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9.45 MB
- 文档页数:98
水土保持的原理及技术水土保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保主题。
当大量的土地遭受了极端的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通过使用科学技术帮助我们保护和改善土地。
本文旨在探讨水土保持的原理及技术。
1. 水土保持的原理水土保持是指在水文、地貌等多种条件下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以及管理方法,保护土地免受水、风、坡等自然力的破坏、侵蚀和退化的一种综合性土地保护工程。
它与土地质量、生态系统维持、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社区的建设及生活环境的卫生和美观有关。
因此,水土保持在土地利用和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是即时把水、泥沙和营养物质截留在水体或小流域内。
首先,减少水流速度可以促进水中微小颗粒的沉降和截留,将其中的泥沙、菌群和养分留在流动区域内,降低了河床的侵蚀性,有利于防止支流的淤积与漫滩泛滥。
同时,需要采取植树造林等措施以增强土壤的稳定性。
在长时间内,我们必须在土壤上保持足够的根系和植被覆盖,以稳定土壤,减少由于暴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坍塌事故。
2. 水土保持的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是保护土地的主要领域之一,它包括了各种措施和技术,帮助我们达到保护土地的目的。
其中几个重要的技术包括:2.1 植树造林树木对土壤的固定作用非常重要。
树根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再加上树叶和其他底层植物覆盖物,这能阻碍雨水冲刷和侵蚀土壤。
植树造林的手段有很多。
它不仅可以使水土保持变得更加可靠,而且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2.2 保护基地在水土流失的较高区域,建立水库或集水池可以有效地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流过快。
同时,我们应该在极点降雨时采取从下向上的土方和岩浆摆放方式,以防止洪水和土壤流失。
2.3 标志化设计通过良好的标识和组织得以更有效地控制土地的利用。
例如,建造树篱或将土地组织成与地形相对应的方式可以使含有高效采集水与保留水源的区域与其它区域分开。
3. 结论水土保持是保护土地的重要措施。
通过正确的土地管理和多种多样的技术实践,可以保护和改善我们的农田、水源地和森林资源。
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一、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1. 水土保持的整体思路原则水土保持的整体思路原则是指在进行水土保持工程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情况,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维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这包括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科学施工和管理、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原则。
2. 水土保持的水文原理水文原理是水土保持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它主要研究水文过程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水文原理强调水的来源、径流和渗入对土地的影响,通过控制降雨径流,减少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
3. 水土保持的植被原理植被原理是指通过合理的植被覆盖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植被具有保持土壤结构稳定、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水分和气候等功能。
通过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和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4.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原理工程措施原理是指通过建设各种水土保持工程来减少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
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梯田、沟渠、防护林带、水土保持墙等。
这些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水流速度、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二、水土保持学的重要性水土保持学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水土保持学的重要性:1. 保护土壤资源水土保持学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不被破坏或流失。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土壤资源对于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2. 维护水资源安全水土保持学通过控制水流速度和减少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对于保障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 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学通过恢复植被、修复生态系统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维护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4. 防止自然灾害水土保持学通过建设护坡、防护林带等工程,减少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水土保持专篇-回复水土保持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它旨在通过合理的土壤水分管理和固土防蚀措施,保护土地免受水侵蚀和风蚀的破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水土保持的原理、重要性、方法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
一、水土保持的原理水土保持的原理是基于土壤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
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其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植物生长、水环境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土保持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保持:适当的植被覆盖可以防止水分和风力对土壤的侵蚀。
植物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颗粒,增强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减少土壤流失和侵蚀的可能性。
2. 土壤改良:通过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常用的改良措施包括添加有机肥料和覆盖物料,解决土壤的贫瘠和结构紊乱问题。
3. 梯田建设:梯田是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通过建设梯田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流对土壤的冲击力,减少土壤流失的机会。
4. 林网布置:在山坡地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可以设置林网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二、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水土保持不仅关乎农田的生产能力,更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以下是水土保持的重要性:1. 保护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可以保护生境,维护植物和动物的生态平衡,增加生物多样性。
2. 防止水灾和旱灾: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和降低水流的威力,从而减少洪水和旱灾的发生。
3. 保持水质: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污染物和农药等有害物质对水体的入侵,保护水源的纯净性和可持续利用。
4. 促进农田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农田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提高土地的持水能力和肥力,保证农作物的稳定产量。
三、水土保持的方法水土保持的方法非常多样,需要根据不同的土地条件和环境要求来选择和实施。
以下是常见的水土保持方法:1. 植被覆盖:通过植被种植,尤其是混栽多品种的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持力和抵抗力。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程一、前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土保持则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本文将详尽介绍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程。
二、水土保持基本原理水土保持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指在工程建设前对地形、气候、土壤等因素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并通过设计、规划等手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的发生。
2. 治理措施治理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和侵蚀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对其进行治理,达到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3. 综合措施综合措施是指在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采取多种措施,使其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达到最佳的综合效果。
综合措施包括植被措施、地形措施、工程措施等。
三、水土保持技术规程1. 工程建设前的预防措施1.1 地形调查在进行工程建设前,应对建设地区的地形进行详细的调查。
调查内容应包括地貌、地质、土壤、水文等方面。
通过这些调查,可以针对不同的地形特点,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方案。
1.2 设计规划在进行工程设计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的要求。
具体来说,应尽可能地减少地形改变,降低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确定工程建设地点时,应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选择最佳的建设方案。
1.3 保护措施在进行工程建设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因工程建设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和侵蚀。
具体措施包括:采取尽可能小的施工面积,避免开挖过深,采取覆盖物等。
2. 工程建设中的治理措施2.1 土方开挖在进行土方开挖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因土方开挖而导致的土壤流失和侵蚀。
具体措施包括:采取适当的开挖深度和坡度,采取覆盖物等。
2.2 土石方填筑在进行土石方填筑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因土石方填筑而导致的土壤流失和侵蚀。
水土保持学原理和措施的应用概述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学科。
通过理解水土流失的原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破坏,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将介绍水土保持学的原理以及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
水土保持学原理水土保持学的原理主要涉及土壤侵蚀的形成机理和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了解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1. 土壤侵蚀的形成机理土壤侵蚀是指土壤颗粒因受风、水、重力等力的作用,从原来的位置脱离并沉积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土壤侵蚀的形成机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风蚀:当风速较大时,会造成土壤颗粒的飞沙现象,导致土壤侵蚀。
- 水蚀:水的流动和撞击力会使土壤被冲刷,水流冲刷会造成河流河岸的崩塌,形成沟壑等。
- 重力侵蚀:如土壤质地较松软,或在坡地上没有遮蔽物覆盖,重力作用下就会发生坡面侵蚀。
2. 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水土流失的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 - 降雨量:降雨量越大,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越高。
- 坡度:坡度越大,水对土壤的冲刷力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轻的土壤更容易被风蚀和水蚀。
- 植被覆盖率:植被可以起到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越低。
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为了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1. 林地建设林地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栽植多层次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形成覆盖层,减少雨滴对土壤的冲击力和水流的速度,增强土壤的保持能力。
同时,根系的发育还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防止土壤被冲刷。
2. 构筑物建设构筑物是指人工制造的堤坝、防护墙、截水沟等建筑物。
通过合理的构筑物建设,可以将水流导向合适的地方,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例如,修建坝塘可以储存雨水,并防止水流冲刷土壤。
水土保持学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营力以及不合理人为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侵蚀和水的损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1)威胁生态安全,危及人类生存空间;(2)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3)滑坡、泥石流严重,影响公共安全;(4)毁坏耕地,影响粮食安全;(5)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威胁饮水安全;(6)恶化人居环境。
内营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外营力: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流水。
地下水,重力,波浪,冰川,风沙。
风化作用: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
加速侵蚀: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速率,导致土地资源的的损失和破坏。
正常侵蚀:指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那部分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的形式:击溅侵蚀、面蚀、沟侵蚀、山洪侵蚀按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生程度不同,面蚀分为: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细沟面侵蚀。
沟蚀四个阶段及其特点:(1)浅沟侵蚀。
特点:在初期与细沟侵蚀相同,下切深度在0.5m以下,逐渐加深到1m。
沟宽一般超过沟深,以后继续加深加宽。
浅沟侵蚀是侵蚀沟发育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没有形成明显的沟头跌水,正常的耕翻已不能复平,不妨碍耕犁通过,但已感到不便。
由于耕犁作用,沟壑斜坡与坡面无明显界限。
(2)切沟侵蚀。
特点:横断面呈“V”字形,沟头有一定高度的跌水,长宽深三方面的侵蚀同时不同程度地进行,即因水流的不断冲刷,使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
绪论1、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3、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事业。
4、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
5、水土流失的危害①破坏土地资源,吞食农田②削弱地力,降低土壤质量③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④淤塞湖泊水库,危害水利设施⑤破坏交通安全,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⑥严重环境污染⑦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穷山恶水6、水土保持的特点:基础性与长期性复杂性与综合性社会性与公益性监督与效益7、水土保持原则 3.重视植被的环境保护作用 4.把保护土地与改良土地结合起来5.采用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6.因地制宜7.生态—经济效益兼优的原则8.以“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区域的综合整治与经营第一章水土保持基本原理1、水量平衡:是指对于任一自然区域(或某一水体),在给定的时殷内,各种形式的输入水量应等于各种形式的输出水量与区域内在该时段的储量的增量之和。
2、容许土壤流失量:是指在维持土地高生产力水平前提下的最大土壤侵蚀速率,或与岩石的化学风化成土率保持平衡的侵蚀速度。
3、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
第二章土壤侵蚀规律4、土壤侵蚀类型(按作用力分):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风力侵蚀生物侵蚀化学侵蚀5、水力侵蚀可分为:①雨滴击溅侵蚀②面蚀③沟蚀④山洪侵蚀⑤海岸浪蚀及库岸浪蚀6、风力侵蚀可分为:①侵蚀作用:吹蚀和磨蚀②输移作用:悬移、跃移、蠕移③沉积作用: 沉降堆积、遇阻堆积7、重力侵蚀:陷穴、泻溜、滑坡、崩塌、崩岗、岩层蠕动、山剥皮8、土壤侵蚀模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率(或速度)9、土壤侵蚀程度:是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