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3.3《阳光的组成》参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三、阳光的组成第二课时【目标要求】1、了解看不见的光2、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3、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重难点】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97-P99页,完成下列内容1、将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线和__________线属于看不见的光。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是__________线;紫光以外的是__________线。
3、一个物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__________。
4、红外线的主要应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红外线具有哪些特性?6、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来源是__________。
大气层上部的__________能够__________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不受伤害。
7、紫外线的应用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紫外线具有哪些特性?【例题精析】1、加热、夜视仪、促进钙质吸收、遥控、拍红外线照片诊病、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利用红外线的是:__________利用紫外线的是:__________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紫外线功能的是( )A.有助于合成人体维生素DB.杀死微生物C.诊断疾病D.使荧光物质发光3、吸收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的是( )A.大气层B.臭氧层C.地面D.地表的动植物4、红外线遥感就根据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_____,利用高空的灵敏的红外探测器_________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显示出被测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5、紫外线灯能使荧光物质_______,钞票或商标的一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________下识别标记,这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
6、大气对光的散射有一个特点:波长__________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__________的光不容易被散射。
天空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大气对阳光中波长__________的蓝光散射得较多。
《阳光的组成》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太阳光的组成成分和作用;2. 掌握太阳光对人类的影响;3. 了解如何正确利用阳光。
导学内容:一、太阳光的组成1. 太阳光主要由光线和热量组成,是太阳向外辐射的能量;2. 根据波长不同,太阳光可以分为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种光波;3. 紫外线是太阳光中波长最短的部分,有害人体皮肤,但也有促进维生素D生成的作用;4. 可见光是太阳光中波长适中的部分,对人类视觉有重要影响;5. 红外线是太阳光中波长最长的部分,主要为热量。
二、太阳光对人体的影响1.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导致皮肤晒伤、衰老,甚至引发皮肤癌等疾病;2. 可见光对人类的视觉有重要影响,过强或过弱的光线都会造成眼部不适;3. 太阳光中的热量会带来温暖和舒适感,但过度暴晒会导致中暑等危险情况。
三、如何正确利用阳光1. 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可以适当晒太阳,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2. 减少紫外线伤害,外出时应注意涂抹防晒霜,选择合适的防晒指数;3.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注意眼部保护,戴好太阳镜;4. 在太阳下工作或运动时,注意适当补充水分,防止中暑;5. 在家中利用阳光,适时晾晒被褥、衣物,达到消毒防霉的作用。
导学活动:1. 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就太阳光的作用及影响展开讨论,探讨应如何正确利用阳光;2. 实地调研:到户外进行观察实验,记录不同时间段的太阳光强度和感觉,掌握不同光线对人体的影响;3. 创意展示:利用图片、文字等形式制作展板,展示太阳光的组成及作用,向同学们传递正确的阳光利用知识;4. 角色扮演:扮演医生、运动员、农民等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下演示如何正确利用阳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导学延伸:1. 寻找更多关于太阳光的资源,深入了解太阳光的影响和利用;2. 组织参观科技馆、光学展览等活动,增加学生对太阳光的认识和兴趣;3. 继续关注太阳光对人体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阳光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阳光的组成及其作用;2. 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原理;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4.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阳光的组成及其作用;2. 光的传播原理;3. 实验:观察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阳光的组成及其作用;2. 掌握光的传播原理;3. 观察并诠释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验教学;2. 提问互动;3. 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阳光的组成及其作用,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讲解阳光的组成、光的传播原理,并进行示范实验;3. 实验:让学生自行进行观察光的折射、反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光的传播规律;5. 拓展: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光的其他特性。
六、作业要求1. 回答问题:什么是阳光的组成?阳光的作用有哪些?光是如何传播的?2.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及心得体会;3. 设计实验: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关于光的实验,并写出实施步骤和预期结果。
七、评判方式1. 作业成绩: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完备性和实验设计的创新性;2. 进修表现:包括教室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八、参考资料1. 《小学科学》教材;2. 相关科普读物;3. 网上视频资源。
以上就是《阳光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希望学生们通过这次作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精神。
愿学生们在这次作业中收获满满的成长和快乐!。
第三章阳光第三章阳光一、太阳辐射能1、太阳是一个巨大的不断燃烧着的气体球,它以辐射形式不断释放能量,阳光给地球带来的光和热是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
2、由于地球离太阳很远,又远比太阳小,因此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几乎是平行的,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仅占太阳总辐射能(rakiation energy)的极小一部分,但足以提供地球上万物生长所需的能量。
3、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表面颜色有关,表面黑色的物体比表面白色的物体能吸收更多的太阳热辐射.二、阳光的传播1、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1)热光源:由于高温而发光的物体叫热光源,如白炽灯、火炬、电弧灯、太阳等。
(2)光源:发光时温度并不高的物体叫冷光源,如日光灯、节能灯等.(3)人们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能把其他光源的光反射出来。
如月球、桌椅、水滴等本身不发光,看到它们是由于它们反射了太阳等其他光源的光。
2、从影的形成和小孔成像等事实证明,阳光(包括一切光)在均匀介质(medium)中沿直线传播,这是任何光源发出的光普遍遵循的规律。
3、光线(light ray):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条假想的线就叫做光线.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透明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中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
三、阳光的组成1、色散现象(dispersion):阳光经过三棱镜(prism)后,在三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出现一条彩色光带,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该现象称为色散现象。
(1)色散现象是由于不同色光经过棱镜发生偏折的程度不同,使白光中的各色光分离,从而形成色散现象。
(如图3.1所示,紫光偏折程度最大,依次至红光偏折程度最小)(2)单色光:不能再发生色散的色光叫单色光.(3)复色光:由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4)色散现象表明:阳光(白光)由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阳光、蜡烛火焰、白炽灯发出的光都是复色光。
3.3 阳光的组成【教学目标】1、知道阳光的色散现象;2、会说出可见光谱中各色光的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它们的主要作用;4、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所组成;【教学重点】1、知道阳光的色散现象;2、知道太阳光的组成及一些具体的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彩虹,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以及观看CD碟片上的色彩,启发同学们思考这些丰富的色彩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切入正题:原来这都是归功于阳光,所有色彩的呈现都离不开阳光的照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阳光的组成。
一、色散现象【活动】请四位同学上来做实验,每位同学拿一块三棱镜,放在教室窗台上,让阳光斜射入棱镜的一个棱面,适当调节棱镜位置,在教室另一面的墙面上将出现什么现象?将四个同学棱镜形成的彩色光带做一下对比,你将有什么发现?【讨论】将同学分为若干组,每前后两桌同学为一组,讨论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请各组代表发言,看哪一组回答得既准确又快。
【结论】阳光经过棱镜后,在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会出现一条彩色光带,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这就是色散现象。
二、色散现象的研究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光是由很多种(七种)颜色组成的,我们把这种光称为复色光,从而引出复色光和单色光的概念。
复色光:由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合而成的光;如太阳光。
单色光:只有一种颜色组成的光,如红光、紫光等。
【实验】在事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面积不等的扇形改做七色光斑,逆时针顺序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紫色,用不同颜色的水笔在陀螺的圆面上,以尽可能接近的颜色与比例画出各种颜色的扇形。
涂好颜色后,把陀螺转动起来,看看它呈现什么颜色?通过实验说明各色光也可以复合成白光。
另外再向学生说明以下书本的这个色散后的各色光经过棱镜再复合成白光的实验,由此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课时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太阳光的组成,以及光的色散现象。
阳光的组成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的色散现象、单色光与复色光、红光与紫光偏折程度的大小,能够解释生活中与色散有关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能够动手用实验来观察光的色散现象,并记住光色散后各色光的排列顺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勇于探索身边事物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阳光的色散现象及色散后各色光的排列顺序教学难点:红光与紫光偏折程度的大小;教学准备教具:三棱镜两块,每个小组一张CD,教学过程1、师:同学们应该都见过美丽的彩虹吧?生:见过。
师:(手持CD)那同学们,你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生:(齐)是CD。
师:嗯,这是我们家里用来播放音像的CD。
那现在每个组分一张CD,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这CD和我们看到的彩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一起观察,然后讨论一下,等下我们一起来回答。
(每个小组分一张CD,学生开始观察起CD,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90秒)——启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师:哪个小组愿意回答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生1:CD反面看起来和彩虹一样都有五颜六色。
师:回答得很好!其他组有没有要补充的?——对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其他组没有补充)师:其他组没有要补充的是吗?那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五颜六色的事物是不是很多呢?大家能不能举个例子?——用比较简单的问题,活跃课堂生1:衣服生2、花生3、……师:嗯,同学们说的都对,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那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些色彩都人哪里来的呢?(学生没有反应,有些摇头)师:其实呢,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都是由于阳光的照射赋予了世界万物的各种色彩,很神奇吧?!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呢?为什么阳光这么的厉害?————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生:(齐)想!师:好,那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阳光的组成这节来了解这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第三节阳光的组成)2、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演示,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
3.3 阳光的组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是白光由7种色光组成的,知道色光的排列顺序。
2、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 。
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加强学生实验观察与思维能力。
2.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衣服颜色和墨镜下的颜色来探究物体的颜色,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漂亮的图话和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实世界的五彩缤纷,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科学的兴趣。
2. 观察、小组竞赛、活动、阅读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重点1. 光的色散现象。
五、难点1、光的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判断。
六、重点难点的处理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可以比较清楚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光带有什么颜色构成是比较模糊的,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实验前布置任务(思考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观察。
首先,教师演示一遍实验,是学生获得一条彩色的光带的直观形象的实验现象,然后通过看视频,获得色光的排列顺序。
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印象。
接着通过图来解释和回答思考题。
然后通过介绍牛顿阳光色散实验进一步加深印象。
最后以问题诱导的形式让学生解释彩虹的形成,将知识运用到实际。
2、对于难点物体的颜色判断,我总结了五句七字言,在许多PPT中以小贴士形式给学生以提示,另外通过一种解题方法来简化知识。
对于题目,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衣服颜色,身边的色彩来介入,通过活动“有色眼镜看世界”,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通过小组竞赛来熟练,通过这样的活动和方法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物体颜色的判断。
七、教学设计引入:自然界存在各种绚丽的色彩(漂亮的图片),都是阳光的功劳。
一、色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阳光色散实验:1)带思考问题来观察。
2)教师演示。
3)观看视频。
4)图像解释。
三、阳光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道阳光的色散现象。
2、会说出可见光谱中各色光的排列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3、了解可见光谱、红外线与紫外线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阳光的色散现象。
教学难点:红光与紫光偏折程度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色散现象及研究
(1)学生活动,观察阳光的色散现象。
(2)学生小组讨论,还有哪些例子可说明白光能变成几种颜色的光?
(3)学生小组讨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能否变成白光?并演示。
(4)学生课外活动,制作彩虹或色陀螺或圆环虹。
引入:雨后彩虹、CD上的色彩等图片
提问: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颜色来自哪里?
答:阳光的照射
过渡:阳光又是怎么样组成的?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
演示1:阳光经过棱镜后发生的色散现象
板书:阳光经色散后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这就是色散现象。
指出:阳光是复色光,如蜡烛火焰、白炽灯;而其他的色光再经过棱镜不能再发生色散的光是单色光。
白光经棱镜发生色散后的各种色光都向棱镜底面偏折,其中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
演示2:色散后的各色光再复合成白色光
证明: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事实。
三个相交的圆分别图上品红、黄和青,相交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小资料:彩色电视机
二、可见光谱、红外线与紫外线
阳光经棱镜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形成各色光按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叫做光谱。
(同彩虹色彩的排列顺序)。
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形成的光谱叫做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之外还存在大量不可见辐射。
在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红外线。
任何物体在比它温度低的环境里,都会发生红外辐射。
如黑色石头在阳光下晒得烫,既说明了黑色物体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也说明黑色物体正在发出不可见的红外辐射。
在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紫外线。
阳光是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做组成。
图片:红外取暖器,自动门或监视器的红外传感信号源
活动:自制彩虹
小资料:太阳辐射谱。
三、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学生看书归纳)
可见光的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红外线的作用:热作用、提高温度、
紫外线的作用:杀菌
视窗:响尾蛇与导弹
阅读:物体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