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秒与测量
- 格式:ppt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13
第三单元时间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时间流逝的速度是(不变)的。
4.我知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但我感觉(快乐)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不高兴)的时候,时间过得慢。
5.平时我们觉得时间有快有慢,那是感觉在起作用6.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7.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8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太阳钟)就成了人们最早使用的计时工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9.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10.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36个星座,并利用星座来计算时间。
11.古埃及人把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但夏夜实际上大约有8个小时。
12.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
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24)个小时,其中夜晚(12)个小时,白昼(12)个小时。
7.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8.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9.用流水来计时主要要解决(水流速度)摆钟1.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2,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时、分、秒和测量(人教版)当我站在三年级的讲台上,我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激情。
今天我要教授的是第3课时的时、分、秒和测量。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三年级上册。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3课时,主要内容有时、分、秒的认识,以及测量长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时、分、秒的概念,掌握时间换算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测量长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时、分、秒的认识和时间换算,难点是理解时间的流逝和测量长度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钟表模型、计时器、测量尺和一些实际的长度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钟表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下钟表的构成。
2. 知识讲解:我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时、分、秒的概念,并教授时间换算的方法。
3. 例题讲解:我出一个例题,如“如果现在时间是3点15分,请问再过10分钟是多少时间?”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4. 随堂练习:我给出几个时间换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测量长度:我拿出测量尺和一些实际的长度物品,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并记录长度。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板书,包括时、分、秒的符号和换算关系,以及测量长度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纸画出一个钟表,标出现在的时刻。
2. 请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时、分、秒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时、分、秒的认识和时间换算掌握得比较好,但在测量长度的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和指导。
在课后,我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操作的机会,以巩固和拓展他们的知识。
同时,我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就是我对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时、分、秒和测量的教学设计和思考。
我期待着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共同创造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
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六《时、分、秒》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分、秒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时、分、秒进行时间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时、分、秒的概念2.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3. 时间计算方法4. 珍惜时间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时、分、秒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时间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时间计算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时、分、秒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时间计算方法。
3. 练习法: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探讨珍惜时间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 讲解时、分、秒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 通过举例,讲解时间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时间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通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4. 讨论与分享- 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如何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出珍惜时间的方法和策略。
5. 总结与布置作业-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3.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课后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时、分、秒》单元分析(一)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
“时间”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是不依赖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感知和认识时间只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在我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人类在认识和计量时间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时间单位系统,并发明了大量的计量工具。
对“时间”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量的学习,不仅有助于解决生活中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还提供了学习和应用其他数学概念的机会。
因此,“认识时间”一直是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
《标准()》规定,在第一学段要使学生“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一课程目标中,不仅包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包括时间观念的建立。
一方面,学前阶段,儿童依据其个人经验及社会生活已经对时间的顺序、长短等属性有所认识。
学龄儿童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可以理解文化意义上的时间,即在时钟和日历上固定下来的时间。
因此,应让小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时间概念:理解时间可度量的属性,掌握时间单位系统及测量工具。
另一方面,体验并估计时间的长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也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的基础,因此,在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时间观念也应该是重要的课程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时间单位离学生生活经验越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越困难。
因此,遵循学生认知时间的“由中间向两端”和“由近及远”的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其他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对于“时间”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四次编排,具体结构如下。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在认识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专项《时、分、秒__测量》复习训练题及答案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重约2()可载重3()重约200()厚约10()长约3()每小时行驶180()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厘米=()毫米5千米=()米70分米=()米6000千克=()吨6分=()秒300分=()时3800千克-800千克=()吨138毫米+362毫米=()分米3.小强一家周日到科技馆参观。
()时()分离开家。
()时到达科技馆,路上花了()分钟。
()时()分参观结束,参观科技馆用了()分钟。
4.看图解决问题。
银行到图书馆有3500米,明明家到学校有5000米,图书馆到学校有4000米。
(1)明明家到图书馆的距离是()米,合()千米。
(2)明明家到银行的距离是()米。
5.一批货物共重18吨。
有下面大、小两种卡车可租用。
小卡车载质量2吨大卡车载质量4吨(1)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那么怎样派车能恰好运完这批货物?(2)如果1辆小卡车每次的运费是60元,1辆大卡车每次的运费是80元,那么哪种租车方案最省钱?参考答案1.千克吨克毫米米千米2.120 5000 7 6 360 5 3 53.9 30 10 30 10 45 454.(1)1000 1 (2)25005.(1)方案①:9辆小卡车方案②:7辆小卡车和1辆大卡车方案③:5辆小卡车和2辆大卡车方案④:3辆小卡车和3辆大卡车方案⑤:1辆小卡车和4辆大卡车(2)方案①:9×60=540(元)方案②:7×60+80=500(元)方案③:5×60+2×80=460(元)方案④:3×60+3×80=420(元)方案⑤:60+4×80=380(元)租1辆小卡车和4辆大卡车最省钱。
总复习知识要点第一单元计时单位:时、分、秒:1时=60分 1分=60秒 1天=24时 1刻钟=15分,半小时=30分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时间之间的进率都是60 3小时=(180)分 3×60=180 120分=( 2 )小时 120 ÷60=2时转换成分(乘60),分转换成时(除60)分转换成秒(乘60)秒转换成分(除60)计算经过的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时间-开始的时间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
2、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分钟,走1大格是()分钟;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圈是()秒,也就是()分钟。
从数字4走到9,时针走了()小时,分针走了()分,秒针走了()秒。
3、6小时=()分 4分=()秒 180秒=()分 200秒=( )分()秒 75分=( )时()分4、李响所在学校早上7:50开始上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第一节课什么时间下课?第二节课什么时间上课?5、小明乘坐10时30分的火车去北京出差,结果火车晚点15分钟,火车行驶了6小时25分钟到达北京,小明到达北京是什么时间?6、小强每分钟可以加工8个零件,他从10:50到11:15,共加工了多少零件?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1)先“用两位数加整十数加一位数”(2)先用“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再把两次所得的和相加。
2、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1)先用“两位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2)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所得差相加。
”3、列竖式加法运算注意: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如果前一位也满十,再向前一位进1;4、列竖式减法运算注意: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足减,向前一位借1,在本位上加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再向前一位借1。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教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知道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
2. 学会读写时间,如11点30分、12点、1点。
3. 理解并能够运用时、分、秒的概念。
4. 能够使用钟表读写时间。
教学重点:1. 时、分、秒的概念理解与运用。
2. 使用钟表读写时间。
教学准备:1. 教师钟表模型。
2. 钟表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教师用钟表模型向学生展示时间的概念,并让学生回答一天有多少小时,一小时有多少分钟,一分钟有多少秒。
引导学生理解时、分、秒的概念。
Step 2:学习读写时间1. 教师以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时间为例,向学生展示并读写时间,如11点30分、12点、1点等。
2. 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跟读并写出所示时间。
Step 3:练习时、分、秒的运用教师出示一些练习卡片,上面写着一些时间,要求学生用时、分、秒来填充完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钟表来填写。
Step 4:使用钟表读写时间教师向学生展示钟表,并示范如何使用钟表读写时间。
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示范,利用钟表读写时间。
Step 5:小结与练习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带领学生回答一些与时间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Step 6:作业布置布置练习册上与时、分、秒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批改。
Step 7:课堂反馈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与家长一起观察和使用钟表,练习读写时间。
2. 学生可以编写一些关于时间的小故事或问题,并分享给同学们。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设计: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节分辨能力。
2. 培养学生整齐摆放物体的习惯。
3. 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分类的能力。
《认识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学会用秒作单位来量测时间,初步建立分与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通过观察、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1秒、几秒、30秒、1分的时间的长度,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3.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学会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
3. 建立分与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学会用秒作单位来量测时间。
难点:建立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钟表模型、秒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秒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认识秒通过观察钟表模型,让学生了解秒针的位置和走动规律,引导学生发现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
(2)感受秒进行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1秒、几秒、30秒、1分的时间长度,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分与秒的换算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1分=60秒,学会分与秒之间的换算。
3. 实践应用设计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时间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延伸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秒的概念和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醒学生要珍惜时间,遵守时间。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时间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秒有了初步的认识,建立了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育他们珍惜时间,遵守时间。
八、板书设计略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秒的概念和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情况。
十、教学资源1. 钟表模型、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