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属于性别偏见语言a红颜祸水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摘要:英语是从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演变而来的,它的许多词汇不可避免的带有排斥或贬低妇女的倾向。
文章分析了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现象。
它是特定的社会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反映,而社会现实中男女真正的平等是消除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英语词汇;性别歧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封建思想曾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以至古今中外许多民族都经历了一段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曲折历程。
在西方文化里,男性是社会的主宰,女性处于从属,受支配的地位。
对以男性为中心的西方人文观点追根溯源,可以看到《圣经》的影响。
根据《圣经》的说法,夏娃是上帝用亚当的肋骨造出来的,所以女性是男性的派生物。
这种充满西方情调的神话传说在英语语言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英语是一种有性别的语言,存在大量带有性别歧视痕迹的语言现象。
例如:英语里女人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名称,此原学的研究表明,woman这个词是wife of man合成的,本身就包含着女人从属于男人的意念。
这种语言特征反映的正是性别歧视的文化传统。
反过来,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又促使这种语言歧视现象生存与发展。
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一词汇,常常最敏感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变化。
语言词汇往往以男性为中心,具体表现如下:1 在构词方面表示男性的词汇一般是“无标记”的,可表示男性或中性,即男女两性。
但是,女性的词汇通常是“有标记”的,只表示女性或女性的某一特征,如:prince,waiter, host,hero等无标记,但若把它们变成女性的名词就的加相应的后缀,如:princess,waitress,hostess,heroine。
此外,在英语词汇中,一般用代表男性的man和he is,him)来泛指包括男女俩性的“人”或“人类”。
例如:Man Can conquer nature中的man 代表整体人类。
2 成语和习惯用法方面性的偏见。
表示男性的词汇大多是肯定内涵的“褒义词”,对应的表示女性的词汇则大多是带有否定意义的“贬义词”。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社会,同样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
语言是社会的真实反映,社会的观念也影响着语言。
本文通过通过中西方语言中称谓、词汇、词义三个方面分析性别歧视反映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标签:性别歧视;语言称谓;弱势群体语言好比一面镜子,通过语言可以反映社会的各种活动。
社会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给语言提供了情景让我们真实地感受语言每个方面并且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影响着语言,语言反映一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自古以来,中西方两国在多方面都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并且也在语言中有所体现。
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在语言中主要表现在称谓、词汇、词义上。
一、称谓方面上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表现在姓名称谓,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变体。
在中国古代女性一般是没有什么名字的,只有出身高贵的女性才有正式的名字。
女性的姓名往往在结婚后只保留名,而姓则随丈夫姓,例如“王氏”或者“李氏”等。
在西方,女性婚前一般用父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
妇随夫姓甚至被写入法律,即便是男方过世,女方姓名中仍然要保留夫姓。
其次表现在社会称谓上,虽然中国曾存在过母系社会并且达到的繁荣昌盛的地步,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性在生产部门的地位日益突出,父系社会逐渐取代母系社会并一直延续下去。
中国男性统称为“先生”,而中国女性分为“小姐”和“某太太”两种称谓,前者用于未婚女性且随父姓,后者用于已婚女性且随夫姓。
这一点在西方也有明显体现,男性称为Mr.,女性同样分为两种称谓,一是Miss,用于未婚女性且随父姓,二是Mrs.,用于已婚女性且随夫姓。
从先生和Mr.上看不出男性的婚姻状态,但对于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却有着不同的称谓。
这说明,女性结婚前后都是男性的一种附属品,不具有独立的社会身份。
性别歧视还表现在社会职业名称上,一方面,像doctor,professor,lawyer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通常与男性联系在一起,如果女性担任该职务,往往要加上woman,female 等词特指女性,例如,woman doctor,female surgeon等。
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作者:商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摘要: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日益渗透,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语序以及谚语三方面探讨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图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汉语;女性[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
一.英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称谓语称谓语是对被称呼者的社会身份、地位、角色和关系的一种认定,从称谓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
首先,英语中较常见的是用丈夫的姓氏称呼已婚女性,即使女性在政治或科研等方面有和男性同等的能力并取得同等或更高的成就,如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其次,汉语的职称称谓语中也存在语言歧视现象。
近年的网络新闻中经常使用女大学生、女司机等进行报道,特别强调当事人性别,放大了女性的负面形象,容易让人对女性产生误解或偏见。
女作家、女科学家等词语的使用也暗示了女性往往在智力和能力上不如男性。
(二)语序虽然英语语法没有规定男先女后的语言顺序,但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大都采用男先女后的语序。
如:husband and wife, male and female, boy and girl, brother and sister等。
在汉语中,当男性和女性并列出现时,男性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
如夫妇、夫妻、父母、子女、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这种排列顺序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
按汉语排列的规律,一般价值高的、重要的排在前边,如大小、多少、高低、贵贱等。
因此,人们习以为常的表达中隐含着一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
(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谚语中也不难发现性别歧视的影子。
譬如在英语中有诸如此类的谚语:A woman,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女人如同狗和胡桃树,你越是打,他们越是变得驯服);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刘列斌,2014:101)。
试析谚语中的性别歧视作者:张美琴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06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直接反映社会生活。
有关男性和女性的语言表达在语言谚语中是有性别差异的。
社会方面的原因是所有这些差异和性别歧视存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语言英语谚语性别歧视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6-0029-0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地反映各种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
而作为语言中的精华,谚语更是浓缩了文化的内涵。
谚语是一个民族的经验。
真理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具有的特定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及思维方式。
英语谚语源远流长,记录了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
它的来源极为广泛,从民间传说到文学作品,从自然现象到宗教信仰,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民的经验智慧和心得体会都浓缩在当时的谚语中。
自古以来,涉及女性的谚语非常之多,但总体而言,赞扬女性,具有积极意义的不多,大多为贬低女性,反映女性的从属地位,劣势地位。
这就是说在英语谚语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以下谚语中就含有明显贬低,歧视女性的词汇和语义特征。
在古代,鼓吹女子的美德就是对男人绝对服从。
男性常与bear,tiger.lion等强类动物词打比方,而女性用bird,chick,kitten 等词显示年轻,漂亮,温柔和可爱。
Women in state affairs ale likemonkeys in gass-houses,(女人处理国家大事如同猴子闯人玻璃店摸不着头脑。
)这句谚语表明女人遇上国家大事就如同玻璃屋里的猴子一样笨拙,不知所措。
实际上这句谚语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男性的智慧,倡导男性对国家事务的主宰。
女人常被形容成“泼妇”,“长舌妇”。
例如:Many womeri,many words;Manygeese,many turds.(鹅的屎多,女人的话多。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性别歧视主要是指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从男性词泛化看性别歧视汉语人称代词有“他”和“她”两种,汉语中表示第三人称单数女性的“她”是在1918 年才产生的,此前均用第三人称单数男性的“他”代表男女,“他”泛指所有的男性,“她”泛指所有的女性。
汉语中“他”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她”,形容一群人(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时,一般只用“他们”来指代,而不用“她们”。
形容女性时也可用“他”来指代,但形容男性时是绝不可以用“她”来指代的。
除此之外,很多词用“他”而不用“她”。
如:异国他乡、他山攻错、他年、他杀、维他命等等。
2. 从性别词顺序排列看性别歧视汉语属于四大语言类型中的孤立语,它的词形缺乏变化,但词的顺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更改。
汉语的构词反映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即不少词有“尊男”的潜在含义,主要体现在语素顺序不可调换。
因此,我们还能从语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上看出它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词汇中,在男女同时出现时,往往会把男性排在前,女性排在后,例如:夫妻、父母、儿女、叔婶、弟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有些成语的排列也是遵照“男前女后”的顺序,例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男婚女嫁、男耕女织等等。
这种男先女后的语序原则也影响到与动物有关的语序排列,如“公母、鸳鸯、龙凤”等。
3. 从构词、语义看性别歧视3.1 构词、语义中的家庭角色汉语的男女称谓是不对等的。
汉语中有不少的谦称,其中不少是针对妇女的,体现了“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如对人可以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糟糠”等,但是“丈夫”一词却没有相应的谦称形式。
从谦称中可以看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所谓“内人”显然是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妻子的行动是不自由的,只限于家庭内部,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家庭妇女”。
“贱内”则更加露骨地道出了妻子地位的低下。
3.2 构词、语义中的性别角色汉语词汇中有许多专门指代女性的,带有蔑视、戏谑或者贬斥的口气,如“红颜祸水”“黄脸婆”“母老虎”等等。
红颜祸水?作文900字
红颜祸水,指的是美貌的女子给男子带来的麻烦和灾难。
这个词汇在现代社会中比较少使用,但是它所代表的含义也一直存在。
作为一名学生,我对这个词汇也有一些看法和思考。
首先,从字面上来看,“红颜祸水”这个词汇并不是什么好词。
它给人的感觉是,美貌的女子会给男子带来灾难和不幸。
这种思想也很容易引发性别歧视和偏见,对于女性来说非常不利。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这个词汇,不要对他人进行无端的指责和攻击。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美貌并不是一种罪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美貌也是一种天赋。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女子很漂亮就认为她是“红颜祸水”,这是对她人格的不尊重和侮辱。
相反,我们应该欣赏他人的美貌,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的是,美貌并不是一切,我们需要看到他人的其他方面。
最后,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了一个“红颜祸水”,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所有的美貌女性。
我们需要理智的看待事情,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一个人的长相而否定了他,我们就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
总之,作为一名学生,我认为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红颜祸水”这个词汇,避免性别歧视和偏见。
我们需要欣赏他人的美貌,但是也需要理智的看待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并真正实现人人平等的目标。
概念隐喻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研究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一种方式,不仅存在于各类语言中,而且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体现在隐喻的运用之中。
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存在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标签:隐喻概念隐喻英汉语言性别歧视一、引言对“性别歧视”,《美国传统辞典》给出的解释是:“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1]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着社会的文化和观念。
“语言性别歧视”,顾名思义,是“性别歧视”这一社会现象在语言中的体现,具体来说,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和会话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虽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但在性别歧视中却表现出许多相似的地方。
本文以莱考夫的隐喻理论出发,探讨概念隐喻是如何在英汉语言中体现性别歧视的,以期帮助人们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中相似的性别歧视隐喻式。
二、英汉语言相同的性别歧视概念隐喻“隐喻概念”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及的,是莱考夫隐喻理论的重要概念。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更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另一种事情或经验。
”[2]概念隐喻就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总结和概括,如“love is a journey”(爱情是旅程)就是从爱情和旅程的特点中概括出来的。
而从这个概念隐喻又可以生成许多隐喻表达式,如“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
英汉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但在语言性别歧视方面却有着相似的概念隐喻。
从这些概念隐喻中,我们可以找到对女性语言性别歧视的踪迹。
(一)概念隐喻:Woman is a part of man.(女性是男性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男性在社会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核心。
女性往往处于附属地位,被视作男性的附庸。
在西方,《圣经》的开篇写道: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是男性——亚当,他被赋予命名各种生物的权利;而第一个女性——夏娃,却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的。
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性别歧视(sexism)。
根据Webster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其定义是:prejudice or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 ; esp: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 基于性别的偏见或歧视,尤其是对妇女的歧视。
«朗曼英语词典»对“性别歧视”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Longman English Dictionary on "gender discrimination" explanation was: "based on gender discrimination, particularly male prejudice against women. «牛津字典»给“性别歧视”所下的定义是:“性别偏见或歧视(尤其对女性).”«Oxford Dictionary» to the "gender discrimination" by the definition of is: "gender bias or discrimination (especially for women)."因此,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那么,英语语言是怎样歧视女性的呢?1.以男性语言为规范,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或变体.Therefore, on the language, "sex discrimination" usually refers to the language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then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how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a woman then1.1在词汇上的表现a) “当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man”一词,既有“男子“的意思,又表示”人类”.泛指所有的人,而woman仅是“女子”的意思。
·326·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杨雪岩作者简介:杨雪岩(1988-),女,吉林市人。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方面的研究。
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
本文对汉语中的男性词泛化、性别词顺序排列、构词、语义、谚语、俗语等多方面存在的性别歧视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阐述汉语中“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旨在进一步减少汉语的性别歧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实现语言层面的男女平等。
关键词:性别歧视;男性词泛化;性别词排序;构词;语义;谚语性别歧视主要是指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男性词泛化看性别歧视汉语人称代词有“他”和“她”两种,汉语中表示第三人称单数女性的“她”是在1918年才产生的,此前均用第三人称单数男性的“他”代表男女,“他”泛指所有的男性,“她”泛指所有的女性。
汉语中“他”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她”,形容一群人(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时,一般只用“他们”来指代,而不用“她们”。
形容女性时也可用“他”来指代,但形容男性时是绝不可以用“她”来指代的。
除此之外,很多词用“他”而不用“她”。
如:异国他乡、他山攻错、他年、他杀、维他命等等。
2.从性别词顺序排列看性别歧视汉语属于四大语言类型中的孤立语,它的词形缺乏变化,但词的顺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更改。
汉语的构词反映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即不少词有“尊男”的潜在含义,主要体现在语素顺序不可调换。
因此,我们还能从语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上看出它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词汇中,在男女同时出现时,往往会把男性排在前,女性排在后,例如:夫妻、父母、儿女、叔婶、弟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有些成语的排列也是遵照“男前女后”的顺序,例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男婚女嫁、男耕女织等等。
这种男先女后的语序原则也影响到与动物有关的语序排列,如“公母、鸳鸯、龙凤”等。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摘要文章采用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视角,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词典》(第二版)中描述女性、女性与男性关系、自然、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英语谚语为研究对象,研究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旨在揭示女性受歧视、自然被压迫和被统治在英语谚语中的具体体现,深入分析女性和自然在社会或自然生态中都处于劣势地位的共通之处,揭示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以及对自然的统治和掠夺,为人类与自然、男性和女性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做出贡献,解放女性,尊重自然,有助于解决男女平等问题,进而缓解生态危机。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英语谚语;性别歧视引言语言作为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真实的社会观念、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简洁的化身。
语言学家把它形象地喻为“民族之明镜”、“语言活化石”,形式上讲究对偶、比喻、音韵等形象、简炼的修辞手段,使得谚语便于口耳相传,得以在民间、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世代相传,因而它对社会有极大的反作用。
然而,英语谚语中所反映出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是语言使用者按照其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赋予了语言中得性别歧视色彩。
因此,英语谚语中的对女性的歧视和对自然的压迫会使得整个社会的性别不平等和生态破化现象更趋严重。
鉴于此,在生态女性主义的指导下,研究并揭发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对于建立男性和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从根源上认识女性和自然被压迫、被统治的命运,正确使用谚语,并使用相应的语言策略和社会策略逐步改善和消除语言中性别歧视,进而消除社会观念里的性别歧视。
1.女性与自然命运的共通之处分析韩礼德(2004)指出语言主动地构建人类经验与现实,而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现实。
5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李晓爱(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语言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本文拟从词汇、谚语使用等方面讨论英语中可能出现的性别歧视与偏见的现象,旨在提醒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语言,以期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英语语言;性别歧视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 (2011)-06-0125-01一、词汇与性别歧视1.构词英语语言中有大量的女性词汇是依附于男性词汇标准上的,大部分的男性词汇是无标记的,在性别不重要的语言环境下,常被用来指“整个群体”,女性处于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抹去的地位,若要特指出女性则要加上woman 、femal 或者-ess 等词和后缀。
如,host-hostess ,actor-actress ,hero-heroine ,citizen-citizeness ,teache r-fema le teacher 等;另外其中有许多表示职业的名词,本身没有性(gender )的区别。
“由于男性在历史上长期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人们习惯于把他们与男性联系在一起。
”如driver,doctor,scientist,la wyer 等;甚至在对女性的称谓上未婚Miss 冠以父姓,已婚用Mrs 冠以夫姓。
上述种种现象很容易让人觉得女性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男性才是社会的主宰,女性甚至是从男性派生出来的。
2.在词汇语序上的表现众所周知,英语中的语序习惯把重要的或者需要强调的部分放在前面。
而在表示男女两性的成对词组里,女性总是排在男性的后面,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由此可见一目了然。
如:father and mother,husband a nd wife,brother and sister,boys a nd girls,men and wome n 等。
从语言学的角度浅谈性别歧视现象摘要:语言的使用以及语言中的词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相反地,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也会影响语言。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东西方国家,并且不可避免地会从语言中反映出来。
本文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中、英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
此外,作者也简单列举了一些性别歧视语的变化。
人们意识到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她们应该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这些变化表明如今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人们对待妇女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妇女得到了认可。
关键词:性别歧视形态学差异语义学差异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
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自然而然地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一直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被看做是弱势群体,在许多方面都备受歧视。
毋庸置疑,语言也体现了这种性别歧视现象。
语言上的性别歧视指不平等的陈述,尤指对女性的偏见。
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爆发的女权运动以来,语言与性别歧视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罗宾·莱考夫的著作《语言和女人的地位》,唯一对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系统的研究。
他解释道,在英语中,男性的语言构成标准,然而女性受到歧视。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以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此外,本文旨在让人们意识到性别歧视是如何贯穿于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并且号召更多的有关于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
二、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词汇犹如一块化石,记载着古老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男人优于女人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词已反映出对女性的歧视。
接下来,作者将从派生词、合成词、词序来探讨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派生词在描述两种性别的一对词中,如prince和princess,hero和heroine,steward和stewardess等,通常,阳性词是无标记的,阴性词是有标记的。
词汇属于性别偏见语言a红颜祸水
1、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
2、女子无才,便是德
3、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4、女为悦己者
5、养男不养女,养女要受苦
6、红颜祸水
性别偏见是对于性别角色与关系所具有的偏差、错误之见或因性别差异而产生对他人不公平的看法或态度。
相较于“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见”更侧重于负面的、概括性的态度和论断。
所以,对性别偏见的认定多以负面的性别刻板印象为主要指标。
所有性别的人群(包括跨性别者、性别酷儿、流性人、间性人等非二元性别人群)都可能遭受到偏见。
性别偏见与性别歧视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两者性质不同。
性别偏见是性别歧视行为的思想源头。
发生在家庭、校园、职场等不同场合的性别偏见,会以语言、教科书、新闻舆论、个人与组织行为、文艺作品等为输出载体,为遭受偏见的对象和社会带来不同方面和程度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