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质、量、度
- 格式:pdf
- 大小:378.45 KB
- 文档页数: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4秋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1. 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A.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 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 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D.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正确答案:B2. 世界统一问题,从根本上说来 ,就是要回答A. 物质是不是多样性统一B. 物质和意识是不是统一的C. 意识是不是独立的D. 意识是不是能反映物质?正确答案:B3.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A.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B.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C.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D.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正确答案:D4. 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A.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B. 参议会制度C. 人民代表会议制度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确答案:B5. 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A. 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B. 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C. 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D. 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答案:D6.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A.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 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 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 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正确答案:A7.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 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正确答案:A8. 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A. 矛盾的学说B. 本质和现象的学说C. 必然性的学说D.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正确答案:D9. 实践是A.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B. 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C.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 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正确答案:B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1.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在于A. 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 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C. 认为否定是对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D. 认为肯定就是绝对肯定,否定就是绝对否定E. 认为肯定与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正确答案:BCD2. 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C.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D.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E. 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正确答案:ABD3. 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条件的自然科学成果有A. 相对论B. 细胞学说C. 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D. 生物进化论E. 量子力学?正确答案:BCD4. 矛盾的基本属性有A. 联系性B. 互动性C. 同一性D. 和谐性E. 斗争性?正确答案:CE5.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有A.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B. 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C. 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D. 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E. 动物的存在不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的存在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正确答案:ABCDE6. 下列属于辩证主义时空观的有A.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B. 时间、空间还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C.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D.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E.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正确答案:ABCDE7.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之所以不可能有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这是因为:A. 帝国主义不容许B. 社会主义不容许C.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D. 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容许E.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确答案:ABDE8. 物质是A. 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B.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C.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D.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E. 某些物质我们不能认识?正确答案:ABCD9.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A. 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B.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C. 矛盾双方的对立D.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E. 矛盾双方的和谐?正确答案:ABD10. 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A.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B.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C. 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D. 否定是由外力椎动的E. 否定中不包含肯定?正确答案:AB三,判断题1. 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根本的区别。
在目前,学术界对两者之间的联系讲的较多,而对两者之间的区别,阐释的不到位,更有甚者,把两者之间等同起来,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使用,而较多的业内人士虽然也认识到两者之间有区别,但认识不到位,总是模模糊糊,这样就势必造成在一些地方的使用不够准确。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科学的确立,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来对这两个概念界定清楚,把两者之间的区别、联系说清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区别联系正文: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作为一个特定政治意义上的概念,是在1938年10月中共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做了《论新阶段》的著名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适应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1]1941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提到“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员,才算好教员”,[2]在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再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一个普遍一个具体,两个东西的统一就叫中国化。
2012年第7期山东社会科学No.7总第203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学术主持人:孙伟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孙伟平周广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具体路径,成为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层面上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化”的可能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在中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完全可能的。
这既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合法性;可能性;必要性[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7-0005-0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下简称“中国化”)既是一个政治理念,又是一个哲学命题;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学术运动。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具体路径,成为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中国化”?“如何可能”“中国化”?“中国化”“何以必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些问题一直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这里我们不妨结合相关学者的意见作些讨论,以消解和祛除“中国化”的合法性危机,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合法性”(legitimacy)一词通常是在法学或法哲学领域中使用的,意指某一存在物或某一活动是否为法律所许可。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 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5(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B.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C.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解答、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D.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要考虑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性,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选项A不够准确,选项B、C本身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D。
3.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时,则感到“度日如年”。
这表明(分数:2.00)A.时间是人在主观上的感觉B.人们的时间观念具有可变性√C.时间具有不可知性D.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的相对性。
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其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以及人们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
根据题意,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4.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分数:2.00)A.事物的度B.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事物的属性D.事物的量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度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依据。
对于同质事物,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分数:2.00)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成就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且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时,也为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知道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缘由、进程及经验、理论成果等方面,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特点与走向等进行分析、展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并不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状况如何,其与中国社会政策选择和现实问题解决的关联等等,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毛泽东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富经验,并且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于抗日战争初期提出来的。
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根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于本世纪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作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中心任务重新提了出来。
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长篇报告。
这一著名报告的第七部分,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他以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为鉴戒,以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右倾错误为鉴戒,深刻地指出:“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形式方面就是使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中国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赋予它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区别与联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符合融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和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中心词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过程。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结合中国国情并使之符合中国国情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重点词是“中国化”,结合了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于:第一,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进程;第二,两者之间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是一个总的量变过程,它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一种连续性的进程,无限发展的过程,只要共产主义还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不可能完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就要继承。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适应一定历史阶段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目标所产生的新的理论形态;第三,两者统一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
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个是结果一个是过程,两者之间的内涵不一样;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属于哲学范畴强调的是认识方法、思想方法问题,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属于政治学范畴,强调的是发展结果;第三,两者之间的状态不一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在变化和发展为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变化和发展为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第四,两者之间具有质与量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的量变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在这一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这就使得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了部分的质变。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2 页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来说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植跟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3 页)答: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必然性,是指事物不可避免的、一定如此的联系和发展趋向。
他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原因引起的。
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联系。
偶然性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他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本质原因或外部原因引起的。
恩格斯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三、三个理论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答: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3.科学社会主义(归宿)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之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辨析: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