发动,各标营继起,经一夜苦战,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首义成功。
汉阳、汉口也先后为革命军占领。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
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
成立政府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
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
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中国历史》教材第九章第一节“辛亥革命”的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爆发原因、过程及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1. 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2. 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的经过及其在全国的影响;3. 辛亥革命的过程:各省光复、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南北议和;4. 辛亥革命的影响:清朝灭亡、民主思想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认识到清朝晚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众疾苦;2. 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2.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朝灭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2. 讲解: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爆发、过程及影响;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4. 例题讲解:讲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强调其在全国的影响;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辛亥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六、板书设计1. 辛亥革命背景: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众疾苦2. 辛亥革命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北议和3. 辛亥革命影响:清朝灭亡民主思想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辛亥革命的背景。
(2)阐述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影响。
(3)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答案:(1)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众疾苦。
(2)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影响: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发动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宣布成立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连锁反应,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辛亥革命的内容简要概括辛亥革命学习资料一、辛亥革命的背景(一)民族危机加深(二)社会矛盾激化1. 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清政府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卖官鬻爵现象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大量农民破产。
(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他们要求摆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发展资本主义,在政治上也有了参与政权的愿望。
(四)思想文化变革2. 戊戌变法等改良运动的失败,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必须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一)革命组织的建立1. 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明确表达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
2. 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革命起义1. 萍浏醴起义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
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2.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
起义军与清军展开激烈战斗,许多革命志士英勇牺牲。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于革命事业。
(三)武昌起义1. 起义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第一枪。
随后,其他起义军纷纷响应,迅速占领武昌城,并成立湖北军政府。
2. 全国响应武昌起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早在19世纪末,几乎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轫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从事以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为目标的革命斗争。
这一派的领袖人物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1894年,他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制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首次提出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取代腐朽专制的清封建王朝的革命目标。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广泛的革命宣传和鼓动工作,并积极联络会党和新军,先后在各地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如:湘赣边界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广东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以及著名的广州起义等。
这些起义虽然从实质上说大多是一种脱离广大群众的单纯军事行动,因而很快失败,但它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精神,在全国民众中不断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以湖北新军为主力发动武昌起义,并迅速获得成功。
各省纷纷响应,进而掀起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终于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多项政策和法令,推行了一系列充满民主共和精神、废除封建陋习的革新措施。
其中包括:改变中国的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国旗;改用阳历;男子开始剪辫,女子开始放足;下级对上级政府官员不再行跪拜礼,等等。
这反映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除旧布新、矢志共和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