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第一课:生物与生物圈及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 格式:ppt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28
第二章显微镜的使用学习目标:
1.显微镜的结构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4.显微镜操作试题常见的考点
学习过程
一.显微镜的结构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三.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1.下降镜筒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观察物镜和装片的距离。
2.观察时,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着,以便于一边观察一边画图。
3.用低倍镜看到清晰的物像后,直接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
4.换成高倍物镜后,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
5.如果换成高倍镜后,经调节看不到清晰的物像,需再一次换成低物镜,重复刚才的过程。
6.显微镜一定要轻拿轻放,防止损坏零部件。
7.切忌用手和其它不干净的物品去擦拭物镜和目镜,其清洁用专用的擦镜纸。
四.显微镜操作试题常见的考点: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是指对细胞的长和宽同时的放大倍数。
2.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目镜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长;物镜则刚好相反。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的越暗;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
4.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初中生物】2021初一重点生物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由生物网为您提供的2021初一重点生物知
识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1.显微镜的结构
(1)机械部分:包括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镜筒、调节器(也叫调节螺旋):大
的叫粗准焦螺旋,小的叫细准焦螺旋。
(2)光学部分:包括目镜、物镜、反射器、遮阳板等。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晶状体摘除和放置
(2)对光:不断调整反光镜,直到出现光亮而均匀的视野。
(3)观察:将待观察的载玻片试样放置在载玻片台通孔的中心,用片钳夹住载玻片
试样的两端,然后用手顺时针旋转粗调节器,缓慢降低筒体,直到接收透镜几乎接近载玻
片样本(从侧面观察下降筒体)。
然后用左眼观察。
观察时,使用调节器缓慢提升镜筒
(逆时针旋转粗对焦螺钉),直到找到目标图像且观察清晰。
如果观察部分不在视野中心,则将载玻片样本移动到视野中心,然后上下旋转精细聚焦螺旋,直到物体图像清晰。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
由生物网为您提供的2021
第一天
重点生物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祝您学习愉快!。
初髙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初、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就是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和“倡导探宄性学习”等。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开发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将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基于此,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应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教材内容的衔接笔者作为一名曾经任教高中的初中教师,特别关注教材上相同的课题研究的不同深度。
因此,手头备着初高中的全套教材,对教材中相对应的课题做了大致的梳理(见表1)。
初中教师在备课中要放宽视野,不仅关注本章、本册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还要关注初高中教材中对知识阐述的区别和关联,以便准确定位学生学习预期达成的目标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表12、教学目标的衔接通过对初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研宄,笔者发现两个阶段许多内容是重复学习的,但其学习基础不同,自然教学目标也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见表2)。
鉴于学生的客观实际和教材的科学安排,老师应该认真研宄每个教学模块的预定目标,将这些目标分解到每个课时找准时机设计合理的环节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历练逻辑,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其学习能力。
表2初中生物模块及教学目标(苏教版)高中生物模块及教学目标(人教版)物体的结层次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结构层次分子与细胞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