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 格式:docx
- 大小:20.03 KB
- 文档页数:7
汉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作者:孙澜方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1期【提要】语言直接反映生活。
语言中折射出的对女性的歧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性别歧视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汉语的诸多方面都有表现,如上下结构“女”部字、“父”部字、“母”部字等方面。
分析漢字中所从侧面体现的性别歧视,并研究这种歧视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文化根源,并探究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同文字之间的关系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汉字性别歧视根本原因性别歧视是一个从古至今就存在的现象。
性别歧视即指对男女性别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的一种歧视。
文字所展现出的性别歧视不是一开始就表示这种意思的,是因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意识观念所引起的一种语言意义。
①在英国,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帕尔默曾表明:“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及沉积的文化,能够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娱乐方式进行一个体现,展现人们对特定事物的崇拜情感和偏见的情绪。
”追溯到两千年前,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不管是观念上还是文字上都有比较深的性别歧视。
本文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女”旁字中的性别歧视对女字旁的汉字进行探究之前,我们来看看“女”这个字。
在甲骨文中是以象形文展现出来的。
在象形文字中体现出来的场景似乎是一个面向左边跪着的人,用双手捂住胸口。
从这个意义上说,女人是一个沉默寡言,不会多管闲事的谨慎的形象体现。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汉字是由男人创造出来的结果。
在这种前提下,创造汉字的人极大可能是以“男尊女卑”的偏见为基础创造“女”这个字的。
(一)贬义“女”旁字中的性别歧视很多在字面意思上体现对人不尊重的、表示道德贬义含义的词,譬如:妒、妄、嫉、奸、媚、妖、婪等的偏旁都是女字旁。
这些词的出现,很好地反映了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以含贬义的女部字为例分析中国文化的性别歧视-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因此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歧视色彩.所谓性别歧视,是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 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 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很多含贬义的女部字就是这种性别歧视的体现.在学术界中,对女部字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公认的看法一般是提到女部字就会想到性别歧视.但是时代在进步,新时期的女性越来越要求平等,她们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高. 因此,几乎一切与女性有关的话题成为社会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女部字到底是否真的象征着性别歧视? 又是如何体现的? 对女部字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意义认知十分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汉语中的女部字的贬义、褒义和中性义三类来探讨女部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状况,进而探求它与中国文化中性别歧视的关系.首先看女. 在甲骨文的女下半部像双腿跪下,上半部象其掩敛自守之状,或像两手有所操作之形. 由此可以看出,自远古开始,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已局限于家务或室内劳动并常跪着侍奉男性.因此,女这个字事实上已包含歧视之意.作为《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最庞大的部类之一,女部共收字238 个. 其中对女性描述性用字的有156 个左右;描写女性容貌、体态、美德的字共79 个,约占女部字的1/3;而表贬义的大约60 个,约占1/4.据相关学者统计,《辞海》中的女部字共257 个(含通假、异体、繁简、古今字) , 涉及褒贬义评价的100个, 其中含贬义的35 个, 褒义的47 个, 褒贬参半的18 个.据本文统计,由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简编》收集了310 个女部字(包括女). 为了更简单明了,本文把女部字分类, 这些女部字可分为三类(如表一).从统计结果看,或许有人会发出疑问:凭什么女部字就代表着性别歧视?含贬义的女部字不仅少于含褒义的女部字, 而且是女部字中最少的. 但是,字面意义的褒贬并不能从根本上反映女部字的深层文化内涵, 其实这三类女部字均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下文将分别论证.一、贬义根据汉语的组字规则,有女字旁的字均与女子有关. 但在较常用的七十个左右带有女字旁的字中,表示男女均可有的不健康情感或令人讨厌的行为的字有十几个,如嫉、妄、妖、奴、妨等. 甚至出卖的男性,也被称为,非要硬拽一女陪衬不可.最不合情理的是,所有与婚外不正当男女关系相关的字基本都是女字旁(如嫖、). 这些坏字眼的女部字的出现,从某一层面来说,是以当时社会的主宰者---男性眼光来判定的,以男性的审美需求为标准来判定女子是否具有美德. 因此,女性也就被强加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一些表示贬义的、的字眼在造字之初就带上了偏见和歧视.下面以几个具体的含贬义的女部字为例来分析:首先看奴.从词源上看,女和奴上古音近,是同源词. 在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战争催生出了奴隶阶层,加速了掠夺和私有财产的增长,氏族内部产生了阶级分化,形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的贫困者. 被剥削阶级常因为负债, 必须将自己的女儿作为抵押品,卖给剥削阶级,于是产生了奴隶的另一种形式.这些被卖的妇女与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妇女是当时女奴的两大来源.从文字上看,奴字从女从又,在甲骨文中像一只手抓获一名女奴.再看妾.妾的本意为女奴,甲骨文中,妾像一个面朝左跪着的、头顶上是一把平头铲刀的女人. 上古时期,人们把抓来的战俘当奴隶使用,并在头上刺字,这便是所谓的黥刑. 妾字头顶上的那把刀就是黥刑的体现. 女奴的地位自然非常低微,常被奴隶主占为己有,大概到了封建社会,又被迫成为富有男子的小老婆.诸如此类的字还如. 《说文》: ,私也. 从三女. 是一个会意字,表示或狡诈. 从其两部分各自的含义来看,意思是女人所干. 妄即指的女人. 可以延伸解释为,死了的女人即使有什么理想也只能是异想天开、只是枉然.此外,还可解释为, 女人即使有什么想法和望也只是枉然而已.还有妨字,意思是阻碍,意指在男权社会中, 女子较为碍事,会阻碍事情的发展不用多说,贬义这类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目了然.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对女性歧视现象一直延续了数千年. 直到今天,这种男权主义的影响仍然深刻地沉淀在汉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意识观念中.有人曾主张把这些从女的贬义字全部变为歹字旁,但语言和文字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总结和约定而成,这样一换,就势必会造成语言交际的障碍了.二、褒义汉语中有不少女部字是褒义的,字面上看起来是传达好的意义字,但这却恰恰说明,好、孬都只与女性有关,因为女性只是被观赏物,是客体,而男人才是观赏者,是主体.作为客体只能被动地被主体评判.观赏者则无所谓好或孬,他们的功能只是对被观赏者进行褒贬、判断、评定.其他含褒义的女部字往往不是和封建礼教就是和姿色有关,是女人地位低下的另一种表现,女性的命运如草芥,被男人视为玩物、花瓶,供男人品头论足,任人践踏,卑弱而可怜.下面依旧以若干例子来分析:先看好字. 好本义含褒,仔细分析可看出它暗指女人生子(尤指男子)才好. 据甲骨文记载和学者研究,殷朝武丁王的妻子之一妇好,就因她生孩子多而得名好. 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女性承担了繁衍后代的任务. 这对于补充劳动力非常重要,在当时环境中受到尊敬和崇拜.这表明女人的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在她的生育能力上,因此许多时候女人都被当做生儿育女的工具. 好在《说文》中的意思是美也,从女、子,这时尚未发展为好坏之意,从字形结构上来分析,女和子共存便是美,这是人们心理上的感觉. 也许这个女子外貌并不美,但是字的结构或许能体现当时人们对自身生产的重视,女子有子就很美好,这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再看婉字.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说:顺也. 郑风传曰. 婉然美也. 齐风传曰. 婉,好眉目也. 从女. 在古代的男权社会,女子三从四德才是她们最大的本分.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男性统治者们打着所谓的女性美好德行的旗帜,堂而皇之地用这些伦理纲常来约束着女性,正是变相地用含褒义的女部字来传达男女不平等这一事实.《说文》:娱,乐也. 从女吴声. 娇字,娇,姿也.从女乔声.恰恰揭示了欢乐、愉悦离不开女,似乎无女不成欢,潜意识中把女性当成了愉悦的工具.反映出男性对女性的兴趣所在及女人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女性只是取悦男性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她们要依附于男人,让男人保护自己.由此可以看出,本身为褒义的字却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一种对女性的歧视,女性的地位仍旧低下.三、中性此类在女部字中的数量最多,虽说多为动词或称呼,但依旧不能掩盖这些字隐隐透出的性别歧视观念.先说娶. 娶在甲骨文中由女和取的象形组成. 取在甲骨文中由耳朵和手的象形组成,意为抢和捕获.古人抓获了奴隶和俘虏后,用手割去耳朵,这就是取的本义.因此,娶最初指抢女人为妻,反映了古代的婚制. 取、娶原本同字,后为区分取的本义和引申义,特为娶妻义造了一个娶字,意为将女人拿回家做老婆就像拿回一件普通日常用品一样. 女性就好比是男性的物品,不仅可买卖,而且可送人.别说一般的女人,即便是貌若天仙的美女,也难逃被当做物品买来送去的命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就是范蠡买来送给越王勾践的,还有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就是吕不韦为了以后的权势送给秦庄襄王的.再说嫁.嫁、家本为同字,后人特为家的出嫁义造了嫁字.因此,在古人的眼中,女子终将属于他姓人家,只有出嫁才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嫁字所暗含的性别歧视最具隐蔽性. 根据学者吴岱容的研究,嫁的另一个意思是卖,古汉语中常有通假字,嫁通贾,而贾的意思为买卖. 在古代中国,确实存在着买卖婚姻的事实.就算是今天,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山村,娶媳妇也需花钱去买,不同的是在古时这种买卖婚姻是合法的,一个男人在急需钱财时,可将自己的妻妾卖掉,而女人也只有认命.如此看来,今天的拐卖妇女现象如此严重,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再看妇字. 妇的繁体字写作妇,在甲骨文里像一个跪着的女人手握一把笤帚.因此, 妇即手拿笤帚扫地的人,本义指妇女就是嫁到别人家里从事打扫等家务活的女性. 从词源上看,妇与服和伏的上古发音很接近,是同源词. 许慎在《说文》中将妇解释为服.虽说这种解释有些牵强和不足为信, 但这毕竟也反映了妇女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这也表明,女性的生活圈子就仅仅局限于家庭、亲戚之间. 从五代、宋朝一直到清代末年都有女子从小就裹足的恶习, 而这样的用意就是不让女性出门,更是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四、结语总之,男性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广大女性失去了话语权.因此,就算汉字中女部含贬义的字数最少(如前表),在汉语的女部字中,无论本身是含贬义的,还是中性的,甚至是褒义的女部字都能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典型的对妇女的歧视.但是要知道,尊崇也好,欺凌也罢,母爱的伟大、女性的细腻和柔美是永不可拒的. 通过这些女部字,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包蕴的华夏女性文化观念,也使我们进一步领略到了汉字的魅力.参考文献[1] 赵爱武.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 王德周.近十年对《说文》体现的文化现象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汉语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女性汉语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女性1.贬女现象许多称呼妇女的词都有贬义现象。
首先,汉字的写法就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的现象。
“女”是象形字,甲骨文“女”像一个妇女双臂反绑跪倒的形状。
从字形,可以想见古代妇女的奴隶地位。
许多带“女”字旁的字,也可分析出许多严重歧视、侮辱妇女的地方。
如“妒”、“嫉”、“嫌”、“嫩”、“奸”、“婪”、“妨”、“妾”、“妖”等等。
连指女性的“阴”字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
如“阴毒”、“阴森”、“阴谋”等。
古代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上更是最底层。
因此,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
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则有很多卑称。
如:贱内、拙荆、糟糠等。
在农村,一般男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家里的、屋里的、我那口子等。
2.两性词序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对男女两性的词序大都遵循着男先女后的原则。
成语的结构也是男前女后。
如: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男耕女织、善男信女、男婚女嫁、男女有别等。
3.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脂粉气太浓”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这就是完全不带有任何掩饰的歧视。
在使用语言、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这一歧视却被视作是传统及合理的存在,这实在是很荒谬的事情。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
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而女人,作为社会人类的生产者之一,也应当受到尊重。
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比较明显的性别歧视,绝大多数女性能够做到愤而勇争,争的结果当然是对这种歧视的消除,比如家庭暴力、劳动争议、社会偏见等等,这得益于法律赋予的男女平等。
但是,也有很多女性对自身地位的弱势予以认同,即总是无意识地承认或者默许性别歧视的存在。
很多时候是女性自己的无意识,造成或者纵容了某些“细枝末节”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性别歧视主要是指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从男性词泛化看性别歧视汉语人称代词有“他”和“她”两种,汉语中表示第三人称单数女性的“她”是在1918 年才产生的,此前均用第三人称单数男性的“他”代表男女,“他”泛指所有的男性,“她”泛指所有的女性。
汉语中“他”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她”,形容一群人(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时,一般只用“他们”来指代,而不用“她们”。
形容女性时也可用“他”来指代,但形容男性时是绝不可以用“她”来指代的。
除此之外,很多词用“他”而不用“她”。
如:异国他乡、他山攻错、他年、他杀、维他命等等。
2. 从性别词顺序排列看性别歧视汉语属于四大语言类型中的孤立语,它的词形缺乏变化,但词的顺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更改。
汉语的构词反映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即不少词有“尊男”的潜在含义,主要体现在语素顺序不可调换。
因此,我们还能从语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上看出它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词汇中,在男女同时出现时,往往会把男性排在前,女性排在后,例如:夫妻、父母、儿女、叔婶、弟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有些成语的排列也是遵照“男前女后”的顺序,例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男婚女嫁、男耕女织等等。
这种男先女后的语序原则也影响到与动物有关的语序排列,如“公母、鸳鸯、龙凤”等。
3. 从构词、语义看性别歧视3.1 构词、语义中的家庭角色汉语的男女称谓是不对等的。
汉语中有不少的谦称,其中不少是针对妇女的,体现了“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如对人可以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糟糠”等,但是“丈夫”一词却没有相应的谦称形式。
从谦称中可以看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所谓“内人”显然是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妻子的行动是不自由的,只限于家庭内部,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家庭妇女”。
“贱内”则更加露骨地道出了妻子地位的低下。
3.2 构词、语义中的性别角色汉语词汇中有许多专门指代女性的,带有蔑视、戏谑或者贬斥的口气,如“红颜祸水”“黄脸婆”“母老虎”等等。
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王志强 称谓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名字或身份的呼叫,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一个普通称谓语一旦用到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就会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男”、“女”两个词本身是既相对立,又相平等的一对矛盾体,在性别的区分上也是平等的。
但汉语称谓语在使用过程却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性别歧视现象。
下面从几个方面作一简要概括:一、缺位现象有这样一组对比:男老师在讲台上可以大大咧咧的称其妻子为“你们师娘”,而女老师则只能不太大方地对学生称其丈夫为“我先生”,这里就明显地存在着一种称谓中的缺位现象。
男老师当然也可以说“我妻子”,而女老师则不可能用“你们师爹”或“你们师爸”之类的称谓,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老师是女的,那学生就没有相应的称谓称呼老师的丈夫。
在川沙话中,中年妇女甚至年轻的妈妈,都喊小男孩为“阿妹”,这比“阿弟”更显得疼爱,但对女孩却不用这种性别错位的方式来喊“阿弟”,表示疼爱,这和上例同样显示语言并不对称,有许多空格,缺环。
中国社会是一个注重伦理的社会,汉民族的伦理文化除了长幼尊卑观念外,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有关男女伦理关系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许多文字材料暗示,是男人创造了世界和语言,男孩是传宗接代的命根子,而女孩子则是人家的人,是赔钱货,这种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称谓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缺位现象的产生便是一个例证。
“烈士”也“烈女”本来是相对的,一指男,一指女。
但在具体应用中,同一赞美之辞,对女子的赞美一般是他的性道德和殉夫精神。
特别应注意的是“烈士”可以指男的,有时也可以指女的,而“烈女”则绝对不能指男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
女子有“贞节”,“贞操”问题,而男子则根本没有相应概念,女子可能“失节”或“失身”,而男子却不以“失去童贞”为耻,所谓女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
在知识界中,对于德高望重的女教授学者为什么要用“先生”称呼而不用“女士”之类呢?而且女学者、女教授们也是乐意被称为“先生”不喜欢人们称呼她为“女士”,她们为什么不乐意在学术同行的面前特别标明自己的性别特征呢?但同样资格的男学者则毫不感觉“先生”有何不妥,也根本不会想,用“女士”称呼他的效果是如何的。
汉语字词的构成运用与性别歧视在学习古汉语以及平时的汉语文阅读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字词的构成和意义总是与性别歧视有关,让人费解,这种现象从何而来,具体情况到底如何?搞清了这个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汉语,更方便地阅读汉语文学作品。
在我国漫长的、以森严的等级制为主要特征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是一个明显、重要、普遍的社会性偏见。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必不可免地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并从一个侧面对此作了如实反映。
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在一些字词的构成及运用上也烙下了明显的印记。
一、汉字的构成与性别歧视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文字,基本上属于表意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的大量出现,一般认为,应是在周初几百年间。
而在当时,周朝人由“妲已误国”这一史实得出片面教训,认为妇女不可参与国事,不能授之以权。
如武王伐纣的誓师檄文就说:“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
”《诗?大雅?瞻仰》中写道:“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由于社会关系上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这一时期出现的汉字也深受其影响,在构成上留下了性别歧视的痕迹,逼真、形象地反映了这一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共收集、解说了约9353个汉字,这些早期的文字里,以“女”字旁为部首的汉字约245个,其中有上百个字从不同的侧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对女性持贬抑态度。
试看下列几例:妄:乱也,从女亡声。
妨:害也,从女方声。
婪:贪也,从女林声。
我们知道,汉字的构成,除了转注和假借之外,最主要的当属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而且,这几种造字方法常混合使用。
所以,汉字的来源,离不开当时的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
前面三例均“从女”,表贬意,对女性的偏见既具体又明了。
再如:妒:妇妒夫也,从妇户声。
妎:妒也,从女介声。
姅:妇人污也,从女半声。
女参:婪也,从女参声。
还有一类以“女”为部首的汉字,侧重于反映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如: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言常常被看作是一种“活化石”,人称“语言化石”。
因此,人们常将语言学和考古学等同视之。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再现人类的早期生活,重温思维的发展过程,展现先民的历史,反映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
通过观察语言中关于“男”“女”“夫”“妻”“嫁”“娶”“外”“表”等词语的词源、字源和语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对女性的歧视。
“男”与“女”汉语的“男”字反映了男子在历史上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
从词源上看,“男”与“农”上古读音相近,属同源词。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男子成了主要劳动者,因此,“男”“农”同源是有语音和语义根据的。
至于“男”的字源上看,《说文》将其分解为“从田从力”,表明男子是在田里用力劳动的人。
其实,“力”字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的写法均象“耒”(古代一种形状象木叉的农具)之形,故“男”的字源实际上本指用耒在田里耕作的人。
汉语的“男”基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男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而语言中那些表示“女人”的基本词汇恰恰反映了古人对女性的歧视。
先看“女”字。
在甲骨文中,“女”字的下半部象双腿跪下,上半部“象其掩敛自守之状”(段玉裁语),或象“两手有所操作之形”。
我们可以从此看出,自远古开始,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就局限于家务或室内劳动,并且常常跪着侍奉男性。
从词源上看,“女”和“奴”上古音近,是同源词。
氏族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战争催生出了奴隶这一阶层,并加速了掠夺和私有财产的增长,加剧了氏族的分化。
在氏族社会行将崩溃之时,氏族内部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形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的贫困者。
被剥削阶级常常因为负债,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卖给剥削阶级作抵押品,于是产生了奴隶的另一种形式。
这些被卖的妇女与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妇女一道,成了当时女奴的两大来源。
从文字上看,“奴”字从女从又(“又”在甲骨文和小篆中均为右手的象形),在甲骨文中象一只手抓获一名女奴。
“女”“奴”同源还可以在“妾”字上找到佐证。
浅析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作者:孙怡洋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4期【提要】自古以来,人们都生活在一个男尊女卑、男性社会地位要显著高于女性的社会之中。
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别逐渐派生出性别歧视的观念。
这种观念折射到语言中,通过一些特定表达反映出强烈的性别歧视意味。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语言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内在原因。
【关键词】汉语语言性别歧视浅析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自诞生以来的所有文化意识活动。
作为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语言本身其实是中性的,但由于其反映了使用者的社会文化意识,因此存在着褒贬含义。
在我国长达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不平等这一社会文化行为深深地镌刻在汉语语言中,使得语言中存在着极大的性别差异现象。
汉语语言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带有女性标识词汇的贬化,还是与女性含义相关的生活用语的物化,都体现出对女性地位的否认与贬低。
语言中性别差异的研究由来已有,且随着理论的成熟以及新理论的出现,对于语言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也日趋多样,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汉字结构汉字有单体字和合体字之分,从合体字的偏旁部首组合中,可以看出男女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譬如“妇女”一词中的“妇”字,“妇”的繁体“婦”由“女”和“帚”所构成,《说文解字》中对其的解释是“左手扫把,右手簸箕,每天操持家务,任何事都听从丈夫的劳动妇女”,这体现了妇女在家庭中如仆从般低下的从属地位,说明旧社会对妇女的定位就是专门从事家庭劳动。
此外汉语中表示男性与女性的人称代词分别是“他”与“她”,前者为“人”字部,后者为“女”字部,体现出了男性作为“人”,而女性作为“人”这个群体中特殊化的存在,隐含了男性为一般、女性为个别的性别歧视思想。
此外汉语属于孤立语,没有其他语言性、格等的变化,其含义的表达主要依靠汉字之间语序的变化和重组以及旧词新义等等。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作者:叶蕾张勇来源:《科技视界》2017年第09期【摘要】性别歧视是针对不同的性别而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尤其是指针对女性的歧视。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自然在语言中得到折射。
本文介绍了现代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分析其长期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性别歧视语言。
【关键词】性别歧视;汉语;原因【Abstract】Sexism is the prejudice or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gender,especially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As a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sexism is inevitably reflected in language.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sexism in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analyzes the causes of its long-term existence,and then explores ways to remove sexism in language.【Key words】Sexism;Chinese;Causes1 IntroductionAs to sexism,most people will inevitably think of the gender discrimination especially against women in various social areas,which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all over the world. Apart from those area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sexism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 use.During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examine and critiqu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practices of English language use,and the rise of women’s movement set off a linguistic reform aimed at eliminating sexis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which then evoked people’s attention to and research on sexism in language.Influenced by western linguists’ studies of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sexism in Chinese has aroused general concern in recent decades.Besid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enhancement of Chinese women’s social status,more women become aware of sexist language an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linguistic changes.Since a language reflects a given culture, the problem of sexism in Chinese reflects the problem in culture, that is, the deep-rooted gender-biased cultural traditions.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sexism in modern Chinese,examines the causes of its long-term existence, and then explores solutions to the sexist problem, especially the role of school education in helping remove linguistic sexism.2 The Manifestations of Sexism in Modern ChineseAfter Liberation in 1949,Chinese women gained equal rights with men and many strong sexist titles towards women were discarded. However,gender-biased ideologies still exist,and there are several most marked manifestations of linguistic sexism.First of all,like the English language,men’s styles are taken as the human norm while women,deemed as subordinate to men,need to adapt to men’s norm[1].For example,the masculine third person singular pron oun “他”(he)is often used to refer to both genders and when the gender of referent is unknown.Besides,the use of gender-specific job titles embodies a traditional attitude in favor of the male.When occupational terms are used for women,they are often added with “女”(female) before them,such as “女医生”(a women doctor),“女律师”(a female lawyer),“女作家”(authoress) which suggest that women are exceptional and even discourage women from applying for such “high” positions.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the long-term habit of language use, when words involves both genders people prefer to place masculine word first,like “父母” (father and mother),“儿女”(sons and daughters),“夫妻”(husband and wife),“兄弟姐妹”(brothers and sisters),etc.The above examples suggest historical prejudice in favor of males but against females.Second,lots of derogatory terms in Chinese consist of a character component of “女”(female).For instance,“奴”,“婢”(slave),“婊”,“妓”,“娼”(prostitute),“奸”(illegitimate sex),“妖”(evil),“嫉妒”(jealous),etc.On the contrary,it’s rather hard to think of any characters with a part of “男”(male) having such pejorative meanings.And some neutral words for women have acquired negative implications over time,e.g.“小姐”(lady) has now got a derogatory meaning as “prostitute”,and “秘书”(secretary) has got the meaning as “mistress”.Next,in Chinese curses and four-letter words,females,from mother to grandmother,often become the targets of abuse.And men can use those tough and strong expletives to express their grievances at will,but women are not allowed to shout obscenities,or she will be considered as vulgar and ill bred.Moreover,some proverbs indicate strong bias against women,such as “红颜祸水”(A beautiful woman is the source of trouble),“女人头发长,见识短”(Women have long hair but short wit),“妇人之见”(Views of a woman are often considered shortsighted and worthless),and“男尊女卑”(Males are superior to females).Sexism can be found in Chinese linguistic aspects like grammatical gender,characters,words and expressions,etc.In order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linguistic sexism,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roots of its existence first.3 Causes of Sexism’s Long-term ExistenceSexism in Chinese language is the result of a long history of sexist social conventions.With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Chinese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eradicate the vestiges of feudalism andwomen have been cast off the yoke of feudalism.However,old habits built into the traditional heritage die hard.Above all,gender-biased language use is br ought out by nothing less than women’s low status in society.Due to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feudalism,women didn’t enjoy any kind of social status or rights in old society.Chinese women had“three obediences and four virtues--obedience to father before marriage,and to husband after marriage,and to son after husband’s death;morality,proper speech, modest manner,and diligent work”[2].They should stay at home being a good daughter,or a good wife and loving mother without freedom of involving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activities.Thus,Chinese women were regarded as the subordinate to man and were expected to attend her father,husband and even her son in family.Then,as language exposes social ideologies and values,sexism in Chinese reveals the long-term male-dominated culture,in which“women are expected to play a passive or weak role while men play an active or strong role”[3].In addition,social norm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males’ standards and females bounded by lots of social prescriptions needed to conform to social norms.The patriarchal ideology is reflected in some well-known Chinese sayings,such as“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Only villains and women are hard to get along with)and“女子无才便是德”(A woman is virtuous when she is incapable). The idiom“男才女貌”(the ideal couple is made up of a capable man and a beautiful woman) with strong sexism is still widely used.Consequently,social prejudices against women and the concept of male superiority are still deeply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ideology.4 Removing Linguistic SexismVarious techniques to reform sexist language have been applied in the United States,suchas“changing the body or corpus of the language by creating new forms, modifying old forms,or selecting alternative forms”[4].However,these will not work in Chinese language because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English words,and it’s very difficult to change a sexist character component or create a new gender-neutral character that can be widely received.On linguistic level,the only way is the avoidance of gender-biased language as far as possible.To eliminate linguistic sexism,the key lies in changing the discriminatory social attitudes towards women,and changing cultural values will finally bring changes to language.Since school educ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shaping people’s thinking imperceptibly from childhood,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chools. Teachers should be cautious about their choice of words in class and use inclusive language consciously.Otherwise,schoolsmay“reinforce the subordinate role of females through curricular choices and classroom organizations that exclude,denigrate,and/or stereotype them”[4].Then, curriculum content,which can greatly influen c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males and females,should be balanced with respect to gender.Besides,the mass media,as the carrier of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sh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ransforming and eradicating gender-biased language.If people take little notice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language and let it appear frequently in media report,“gender-differentiated language use can reflect and help perpetuate the subordinate status of women in society”[4].5 ConclusionLanguage itself is neutral,while the users of language give it pragmatic coloring.The gender-biased language mirrors the sexist cultural values in society,so sexism in language actually is a social problem.To root out linguistic sexism,eliminating discriminatory attitudes towards women is of the first importance.Sexism is “a problem that will be solved only when a great many people have given it a great deal of thought”[3]. The solution to sexism in language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 of the whole society.Feminists,linguistics and sociologists have been striving to eliminate linguistic sexism.And if the public are fully aware of equality for women and societal inequities are redressed,the problem of linguistic sexism can be solved finally.【References】[1]杨红梅.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分析与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53-56.[2]Wei,Dongya.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7,1050.[3]Nilsen,Alleen Pace.Sexism in English:A 1990s Update.St.Martin’s Press,1990, 280-286.[4]McKay,L.,Sandra and Nancy H.Hornberger.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19-261.[责任编辑:田吉捷]。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汉语中存在性别语言差异现象,即男女在表达方式、措辞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历史文化、社会习惯、语言结构等因素。
首先,历史文化是导致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女性则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思想对汉语的性别语言差异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词语和习惯表达方式都是以男性为标准而存在的。
比如,“女儿国”、“男盗女娼”等词语都是反映出性别歧视和对男性的赞扬。
其次,社会习惯也是影响中国性别语言差异的因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男女的职责和社会角色经常被认为是不同的。
这就导致了词语表达方式的差异。
比如,“男人汉”、“女汉子”这样的词语就是反映出社会对于男女在性格和特质上的差异认知。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会用不同的词汇和写法来描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这也是社会习惯的一种体现。
另外,汉语的结构也会影响其性别语言差异。
汉语的语法结构中,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汇在表达时都需要使用特定的量词或量化结构。
例如,“一个男人”、“一只公鸡”等词语中的“一个”、“一只”就是汉语中表示量的结构。
而这种量化结构往往会被男女使用略有不同,比如“一位女主席”、“一名男教师”就是反映着不同性别之间的表达方式的变化。
最后,汉语的发展变化也会影响其性别语言差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许多汉语中表达性别歧视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正在逐渐被淘汰或改变。
比如“丈夫”、“夫人”这样表达妻子的词汇正在被改为“丈夫”、“妻子”,减少了在是否出嫁等方面的表现差异。
综上所述,汉语中存在的性别语言差异不是单一的成因,它受到了历史文化、社会习惯、语言结构以及时代变迁的多重影响。
针对这种差异,我们应该逐步消除性别歧视,推动社会进步,改变过去的落后观念和表达方式,让语言更加普遍、公正和平等。
性别歧视作为人类自身偏见的产物记录着男权社会、男权文化的自大与自卑。
历史进步的车轮驶到今日未能将性别歧视碾为历史,它依旧存在着。
令笔者惊奇的是:汉语言文字这一汉民族的交际工具,竟可以作为性别歧视的反光镜,并反射了性别歧视产生———膨胀———延续的历史轨迹。
一、汉字字形见证了性别歧视的产生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现存的表意文字。
人们在创制汉字记录语言时,就以汉字的字形来显示意义。
因此,通过汉字字形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认识古人的价值体系与文化观。
1.女这是一个象形字,原意是指一妇女两臂交叉在胸前,驯服地跪在地上的状态。
它鲜活地描绘出深受束缚与欺凌的旧时妇女形象。
2.女字旁汉字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损、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女旁汉字鲜明地体现出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
如:奴、妇、奸、嫉、妒、妄、婪等字。
奴:是个会意字,左边是个女字,右边是一只大手(又),表示抓住了一个人。
在古代战争中,抓来的战俘都沦为奴隶,而奴隶不仅仅是女的,而在造字的贬损与歧视是显而易见的。
妇:从女在帚旁,所谓“愿为执箕帚”的人。
也就是说为人妇的要为丈夫打扫卫生并且是自愿的。
而让我们再来看看与之相对的“夫”字。
夫,从一从大,一象顶上的发髻,是家中大人的标志。
而其它带女字旁的汉字,如:奸、妖、嫉、妒、妄、婪等字的字意中均包含了人格低贱、举止不端、令人生厌的成分。
再来看看古代父母是如何各司其职的吧。
父,古文中写作,手执朴也。
朴是古代管教的工具。
也就是说,父亲是一家之长,可以对家庭成员进行管教。
而母,古文作,两乳垂以哺子也。
母亲就等价成哺育孩子的工具了。
二、汉语言文字中性别歧视的膨胀汉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字,在数千年服务于汉民族语言交际的历程中,人们物质生活、社会文化背景的演变,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念意识的变化,都被汉字所一一承载着,因此,汉语言文字也随之出现了性别的膨胀期。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
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十分普遍,在各个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表现。
本文试图探讨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剖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良性变迁,努力寻找变迁深层的观念、经济和行为动因。
一、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以下本文解析汉语中的字词句,分别选取汉字、称谓词和俗语,列举说明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
(一)汉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汉字字形我们可以推断其字义。
下面,笔者选取几个汉字,从字形所表达的信息来看造字者对女性的歧视。
例如:“女”字,象形字,像一个人半跪之形,象征着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白虎通嫁娶》云:“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从中不难看出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古汉语字典》中带“女”字旁的汉字近120个,绝大多数含有贬义。
可以看出,汉字在造字之初就已经对女性有了偏见和歧视。
(二)称谓词
1.姓名
在中国古代,拥有命名权的是家族的男性长者,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而且被剥夺了拥有姓名的权利——她们只有姓而无名,或者有名但很少被人称呼。
“妇人无外事,故名不闻于人”。
女子出嫁前以乳名称呼,出嫁后以丈夫的姓氏称呼,所以没有必要取名字。
2.称谓语
在古代,已婚妇女的自称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词,如“奴”、“妾”、“妾身”、“贱妾”、“奴家”等。
丈夫对外人提及妻子时,通常的称谓词是“贱内”、“内子”、“内人”等。
又如,在与性别有关的双音节词语中,性别的排序一般男性在前,如“男女”、“夫妻”、“子女”等。
(三)俗语
俗语是在大众中流行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某些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性别劣势。
例如:①女的是枝花,灶门口烧粑粑。
②妇似铁钉,应该给她打打平。
③铜锣不打上乌青,妇女不打变妖精。
④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愿打就打愿骑
就骑。
⑤(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由此可见,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几乎无处不在。
二、性别歧视的文化解析
性别歧视现象由来已久。
其肇始于何时,恐怕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消亡、父系氏族社会产生之初就已经开始了。
可以说,从汉字造字开始,语言文字就打上了性别歧视的烙印。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特征。
语言性别歧视是社会性别歧视的真实再现,其产生根源并不在于语言本身。
性别歧视有其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分工的不同
人类早期社会普遍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女性的社会地位比男性高。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由于其生理上的优势,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获得支配权。
女性的地位与男性相比越来越低,最后不得不依附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终于取代母系氏族社会。
社会分工的格局从此固定下来。
(二)历史积淀的结果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格局下,男性中心社会逐渐形成并且持续几千年。
中国的封建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男性
的奋斗和发展史。
男性本身就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男性主宰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也支配着语言。
而女性几乎完全局限于家庭,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中,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和事迹的女性微乎其微。
(三)文化传统的蔓延
在先秦文化中,就已经表现出了男性中心主义。
《诗经》中有: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
这首诗的年代比孔子要早几个世纪。
孔子也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尤其到了宋代,宋明理学更是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出现了统治女性的总纲领——“三从四德”。
在对女性的审美取向上追求“细腰”、“小脚”。
夫妻关系极为不平等,丈夫可以随意“休妻”,有所谓的“七去(出)”。
中国礼教传承的糟粕之一就是: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主宰蔓延千年,并已构成文化传统中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
(四)心理定势的自觉
由于妇女的从属地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处在社会阶层中的个体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逐渐形成了自觉的认同感。
不管是男性看待女性,还是女性看待自身,都依从现存的
社会角色定位。
人们对身份的确认和归属已经形成了心理上的定势。
三、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良性变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性别歧视现象有了较大的改观。
反映在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出现了良性变迁。
以下仍然以汉字、称谓词和俗语的变化来说明。
当然,由于汉字使用的稳定性,其变化相对较小。
在现当代,人们往往会忽略造字之初带有性别歧视之意的汉字的负面含义,极少产生性别联想。
又如,新造汉字“她”用来指称第三人称中的女性,与“他”在字形和字义上相对应。
从称谓词来看,现在不论男女都拥有自己的名字,取名也不再是男性的专利,女性也拥有命名权。
男女都可以用代表平等的称谓词“我”指自己,“你”指对方。
夫妻可以直呼配偶的姓名而不会遭人非议。
夫妻间的互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总的特点是平等化。
近当代出现的俗语中,也有较多的句子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改变。
例如:“生儿是名,生女是福”、“妇女能顶半边天”、“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等等。
尤其表现在家庭关系中,出现了“气(妻)管炎(严)”、“床头柜(跪)”、“模范丈夫”。
更有人将旧“三从四德”改写为新“三从四德”,在人们中广为流传。
“社会变化会导致语言发生变化;但愿这一变化也会影响男性对女性的态度”。
近年来,我们已经从语言片段中看到了这种良性的变迁。
四、语言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语言的本质反映在其社会性上。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呈现出萎缩的趋势,是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有密切关系的。
以下本文试从观念、经济和行为方面探究这种变迁的动因。
(一)观念动因——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的性别观念是“男尊女卑”。
这种观念从王公贵族到平民莫不如此。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性别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女性获得了恋爱婚姻自由,不再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女性在能力和社会贡献方面也被认为可以与男性平分秋色。
观念变革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观念变化会带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
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得现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在性别上趋于平衡。
(二)经济动因——从经济依附到经济独立
由于男女平等观念的普及和社会认同,妇女从社会、家庭的从属地位变成社会、家庭主体的一极。
大多数妇女有了经济独立能力,并从对男性的经济依附逐渐变为掌握家庭的经济支
配权,被戏称为“财政部长”。
甚至出现了“婚前财产公证”和“AA制”等新的经济行为。
经济是男女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制约杠杆。
谁掌握家庭的经济大权,谁具有承担家庭生活开支的经济能力,谁就能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
女性经济的独立以及其在家庭经济活动中一定的支付能力必然带来其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变。
(三)行为动因——从留守家庭到走向社会
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从纯粹的家庭留守人员开始走向广阔的社会。
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样,接受学校教育、谋求社会职业,从单纯的“家庭角色”这一单一角色演变为“社会——家庭双重角色”。
女性的视野随着其生活、教育环境的开拓而逐渐变得宽广。
女性在家庭以外的学校、单位和社会上的行为事实,逐渐为自己获得了趋于平等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