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科斯定理的几种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目录什么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由得主(Ronald H. Coase)命名。
他于1937年和1960年分别发表了《厂商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两篇论文,这两篇文章中的论点后来被人们命名为著名的“科斯定理是研究的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关于的论断。
科斯定理的基本含义是在1960年《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表达的,而“科斯定理”这个术语是(George Stigler)1966年首次使用的。
科斯定理较为通俗的解释是:“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
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将受一种市场里的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也有人认为科斯定理是由两个定理组成的。
即为史提格勒的表述:如果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会自动使达到。
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可以表述为: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的选择将会对产生影响。
科斯定理的构成科斯定理由三组定理构成。
的内容是:如果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会自动达到。
如果科斯第一定理成立,那么它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就是:在大千世界中,任何经济活动的效益总是最好的,任何工作的效率都是最高的,任何原始形成的安排总是最有效的,因为任何交易的费用都是零,人们自然会在内在利益的驱动下,自动实现的最优配置,因而,没有必要存在,更谈不上产权制度的优劣。
然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经济社会一切领域和一切活动中,交易费用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因而,是建立在绝对虚构的世界中,但它的出现为科斯第二定理作了一个重要的铺垫。
通常被称为科斯定理的反定理,其基本含义是: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也就是说,交易是有成本的,在不同的下,交易的成本可能是不同的,因而,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也不同,所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产权制度的选择是必要的。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双月刊)2007年第1期收稿日期:2006-12-25作者简介:谢作诗(1964-),男,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穆怀中(1957-),男,汉族,内蒙赤峰人,辽宁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斯定理、合成谬误与囚犯难题谢作诗,穆怀中(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沈阳110034;辽宁大学校长办公室,辽宁大连110036)摘要:科斯的工作决不仅仅是对于社会成本问题的一个解答,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透视经济现象的新方法、新视角。
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用一般均衡的观点看世界;其二,重视约束条件。
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在理想的没有“摩擦”的经济环境中,不可能有“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也不会有“对社会整体来说是对的,但对个人来说却不对”的事情。
这是科斯定理的另一种表述了。
“合成谬误”的传统分析不仅与科斯的新的方法、新的视角相背离,也与科斯定理的基本内涵相矛盾。
而“囚犯难题”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冲突的传统分析同样也与科斯的新的方法、新的视角相背离,并与科斯定理的基本内涵相矛盾。
关键词:科斯定理;合成谬误;囚犯难题中图分类号:F0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07)01-0006-05理论经济学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ournalof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TradeJan.2007Vol.28No.1一、引言科斯定理是人们对科斯1960年《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的一种概括,流行有三种版本。
其一,清楚的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条件。
这是科斯定理的奈特版本。
其二,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权利界定又是清晰的,那么由交易各方一致同意而从事的创造价值的活动将不取决于权利的初始配置。
这是科斯定理的斯蒂格勒版本①。
其三,如果交易费用为正,那么权利的初始配置就是至关重要的。
这被叫做科斯反定理。
无疑,科斯定理的每个版本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社会成本问题的本质。
经济学讲义-科斯定理(之一)从这一讲起,就从传统经济学领域进入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
传统的经济学着重于关注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缺少了制度安排这重要的一环,这是因为忽略交易费用的存在——《交易费用》一讲已解释了广义的交易费用就是制度费用。
其实即使在前面的讲义中,交易费用已频频亮相,所以要把新制度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完全地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只是传统经济学一般将从这一讲开始的内容归入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而已。
但另一方面,“现代”的经济学教科书往往都会在所谓的微观部分也涉及一些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却是把它划入“福利经济学”之内。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一讲的最后已经批判过福利经济学的问题所在,在后面的具体分析中还会再次提到。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的名称来自于它关注制度安排,而所谓制度,说得更具体就是合约,因此所谓制度安排就是合约选择。
这样,广义地看,“合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是同一回事。
同样广义地看交易费用就是制度费用,所以交易费用经济学也与新制度经济学是同一回事。
还有一个“产权经济学”的范畴,则是专注于产权界定与保护。
产权有足够清晰的界定,并得到足够有效保护时,就可以使用价格准则来决定竞争的胜负,可以消除租值消散所带来的交易费用增加。
当然,要界定与保护产权,也要付出交易费用的代价。
这样来看,“产权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或合约经济学或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一个子集。
科斯定理的第一个版本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是交易费用的概念,而在交易费用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其实有三个版本,教科书通常教授的是第三个版本。
下面逐一介绍。
第一个版本,是科斯在《联邦传播委员会》(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的文章中提出的: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必要前提。
(The delineation of right is an essential prelude to market transactions.)中国的经济学界在引入新制度经济学时曾有过一场争论:是先有产权界定、再有市场交易,还是先有市场交易、再有产权界定。
科斯定律的三个版本“科斯定理”最早是由 G. Stigler 在1966年提出的。
科斯本人始终拒绝清楚地表述这个定理。
科斯定理的最早形式出现在他1959年写的《联邦通讯委员会》,它可以表述为:市场交换的前提是产权的界定。
科斯说这个思想由来已久,在亚当·斯密那里就能找到。
但是,科斯的贡献在于,只有他才清楚地指明了可操作的交易所必须满足的约束条件。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设想的理想社会中,任何交易都是在无阻碍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构造起来的经济学体系,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为了将这些差别合理化,为了保护理论免于被现实推翻,经济学家不得不引入了“长期”和“短期”、“均衡”和“不均衡”这些概念。
只有到了科斯,才有力地指出,足够清晰界定的产权和足够低廉的交易成本,是市场达成交易的前提条件。
他的洞察力,促使一代经济学家放弃了“黑板上的经济学”,投身到真实的经济生活中,对在千变万化的约束条件下达成的交易作研究。
科斯定理的第二种表述方式出现在他后续的一篇论文《社会成本问题》里。
它可以表述为:假如产权被清楚地界定以及交易费用为零的话,不管谁拥有资源,那么资源的利用方式都是不变的。
交易费用为零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如果真是可以想象的话,那应该是一个一刹成永恒的社会。
那里不存在新的情况、新的需要、新的知识。
企图以不存在交易费用为零的社会这个理由来否定科斯定理,是捉错用神的。
科斯当然知道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科斯真正关心的是降低交易费用可以纠正资源的错误配置,使总产出逼近最优的极限。
高鸿业在《私有制、科斯定理和产权明晰化》中列举科斯定理错误的第一点理由,就是说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
我认为这不成为理由,否则我们同样可以因为不存在不受外力的物体而指责惯性定律是错误的。
高鸿业列举的科斯定理错误的第二点理由是,“即使交易费用为零,也还存在‘策略性行为’的情况(即有人出于自私而搭顺风车的行为)……”。
我认为这再一次反映出高鸿业对“交易费用”概念的误解。
科斯定理文献总结MIT-Plato 团队[1] 科斯定理1-2-3美约瑟夫·费尔德李政军译内容提要:可以把科斯定理划分为三个层次,或称三个定理。
科斯第一定理的实质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权利的初始界定不重要;第二定理认为,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的初始界定有利于提高效率;科斯第三定理的结论是,通过政府来较为准确地界定初始权利,将优于私人之间通过交易来纠正权利的初始配置。
主要内容:与科斯原文一样,本文考察每个案例时落脚点都在一种简单的比较上:哪种权利的初始界定将提供最大的社会福利或最小的社会福利损失?在此,没有必要区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因为,涉及的所有成本都是私人成本。
政府在这里发挥的作用就是它在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即分配和界定产权。
权利一旦得到界定,外部性问题就可以通过大家熟悉的类似于商业活动中采取的交易来得到解决。
就像直接参加交易的各方看到的情况那样,交易活动只取决于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权利的初始界定重要吗?如果交易成本等于零,回答是否定的。
权利的任意配置可以无成本地得到相关主体的纠正。
这就是科斯第一定理的实质。
如果交易成本为正,正如它的典型情况一样,那么,回答是肯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科斯看到了通过产权的初始界定来提高效率的可能性,也看到了相关经济主体通过产权交易来提高社会福利的限制条件。
这是科斯第二定理的实质。
科斯还认为,初始产权的明晰界定和分配可以节约、甚至消除纠正性交易的需要。
他认为,通过政府来较为准确地界定初始权利,将优于私人之间通过交易来纠正权利的初始配置。
这是科斯第三定理的实质。
交易成本是科斯理论的核心。
这种看法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毕竟是科斯把交易成本嵌入了他的企业理论并使其处于中心地位。
在谈到这一点时,科斯.*#++/ -明确地指出了其中的联系:“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我指出当不存在交易成本时,企业的存在就失去了经济基础。
在《社会成本》一文中,我表明当不存在交易成本时,法律为何物(即可交易权利的初始界定如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科斯定理科斯定理第一定律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科斯本人从未将定理写成文字,而其他人如果试图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则无法避免表达偏差。
关于科斯定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定理内容(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三)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则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达到帕累托最优)。
科斯定理关于科斯定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定理所要求的前提往往是不存在的,财产权的明确是很困难的,交易成本也不可能为零,有时甚至是比较大的。
因此,依靠市场机制矫正外部性(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者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是有一定困难的。
但是,科斯定理毕竟提供了一种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美国和一些国家先后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权或排放指标的交易;关于科斯定理,此定律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适用在狭小的范围,在我们生活中的诸多社会现象都可以用科斯定律来解释,他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添了光,使我们对社会的解释更加深刻。
定理精华科斯定理的精华在于发现了交易费用及其与产权安排的关系,提出了交易费用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关于产权安排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浅谈科斯定理一、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现代产权理论的核心。
罗纳德·科斯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但“科斯定理”这一概念并非由科斯本人提出,1966年,斯蒂格勒在教科书《价格理论》中加入了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的内容并第一次使用了“科斯定理”这个名称,科斯定理有三种不同的版本。
根据张五常的总结,第一种是标准意义上的科斯定理,是科斯于1959年在“关于联邦通讯委员会”的论文中提出的,表述为:产权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必要前提。
第二种版本也称为无相关性定理。
是从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中引申出来的。
它表述为:如果产权被明晰地界定,且所有的交易成本为零,那么资源的利用效率与谁拥有产权无关。
这是最流行的有关科斯定理的一种说法。
第三种版本表述为:如果权利能被清晰地界定且交易成本为零,那么,帕累托条件将能够实现。
大多数的研究者都以第二种版本为科斯定理的原型。
它包括两个核心概念,一为交易成本,另一个是产权。
二、产权经济理论对科斯定理的深化科斯之后,在阿尔钦、德姆塞茨、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等一大批杰出的产权经济学家的推动下,产权经济理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将他们的进展视为对科斯定理的深化。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的最后一节“方法的改变”中提倡将生产要素视为权利。
他认为人们拥有生产要素实际上是拥有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力,但这种权力不是无限的,对个人权力无限制的制度实际上就是无权力的制度。
科斯在这里的分析实际上已开创了产权经济学的先河。
产权的涵义是什么?德姆塞茨指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
”…… “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和受损的权利。
……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
”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在对产权文献所作的一篇综述中认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经济学讲义-科斯定理(之二)科斯定理的第二个版本第二个版本的科斯定理,也是科斯在《联邦传播委员会》一文中提出的,其内容是:有了明确的权利界定,在市场交易下资产的使用会带来最高的资产价值。
然而,这个定理其实是个套套逻辑。
那是因为在“自私”的假设之下,人的一切行为在目前的局限条件下必定已经达到最优。
这“一切行为”当然也一般化地包括“在市场交易下资产的使用”这一种行为。
所以在“有了明确的权利界定”这局限条件下,资产的使用当然一定是带来最高的资产价值的,否则就没有达到最优,违反了自私的假设。
所以这定理是个套套逻辑,在“自私”这基本假设之下,在经济学的领域里不可能是错的。
但另一方面,既然“自私”的假设限定了一切行为在目前的局限条件下已达到最优,那么即使权利没有得到明确界定,不通过市场交易来使用资产,还是带来最高的资产价值——哪怕这时的资产因为没有权利界定而发生租值消散,其价值下降为零(!),它依然是最高的!跟负值相比,零就是最高的嘛。
这是因为“权利没有得到明确界定”无非是另一种局限条件而已。
当然,科斯想说的意思可能是,在“权利没有明确界定”这种局限条件下的资产价值,会低于上述那种“权利有明确界定”的局限条件下的情况,但问题是权利界定本身是需要支付交易费用的,如果因此而导致的交易费用增加高于不明确界定权利导致的资产价值下降(即租值消散),把交易费用也考虑进来之后的资产净值,未必能高于权利没有明确界定时的情况。
说到这里,就要顺便介绍一个“福利经济学”中很热衷的概念“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因为“福利经济学”都以是否达到这个状态来定义“有效率”。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一讲的末尾已经提到过,“福利经济学”以有效率或无浪费作为判断“好不好”、“对不对”或“应该不应该”的标准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自私”的假设之下是不可能出现“无效率”或“浪费”的现象或行为的,这些行为是与自私的假设有冲突的。
经济学讲义科斯定理之1-32012-07-26 13:58:48| 分类:李俊慧|字号订阅经济学讲义-科斯定理(之一)从这一讲起,就从传统经济学领域进入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
传统的经济学着重于关注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缺少了制度安排这重要的一环,这是因为忽略交易费用的存在——《交易费用》一讲已解释了广义的交易费用就是制度费用。
其实即使在前面的讲义中,交易费用已频频亮相,所以要把新制度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完全地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只是传统经济学一般将从这一讲开始的内容归入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而已。
但另一方面,“现代”的经济学教科书往往都会在所谓的微观部分也涉及一些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却是把它划入“福利经济学”之内。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一讲的最后已经批判过福利经济学的问题所在,在后面的具体分析中还会再次提到。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的名称来自于它关注制度安排,而所谓制度,说得更具体就是合约,因此所谓制度安排就是合约选择。
这样,广义地看,“合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是同一回事。
同样广义地看交易费用就是制度费用,所以交易费用经济学也与新制度经济学是同一回事。
还有一个“产权经济学”的范畴,则是专注于产权界定与保护。
产权有足够清晰的界定,并得到足够有效保护时,就可以使用价格准则来决定竞争的胜负,可以消除租值消散所带来的交易费用增加。
当然,要界定与保护产权,也要付出交易费用的代价。
这样来看,“产权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或合约经济学或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一个子集。
科斯定理的第一个版本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是交易费用的概念,而在交易费用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其实有三个版本,教科书通常教授的是第三个版本。
下面逐一介绍。
第一个版本,是科斯在《联邦传播委员会》(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的文章中提出的: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必要前提。
(The delineation of right is an essential prelude to market transactions.)中国的经济学界在引入新制度经济学时曾有过一场争论:是先有产权界定、再有市场交易,还是先有市场交易、再有产权界定。
科斯定理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目录[隐藏]∙ 1 什么是科斯定理?∙ 2 科斯定理的构成∙ 3 科斯定理的精华∙ 4 科斯定理的前提条件∙ 5 科斯定理的不足[1]∙ 6 科斯定理的实际应用[2]∙7 科斯定理的案例分析∙8 案例一:科斯定理在水环境保护的应用[3]∙9 参考文献[编辑]什么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命名。
他于1937年和1960年分别发表了《厂商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两篇论文,这两篇文章中的论点后来被人们命名为著名的“科斯定理是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关于交易费用的论断。
科斯定理的基本含义是科斯在1960年《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表达的,而“科斯定理”这个术语是乔治·史提格勒(George Stigler)1966年首次使用的。
科斯定理较为通俗的解释是:“在交易费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
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受一种市场里的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也有人认为科斯定理是由两个定理组成的。
科斯第一定理即为史提格勒的表述:如果市场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市场机制会自动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科斯第二定理可以表述为: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将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编辑]科斯定理的构成科斯定理由三组定理构成。
科斯第一定理的内容是: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
如果科斯第一定理成立,那么它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就是:在大千世界中,任何经济活动的效益总是最好的,任何工作的效率都是最高的,任何原始形成的产权制度安排总是最有效的,因为任何交易的费用都是零,人们自然会在内在利益的驱动下,自动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因而,产权制度没有必要存在,更谈不上产权制度的优劣。
科斯定理的几种版本
其一:科斯的四种阐述。
其一
1、《联邦通讯委员会》:“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最终结果是(产权最大化)与法律判决无关”;
2、《社会成本问题》:“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
3、《在“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在零交易费用条件下,产值将最大化”;
4、斯德哥尔摩“新制度经济学年会”上:“在一个私有的自由经济中,资源将被运用到其产品具有最大价值的地方”。
其二:产权学派的“科斯权利中性定理(Liability Neutrality Theorem)”,即“只要产权清晰,交易费用为零,资源配置的最终结果与权利的初始配置无关”,或“只要产权清晰,资源配置将达到最优状态(Dahlman, 1993,P47)”
其三:霍温坎普提出的“新古典科斯定理”(Hovnkamp,1996,P341)。
他认为新古典科斯定理包括三部分:(1)习惯法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体系;(2)市场是有效的;(3)在习惯法约束条件下的市场机制是有效的。
其四:法雷尔的三种版本。
(1)强科斯定理,即自由契约导致产出的最优化;
(2)最优科斯定理,即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自由契约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3)次优科斯定理,即在不满足帕累托条件的各种资源配置方式中,在有私人信息的条件下,私人交易将导致资源的相对最优配置(Farrell,1987,P115)。
其五:政治自由主义学派的“科斯自由交换定理”(Free Trade Theorem),即“在一个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不论如何选择法规,只要交易自由,资源配置总会达到最优状态”。
该定理是和政治科斯定理相对应的。
维拉总结的“政治科斯定理(Political Coase Theorem)”:“在给定的诸如投票权、游说权等政治权利的初始配置下,并在给定宪法框架中,如果政治交易费用为零,最优的制度产出将会出现,并与政治权利的初始配置无关。
”(Vira 1997,P78)
其六:法和经济学学派的版本,分为两个部分:(1)实证的科斯定理,即“当双方能够一起谈判并通过合作解决争端时,无论法律的基本规则是什么,其行为都是有效率的”;(2)规范的科斯定理,即“建立法律有助于消除私人进行合作谈判中的各种障碍,促使效率的改进”,或称“交易费用为正时,权利的初始配置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关”。
其七:阿罗的概率型科斯定理,又称事前科斯定理。
即“及时交易的信息不完全,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成本为零,每个人的效用可根据客观概率分布得出(预期效用),那么竞争的产出是事前有效的。
”后来,阿罗又将不完全信息限定为非合作博奕过程中关于由于外部性引致的损失,进一步推广概率型科斯定理,即“私人谈判通常会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Arrow, 1969,1979)。
其八:杨小凯和张五常等人的版本。
即“当交易费用为零时,所有权结构对效率没有影响,而当交易费用为零正时,所有权结构可能对效率有影响,但市场竞争会选择最优所有权结构将内生交易费用最小化,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杨小凯,1998,P211-212)。
以上各版本的综合,选自刘元春博士著《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