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20
多发性骨髓瘤66例临床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其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0%-15%,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多为中老年。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病正逐年呈上升趋势,为了更加重视本病,降低误诊率,提高早期诊断率,现将我院1996年9月~ 2008年9月间收治的66例MM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66例,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MM诊断标准,其中男43例,女23例。
男:女=1.87: 1,年龄35-82岁。
中位年龄58.5岁,初诊时中位病程5个月,平均病程14个月,IgG型39例(59.1%),IgA型14例(21.2%),不分泌型6例(9.0%),轻链型7例(10.7%),Durie分期:Ⅰ期 3例(4.5%),Ⅱ期8例(12.1%),Ⅲ期55例(83.4%)。
1.2方法统计患者的首发症状、误诊情况、X线检查、ECT、骨髓瘤细胞、骨组织病理、医院感染、治疗及死因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数据。
率的比较行x2检验。
2 结果2.1首诊常见症状2.1.1 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48例(72.7%)中,腰骶痛为20例(41.7%),胸肋痛18例(37.5%),肢体骨痛8例(20.8%)。
2.1.2 66例患者中病理性骨折28例(占42.4%),其中2人截瘫。
2.1.3 贫血12例(18.2%),高粘滞血症4例(6.1%),发热4例(6.1%),局部肿物1例(1.5%),周围神经病变2例(3.0%),肾功不全5例(7.6%),淀粉样变性1例(1.5%)。
2.1.4 初诊时伴出血症状9例(13.6%),淋巴结肿大6例(9.1%)。
2.2 误诊情况 66例患者中19例患者误诊为骨肿瘤,2例误诊为慢性肾炎,2例误诊为风湿免疫病,1例误诊为眶内肿物收眼科。
2.3 影像学检查2.3.1X线检查有完整X线摄片的 55例,其中出现溶骨性病变的 49例(89.1%),病理性骨折的28例(50.9%),骨骼破坏部位为脊柱45例(81.8%),骨盆30例(54.5%),肋骨27例(49. 1%),颅骨19例(34.5%),锁骨3例(5.5%)。
一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血液病,多起源于浆细胞,以骨髓浆细胞克隆增殖和合成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为特征。
以下是我所了解到的一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例的分析。
患者是一名62岁的男性,主要症状是进行性骨质破坏、全身乏力和无法解释的贫血。
他在近几个月内出现了明显的体重减轻和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
体格检查发现贫血和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有轻度白细胞增多、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血清蛋白电泳显示出M蛋白的峰值。
骨髓活检显示浆细胞浸润,占比超过20%。
根据这些临床和实验室结果,患者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与慢性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异常和遗传因素有关。
在这个病例中,患者可能有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如胃肠道症状和体重减轻,这可能是导致多发性骨髓瘤的一个因素。
此外,年龄也是患病的一个风险因素,因为多发性骨髓瘤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
对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综合治疗方案是常用的方法。
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常规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和放射疗法。
对于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使用较低剂量的化疗药物,如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可以缓解症状并控制疾病进展。
根据这个病例的描述,患者可能是在疾病的晚期就诊的,因为他出现了明显的骨质破坏和全身乏力等症状。
治疗方案可能会结合镇痛治疗、放射疗法和激素疗法,在控制疼痛和缓解症状的同时,延缓疾病的进展。
总之,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血液病,临床表现多样,但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骨质破坏以及相应的体征,如脾肿大等。
综合治疗方案可用于延缓疾病进展和缓解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病例分享⼀例多发性⾻髓瘤病例分享专家介绍河北医科⼤学第四医院⾎液内科,副主任医师河北省临床肿瘤学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常委兼秘书,河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液学专业分会委员河北医科⼤学第四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临床肿瘤学会肿瘤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肿瘤防治联合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免疫学会⾎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年医学会⾎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基本信息性别:男年龄:63岁体重:55kg主诉主因腰痛1个⽉,加重伴⽆法⾏⾛1周。
现病史患者⾃诉1个⽉前搬重物后出现腰痛,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变动体位或站⽴⾏⾛时加重。
近1周腰痛剧烈,⽆法站⽴⾏⾛,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提⽰腰椎压缩性⾻折,来我院门诊查胸部CT:两侧肩胛⾻、胸⾻、胸椎可见多发穿凿样低密度影,多发⾻髓瘤?左侧第10胸椎旁软组织肿块。
两肺细⼩⽀⽓管炎;肺⽓肿;肺⼤泡;肝左叶囊肿。
患者遂⼊我院⾻科。
患者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饮⾷、睡眠正常,体⼒正常,⼩便正常,便秘明显。
既往史慢性病史:30年前⾏阑尾切除术。
6年前右肾结⽯⾏体外碎⽯术。
否认输⾎史,否认药物、⾷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2℃,P60次/分,R18次/分,BP117/78mmHg。
营养中等,神志清楚,轮椅推⼊病房。
贫⾎貌,全⾝⽪肤粘膜⽆黄染、⽪疹及出⾎点。
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
⼼肺腹未见异常。
脊柱腰段明显叩痛,⽆明显下肢放射,右肩胛区叩痛,双上肢感觉活动正常。
双下肢⽆⽔肿,双侧股四头肌肌⼒、胫前肌肌⼒Ⅴ级,双侧⾜背动脉搏动可及,巴⽒征阴性。
⼊院诊断1. 多发⾻占位2. 腰椎压缩性⾻折3. 细⽀⽓管炎4. 肺⽓肿⼊院后辅助检查⼊院后查⾏经⽪穿刺腰1、2椎体成形术,患者腰痛症状明显缓解。
⾻穿⽰多发性⾻髓瘤,患者转⼊⾎液内科继续诊治。
诊断多发性⾻髓瘤ⅢAlgGγ型;⾼危治疗患者长期卧床,便秘显著,⼊院时合并细⽀⽓管炎,拟化疗⽅案包含激素,故化疗同时予莫西沙星+伏⽴康唑抗感染治疗;同时加⽤乳果糖通便,枯草杆菌⼆联活菌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治疗,患者便秘纠正,予VD⽅案化疗。
中医治疗多发性浆细胞骨髓瘤的临床验案分析「仅供参考」病案:李某,中医治疗多发性浆细胞骨髓瘤的临床验案分析『仅供参考』病案:李某,男,时年60岁,1987年10月起左胸骨疼痛,伴有咳嗽、气急、呼吸时肋骨疼痛。
经某医院X线摄片示:第五肋骨骨折,局部骨质破坏,伴周围胸膜增厚,左肋膈角钝。
结论为病理性骨折,考虑为转移灶,但原发病灶不明。
此后经过几家医院多科会诊、CT、同位素等多次检查,考虑为多发性浆细胞骨髓瘤。
病情发展较快,左第五肋、右第十二肋胸椎交界处,胸骨中段、肩胛下角及腰椎,均已有明显的骨质损害,胸口处有10厘米左右大小的肿块。
1988年6月家属求诊。
患者刻下咳嗽不止,咯痰不多且色白,口干欲饮,胸骨疼痛,气急,呼吸时疼痛加剧,食少,精神疲乏,苔薄脉细弱。
用养正缓图治法,投补气养血,健脾益肾滋阴,兼以软坚化痰,清热解毒之法。
处方:生晒参,生黄芪,生白术,熟地,巴戟肉,半枝莲,夏枯草,茯苓,葶苈子,川贝母,牡蛎,麦冬,淡苁蓉,丹参,延胡索。
另用牛黄醒消丸,分次吞服。
上方加减服,至1989年3月,咳嗽停,胸部疼痛止,腰部仍痛,一度曾有的低热也除,患者生活能自理。
1989年4月开始,病情反复,咳嗽疼痛又起,伴有发热,经检查第二、三、五、七、八胸骨及腰椎、右肩胛骨质破坏,疼痛不止,开始使用度冷丁等止痛剂。
处方:生晒参,生黄芪,炙山甲,炙鳖甲,三棱,莪术,败酱草,红藤,汉防己,巴戟肉,熟地,丹参,延胡索,细辛,仙灵脾,黄芩,牛黄醒消丸。
此方加减服至1989年7月,病情开始好转,疼痛减轻,胃纳好转,可出去散步,自行来诊。
1990年2月来诊,腰、胸椎肋骨疼痛均消失,胸骨前隆起肿块消失,右肩胛略有隐痛,生活能自理,每天上下午各2小时,作行走锻炼。
患者经治疗后,其生存期延长达3年有余。
按:对不治之症采取何种态度,既是个医疗技术问题,又是职业道德问题。
裘老认为,没有绝对的不治之症,作为医务人员面对不治之症,应以大慈恻隐之心,一方面开导病者,树立坚强乐观之信念,配合医生做好调护工作;另一方面应千方百计减轻病者痛苦,延长其生命。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78岁,已婚,于5年半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咳嗽,偶有咳痰,白色、易咳出,当时未予特殊诊治。
后咳嗽逐渐加重并出现咯血2次,为鲜红血,量约2-3ml,无胸闷,胸痛,无发憋、气短。
于我院査胸部CT示左侧胸腔内肿物,不除外恶性肿瘤;淋巴结超声:双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
骨扫描:右侧第8肋、左侧第9后肋,左侧足骨血运丰富代谢旺盛灶;左侧胸腔肿物穿刺取活检病理示:(胸壁)凝块中见小团细胞,不除外浆细胞瘤或Askin瘤。
北京某医院会诊病理高度怀疑浆细胞瘤。
骨髓穿刺结果示:成熟浆细胞比例为9.5%。
综合症状及检査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给予COP方案1周期,VAD方案化疗8个周期,同时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共24周期,化疗结束后患者症状缓解,骨髓内骨髓瘤细胞3%。
后患者口服“沙利度胺”维持治疗至今,期间多次复查骨髓穿刺见明显异常。
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
【既往史】既往“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20余年,“慢性浅表性冒炎”10余年;”双侧基底节、放射冠腔隙性脑梗死“病史3年。
否认“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祥,系统回顾无特殊。
【查体】T36.4℃,P90次/分,R20次/分,Bp125/80mmHg;H170cm,W60kg,S1.71m,EC0G1分。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沉、DD、凝血四项、大生化基本正常;免疫球蛋白:IgG19.99g/L,余正常。
心电图:窦性心律,pdfv1阳性,J波可见。
胸部CT+上腹部CT:1.双肺小叶中心型及小叶间隔旁型肺气肿;双肺多发索条;2.右肺下叶外侧基底段钙化灶;3.符合主动脉、冠状动脉硬化改变;4.左侧第9肋、部分椎体低密度影,符合骨髓瘤表现;5.考虑右肾复杂囊肿,左侧囊肿;6.部分腰椎低密度影,考虑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骨损害47例临床分析(1)【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损害临床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原发于骨髓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生所引起的恶性骨肿瘤,骨髓中恶性浆细胞异常增殖,常引起骨骼损害,骨痛为MM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因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易发生误诊、漏诊,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新疆医科大学自2002—2007年间住院的经骨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MM初诊患者的影像学做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47例患者发病年龄32~81岁,中位年龄63岁,平均年龄(61.21±9.15)岁,年龄小于40岁1例,男女发生率约1.47:1。
MM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骨痛,47例患者中有33例(70.21%)有骨痛表现,骨痛可以是单部位或多部位骨痛,有17例(36.17%)出现腰骶部痛,为骨痛最常见部位,有9例(19.15%)发生骨折,有1例(2.13%)出现胸部包块。
40例患者免疫球蛋白(Ig)分型者中IgG型22例(55%),IgA型4例(10%),轻链型12例(25.53%),未分泌型2例(5%),未免疫分型者7例,多为2004年以前患者。
本组所有病例全部摄有头颅、肋骨、骨盆及脊椎X线平片,同时选择性摄有其他部位:股骨10例,肩关节3例,锁骨4例,肱骨1例;9例有脊柱CT 检查,8例有脊柱MRI检查。
2 结果2.1 X线表现有47例进行全身X线检查,(1)骨质无明显变化5例(10.64%);(2)多部位骨质疏松而无明显骨质破坏8例(17.02%);(3)有34例(72.34%)患者出现骨质异常,同一患者可表现为一种或一种以上骨质异常,①单或多部位溶骨性破坏34例(72.34%),多数伴骨质疏松;②合并病理性骨折9例(19.15%),其中胸、腰椎压缩性骨折7例(14.89%)[腰椎骨折和(或)溶骨性破坏引起截瘫1例],主要表现为多椎体双凹变形或楔状变形,锁骨骨折1例(2.13%),股骨骨折1例(2.13%);③膨胀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包块1例(2.13%);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