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格式:ppt
- 大小:7.46 MB
- 文档页数:40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摘要:1.校本课程的定义和意义2.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3.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和策略4.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和反思正文:一、校本课程的定义和意义校本课程是指在学校层面上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校教育特色发展。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对生物课程进行拓展和深化。
实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
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1.目标: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内容: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科学实验技能、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生物科学领域前沿动态。
具体课程内容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和策略1.实施方法: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可通过讲座、实验、研讨、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实施。
2.实施策略:(1)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2)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参与生物科学实验和研究;(3)加强课程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4)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四、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和反思1.评价: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
2.反思: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以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总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
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其中,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形式,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我们将对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教育中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接着,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开发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包括课程设计原则、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
我们还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高中生物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对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高中生物教育的进步。
二、理论框架在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坚持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
该框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部分。
课程目标方面,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生物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生物学与社会、环境、科技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课程内容方面,我们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以生物学核心概念为主线,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项目。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观察、调查、设计等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实施方面,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指导思想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
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物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越来越体现出来。
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而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了解、探究这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充分挖掘课本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发展需求,以“生物课堂延伸”为主线开展这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编写,积极收集网络资源,从课本、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等多种途径获取生物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多方面资料,进行筛选与归纳整合,整理出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力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的能力。
二、课程总体目标最终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具体内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中学会做人、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学会探究,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得到和谐发展,让其具有迎接未来世界挑战、克服现实困难、谋求生存发展的心理准备和真实本领,成为“全面发展有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最佳的我”。
三、具体实施目标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具有一定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生物学资料的能力。
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收集、记录以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获得结论。
发展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使用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方式将实验现象、数据以及分析结果正确表达出来。
优秀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优秀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篇一」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一)问题的提出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的课程。
新课程内容加强了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立和科学探究精神。
校本课程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延伸,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营造一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个性化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培养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支点。
我们觉得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生物学科的是一门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自然科学,学生通过对生物学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大自然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从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四次高考分析可知,生物学的各项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内容的分值占生物学科总分值的比例由20xx年的44%提高到20xx年的66.7%。
由此看来,只局限于现行教材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因此,进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也是势在必行了,本课题也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的着眼点。
我校生物实验室条件的完备,校园网络的改善,新农村生态基地和星海湖生态旅游基地的建立以及当下石嘴山市正在大力打造新型园林化的工业城市等等,这一切都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这些都给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虽然在一些地区(如山东、江苏、广东等)的一些学校已有一些成型的经验和做法。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校本课程建设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
尤其对高中学校来说,如何在高考升学压力下,根据学生全面成长的具体需要,建设好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始终是急需解决的实际课题。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摘要:一、引言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概念与特点三、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意义四、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五、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案例分析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逐渐走进了广大师生的视野。
它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概念与特点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是指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它具有以下特点:1.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基础,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2.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强调学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4.注重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意义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还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四、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1.明确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定课程目标;2.设计课程内容:整合生物科学知识,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3.制定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4.实施课程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5.加强课程管理: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案例分析以某高中为例,该校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一门名为“生物与环境”的校本课程。
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与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探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课程开发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程开发目标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对生命和生物多样性的尊重意识,培养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2. 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3.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组织。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命的起源、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物遗传与变异等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生物多样性和进化:包括物种的分类和演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重要性等内容;3. 生物体内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等;4. 生物的相互关系和生态环境:包括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适应性等内容;5. 生命科学的前沿发展:包括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的应用和前沿研究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1.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辨和探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 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4. 讨论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结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主要是指学校设计开发的新的课程,即学校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仅是完成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也不只是教师为了一时利益而随意开发的一种校本课程,而是作为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一个落脚点和归宿,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与落实三维目标的新课程、与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文气息等相结合,着眼于使每一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养都能切实地提高,着眼于使每一位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
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教育的热门学科领域,以国家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拓展为依托,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现行中学生物教材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这一点来看,开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原则课程内容是实施课程的基础,内容选择的好坏关系到课程目标的实现。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内容与资源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1.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内容互补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拓展。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根据学科知识和逻辑顺序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而校本课程则可以根据生物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进行开放性的设置,帮助学生及时关注生物科学的进展,完善学生生物知识结构。
“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探索“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教育意识,教育他们尊重生命,关注生命,保护生命。
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生物科学的发展和生命教育的需求生物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一直是人们关注生命科学的重要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对生命、自然和环境尊重和保护的态度也越来越严谨。
因此,生物科学的学习和生命教育的开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2.深入生命科学的教育效果研究生命科学的教育不仅涉及到生物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因此,必须实施深入的研究,研究生物知识教学与心理健康、学生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之间的关系,探索生物知识教学的创新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和成果。
3.发掘生物学领域的特色资源和素材生物学领域的特色资源和素材包括生物实验、数字课件和实际生物应用等。
在开发“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计师生互动、问题解决和群体竞争等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育效果。
4.确保生命教育的基本价值开发“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应将生命教育的基本价值置于首位,这包括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关注生命等方面。
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包括知识、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环保和安全意识、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等。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一些可能的课程开发方案:1.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科学的实际应用。
例如,设计“有机蔬菜种植体验”或“无土栽培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爱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2.以项目为导向,合作完成生物科普作品。
例如,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创新性的生物科普作品,从生物学的知识、应用和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入手,展示给整个班级或学校。
3.开展细胞、遗传和进化等方面的讨论和辩论活动。
《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课题申报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2000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00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
可以这样讲,未来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我们教学的永恒主题。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还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启迪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设想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
正因为如此,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优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实验教学着眼点。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因此开设生物创新实验教学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符合。
设立生物创新实验室是我校与省、市有关部门领导正在筹备、策划的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因此研究、开发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是目前当务之急的事。
我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倡导自主发展,鼓励老师自编选修课教材,要求教师结合“校情”,发挥优势,充分挖掘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开发出自己“特色”的选修课程的一贯理念和做法是相吻合的。
校本课程教案高中生物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3.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4. 生物的生长与发育5. 生物的环境与生态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组织实验、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2. 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表观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实验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动的故事、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授课:讲解生物知识点、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评估方式:1. 日常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力。
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4. 期中/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教育部指定的高中生物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器材:生物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4. 图书资料:生物相关图书、期刊和教育资源。
5. 网络资源:生物视频、实验案例等网络资源。
备注:本教案仅作为参考范本,具体教学过程和方法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师生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中学张命康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校本课程开发正式迈入课程研究领域。
狭义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良好实施的前提下,结合本校实际特点自主开发、编制、实施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课程。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校本课程改变了原本在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只注重成绩、忽略学生能力、一味进行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等,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人文素养。
同时,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特色、使教师的专业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均得到良好发展。
“关爱生命”是本研究提出来的全新高中生物课程概念,生物是当今社会的重大科学课题,许多最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依然了解甚少。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中,教师大多注重基础知识的疏导,比如,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能力供应、光合作用原理、遗传表达等,这些“硬”科学知识让学生知识结构得到良好地完善。
然而,笔者所认为的生物课,不仅是已知的基本科学知识灌输,更应该教育学生认识生物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他们了解生命、关爱生命、探索生命的奥秘,更重要的是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潜移默化地增强自己的科学思辨能力和实践论证能力。
本研究以“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为例,对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和效果评估进行探讨。
一、“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实践探索本研究开发探索了“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三大模块:关爱生命,指导健康生活;拓展视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探究实践能力。
1.关爱生命,指导健康生活。
(1)自身健康、心理健康及人身安全课程。
生物学首先是关于生命的学科,现代社会中人对于生命最切实的体验就是健康的生活。
“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从学生最关心、最容易接受的话题入手展开了中学的自身健康、心理健康及人身安全课程。
本研究选取了以下内容作为课程重点:人类常见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急救措施,突发情况下自我保护措施,安全避险及紧急救助应急处理方法。
2024年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范例一、工作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生物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生物人才,特制定2024年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确保生物教学质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深化课程改革,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中生物课程体系。
5.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竞赛成绩,为高校输送优秀生物人才。
三、工作措施1.加强课程建设(1)完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体系、能力培养和情感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2)整合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教学内容。
(3)关注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生物科技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2.改进教学方法(1)倡导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直观性和互动性。
(3)实施分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提高教师素质(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2)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
(3)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4.强化评价体系(1)完善学生生物学科竞赛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5.加强实验室建设(1)完善生物实验室设施,提高实验教学条件。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工作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计划的有效实施。
2.落实政策支持,为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生物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