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惩罚的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90.42 KB
- 文档页数:1
表扬、批评、惩罚的艺术.表扬、批评、惩罚的艺术.作为教育的三种手段之一,在学校教育中,是缺一不可的;表扬、批评、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关键是要学会灵活的运用和艺术化的处理。
一、表扬的艺术性教育用话语表扬产生的效果比物质奖励更重要。
表扬的言辞如和煦的阳光能使濒于枯萎的小树苗重现生机,使学生有一份阳光心情,也增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表扬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认真呵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关键时刻表扬。
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细心留意,找准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
第二,选择合适的场合表扬,增强学生的荣誉感。
及时认可学生在各方面取得成绩,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使之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进取的积极因素。
第三,表扬要变换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有激励性。
第四,表扬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带有鼓励性。
二、批评的艺术批评的目的只有一个:帮助别人进步。
批评学生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坦然接受,就存在一个艺术化处理的问题。
根据教育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从称赞和诚心入手。
当学生犯了错时,不要急于批评,这时的我们往往在气头上,批评学生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这对于正逐渐走向成熟的高中学生往往会伤其自尊。
此时,最好先让违纪的学生和自己心平气和,在尝试搜寻他身上的优点,,用婉言“折射”其小的缺点。
为表达真诚之意,批评时语气应委婉、坦诚些,既不言过其实,也不一棍子打死,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合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沿着一个健康的轨道发展下去。
(二)、用体态语言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错误。
我们批评犯错误的学生,除了用语言提示外,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
如自然地走到学生身边,轻轻敲敲他的桌子提醒他;也可以用一个眼神暗示;还可以称赞别人的好的表现来提醒他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进行。
(三)、尊重学生自尊心、保住学生的面子。
自尊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更需要获取别人的尊重。
班级管理中“惩罚”的艺术【摘要】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们在日常教育中加以运用和把握。
合理惩罚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激励与惩罚之间保持平衡,可以让学生在自我激励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不同的惩罚方式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教育目的。
惩罚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进行,且要保持公平性和透明度,避免学生感到不公平。
最终,班级管理中“惩罚”的艺术是为了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通过艺术般的惩罚方式,教师们能够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班级管理, 惩罚, 艺术, 合理惩罚, 道德教育, 激励, 平衡, 多样性, 时间, 场合, 公平性, 透明度, 重要性, 和谐氛围.1. 引言1.1 班级管理中“惩罚”的艺术在班级管理中,惩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惩罚却是一门艺术。
惩罚不仅仅是为了纠正错误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惩罚来实现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考虑到惩罚方式的合理性和道德性,不能过度惩罚或是随意惩罚。
学生是需要被引导和教育的,而不仅仅是被惩罚。
在班级管理中,激励和惩罚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需要保持平衡。
过分偏向于惩罚会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或者逆反心理,而过分倾向于激励则可能导致学生越发放纵。
教师在进行惩罚时应该考虑到激励和惩罚的平衡,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惩罚方式也需要多样化,不能一刀切。
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需要不同的惩罚方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选择惩罚方式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个性化惩罚,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班级管理中,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惩罚的艺术在于合理惩罚与道德教育、激励与惩罚的平衡、惩罚方式的多样性、惩罚的时间与场合以及惩罚的公平性与透明度。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了恰当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中“惩罚”的艺术。
浅谈班主任的惩罚艺术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
能培养他们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
”但如果把惩罚简单的理解为粗暴的斥责或野蛮的体罚,不仅不会达到激励和促进的目的,反而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使结果适得其反。
本文对班主任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惩罚措施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
标签:班主任;惩罚;艺术;教学方法惩罚和赏识、表扬、鼓励一样,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
关键是什么情况可以使用惩罚,该怎样惩罚学生,这些都是需要班主任掌握的。
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如何合理运用惩罚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管理班级纪律进行详细的阐述:一、惩罚要以沟通和理解为前提,讲究惩罚的艺术。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孩子们接触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是非观,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师的话都是对的”,所以,教育孩子也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一提惩罚两字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打骂、体罚甚至暴力,其实,这本身已经脱离了“惩罚”教育的应有之意,而是一种极端错误,它的结果必然是教育的失败,甚至是犯罪。
其实,惩罚的方法有各种各样,事实证明,如果教师与学生已经有了积极的关系,惩罚就比较有效。
只有在保证不削弱效果的前提下和确保疏通了抗拒心理的条件下,创设愉快的惩罚氛围,设置多样的惩罚方式,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接受惩罚。
如发挥其特长,让其为班级同学带去一点欢乐——讲个笑话,唱一首歌,吹奏乐器,说段评书,表演小品;让其为班级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儿——代替班干部为同学服务一周,为班级擦黑板一周,早来晚走为同学开门锁门一周,为同学打水一周;让其做一点学科练习以促进他的学习——背英语单词,背英语课文,背唐诗宋词,赏析精美文章,讲解一首诗歌,做一道理科习题,等等。
这样,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就会在认识错误的基础上自愿(自愿的前提是教师提供惩罚的方式)选择受罚的方式,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并逐渐做到积极内省,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批评教育的艺术摘要:小学的孩子们天真活泼、无拘无束,不知不觉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合理利用批评教育的艺术,让孩子们知道错误的原因,并能够及时改正,保证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批评偏差技巧艺术现在的小学生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有时我们教师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
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在学校里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有些老师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作为教师和班主任的我们,当孩子们犯错误时要利用批评教育的技巧,发挥批评教育的艺术,让他们知道自己错误所在,明白错误的危害性,从而及时改正错误,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教学中根据我多年班主任的管理经验,我认为当学生犯错误时应该这样来教育孩子们:一、针对不同时期的错误,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后,教师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让孩子知道对与错。
在指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也尊重你的意见,耐心细致地讲解能让学生们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让他不会被失败的阴影所束缚。
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孩子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忽视了。
我们首先应该对他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做适当的批评。
在孩子开始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现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
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
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
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错误频频出现更多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
班主任工作艺术“惩罚”的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惩罚”的艺术在“赏识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今天,谈论“惩罚”似乎有些不合耐寒。
然而,对一个年轻人的健康成长而言,光有“赏识”是不够的。
《孙子兵法》中有一条著名的管理法则:“卒未亲附惩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致仕已亲附而只不行,则不可用也。
”心理学认为,人信息与人之间信息的技术交流与传授,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接纳作为基础。
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实施处罚教育工作,学生认为是爱护;反之,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奖赏学生,学生认为是哄人,教师处罚学生,学生认为是整人,甚至会导致师生之间尖锐的冲突。
根据《孙子兵法》的思想,学生“未亲附”而罚之,他会觉得你是站在他的对立面教育他;学生“已亲附”而后罚之,他才觉得你是站在他的立场上面帮助他,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孙子兵法》给了我一些启示。
同样是批评、处罚,后进生和优等生要区别对待。
和自己心理距离疏远的“未亲附”的后进生,哪怕是一个优点,也要激励、奖赏;和自己“已亲附”的优等生有了过失,更要严格要求,从重处罚,即“奖疏罚亲”,这样才能凝聚每个学生的心,在他们心中树立起威信。
实施我们在对学生全面实施处罚教育时,还要特别坚持把握几点做法:1、态度诚恳、与人为善。
处罚前一定要着眼于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受处罚,使的学生对教师的处罚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公正客观、寓罚于奖。
处罚时要做到:寓处罚于尊重之中,寓处罚于教育工作之中,俾处罚于关怀之中。
(班主任工作 ;)例如,处罚学生时要看到其成绩和优点,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处理事情公正,从内心更加敬重、信任老师,乐于欣然接受老师的处罚。
3、适可而止,利于身心。
如对犯小错误的学员,他背诵一首古诗词或抄写几条数学概念;较严重的,罚他以《让我生气的一件事情》、《一件不应发生的事情》为试题写一篇文章等。
让学生在对自己对症下药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惩罚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灵活有效地刑罚方式,对我们的学生、对我们的工作一定大有益处。
批评的艺术与技巧批评的艺术与技巧文/王铁刚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因此,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惩罚。
但教师在批评的时候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
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不是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
本文试以自己的带班经验,浅析批评教育的艺术和技巧。
一、批评要及时对于学生实施惩罚的批评,应体现及时性原则,即发现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批评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及应该承担的责任。
如发现学生有损坏公物现象,要及时指出其错误和危害,而不能等到时过境迁,再来批评惩罚他。
二、批评要情感投入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满怀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
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
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三、批评要寓讲故事、打比方中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
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
着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听小树苗哭泣。
“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
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
罚的艺术案例一:我曾带过一个班级,有10个来自同一所小学,其中7个是男生。
这7人中,有6个养成习惯都非常差。
这所小学毕业的男生,分到别班的也是这种情形。
曾问过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告诉我说,在小学时,语文教师很凶,做错了事情会罚他们,上数学课很自由,借口看不见黑板可以四处走动。
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在这些没有自控力的孩子身上就养成了。
所以,这些孩子语文学得较好,数学底子很差。
案例二:关于该不该给学生施以“惩戒”,早在2003年就召开过大讨论。
当时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时有升级,其中也有原因是老师不敢管学生,而导致学生虐性膨胀,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而这些“出名”的老师,多半是教学第一线的责任心较强的老师。
从第一种案例可以看出,罚让课堂变得井然有序,让学生学有所得;不罚,不管,让课堂变成菜市场。
第二种案例是“罚”出了格,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对立,成了敌人,根本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这与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使命和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是必须杜绝的。
我认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在这里我必须强调的是:“惩罚”不能完全等同于“体罚”。
比方说,上课时学生睡觉,被叫起来“站”几分钟;两个学生打架,分别“写”一下发生纠纷的经过;体育课上,学生嬉戏打闹,被体育老师罚“做”几个俯卧撑等等。
这样的惩罚也是一种教育,它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意识,明白了错了就应该承担责任。
一味的表扬,让新时代的学子在心理没有挫折感。
当然,罚要适可而止,不能当作唯一的教育手段。
我是一个有十几年教龄的女教师,也算是一个老班主任。
实不相瞒,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几年,我“血气方刚”,常使用“短,平,快”的手段来对付不听话的学生,虽没有出格,但与学生也有不少冲突,不愉快常有。
随着专业的成长,我现在处理这类事情心情平和多了,对“罚”也有了一些个人的肤浅的见解。
我认为,“罚”要讲究一些艺术,若能达到和谐教育的境界,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在研究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师生都愿意接受的非强制性方式,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
谯乾春英语师10902 200900921 11论批评与惩罚的艺术对于我们师范生,即将走上讲台的人来说,我们的责任与专业素质都要强,不光在专业技能上,还体现在我们的人格和处事原则与方法上。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只是你的专业够强,你的时间花的最多上,更主要的是你怎么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
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批评与惩罚学生。
在我们的教师生涯中这是不可避免的。
人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心智还不成熟的中学生。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要怎样对待犯了错的学生。
是狠狠的批评一顿,然后让其一写就是几千字的检讨?还是罚抄作业,课后留堂?怎样让学生意识到她(他)错了,并下次不再犯了?这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所以怎么说怎么做都需要技巧。
批评与惩罚就是一项艺术。
下面讲讲我在当学生的过程中遇到的几件事。
读小学的时候,不能体罚打骂学生的制度还没有传到我们那个落后蔽塞的农村,我就经常看到我们班上几个平常几个成绩不好又调皮的几个学生经常挨老师的竹鞭,不管男生女生只要没交家庭作业的都统统的站到教室外面去,手板心摊着,等老师一个一个打过来,我当时就觉得我宁愿做第一个被打的,也好比听着那响亮的“啪啪”声忐忑煎熬好的多。
但我们班就总是那几个人总是不做作业,天天被老师打。
你说老师不负责吗?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为什么他们就是不改呢。
你说学生们不听老师的话吗?但他们在课堂上也没敢放肆呀。
他们对老师是又敬又怕。
特别是挨板子的时候那瑟缩的手,平常看到老师就躲就知道。
但老师这样的方法没有起到好结果。
那几个学生还是照常这样,渐渐形成惰性,天天都这样。
反正就挨几下子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如果老师换一种方式来对待这些不交作业的孩子呢?如果他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是不是会不一样?他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如果有谁不交作业,他就得不到提前放学的机会。
(那时候我们小学不怎么规范,总是提前放学)那么他就得等到其他学生都走光了,等放学时间到了才可以回。
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几年级的学生都是很渴望放学的时候的。
浅谈艺术地惩罚作者:钟庆华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8期所执教的课pep 6unit4《What are you doing?A let’s learn》曾获端州区小学青年优质课评比活动三等奖,所撰写的多篇论文曾获省教育学会小学英语年会征文评比三等奖、市小学英语年会论文二、三等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经成为共识。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处罚手段,仿佛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老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部分学生也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受不了批评与惩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让老师的工作左右为难,如履薄冰。
一、惩罚的必要性我认为,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一中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不完整的教育。
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也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
” 有一位家长从女儿出生之日起,就对她进行赏识教育。
孩子偶露微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
女儿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她“芳芳真聪明”。
甚至她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放过赏识的机会“芳芳真有个性”。
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孩子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小姑娘。
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渐渐发现赏识教育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孩子只愿听好话,不愿听任何批评,也经受不起一点挫折。
所以教育中不能没有惩罚,适当的惩罚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有错就要勇敢面对,接受必要的惩罚与批评,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笔毛归财富。
二、惩罚不是体罚惩罚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促进学生改正错误,健康成长为最终目的。
如果对孩子进行惩罚是为了教师解恨和撒气的话,造成学生身体与心理的伤害时,惩罚就违背教育目的,成了体罚了。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用新型教育方式,而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地发生着转变。
2024年,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位精通教育技艺、无私奉献、善于引导学生,并且具备批评的艺术的教师。
良好的教育技艺是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
在现代教育中,知识的传递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优秀教师需要首先将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和导师,以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他们需要同时具备规划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能力,以及推荐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技巧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能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听课中快速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成绩。
无私奉献是一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教师首先要有一颗无私的心,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优秀的教师会与自己的学生建立起深厚的人际关系,当学生有问题需要帮助时,他们总是第一时间为学生解答疑惑、提供帮助,甚至是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
引导学生是优秀教师的最大任务之一。
优秀老师总是能迅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在引导学生时,优秀的老师总是能够开启学生的自我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会发掘和鼓励学生的突出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途径,以满足学生的各种成长需求和心理需求。
批评的艺术是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
作为教育者,教师需要时刻掌握和探索不同的批评方式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在批评时,教师需要以平和、客观和严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受到批评的同时,能够有所收获。
此外,优秀的教师还会通过批评来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课堂上的教学技艺、生活中的无私奉献、引导学生和批评的艺术都是必备的。
我们应该始终以学生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教育技巧,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资料推荐------------------------------------------------------ 惩罚孩子的方法和艺术123456惩罚孩子的方法和艺术 123456 惩罚孩子的方法和艺术[摘要] 惩罚孩子是一门艺术,要注意采取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最恰当,让孩子养成一种行为习惯,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注意惩罚的程度对孩子的精神可塑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
[关键字] 惩罚快乐负责社会逐渐意识到惩罚儿童的负面影响,文明的进步不再依靠个人的努力,或人的心灵的炽热。
社会应该重视儿童,并真诚地努力把儿童的努力从他所在的巨大的危险中救出来,即使在我们这个文明发达的时代,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儿童在家中是不受惩罚的。
虽然有教养的家庭中惩罚孩子已不多见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绝迹。
父母们仍然用刺耳的声音和威胁性的语调对子女乱嚷。
成人认为惩罚儿童是他们的自然权利,母亲认为打一巴掌是一种职责,但是往往会伤害儿童,给他们的心灵加上重重的一个法码,惩罚孩子是一门艺术。
惩罚是教育孩子的一种辅助手段,虽然不能过多的运用,但是当运用时可以起到强化教育的作用,这种手段不可滥施。
惩罚是个双刃剑,不可用的太随便,太热心。
必须讲究方法,不要动辄施罚,当孩子故意犯错的时候!当1 / 13孩子反复犯同样的错误的时候;当孩子对温和的说教不敏感的时候;当孩子不讲道理的时候。
不同情况,不同方式。
1. 当孩子犯了错误,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其实挺棒的,但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还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然后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
2. 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批评惩罚的教育艺术刍议孩子是天真烂漫、思想单纯、模仿极强的个体,他们的思想行为很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现象。
教育者(家长、老师)为了纠正孩子们的这些不良行为常采取批评惩罚和说理的教育方法。
批评惩罚是对孩子不良思想、行为、品德以否定的评价。
是与奖励相反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
教育者通过批评惩罚,引起受教育者不愉快的情感的体验,使他内疚、悔恨,促使他从错误、缺点、过失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
批评惩罚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好,其的效果不是不佳予奖励,不仅可以使孩子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还可以促使孩子學会用意志努力去克服自己的缺点、错误,纠正自己行为上的过失,控制自己“旧病”不再重犯。
对阻止孩子不良行为的继续发生有一定的效果。
如果其方法使用不当,也可带来不良影响,起不到削弱和制止孩子不良行为的作用。
如何正确使用其方法,使其产生好效果,是我们每位教育者思索和探究的问题,在笔者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和多年的家长工作中悟出了几点运用其方法应注意的事项,供同行和家长们参考:一、要端正批评惩罚的目的批评惩罚是——种教育手段,不是教育者“出气”泄愤的方法。
以“出气为快”,在“一气之下”批评惩罚,往往会说过头话、做过头事,变批评为辱骂,变惩罚为体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
二、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是用批评还是用惩罚要看孩子缺点,错误、过失的情节、性质和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定。
看到孩子的缺点、错误或过失时,要用冷静的头脑舍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原因和后果后再去想教育的方法,用批评方法好的千万不能用惩罚的方法,用惩罚合理的避免用批评。
公正合理的分析、恰如其分的使用批评和惩罚,孩子才能心服口服,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否则会引起孩子的怨恨和逆反心理。
三、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批评要以尊重爱护孩子为出发点,批评时让孩子明白错误何在,错的根源,此次错误的危害性以及怎样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的方法,不可用简单的斥责、数落、挖苦。
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在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中小学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旧存在这种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多于奖励,批评多于表扬,否定多于肯定,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理应分析惩罚学生的负面影响,关注惩罚策略,讲究教学管理艺术,更要搞清惩罚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其重要地位,把惩罚转变一种动力,以便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在开学初的一次信息技术课我碰到了这样一种场面。
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最爱上的课程之一,上课铃响后,上课的学生老早就已经进入计算机房,启动计算机并各自操作着,我也步入教室,准备开始上课。
在正常教学内容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
在每节课中,我要求学生5个同学为一组,在实际的练习中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在其中抽取一名同学为组长负责与老师进行交流,把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汇报说明。
我按照常规,在上完课本内容后便开始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并就各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记录,以便在总结中向全体同学进行说明。
在巡视到后排一组的同学时,我发现其中一组同学讨论特别积极,并不断用手指指点屏幕,我想他们组内或许产生了意见分歧,正在争论不休。
所以就过去查看,那组同学也没注意我的动向,仍旧我行我素。
待我走进一看,我一腔怒火。
原来他们正在讨论QQ内容。
学生看到我站在他们旁边都一声不吭,慌忙溜回到自己的座位,让我奇怪的是,他们回到座位后还一个劲的点击鼠标,好像要关闭什么窗口,我行动也快,瞟了一眼,顿时明白了其中,原来,他们在关闭QQ窗口。
我一声令下,“把手放好!”,还没来的及关闭的同学,在屏幕上堂而皇之的显示着聊天窗口。
我这时也很为难,因为心中存在着矛盾,为什么呢!昨晚碰巧在和妻子一起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时看到关于儿童的惩罚教育相关内容,并和她还展开了一场交流会,我妻子也是教师,所以两人的交流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在交流中也得出了不少结论,但一点是明确的:在现实的教学中,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惩罚在课堂中时刻存在,但教师对惩罚教育学生的艺术还了解甚微,并不能把握好惩罚的尺度或方式,没有更好的运用惩罚来激励学生,来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