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 》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1课 师 说一、实词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 ②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受”通“授”,传授。
②“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一词多义①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华容道.步走 ②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师⎩⎪⎨⎪⎧ 齐师.伐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 师.旷鼓琴 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主乱法,以乱士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而不从师 ⑤无⎩⎪⎨⎪⎧ 是故无.贵无贱 圣人无.常师点拨 ①道理/风尚/说/道路 ②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流传/传授/驿站,客舍 ③军队,名词/老师,名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乐官,乐师,名词 ④疑惑/迷惑,欺骗/糊涂/名词用作动词,有了疑惑 ⑤无论,连词/没有,动词3.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小学..而大遗 ④吾从而..师之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①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很多人。
③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初等教育的学校。
④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义:一个词,表目的或结果。
⑤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词类活用①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 ②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_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 ⑤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________________ ⑦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 ⑧孔子师.郯子:________________ 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_______ 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 ○11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④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⑥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 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⑧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1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二、虚词1.之⎩⎪⎨⎪⎧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点拨 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子”/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作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句中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句中语气副词,表感叹语气,“多么”三、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2.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3.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__________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_______________8.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点拨 1.宾语前置句2~3介词结构后置句 4.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5.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6.省略句,“先”后省略“生于吾乎”7.省略句,“及”后省略宾语“之”8.被动句,“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四、名句积累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一、“五二一〞小组合作学习目标〔一〕知识技能1、课内“五步〞目标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文言实词“师〞、“道〞、“传〞、“圣人〞、“众人〞“下〞、“句读〞、“师〞等语境意义②掌握文言虚词如其〞、“所以〞、“孰〞、“乎〞、“之〞等的意义和用法;③领会课文正反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2、课外“两段〞目标[强化训练]〔30分钟〕目标:①背诵课文2——3段,小组督促检查[拓展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学业质量模块测评》第100页“课后实践导练〞第三题“课外阅读〞中的《学校》一文,完成10——13题3、课内外“一体化〞目标①、通过朗读和文言词句的积累,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②、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③、领会课文正反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在语境中确定多义文言实词具体意义的方法;②学会辨别文言句式结构特点和语气〔反问与设问〕。
③基本学会通过探究段落关系来确定文章中心论点的方法;④掌握对比论证的特点和应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明确从师的基本标准;②感悟“不耻下问〞的道理,感受文章通俗平易、“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语言风格。
二、“五二一〞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设计:第一课时结束后,在“一体化〞新课预习阶段,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自主预习课文2——4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标注出各段句中的关键词、重点词,并完成《学业质量模块测评》95页“基础梳理〞第三题,掌握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一学习目标由小组成员互相督促,最后组长检查完成情况。
〔二〕课内“五步〞学习安排:第一步:自主学习检测〔10分钟〕第一课时的课外“两段〞中,通过30分钟的“自主学习〞与“新课预习〞,熟悉了课文2——4段的内容,积累了重点词句.上课后立即进行学习检测,既可以督促学生的课外学习,检查课外学习效果,又能很快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师说》班别: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3.学会尊师重教,培育谦虚勤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学习难点】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知识链接】1.关于题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观点。
像《爱莲说》、《马说》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讲解,作为文体,“说”可按“讲解……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的意思是讲解关于“从师”的道理。
2.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世称“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多种职务,累官至吏部侍郎,前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门生,足见韩愈是唐朝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仍是唐朝“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极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影响极为深远。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身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3.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朝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虚泛文风,强调“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这次古文运动把散文从六朝以来的浮艳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朝实用散文的基础。
4.时期背景:“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自主学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习其句读.(dòu)官盛近谀.(yú)巫.医乐工(wū)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李氏子蟠.(pán)六艺经传.(zhuàn)贻.之(yí)(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标注意义:1.师者,所以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然,不是这样)(三)区分一词多义,写出以下加点实词的词性和意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教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高作)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而不从师(动词,有了疑惑,碰到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就)②择师而.教之(连词,表目的,用来)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而且)④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却)⑤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无义)2.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或不译)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知识和道理)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⑤郯子之.徒(代词,这些,这一类)3.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可能)④其.可怪也欤(代词,这)4.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前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五)指出以下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为求学的人;今指学术上有必然成绩的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今之世人..(古义为一般人;今指很多人)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指小学教育)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古义为①……的原因②用来……的;今指表示因果联系的连词)(六)找出以下句中的活用词语,明确活用类别,指出词义: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作意动,以……为师,把……拜为老师)2.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作意动,以……为耻,对……感到羞耻)(七)判断特殊句式的类型,具体说出其特殊情况: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联合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惑”为前置宾语,“之”字是提宾标志)4.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5.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于师”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耻”“学”6.师没必要贤于门生(状语后置,“于门生”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没必要”与“贤”之间)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及”后省略“”宾语“之”,指代他们)8.夫庸知其年之前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庸知……乎”表反问,哪里管……呢?)(八)翻译下列句子: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教材分析《师说》是人教新课标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笑。
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本文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比较典型,并且作为了高考背诵篇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预习案,并且我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记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的文言朗读;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自学讨论)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质疑讨论)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诵读整体感悟、细读圈点质疑、品读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积累。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质疑问难,共同讨论,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多媒体展示】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由《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点拨】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11 师说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11 师说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11 师说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师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2。
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学习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3.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1。
《师说》【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⒈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⒉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⒉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师说》导学案【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本文,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学习方法】批注、诵读、讨论、展示第一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零距离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3、题目解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⒈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⒉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⒉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师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作家作品】见《阳光课堂》P49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写作背景】见《阳光课堂》P49【自主学习任务】1.确定字音,并完成《阳光课堂》P48(一)。
2.学生各自朗读、齐读课文,朗读时注意文中通假字,并完成《阳光课堂》P48(二)。
3.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第一自然段,总结该段知识点。
重点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4.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嗟乎——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总结该段知识点。
重点词语: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5. 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说》自主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自主学习任务】1. 检查上节课知识点掌握情况。
【检查内容:背诵,重点词语,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类型及翻译。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句读之不知——其可怪也欤”,总结该段知识点。
重点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3.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总结该段知识点。
重点词语:特殊句式:4. 课文内容讨论: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写的,这一段运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又怎样的论证作用?5. 背诵课文。
6.完成《阳光课堂》P48——50练习题。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第11课*师说从师勤学为圣,且圣益圣;耻师懒学为愚,将愚愈愚。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但到了唐朝,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顾流俗的韩愈出现了,他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
居里夫人尊师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
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
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
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
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
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
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
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本名句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第三课时)
1.掌握第三、四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给下列加点字注意
庸.人()嗟.夫()句读.()彼.此()郯.子()
老聃.()蟠.龙()苌.弘()贻.赠()经传.()
无长.无少()
●疏通文意。
第三段内容概要:
1.圣人无常师
..()。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
4.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5.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如是而已。
翻译:
第四段内容概要:
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一、背诵默写第三段
二、知识梳理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惑而.不从师()
择师而.教之()
则群聚而.笑之()
⎪
⎪
⎩
⎪
⎪
⎨
⎧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
师( ) 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 )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作师说以贻之
.( ) 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 ) 郯子之.徒(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夫庸知其.
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其.
皆出于此乎( ) 其.可怪也欤(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而耻学于.师( ) 于.其身也( ) 不拘于.时( )
于其身也,则.耻焉(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此则.
岳阳楼之又观也( )
6.词类活用
(1) 吾从而师之( ) (2)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3) 孔子师.郯子( ) (4) 而耻.学于师( ) (5) 不耻相师( ) (6) 孔子师剡子( ) (7)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8) 小.学而大.遗( ) 7.通假归纳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 或师焉,或不.焉( ) 8.句式判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 ) (4)人非生而知之者( )
⎪⎪⎪⎩
⎪⎪⎪⎨
⎧.2⎪⎪⎪⎪⎩⎪⎪⎪⎪
⎨⎧.3⎪⎪⎪⎩
⎪⎪⎪⎨⎧.4⎪⎩
⎪⎨
⎧
.5
(5)不拘于时。
()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其闻道也固(亦)先乎吾()
(8)而耻学于师()
(9)师不必贤于弟子。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
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
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
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
迁武昌太守。
远本倜傥,尚.轻侠。
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
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
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
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
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
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
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
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
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
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
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
迁东阳太守。
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
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
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竭,不造诣。
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
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
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
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
”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何远传》)
[注①恩寄:对下级信任托付。
②摙(liǎn):担运。
③糗(qiǔ):干粮。
④近畿(jī):京城附近地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武帝闻其.能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①正身率职,民甚称之.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①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②于其身也,则.耻身焉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A.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
B.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
C.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D.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
D.何远品行正派,不循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话的证据。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⑵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