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处:《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时代背景: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国家开始鼓励 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共青团中央先后在北京、天津、 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组织了青年自愿垦荒队,到1957年底,城市上山下乡青 年已近8万人。60年代中期,中国再度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 命”开始后,中国各地的学校和工厂陷入瘫痪,到1968年,全国积压的待分 配就业的初、高中学生已达一千多万。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 间,中国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达1623万人,由于大多数知青都只 有初、高中文化,“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丧失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给中 国带来人才短缺的局面。从1977年开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参加 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中国的高校由此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大龄学生群体。 1979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 运动逐步结束。《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课文分析
• 1段:人喜欢安排动物的命运。 • 2段:人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 3段:“特立独行”的猪的与众不同。 • 4段:“猪兄”的“智斗”。 • 5段:我一直怀念这只猪的原因。
• 形象: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
• 性格:崇尚自由
饥则食, 渴则饮, 玩时休闲, 散则闲逛, 发 情时谈情说爱, 追逐异性时挑选漂亮的母猪; 对友好者亲近, 对敌视者戒备,到处游逛。
选择特立独行,就要选择一种避免被凡俗世人淹没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有时,必须舍弃主流和制度化,而划向边缘和底层,作为这样的人,是极 少,但并非没有。
这篇文章,从托物言志的惯例看,猪兄的身上映现了作者王小波的人格和精 神光辉。猪兄没有死,逃逸了,它不会吹自由的号角,但它身体力行。作者 没有安排它死,而是活着,并且是光辉地活着,是永不征服地活着。这个明 亮的结局,是作者的文化理想,也是我们后学者比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