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安徽
- 格式:doc
- 大小:227.50 KB
- 文档页数:7
第四节 辛亥革命战事安徽在辛亥革命中是活跃的省份之一。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一批知识分子在安庆、芜湖等地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
光绪三十三年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和三十四年熊成基领导的安庆马炮营起义,在安徽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传来,安徽人民迅速响应。
在寿州崛起的淮上起义军,挥师两淮,转战千里,光复皖西、皖北许多府县,并在蚌埠阻击张勋,喋血南山。
二次革命爆发,安徽人民率先举起讨袁义旗,组织讨袁军,进行讨袁战斗,虽遭失败,但对唤醒民众,加速革命进程,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起义战事【大通自立军起义之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唐才常和林圭主持的自立会,以“讨贼勤王”为宗旨,运动长江沿岸会党和清朝防军,秘密组织了自立军前、后、中、左、右等5军,约期起义,反对慈禧统治。
总机关设于武汉;前军,起义地点为安徽大通,统领秦力山、吴禄贞;后军,起义地点为安徽安庆,统领田邦;左军在湖南;右军、中军均在湖北。
约定起义时间为七月十五日(8月9日)。
但由于事机不密,起义消息为大通镇厘局知府许鼎霖侦知。
十四日,许鼎霖密电安徽巡抚王之春“请速派队剿捕”。
铜陵县令魏致如亦向皖抚报警,并请皖南道台吴登拨军至大通清剿。
时,武汉总部的唐才常因康有为的起义经费未至已将起义日期推迟到七月二十七日,但秦力山不知。
时届十五日,恰被捕的自立会人员招供泄密,秦力山即下令起事,并迅速赶印、张贴武汉总部发来的《中国自立会会长讨贼勤工告示》,文中指斥“权臣秉国,逆后当朝”,宣布“保全中国自立之权”,“请光绪帝复辟”。
清军大通营参将张华照得警后,即派炮船4艘渡江防堵,所载士兵多是自立会众,船刚靠岸,兵士倒戈,且以炮击大通厘局。
张华照投江自尽。
大通水师全力秦力山掌握,旋即攻占盐、厘2局,击沉厘局差轮常平号,获厘局卡炮船8艘,得饷银1.5万余两及大批物资。
十五日晚,起义军控制了全镇。
沿江一带地区,亦为自立军会众所控制。
浅谈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论文从1840年鸦片战争6月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其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80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30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以下是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全文如下: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鸦片战争后,安徽芜湖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据点之一,1876年中英国《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正式对外开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日益加深,芜湖人民进行着日益英勇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本文试对1876年到1919年芜湖的革命作一概述。
一、反洋教斗争1876年芜湖对外开埠以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芜湖人民进行着英勇的反帝斗争,其中以反洋教斗争为主。
1888年5月,天主教堂建筑工地上一名雇工无故殴打附近居民的一个小孩,引起公愤,无数群众涌到神父的住处和工地,要求交出打人凶手,停止建筑工程。
三天后封建官府派人将民众驱散。
这次事件是芜湖人民大规模反洋教斗争的前奏。
1891年由哥老会发动了一场民众焚毁天主教堂、孤儿院、英国领事馆,并抢劫其中财物的暴力事件,史称“芜湖教案”。
此教案发生后,清政府将带头焚烧教堂的王光金、傅有顺二人就地正法,芜湖海关道台成章、知县王焕熙因镇压不力被撤职,赔款白银123684两,为教会修建新教堂提供方便等。
这场斗争就这样被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所镇压。
芜湖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虽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镇压下去,但给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近代革命中一朵绚丽的浪花。
[1]48-51二、辛亥革命前夕芜湖的民主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前夕,芜湖地区的民主革命活动,主要是创办报刊和开办学堂,使芜湖成为当时整个安徽革命舆论的中心。
学系讲师兼音乐研究会导师,主讲和声学、音乐史等课程。
萧友梅一向被看做是主张“西化”的中国音乐人,但实则是深受蔡元培“兼容并包”理念影响的一名音乐教育家。
从1916年写出博士论文《十七世纪以前的管弦乐队的历史和研究》到1938年编成音专国乐概论课的专用教材《旧乐沿革》,他一直把理论研究的重心放在对中国传统音乐资料的整理上。
在萧友梅看来,既不能完全放弃“旧乐”也不能屈躬屈从于“西乐”,而是要洋为中用地创作出一种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特色的新音乐。
三从学堂乐歌到国乐改进,清末民初的音乐家和音乐文化者们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践行着在学习和引入国外先进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充实、发展民族音乐的理念,并因此在华夏大地上结出了累累音乐硕果,对推动近代以来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间,我国的音乐发展从单纯引进国外音乐形式,逐渐演化为探索以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来改进和更新中国音乐,既不盲目“全盘西化”也不一味追求民族特色。
正如小提琴家马思聪所评论的那样,“中国音乐家们除了向西洋音乐学习技巧,还要向我们的老百姓学习”,在音乐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国际化”和“民族性”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1]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康闵.浅谈20世纪中西方音乐关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5).★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号:10YJA760070。
★作者方良为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安徽于11月8日宣布独立。
独立后的安徽不同势力在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和博弈,从而使政局出现多次变动。
在这一时期,北洋重要将领倪嗣冲先是率军攻占颍州,与淮上军对峙,阻止南方革命党的北伐,使安徽处于南北对抗的局面之中,后又在1913年南下进攻讨袁军,以武力统一全省,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总揽军民政务。
那些人,辛亥革命的皖军力量徐锡麟起义、熊成基起义、淮上军起义、庐州光复……在前几期《纪念辛亥革命100年专题》中,我们一一详述的这些事件勾勒出安徽辛亥革命的始末,这些...徐锡麟起义、熊成基起义、淮上军起义、庐州光复……在前几期《纪念辛亥革命100年专题》中,我们一一详述的这些事件勾勒出安徽辛亥革命的始末,这些事件中涌现出的英烈们的名字振聋发聩。
事实上,辛亥革命期间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远不止他们,还有在皖东地区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定远县的“凌氏三杰”——凌毅、凌锐、凌昭三兄弟,“护国双烈”——方绍舟、方国华父子,凤阳县的“田氏双烈”——田激扬、田淑扬兄弟,同盟会发起人之一——程家柽等。
辛亥革命中的皖东人上阵父子兵,兄弟皆革命安庆、芜湖、庐州、寿县……安徽省除了这些地区,辛亥革命也在皖东地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前后,皖东革命志士方绍舟等追随孙中山先生,反清、讨袁,光复起义,革命党人活动频繁。
朱玉婷凌氏三杰:变卖家产革命办学在滁州定远,提到辛亥革命人们自然会想到“凌氏三杰”,指的便是为革命变卖家产,以扩充革命经费,追随孙中山浴血奋斗的凌毅、凌锐、凌昭三兄弟。
三兄弟中年纪最长的凌毅最先离开家乡去南京两江师范读书。
读书期间,萌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立志投身革命。
1906年初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苏皖地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
而凌锐、凌昭也在其兄长凌毅的影响下先后加入同盟会。
“凌氏三杰”中的老二凌锐则是广州起义的亲历者。
1909年,赵声受命于孙先生,回香港设同盟会香港总部,并准备广州起义。
凌锐应召去港,积极筹备起义。
起义失败后,七十二英烈长眠于黄花岗。
1911年3月赵声病逝后,凌锐返回南京继续从事武装反清活动。
随后,凌锐在革命中受伤,左眼失明,左耳被炸聋。
伤好后,协助凌毅一道为光复南京做出了贡献。
南京六中的历史也和“凌氏三杰”有关。
一批安徽的有识之士为了宣传反清思想和培养革命力量,曾在当时地处南京水西门上浮桥的安徽会馆内办起了“安徽旅宁公学”,资助和吸收安徽籍青年以读书为名目,实为进行反清教育。
安徽古史总结引言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至现代,对安徽的古史进行总结和回顾。
古代历史安徽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在古代,安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夏朝的部分遗址正位于安徽。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区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交汇点。
在这个时期,安徽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诸侯国,比如许国、虞国、楚国和鲁国。
其中,虞国是安徽地区最早建立的国家之一,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安徽地区成为中央政权的重要管辖区域。
汉朝时期,太湖地区兴起了农耕文化,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安徽地区也是汉朝的军事重镇,成为了抵御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安徽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开发和经济繁荣。
尤其是明清时期,安徽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
黄山是安徽的著名景点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就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和游客前来观赏。
近代历史近代以来,安徽地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安徽的黄兴、宋教仁等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安徽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了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地区之一。
中国军队和民众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顽强的抗战斗争,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安徽迎来了持续的发展和变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安徽逐渐从一个农业大省转变为一个现代工业大省。
安徽还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而闻名。
它拥有著名的黄山、徽州古镇、庐山等风景名胜,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结论通过对安徽古史的总结和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
1910年3月21日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3月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
1910年3月长沙发生抢米暴动。
1910年4月各省请开国会代表发动第二次请愿。
1910年6月16日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
1910年9月18日资政院开院。
1910年10月3日《民立报》在上海创刊。
1910年10月11日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
1910年10月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
1910年11月4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更名文学社,举蒋翊武为社长。
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
1911年4月8日温生才击丝广州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
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8日清廷组成皇族内阁,以庆新王奕为总理大臣。
1911年5月9日清廷颁布铁路国有政策。
1911年5月10日文学社在武昌小朝街设立机关部。
1911年5月11日文学会和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第一次国体联合会议。
6月14日和9月14日又先后就两国体联合再三会议协商。
1911年5月17日四川保路同志威风成都正式成立。
1911年7月31日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1911年7月汉口《大江报》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亡中团者和平也》二短证。
大江报馆被查封,报社主笔詹大悲、何海鸣被捕。
1911年8月13日林冠慈、陈敬岳在广州炸伤李准。
1911年8月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及附近各州县发动罢市、罢课。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罗纶等,枪杀请愿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在武昌召开,讨论通过“起义计划”。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调配炸药,不慎引爆。
安徽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欧阳跃峰【摘要】摘要:辛亥革命前期,安徽革命志士在芜湖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安徽公学和岳王会,许多著名革命党人荟萃于此,使芜湖一度成为仅次于上海、广东、湖南的“中江流域革命运动的中心”。
安徽革命志士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投身于发动新军的工作,安庆马炮营起义打响了全国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开创了利用新军发动武装起义的范例,在客观上成为资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的工作重心由会党转向新军的具体标志。
为响应武昌起义,安徽革命党人发动淮上军起义,光复皖北各州县,客观上成为南方革命军的前沿阵地,捍卫了南京临时政府的门户。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6【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辛亥革命;安徽;全国;地位辛亥革命是由各省区革命斗争汇聚而成的全国性的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不同的省区在不同的时间所发生的革命活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和特点构成了这场革命运动的不同组成部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安徽辛亥革命进程中,曾形成较为集中的革命运动中心,开创了发动新军起义的革命方式,皖北还一度成为革命军北伐的前沿阵地,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但史学界长期以来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此略加探讨,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中江流域革命运动的中心安徽辛亥革命较早可以溯源到安庆藏书楼演说会。
沙俄于义和团运动期间乘机出兵中国东北,并企图长期霸占。
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
1903年5月17日,陈仲甫(即陈独秀)、潘进华、潘旋华、王国桢等发起,于安庆藏书楼举行演说会,各学堂学生及民众冒雨前往参加者300余人。
陈仲甫等20余人在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剖析了亡国灭种的惨景,揭露了沙俄妄图吞并我国东北的阴谋;痛斥了“绝不肯兴办公益之事,惟思积款于外国银行,心中怀有执顺民旗降敌一大保身妙策”及“以国家之兴衰治乱,皆政府之责,人民何必干预”等“莫视国事之徒”;号召人们“结成永久不散的团体”,“振起尚武的精神”,“与各省通声气,相连络,以御外侮,以保主权”。
安庆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在辛亥革命的急风暴雨中,诞生的中国的两大主流政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既联合又斗争,演译了一幕幕光彩夺目而又悲状的画卷,把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步步引向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安徽的辛亥革命,应该从1907年起始,从安庆起始,从安徽巡警学堂起义始。
1907年7月6日上午,在百花亭安徽巡警学堂,徐锡麟扣动扳机,把安徽最高行政长官恩铭,送上了九泉之路。
“恩抚待我,我知之,然私惠也。
我之刺彼,乃天下之公愤也。
”从这个角度,徐锡麟与恩铭的对立,是两种观念的对立。
在这场对立中,恩铭不是“恩铭”,是清廷的化身。
作为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组织安徽巡警学堂起义,也是会党起义第一枪。
徐锡麟成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对清廷震动非常巨大。
有史学家归纳为三点:一,“革命军不足畏,惟暗杀实可怕”,朝廷官员真切感受到生命面临革命的威胁;二,传统笼络士子模式已经失效,人心涣散,大势已去,朝廷内部出现反改革逆流;三,“革命”倒逼“改良”,推进或逼迫体制内的改革进程。
安徽安庆的革命力量,起自1903年,在1907年前后形成高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本土精英,以倪映典为代表的新军新锐,以徐锡麟为代表的光复群雄。
本土精英起于1905年,核心平台为岳王会。
这年夏天,陈独秀放弃《安徽俗话报》,与柏文蔚一行,经怀远、蚌埠等地,最后抵达寿州。
皖南皖北,志士相聚,最终确定发起成立岳王会。
岳王会总会设在芜湖,陈独秀任会长。
后吴越谋杀五大臣计划失败,参与密谋的陈独秀信心受挫,潜于芜湖皖江中学任教。
岳王会重心移到安庆,常恒芳成为领头人。
新军新锐包括倪映典、熊成基、范传甲等。
1904年2月,安徽巡抚招募300名新军,交由武备学堂首届毕业生训练,称安徽武备学堂练军。
后赴南京深造的倪映典、熊成基、范传甲等,都是练军成员。
1907年再回安庆,分别在新军三十一混成协各部任职。
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摘要】安徽芜湖地处长江流域,是旧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安徽芜湖的人民积极响应革命号召,勇敢抗击帝国主义侵略。
本文从背景、过程、影响和意义四个方面介绍了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背景部分介绍了当时社会矛盾和民众苦难,过程部分详细描述了当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影响部分分析了革命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意义部分阐释了这场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在总结部分,本文指出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独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感受那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关键词】安徽芜湖、旧民主主义革命、背景、过程、影响、意义、总结1. 引言1.1 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简介安徽芜湖是旧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
芜湖地处长江中游,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社会矛盾尖锐。
早在清末民初,芜湖就爆发过多次反对封建统治的起义,如洪仁玕领导的洪门起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芜湖也积极响应,参与推翻清朝统治。
1919年五四运动后,芜湖的青年学生纷纷加入共产主义小组织,并参与了许多工人斗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芜湖地区也建立了党组织,积极组织工人运动,推动革命进程。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后,芜湖的革命气氛更加浓厚,许多革命者参与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芜湖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要发展基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一、晚清时期安徽芜湖的政治、经济形势。
晚清时期,安徽芜湖地区仍沿袭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统治农民疾苦,社会矛盾尖锐。
农民负担繁重,民不聊生,人们反对封建统治的呼声日益高涨。
历史安徽中考知识点归纳安徽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省份,其中考历史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安徽地方史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安徽中考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1. 先秦时期:了解安徽地区在先秦时期的文化发展,如楚文化的影响。
2. 秦汉时期:掌握秦朝统一六国后的行政区划,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3. 魏晋南北朝:了解这一时期安徽地区的政治变迁和文化交流。
4. 隋唐五代:学习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5. 宋元明清:重点掌握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元朝的统一和文化融合,明清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 晚清时期:了解晚清的政治腐败、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
2. 辛亥革命:掌握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民国时期:学习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4. 新中国成立: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以及初期的政治、经济建设。
5. 改革开放:学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成就。
安徽地方史部分:1. 地方文化:了解安徽的地方文化特色,如徽州文化、皖南古村落等。
2. 历史名人:学习安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朱元璋、胡适等。
3. 地方事件:掌握安徽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安徽战场等。
4. 地方发展:了解安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结束语:通过对安徽中考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能深入认识安徽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历史学习不仅要求我们记住事实,更要求我们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从而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 宋佩华
出版物刊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8-73页
主题词: 安庆;武昌起义;中国人民;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活动;知识分子;领导;近代安徽;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
摘要: <正>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总汇合。
安徽在这一时期内兴起的民主革命运动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伟大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为近代安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一二十世纪初期,安徽和全国各地一样,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群众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发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正在酝酿发展之中。
安徽辛亥革命的特点
汤奇学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25)005
【摘要】安徽辛亥的特点大要有三:一、革命活动起步较早,宣布独立则较晚.1900年,不少安徽志士参加了自立军大通起义,1903年起革命党在安徽新军中活动,1907年有巡警学堂起义,翌年新军起义,是首次新军起义.安徽光复却较晚,在全国15 个独立省区中排第13.二、安徽独立受外部影响特别大.武昌起义后,安徽迟迟不能宣布独立,在外来影响下,安徽咨议局方决定宣布独立,而皖抚朱家宝则遵从袁世凯决定反正,以便继续执掌安徽大权.三、安徽独立后一个月内,先后5人6次掌过安徽都督印,政府有七届之多,为他省所无.同时省内各军政分府各行其是,大通军政分府的黎宗岳更想袭取安庆, 自任安徽都督.推原其故,首先是1908年安庆起义使安徽革命力量丧失殆尽,以至革命高潮来临,安徽革命党无力成事.其次安徽经济相对落后,资产阶级立宪派未形成气候,未能像江、浙等省立宪派大显身手.
【总页数】6页(P56-61)
【作者】汤奇学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
【相关文献】
1.辛亥革命前夕安徽社会变迁的传媒镜像--以《安徽白话报》为例 [J], 谢天勇;张朋
2.辛亥革命前夕安徽社会变迁的传媒镜像——以《安徽白话报》为例 [J], 谢天勇;张朋;
3.辛亥革命后的安徽报刊 [J], 胡凤;
4.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以历史上几位安徽杰出女性为例[J], 吴翎
5.略论安徽辛亥革命的特点 [J], 汪之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吴翎
作者机构: 安徽凤凰徽文化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41
出版物刊名: 理论建设
页码: 97-10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辛亥革命 安徽女性 徽州文书 贞节牌坊 女性解放
摘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在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大变局的背景下,追求妇女解放也成为史无前例的革命。
在安徽这块素有程朱理学、桐城文章的古老土地上,女性也开始觉醒,并走进更广阔的世界。
以吕碧城、吴芝瑛、吴弱男、朱剑霞为代表的安徽女性以其性格的典型性和社会的代表性,不断觉醒、追求着女性解放的道路。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
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
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这个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历史时刻,在我的家乡安徽,在辛亥革命时期,涌现出不少革命人士为救国救民英勇奋斗,前仆后继。
田氏双烈——田淑扬、田激扬,是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人。
田淑扬生于1884年,字亚豪,在家排行老三。
1905年,在长兄田仲扬的影响下,考入南京南洋将弁传习所。
1906年,为了响应湘赣边界的萍浏醴起义,东
京同盟会总部派部分会员回国,策动长江一带革命。
孙毓筠、柏文蔚等策划刺杀两江总督端方,举行起义,田淑扬为联络此事而积极奔走。
12月,因计划泄露,田淑扬辗转来到安庆。
不久,田淑扬加入安庆新军,担任步营弁目。
1908年11月,田淑扬参加了安庆马炮营起义。
起义失败后,田淑扬避走江西,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各省纷纷响应。
田淑扬奉同盟会之命返回凤阳组织江淮义军,11月,与进攻凤阳的淮上军里应外合,占领了凤阳。
此后,田淑扬担任淮上军营长。
凤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清两江总督张勋闻凤阳被占领以后,深恐后路被切断,于11月14日进犯凤阳临淮关。
田淑扬问讯后,率部迎战,与援军一起鏖战了两昼夜,全歼来犯之敌,保住了临淮关。
12月,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张勋率残部沿津浦路北窜。
田淑扬率淮上义军在临淮关南岗阻击清军,经过奋战,义军弹尽粮绝,田淑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田激扬生于1890年,字昂甫,排行老四。
1906年,田激扬应其长兄田仲扬之召,前往安庆,并考入安徽省陆军测绘学堂。
在田仲扬的引荐下,先后加入岳王会和同盟会。
9月,田激扬被选入马队弁目训练所学习。
1907年初,田激扬从南京来到安庆,不久任新军步营弁目,同年4月,田激扬因毕业考试成绩优秀,被选派充任新军马营弁目。
他到任后,与同在马营、炮营活动的革命党人熊成基、范传甲等人经常聚会,商讨反清大事,先后联络了数百人加入了岳王会。
1907年6月,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田激扬愤而立誓:“杀身成仁,以敬伯荪之志!”1908年11月,田激扬参与领导了被誉为“步徐公之后尘,启武昌之先声”的安庆马炮营起义。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熊成基、范传甲、田激扬等认为这是起义的绝好良机。
11月19日下午,熊成基等10余人在安庆叶氏会馆举行秘密会议,最后拟订了十三条作战密令。
当晚九时许,田激扬布置好起义事宜,十点整,马营与炮营的官兵以点火为号,1000多人杀向安庆城。
然而,由于清军早有防备,城内的起义军无法接应,城外的起义军苦战一昼夜,攻城不下,遭清军围困。
起义军只得向庐州方向撤退。
田激扬突围以后,辗转返回凤阳。
清军获悉后,赴凤阳缉拿。
11月27日,田激扬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18岁。
为了表彰田氏兄弟,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呈请孙中山大总统批准,追授田激扬为陆军上将,田淑扬为陆军中将,并在凤阳城内建立了田氏双烈祠和大汉忠烈祠。
墓志铭曰:“神州魂,义士血,淮山淮水增光烈,朊匕平原奠汝血”。
198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田氏双烈士墓迁入凤阳革命烈士陵园内,供后人瞻仰。
同时,在安徽,随着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各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先后建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
岳王会
岳王会成立于1905年7、8月间,地址设在芜湖安徽公学。
由陈仲甫、柏文蔚联合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字藩侯)、宋少侠、杨端甫、盛汰顽等组成。
芜湖设总会,陈仲甫任总会长,南京、安庆设两个分部,由柏文蔚、常恒芳任分部长。
岳王会的出现,标志着安徽的革命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在安徽
1905年8月20日,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及黄兴、宋教文、蔡元培、章太炎等百余名仁人志士,聚集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在日的安徽留学生吴旸谷、程家桎、吴阳初、高语罕(字荫藻)、权道涵、殷葆田、王天培等人加入了该会。
安徽最早的同盟会支部,是由张啸岑1905年底在芜湖建立。
1907年吴旸谷在合肥建立了同盟会的分支机构,又成立了同盟会外围组织“合肥学会”。
1907年张汇滔在寿州成立了同盟会的另一分会--信义会;同年,程恩普在颖州成立了同盟会的另一分会——安仁会。
安庆巡警学堂起义
安徽巡警学堂遗址--今安庆市第二中学所在地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绍兴人。
1904年于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冬,赴日本学习军事。
1906年春回国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与光复会成员陈伯平、马宗汉部署军事,密谋起义。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学堂毕业典礼,徐锡麟重伤莅校安徽巡抚恩铭,不治身亡。
后起义学生攻占安庆军械所,意夺枪械未过。
终因寡不敌众,陈伯平中弹身亡,徐锡麟、马宗汉与学生40余人被捕。
7月7日徐锡麟被押至安庆东辕外剖心而死;8月22日马宗汉亦在安庆监狱门口被杀害。
安庆马炮营起义
安庆马炮营起义旧址
1908年11月19日夜,熊成基、范传甲等趁清政府在太湖举行新军秋操,安庆城内清军兵力空虚之际,发动驻在王虹门的马营(骑兵营)和驻在东门外的炮兵营,举火为号,同时起义。
夺取菱湖嘴弹药库,会同北门
外测绘学堂的步兵营围攻安庆城。
因预定为内应的驻在北城脚百花亭内的步营队官薛哲犹豫,未能及时打开城门接应,致使巡抚朱家宝加强了城防。
起义军苦战一昼夜后撤退,熊成基率军退至合肥,后只身逃往日本,残余部队散去,马炮营起义宣告失败。
马炮营起义,“启武汉之先声”,是辛亥革命威武雄壮的前奏曲。
安徽光复
1911年10月31日安庆革命党人吴旸谷等率标炮营向省城进攻,11月8日,咨议局宣布安徽独立,推举朱家宝为都督,王天培为副都督。
11月13日顾英率兵围攻都督府,朱家宝出逃。
11月4日淮上革命军在张汇滔、袁声家、张纶、王庆云等的率领下占领寿州城,后相继攻克凤阳、蚌埠、舒城、六安、霍邱、颖上等地,光复了皖北绝大部分地区。
11月9日庐州(合肥)、芜湖宣布独立,分别成立军政府。
11月25、26日徽州全郡、繁昌、太平全府先后光复。
至此,安徽全省除亳州一隅,均告光复。
11月8日成立皖省维持统一机关处,12月2日临时参事会选举孙毓筠为都督,1912年1月2日孙毓筠就职,正式成立皖省军政府。
1912年4月孙毓筠请辞,5月3日柏文蔚至安庆接任,7月1日正式宣誓就职,组建都督府。
这是我的家乡与辛亥革命的故事,当然还有很多革命人士涌现在这风起云涌的历史时刻,他们为救国救民,勇于献身,值得我们后人去缅怀,去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