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片素材的加工》教学案例 (1)

《图片素材的加工》教学案例 (1)

《图片素材的加工》教学案例 (1)
《图片素材的加工》教学案例 (1)

《图片素材的加工》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新课程实施步入了一个全面的阶段,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逐步有效的贯彻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渐进”、“灵活”为原则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充分调动、保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描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媒体的采集与制作 3.3.4 ——图片素材的加工》,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为对所获取的图片素材进行各种设置、修改与加工,掌握图片素材再加工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所使用的主要工具为Photoshop,安排为4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新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以前采集的图片素材进行合成、再创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了解图片素材再加工的一般步骤、常用软件以及技巧、方法。由于学生对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不熟悉,在上课过程中还要逐步完成Photoshop的基本操作教学。考虑到是第一课时,所以教学着重点在于图片素材加工的一般过程和利用Photoshop中基本工具完成合成。

二、学情分析

针对我校学生,总体来说,操作能力方面的差异很大,需要特别注意部分学生操作是否存在困难。大部分学生图像的处理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以前学习过诸如“画图”类的图像处理软件,熟悉工具箱中工具的使用,可利用软件的相关性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新软件的快速适应和理解。

三、设计思想

图片素材的加工和处理是多媒体作品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图片素材收集完成后紧接着要完成的事。本堂课以“千手观音”游戏为背景构建情境,重现图片素材的采集过程,并以图片素材的合成活动为主体,引导学生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实际任务,体验图像素材加工的方法和独特魅力。将图像素材加工的一般步骤作为课堂任务的主线,教师适当的引导与分析,学生探索完成合成的步骤和方法,从而初步掌握简单图像处理的具体方法。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再现图片素材获取、加工的整个过程,以图片素材处理的一般过程为主线,图片素材的简单合成为主体任务,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画图”软件知识迁移,探究性学习,激励学生对遇到的实际问题勇于探索和尝试,适当时候加以讲解与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第一个图片合成作品。并使学生在图片合成的过程中,对图片素材处理的一般过程有感性的认识,对图片素材加工的相关软件具体使用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体验。

五、教学流程

师: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聋哑艺术家表演的舞蹈震惊全场乃至全国,大家知道这个节目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师:对,这个节目就是千手观音,我们来欣赏一下图片。(图片欣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千手观音的游戏,老师还将给大家拍照留影呢!

(活动:千手观音游戏,教师拍照。照片导入计算机,师生共同欣赏。)

师:请大家比较老师拍的照片和真正的千手观音照片,哪个更漂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那我们就可以想办法把照片进行合成,使它更好看,比如背景替换。

师:设想一下,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实现上面的效果?

学生回答。

师:其实这也是图像素材处理的一般过程。

师:要真正完成图像的处理,我们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工具,大家知道哪些图像处理工具啊?

学生回答。

师:常见图像处理软件介绍,引出Photoshop。下面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Photoshop这个软件。

(活动:启动Photoshop,界面熟悉,简单的介绍窗口、状态栏、工具箱以及面板,启发学生与已学习的画图软件对比学习)。

师:接下来我们就参照图像素材加工的一般步骤开始千手观音的合成之旅。

(活动:师生共同操作,打开选择好的要合成的多个图像文件。)

师:Photoshop中的选取工具有好几个,他们有各自的功能和使用环境。讲解演示套索、魔棒等选取工具。并提供自主学习资源。

师:大家试试选择合适的选取工具把自己图像中需要的内容抠取出来。

(活动:图像的抠取,并尝试把抠取图像合成到背景图中。)

师:我们来看看某个同学的半成品。

(活动:学生作品展示,请学生介绍图片复制的方法或技巧。同时分析图片复制过去后引发的大小不合适问题。)

师:对,我们可以利用复制/粘贴组合或者移动工具实现多个图像的合成。而合成引发的图片大小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活动:学生尝试修改复制过来内容大小,探索研究。)

学生介绍或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使用“自由变换”工具。

(活动:学生研究学习“自由变换”工具,并完成图片大小的调整以及最后的修饰。)

(活动:已完成合成作品的同学,尝试研究“提高探究”中的问题。)

师:一个作品完成后,我们要记得保存。Photoshop源文件的扩展名为PSD,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文件格式转换功能。

(活动:学生将合成头像存为JPG格式,利用作业系统上交。完成后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并互评打分。)

(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作品,评析高得分和有创意作品。)

【反思与心得】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情,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它是为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有效应用而设计的,强调以学、用、互动的方式,把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到课程中,

课堂上给学生探索新知的机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都能从中体验出实践、探究、成功的喜悦。本课是图像素材加工的第一课时,通过课程的学习教师应当避免使学生进入Photoshop的软件介绍的误区。

一、创设情境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性

这堂课的教学让我们感受到:同样的教材却可以产生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立足教材以抓住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采用“有花样”的教学手段,设定“有意思”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觉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后续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良好的课堂引入是能否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精彩的课堂引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学习,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教师预先设定的探究状态,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以及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能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调动出来,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这堂课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与老师之间比较陌生,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拘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成了首要“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设计了贴近学生、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前活动”,学生在游戏活动参与中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也被活动情境所深深吸引,从而主动的对情境提供的活动、信息进行互动。巧妙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并没有在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知识、技能的学习,活动给了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游戏中从最初的拘束到后来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因为这样的情境满足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情感需求。

二、设计任务阶梯性,保持学生积极性

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自觉自主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要避免学生的这种热情和积极性迅速“降温”,避免“开头热闹”、“中间平淡”、“草草结尾”的情况出现。因此教师在处理这堂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自己活动中的照片为任务素材,以任务递进的方式通过对比、展示不断的给学生以“刺激”。

图片素材的加工从简单的合成到较为复杂的合成,学生通过一次次任务的实践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越来越“好”,这样的成果体验有利于学生持续投入学习积极性。在很多时候,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往往会出现脱离具体实际的抽象任务而不重视使用情境化的任务,教师在进行任务的设计时,可以设置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下的情境任务,充分考虑课堂内容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同时也立足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任务合理、有机的融入学习情境,由浅入深、开放、灵活安排。

三、把握教学灵活性,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对本课处理时,教师舍弃了以往先进行新知识、新软件的介绍的上课模式,避免进入软件教学的误区,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图像素材处理的过程、理念以及“超越具体软件”的思想。对于同类作图软件基本都包含了类似的指令,只需将已具备的知识迁移至此便可。利用学生已掌握学生“画图”工具的技能,灵活引导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迁移的教学,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回忆应用于新知识的探索实践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既给了学生自主思维的机会又给了学生自己实践的机会,从而保证了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于课堂上创设符合学生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的情境,以活动任务为“导火线”引入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图片处理工具完成图

片素材合成。为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自我活动后获取的图片形式来再现知识比单纯讲解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依此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加深对图像素材加工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四、突显课堂主体性,激发学生创造性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和条件,学生只有在主导意识的驱动下,通过自身的情感、态度等因素的作用和行为参与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动创造性。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准确定位,保证、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创造性。

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在任务衔接时恰当的予以引导,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或是同学的照片合成处理操作。照片来源于创作者感兴趣的方向,学生就会自主思考如何将图片处理的更加的有意思、好玩、漂亮甚至是“搞笑”。有了明确的创作目标,对于知识和技能的选用学生自然会下功夫去考虑,通过这样一番“精心”的创作既愉悦了学生自己又深刻领会了知识、技能的使用效果,好的“作品”自然会在这样符合学生内在情感需求的学习情境中产生。整个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教学中自主参与、自主思维、自主创造、自主完成。

五、持续课堂互动性,体现评价教育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图像素材处理的一般步骤,合成操作中的常见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让学生通过展示、交流、讨论理解“条条大道通罗马”,工具、技能的选择并不具有唯一性,关键在于是否满足、适合当前创作的需要。本课中教师为大家呈现出良好的课堂互动,充分释放了学生个性和激发学生潜能。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基于大家有共同的创作目标,吸引着学生通过积极动手、动脑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从根本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生作品互动评价中,某位同学使用了“移花接木”将图片中同学的头部做了替换,这个作品引起了绝大多数同学的兴趣。对这个作品评价时教师毫不犹豫的给了零分,这个结果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惊讶和不解。教师这样的评价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极大“不协调”,教师对评价给出了解释:图片素材加工道德层面高于技术层面。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态度和观念,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认为一堂课带给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用正确、符合道德标准的思维正确的看待问题也是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锥的体积》优质教案【新版】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5的认识 第1课时》教案

1 1~5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认、读、写及顺序 教材第14页至第16页的内容及练习三的第1、第2、第4、第5题。 教学目标 1.会数数量在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3.利用“农家小院”图,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难点:1~5的书写。 教具学具 1. “农家小院”的电脑课件或挂图,1~5各数写法的课件,计数器。 2.学生准备15根等长的小棒,1~5的数字卡片各一张,计数器每人一个,点子图及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了解数数情况。 你会数数吗?请你数一数。(同桌互数,从1~10) 2.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 ●●●●●●●●●●●●●●● 二探究新知 1.创设动画情境。 老师将“农家小院”图制成电脑课件、投影或挂图:农家小院里,一位老奶奶站在房门前,旁边一只可爱的小狗跟着老奶奶;房顶上有几只小鸟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你们数一数有几只小鸟;再数一数老奶奶身旁有几个大南瓜;小院中的向日葵迎着太阳展开笑脸,几只蝴蝶飞来飞去;还有几只鸭子和小鸡。 2.数数。 请你仔细观察这幅画,画中有哪些人和物,分别有多少?

然后把观察到的在小组里交流。 最后集体交流。 老师引导按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量少的,再数数量多的。 3.认、读数字1~5。 在集体交流时,当学生说“1位老奶奶、1只小狗”时,就将1位老奶奶、1只小狗图移到主题图下面(如教材所示)。说明:像这样,1位老奶奶、1只小狗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在小狗图下面贴上数字“1”,同时让学生找出数字“1”的卡片,摆放在桌子上。 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可能有许多答案,如有一座房子等。 2、3、4、5的教学过程可仿照1的教学。 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以后,移动5张数字卡片,学生看着这5个数字认一认,并说说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什么。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集体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1像小棒单个摆,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挂东西。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1~5各数的记忆,并通过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习1~5各数的基数含义。 (1)老师指着“1”问:这个数是几?它表示什么?请你拿出小棒来表示这个数的多少。学生拿出1根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可让一名学生到前边演示。 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3、4、5的下面,可以摆出你最喜欢的图形,摆摆看。 学生动手摆,老师巡视。 集体交流,展示自己摆的图形,并说说用了几根小棒。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5.学习数序。 (1)逐次感知1~5的数序。 老师在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问:“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学生回答后板书:“1”。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先拨上1颗珠子,然后老师让学生再拨上1颗,看看是几颗。“1添上1是几?”学生拨完后回答,老师动态展示“1颗添上1颗是2颗,即1添上1是2”的过程,并板书“2”。 在2的基础上,依次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1颗、再拨1颗,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清楚展示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的过程。 (2)整体感知1~5的数序。 让学生将“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然后老师提问:“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3在谁的前面又在谁的后面?” 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然后老师再提问。 6.学习1~5各数的写法。 (1)学习1、2的写法。 先展示1、2的书写笔顺(2遍)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让学生仔细观察。

最新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 随课文识字的特点是让课文的生字的出现和讲解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学生对生字生词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也容易记忆。 课文《乌鸦喝水》里有“喝、渴、找、怎、旁、许、办、法、高、升”等生字。我一边讲故事,一边随着故事情节出现生字。课题里的“乌”和“喝”两个生字在出示课题时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会把乌鸦认作喜鹊,为些我特意准备了一只乌鸦标本,让学生看清乌鸦的毛全身是黑的,连眼睛也看不出,所以“乌”字与“鸟”不同,“乌”字上半部里面没有一点。乌鸦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所以“喝”字是口字旁。学生懂得“渴”和“喝”的字形区别,就能牢固地记住,不易混淆。“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我们找东西,都要用手,所以“找”字是提手旁。“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小口高颈的瓶子,里面放了大半瓶水,又怕学生看不清水在瓶子里的高度,便在水里掺了红墨水(或蓝墨水)。这里我拿着乌鸦标本作演示,表示乌鸦喝不着小口高颈瓶子里的水。因为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出示“怎么”这个生词并进行教学。这时乌鸦开动了脑筋,它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小石子是我课前捡来作教具的),它想出办法来了。“旁边”和“办法”这两个生词,意思都容易理解,不需要多加解释,只要对字形稍加指点就可以了。对“办”字我还作了这样的强调:“想办法,要动脑筋,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会出汗,所以‘边’字旁边的两点千万不能丢。”讲到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就这样,教师边讲边问,学生边听故事边答问题,边认识生字,兴趣盎然,一点儿也不感到枯燥,更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教学案例: 《司马光》教学案例 雁鸣湖学校李冬梅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的体积》第一课时。 【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从事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通过学生猜想、观察、操作、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使学生能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会产生探究问题的需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和归纳公式,体验过程,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本着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理念,本课以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为主线,以引导猜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为基点,通过实际应用训练使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 在教学策略上,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猜想释疑、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中,自觉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解决问题的乐趣,逐步提高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编写可以看出,教材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联想、猜测、操作实验、推理等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就本节课的设计而言,本课“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首先悬疑激趣,再通过多媒体认识、理解圆锥体的特征。然后进行分组操作,为了实验的准确性,通过用空心圆锥向空心圆柱的容器里倒沙的实验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7课时《圆锥的体积》教案

第七课时圆锥的体积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例2是以探索圆锥的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为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例3则是在例2的基础上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核心能力 在探索圆锥的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发展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探求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系,发展推理能力。 (四)学习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五)学习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复习任务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请你整理出来。 (2)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请整理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物体的体积公式以及圆锥体积的推导,深化转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圆锥体积的推导埋下伏笔。】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出示沙堆) 师:你们有办法知道这个沙堆的体积吗?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各种办法。 预设:把它放进圆柱形的容器里,测量出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知道等等师:能不能像其它立体图形一样,探究出一个公式来求圆锥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出求圆锥体积公式的必要性。】 2.问题探究 (1)观察猜想 师:你们觉得,圆锥的体积和我们认识的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可能有关?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圆柱,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 师: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体积会有什么关系?(出示圆柱、圆锥的教具)学生猜想。 (2)操作验证 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亲自验证。 实验用具:教师准备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各种圆柱、圆锥模具,一些水。 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先上台选用实验用具,然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字1-5的认识教案

1-5的认识教案 藁城市岗上小学卢晓敏 教案背景: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过数的认识,只是对数的写法还不太熟练,所以教学过程会很轻松的完成,学生也会有很浓的学习兴趣,有较高的积极性。 教学课题:1-5的认识 教材分析:先通过图片认识1-5的个数,让学生数一数,因为有幼儿园的基础,学起来较为简单,再能过计数器认识1-5,出示数字卡片认1-5的形状,练习写工整,培养学生认真 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利用图片,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方法:利用精美图片和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计数器和小棒直观展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利用课件展示精美图片。 2.数画面中的人和物。 让学生观察以上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或多少只)。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数画面上人和物的数量时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用1~5各数表示画面中的人和物。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人和物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 说出图中的人或物。2、3、4、5的教学过程和1的教学过程相同。 4.1~5各数的形状的认识。 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以后,课件展示5张数字卡片,学生对着自己摆的1~5这5张数字卡片,念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飘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钩子来卖菜” 5.根据1~5各数的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教师:“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学生操作,可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3、4、5的下面,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摆看。” (2)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可用1~5各数表示。 6.做“做一做”。 课件展示:小花、苹果、圆形纸片,学生数一数 7、逐次感知1~5的数序。 在计数器上拨上一颗珠,问:“教师拨了几颗珠,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在计数器上方标上“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计数器练习 8、教学数的写法 ①课件展示1-5的书写笔顺(2遍)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让学生用眼观察;②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1-5。提醒学生坐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教师巡视时,发现写得好的拿上台在全班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

一年级上语文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j、q、x》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一、复习导入 1、猜字游戏,复习学过的拼音 圆圆脸蛋梳小辫(a);小伞把儿(t);9字反写(p);6字反写(d);一根小棒(l)。 2、开火车游戏,复习学过的拼音及音节。 二、学习“j、q、x” 1、学习“j” 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一只大公鸡)“j”就是“j”的发音,发音时轻一些,短一些。编儿歌:“一只公鸡jjj”学生练习发音,老师指导。 2、学习“q、x” 方法同“j”编儿歌“一个气球qqq,一把叉子xxx” 3、记字形 你们怎样记住三个淘气鬼的样子的?(学生自编儿歌记忆:一只小鸡jjj,一把小叉xxx,象个9字qqq,“b”翻跟斗qqq,“p”一转身qqq)在书上描一描字形。 三、练习j、q、x与韵母相拼。 1、出示“鸡、七、西”三个字。学生认读。 2、让“鸡、七、西”三个字与音节“qī、xī、jī”找朋友。 3、练习拼读j-ī→jī(鸡)公鸡的鸡;q-ī→qī(七)七个的七;x-ī→xī(西)西瓜的西。 4、游戏形式练习以下音节的拼读:jiāxià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拼读游戏,小朋友认真听音节时,记住手中的字母,找准自己的伙伴。j-i-ā→jiā,j、i、ā在哪里? 生:·j在这·j在这·ā在这。·我们组成j-i-ā→jiā 四、探究j、q、x与ü相拼的规律 1、出示:q-ǜ→qù拼读音节时,发现了什么?(ü与q相拼,两点去掉了。)2、师:小ü脱了帽子大家还认得它吗?(认得。)我们来编个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着j、q、x,就脱帽。我们愿意像小ü一样见到老师脱帽问好吗?(愿意)我们都来做个有礼貌的小ü吧! 3、出示小组学习内容:①看看图,拼一拼旁边的音节。②说一说音节的声母和韵母。③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生汇报自学讨论结果:j、q、x后面的韵母虽然写的是“u”但是是发“ü”的音,g、k、h后面的韵母是u。 五、布置作业。(略) “j、q、x”教学反思:〖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这节课学习声母j、q、x,j、q、x与ü相拼的规律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获取知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发音认形,二拼读,三探究与ü相拼的规律。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新课程也十分注重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音认形环节先看图,练习发音,师由熟悉的字音“鸡”带出声母“j”的发音,形象生动帖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再半扶半放学习“q、x”。小组合作观察图画,编儿歌,认形,交流,汇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的欲望,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生自读自悟,将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位置。

圆锥的体积教学实录

圆锥的体积教学实录 多媒体演示1: (一个长方形,上面的一边渐渐变短,直到变成三角形) 师: 刚才你看到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动画? 生: 我看到了一个长方形逐渐变成了三角形. 师: 你看到的三角形和原来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生1: 它们是等底等高的关系. 生2: 它们面积的关系是倍数关系,正好两倍. 生3: 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生4, 等底等高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 师: 很好,你们真会动脑筋,我们来在看一个动画. 多媒体演示2: (圆柱体的上底面越来越小,直到缩成一点变成一个圆锥) 师: 这回你看到了什么?你猜想一下其中有什么知识和规律在里面? 生1: 我看到一个圆柱体的上底面越来越小,直到缩成一点. 生2: 圆柱体变成了圆锥体.

生3: 我想圆锥体积和圆柱的体积一定有某种关系. 生4: 圆柱体的体积是锥体的体积的两倍,就和等底等高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一样. 生5: 它们是等底等高的关系. 生6: 圆柱体的体积不是锥体的体积的两倍,而是三倍. 生7: 圆柱体的体积和锥体的体积既不是两倍关系,也不是三倍关系.而是其它的关系. 师: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那么刚才同学们的想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呢?同学们讨论一下.注意:把肯定正确的想法和有争论的想法分开讨论. (生汇报: 正确的有: “我想圆锥体积和圆柱的体积一定有某种关系.”“它们是等底等高的关系.”有争论的有: “圆柱体的体积是锥体的体积的两倍,”“圆柱体的体积不是锥体的体积的两倍,而是三倍.”) 师: 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把正确的观点找了出来,大家能不能再开动脑筋想一想,对于两种不同的认识,你有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来进行验证呢? (学生进行讨论)

圆锥的体积评课

《圆锥的体积》评课 今天,我们校内教研课中,听了郭晓青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 本课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内容。课堂上,刘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层次清晰,并凭借着教者干净利落的语言给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也为课堂增添了些许光彩。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2、并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3、在让学生结合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方法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导学案运用得当。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但总体来讲,猜想、估计有余,而验证讨论归纳做得不够。其实在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进行验证时,只要多给学生时间,特别是合作的时间,学生不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而且根据已的知识经验还完全可以自己推导出公式。在这里刘老师没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仍有牵着学生走的意向。 2、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一组是等底等高,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二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 坡头小学程爱芬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听了郭晓青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沙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相信郭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坡头小学荆文钧

(完整)小学数学一年级《1-5的认识》教案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学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2、认识2(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2)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3)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4)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1、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1、2、3、4、5 2、数的顺序 全班齐读:正、反读 教师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影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影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朗读,语文课堂亘古不变的话题。尤其在低年级阅读课上,让学生学会朗读,感悟情思,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1】《影子》 (前景:学生自由初读一两遍。老师抽读,要求两位学生把“小黑狗”一词连读,全班练习了一次。然后开始识字。) 师:学会了生字,你肯定会读课文了。自己读读课文,读出“影子”的有趣来。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个学生轻声读,每个字拖得长长的,语调很平,似乎还在认字)。 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读得不够响亮。 生2:他没有把“小黑狗”连起来读。 师:还有吗?学生没人举手。 师又问:谁比他读得更好?有两三个班中积极举手的同学要求读,老师请了其中一个。这个学生朗读声音大了一些,“小黑狗”词儿连读了。从他的朗读声中,仍然感受不到“影子”的有趣。老师看看没人再举手,就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一个小节的课文就学完了,第二小节也如此这般地读完。接下来课堂上就开始练习拓展了。 【案例2】《小小的船》(同样的环节。)

师: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去了,大家会读课文吗? 生齐声:会!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学生读得很响亮,有一个学生脸上露出了笑容。师问那个学生:你在读的时候,为什么脸上笑咪咪的? 生:我的脑中出现了一幅幅画。 师(非常高兴):我们读的时候,眼前要出现一幅幅的画,学着她的样子,大家读给同桌同学听,并且评议一下。学生读毕,有的说,我的同桌读得笑咪咪的;有的说,我的同桌很有表情;有的说,我的同桌读得很快。鲜有人感受到夜空月景的美妙。 上呈现的却是一遍又一遍平淡无奇的读书。古人读书,读到妙处,拍案称奇,不禁击节吟咏。此种读书乐趣,在孩子刚接触朗读时,就荡然无存,流为形式,看来是背离了朗读教学的初衷。新课程理念下的朗读教学如何展开?我想可以紧扣“不同层次不同要求”来展开。 一、初读,要保证充足时间,全体积极参与 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准确的语言、合理的停顿来朗读课文,是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第一层次,也是重点。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读到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仅字要念准,而且要让学生建构词的概念,就是让他们把词连读,弄清一个句子中有几个词构成。这样才能为感悟课文打下基础。这样高的要求,仅仅靠一遍初读,再加几分钟识字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讲,更是不够。案例1中,第一个学生读课文,他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还在认读,可知老师在初读阶段做得还不够。我认为,初读阶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发布者:景湲淇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版)六年级下册第33~34页。 二、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锥形小麦堆。 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考小虎: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还没有学,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感兴趣的情境,巧妙至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互动新授 1、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与那种图形的体积有关? 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教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的例1、例2,完成第50页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3—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比圆柱体积多的沙土(最好让学生也准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导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教师:那么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 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接着,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我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例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例 一年级在学习中最先接触的是拼音,拼音学习的枯燥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我遵循儿童现阶段学习规律,在拼音教学课堂上,合理地运用多种形式的趣味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拼音时,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韵母“a”教学案例: 教具准备:一家人图画、写有儿歌的小黑板、字母及音节卡片。老师在在大黑板上写好“一家人→儿歌→卡片→海边”的路线图。 [一]师:今天天气好极了,阳光明媚,拼音王国里的拼音宝宝们邀请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到海边玩,你们想去吗? 想去!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那请同学们坐上开往黄金海岸的汽车,由老师当司机,我们出发吧!(老师作驾车状,播放音乐) 师:嘟嘟嘟,到站了,让我们下车吧。哇,这里的空气真新鲜,景色真美呀! 师:(老师出示路线图)看,我们现在到达这里了(指一家人图画),想到海边还要经过三次闯关游戏,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看,我们语文书里的一家朋友也想陪我们一起去海边,那我们首先认识一下图片上的朋友吧! 生:有爸爸、妈妈。 生:有女儿) [二]师:他们一家不仅要给我们当导游,而且可爱的小姑娘还说了一首很好听的儿歌呢。(出示儿歌) 师:那我们就快快来读一读吧,读完,我们就离海边更近了! 生:好。(师生反复朗读儿歌《家》) [三]师:小朋友们,海边附近正在举行答对有奖活动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生:太好了(拼读卡片上的音节词和韵母四声卡片) [四]师:我们完成了这么多闯关大比拼,终于可以到达海边了(教师小节),这节课你过得开心吗?生:开心!(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师:让我们和拼音宝宝a说再见吧: 生:(挥手)再见! 师:小朋友们请坐好,老师就要开车了。 这是我在执教汉语拼音《a》一课中的几个片断,对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极其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拼音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爱玩是孩子的共性,也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片断(一)是导入环节,我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去海边并结实一家新朋友的情境,为整节课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拼音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片断(二)中运用小女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教 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 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 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 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 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生: 1头大象指1个手指, 2头牛指2个手指。 3匹马指3个手指, 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

(一年级语文教案)《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的谜底是什么来?现在老师给你们说一个“千条线──”好再听这一个“有

时象个圆盘──”“天上栽花六个瓣,──”好,难不住你们?我再说一个“远看山有色──”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你们猜的对,出示课题《画》;老师边板书课题《画》能背过这首古诗的请举手,呀,这么多能背过的?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是怎样为什么猜是画?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讨论是根据什么?好)。 评析: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但最后一个谜语出乎我得意了之外,有个学生竟然说出火球不能拍,可见这个学生非常聪明,非常有想象力。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⑴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应用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水和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课件出示)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出示一个圆锥形的谷堆,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正好3次可以倒满。 圆柱里装满沙子,倒入与他等底等高的圆锥,三次正好倒完。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幼儿园大班数学《1到5的认识》教案模板范文

幼儿园大班数学《1到5的认识》教案模板范文.docx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野生动物园"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通过教师参与,渗透分类观察的方法。]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通过小组交流、认读数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 反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完整word版)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字号:大中小 9、漱口 案例分析 (教学进入到重要的识字环节,媒体出示全篇课文内容,三个红色的生字在闪烁。) 师:小朋友,你认识了哪个生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呢? 生:我认识了“拿”。我们拿东西要用手,我发现“拿”的下面就是一个“手”字。 师:噢,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老师,我来补充。两手一合,拿拿拿。 师:你给“拿”编了个字谜可真棒! 生齐念拿字字谜,还给“拿”找了不少好朋友。 生:我知道喝水喝茶都要用嘴,所以“喝”的部首是“口字旁”。我还知道不少口字旁的字:吃、吐、喷、咬。 其他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踊跃发言,积累了不少“口字旁”的字。老师在小小积累榜上板书了这些字。 …… 生:我认识了“兴”(其实是“头”字)。 这时,底下发出一阵唏嘘,不少小手高高举起,发言的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 一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说:“他说错了,这个字念‘头’,不是高兴的‘兴’。”生:“头”和“兴”看起来很像,但不一样。我要提醒大家:“头”的一撇比较长,超过了横,而“兴”的横上有一撇,横下还有一撇,两撇是分开的。师:小朋友眼睛真亮,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仔细看看。(让学生观察老师板书:头──兴) 师生一起书空两个形近字。 ……经过这个小插曲,教学进入下一环节。 二期课改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念,要让孩子自主学习并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来

说,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所获取的快乐远远超过了经老师传授懂得知识而获得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这一点。比如:学习“拿”字,让学生做做动作并联系字形理解。学生还编出了挺不错的字谜,并通过组词或说一句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辨别其形、音、义。学习“喝”字时,让学生积累“口字旁”的字,以新带旧,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当学生将“头”字错认成“兴”字时,不急于纠错,而是放手让孩子通过自己对细微的地方的观察和比较,寻找两个形近字的不同之处。最后再师生一起书空,这样所花的时间不多,但学生却在头脑里留下清晰的印象,可以减少形近字词之间的混淆和遗忘,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仔细倾听和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允许学生犯错,更要大胆让孩子自己去纠错、改错。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整个教学过程能紧扣目标,教学环节彼此衔接,顺理成章。教学中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师生互动自然有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有两点:(1)采用游戏为主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为了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我在识字教学和音节拼读的环节中主要采用游戏法的方法,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拼读的热情,让他们学得愉快而轻松。而且使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说话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说话的规范、态度、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做到说完整的话,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对在说话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提醒并指导改正,宽容他们的不足,多多鼓励他们,因此,学生在多次训练后就能注意自己语言的完整与明确。 通过教学,有收获,也有困惑。困惑的原因在于:在拓展训练时,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家庭环境文化的差异,他们的说话能力、知识面相差甚远,如何带动这一部分学生,让他们的知识面也能更开阔些,从而避免高年级两级分化的严重现象,这是我急于想与大家一起必探索,一起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