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概论_第三章_茶树的品种与栽培(4学时)
- 格式:ppt
- 大小:5.97 MB
- 文档页数:60
茶树栽培学茶树栽培学绪论茶文化:有关茶的物质文化(茶树品种、茶的栽培、茶叶加工、营销)和精神文化(茶的历史、人文、茶俗、茶道茶艺、茶的文学作品等)的总和。
普通人们所讲的茶文化,要紧是指茶的人文历史等精神文化。
茶商文化:是在一切茶事活动(茶的栽培、加工、营销)中,为了某种政治利益(对政府)和经济利益(对茶商)而举行宣传的所有文化和茶文化第一章:茶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茶树的分类一:茶树的分类地位:在植物分类学中,茶树属于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种。
(云南大叶种)二:茶树的种类:山茶属:全世界共347种,分为20个组,其中一具组为茶组,茶组共发觉53种,这53种都能够做成商品茶,但许多种成品茶品质不行。
在茶组53种中,全世界60多个栽培茶树的国家中,栽培惟独两种,叫栽培种,其余的属于野生或半野生种。
两种栽培种是:1:云南大叶种(也叫普洱茶):大叶类,原产云南,要紧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以及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热带气候的国家和地区。
2:中国小叶种(简称小叶种):几千万年前由云南大叶种进化而来,要紧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山东、河南、西藏,以及日本、前苏联的格鲁吉亚等温带气候的国家及地区。
野生种在云南利用的非常多,要紧有大理茶(云南第三大茶种)、大苞茶、滇缅茶、哈尼茶、勐腊茶、德宏茶、底纡茶、广南茶、马关茶、毛叶茶、多脉茶、圆基茶等。
野生种:是植物形态有不于栽培种的,自生自灭,化学成分和植物形态特征与栽培种相似的茶组植物。
栽培种:是人们千百年来栽培利用,通过人工和自然挑选而形成的。
第二节:茶树的植物形态特征茶树的形态由根、茎、叶、花、果组成一:茎的特征:1:树形:茶树树形分乔木,半(小)乔木、灌木三种。
乔木:主干明显,最底分枝高度在1.5米以上的茶树。
灌木:无主干,分枝从地面开始,丛生的茶树。
半乔木:介于乔木和灌木之间。
茶栽培技术茶树是一种常绿乔木,被广泛种植在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地。
茶树的种植和栽培技术对于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茶树的栽培技术,希望能够给茶叶种植者提供一些有用的指导。
一、茶树的品种选择茶树有很多品种,不同的品种有着不同的生长习性和产量。
在进行茶树种植前,需要根据种植的目的和栽培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
目前,主要的品种包括大叶种、小叶种、乌龙种、绿茶种等。
大叶种茶叶的口感醇厚,香气浓郁,适合制作红茶和普洱茶。
小叶种茶叶的颜色翠绿,茶汤清爽,适合制作绿茶和白茶。
乌龙种茶叶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适合制作乌龙茶和半发酵茶。
绿茶种茶叶是制作绿茶的主要原料,口感清爽,茶汤呈浅黄色。
二、适宜的环境条件茶树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等方面。
(1)温度茶树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0℃,其中20℃-25℃为最适温度范围。
高温会导致茶叶营养成分降低,同时也容易引起病虫害,因此需要在夏季保证足够的遮荫。
低温也不利于茶树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下限为5℃。
(2)湿度茶树生长需要适宜的湿度,一般要求相对湿度在60%以上。
如果湿度太高,容易导致茶树叶片发霉或烂根,甚至发生病害的传播。
如果湿度太低,茶叶的营养成分会降低,茶叶品质也会下降。
(3)光照茶树需要充足的光照来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需要适量的遮荫来避免高温热害。
一般来说,茶树适宜在光线充足的地方生长,如果在比较阴暗的地方种植,需要及时进行适度的遮荫。
(4)土壤茶树的土壤要求肥沃、通气、保水性好。
一般来说,深厚的土层、有机质丰富的黑土、疏松透气的砂质土,都是较为适宜的种植土壤。
同时,茶树也需要适度的施肥来保证生长和产量,但施肥要适量、合理,避免过量施肥。
三、茶树的栽培管理在栽培过程中,茶树需要进行适当的管理,包括修剪、疏芽、病虫害防治、摘心等。
(1)修剪茶树的修剪是保证茶树高品质栽培和高产的关键之一,适当的修剪可以促进茶树枝叶生长,同时也有助于掌控茶树的整体形态。
种茶的栽培管理和品种选择茶叶是中国的传统名优农产品之一,其栽培管理和品种选择对于茶叶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种茶的栽培管理和品种选择的相关内容。
一、栽培管理1. 地块选择与准备茶树对土壤要求较高,适宜的土壤pH值在4.5-6.5之间。
选择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地块需进行排水改良,同时避免选择有病虫害历史的地块。
2. 茶树品种选择茶树的品种选择需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
一般来说,高山茶适宜种植在海拔800-1200米的地区,乌龙茶适宜种植在500-800米的地区,绿茶适宜种植在平原或低山地区。
3. 种植技术(1)育苗:选择育苗基地,进行茶树种苗的嫁接或播种,保证苗木的质量。
(2)整地:对选定的地块进行整地,消除杂草和杂质。
(3)造林:按照规定的行距和株距,进行茶树的造林。
(4)修剪:进行茶树的修剪,保持树冠开散,便于透光和通风。
(5)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施肥,注意避免过量施肥。
(6)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避免对茶树产生不良影响。
4. 灌溉与排水茶树的灌溉需根据地块的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保持适度的湿润度。
同时,确保地块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避免积水导致茶树根部腐烂。
5. 病虫害防治茶树常见的病虫害有红螨、茶股虫、茶小绿叶蝉等,防治措施包括育苗期严格检查、合理使用农药、定期整理和清理茶园等。
二、品种选择1. 绿茶常见的绿茶品种有龙井、碧螺春、毛峰等。
其中,龙井茶叶嫩绿嫩香,历来享有“茶中之王”的美誉;碧螺春茶叶形状扁平、芽尖微卷,口感甜润鲜爽;毛峰茶叶呈青绿色,外形紧直,汤色明亮。
2. 黄茶典型的黄茶品种是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
君山银针茶叶芽头细嫩、毫毛丰富,独特的黄汤色和花香,深受茶客喜爱;黄山毛峰茶叶色泽黄绿,叶芽紧细挺直,香气独特。
3. 乌龙茶乌龙茶中的铁观音、大红袍、水仙等品种较为常见。
铁观音茶叶色泽墨绿,汤色橙黄,香气浓郁持久;大红袍茶叶色泽黄褐绿润,口感醇厚;水仙茶叶外形呈双曲棍状,香气高雅。
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一、有哪些证据说明中国是茶的发源地1、中国西南地区野生大茶树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2、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近缘植物的地理分布中心;3、茶树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起源中心;4、古地质学、古气候学的研究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5、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6、云南高原发现茶籽化石;7、汉代陶土茶碗,中国最早茶具,甲骨文“茶”。
二、茶的利用经过了哪些阶段1、食用阶段2、药用阶段3、饮用阶段三、历代的饮茶的方法有哪些1、原始煮茶法2、煎茶法3、宋代点茶法4、泡茶法四、茶叶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饮料的原因有哪些1、来华的僧侣和使臣将茶叶带往周边国家和地区,从而使中国茶叶和茶叶的生产技术、饮用方法、文化形态得以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传;2、茶叶作为礼品,通过派出的使节,以馈赠的形式与别国或各地的上层交换;3、贸易往来,将茶叶作为商品输到了国外五、简述中国茶叶生产技术传播到国外的过程191、我国茶叶生产技术传去日本较早,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在我国浙江学佛后回国时带去茶籽,种植于日吉神社旁;2、1684年,印度尼西亚已经引种中国茶树成功,1827年由爪哇华侨第一次试制茶成功;3、1833年,爪哇茶第一次在市场上出现;4、1780年欧洲人在印度提倡植茶;5、1870-1875年英国人推动将原来的咖啡园改植茶树,并雇佣印度移民垦殖新茶园,茶叶生产便迅速发展起来。
六、目前世界上主要茶叶生产国和进口国有哪些?消费茶叶较多的国家有哪些?1、世界五大茶叶进口国是英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美国和埃及;俄罗斯是当今世界第一茶叶进口国2、世界十大出口国依次是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印度、阿根廷、越南、印度尼西亚、乌干达、马拉维、坦桑尼亚;中国是世界第一绿茶出口国,2005年成为世界第一茶叶出口国3、茶叶人均消费最多的是欧洲,其次是亚洲和非洲;世界茶叶主要消费国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土耳其、日本、英国、美国等。
《茶学概论》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有最悠久的茶叶种植及饮用史,世界各地茶叶的种植、采制等技术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过去的;世界各国“茶”的发音,也是由中国各地不同的方言演变而来的。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资源十分丰富,产茶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一。
茶是属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种(Camellia sinensis)。
茶树拉丁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 sinensis表示种名:中国种。
历代“茶”的别称:槚(gu);荈(chuan);蔎;荼;茗;苦荼。
世界各国关于茶的读音(ti)是来源于茶字粤语的发音:英文Tea;拉丁语Thea;法文Thé;德文Thee或Tee。
西班牙语Cha。
茶字是象形文字,茶字有十笔划,字形构成:上部为廿,像茶的芽叶;中部是人,像树冠;下部为木,代表树干,是木本植物。
象征意义:人应该根植于大地,就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茶字也是寓意文字,有长寿之意。
茶字分解三部分上部为廿,中部为八,下为十八,廿加八十八,合计为一百零八岁,寓意:人常喝茶健康长寿,可以活到108岁。
米寿:八十八,88岁。
百(白)寿:99+1 =100(谐音),99岁。
茶寿:二十+ 八十八,108岁。
(茶)人在草木中——人远离喧尘,呼吸草木的清气,自然健康长寿。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陆羽本人也因此书而被世人誉为“茶圣”。
《茶经》分为上、中、下三卷,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
《茶经》标志着茶知识系统化的开始,茶学学科的雏形已经形成。
第二章茶的起源与传播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一)、茶在国内的传播⏹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茶树栽培学第一章茶树栽培开展简史与茶区概况一、怎样科学划分中国茶区?中国四大茶区各有何特点?答:1、茶区是依据茶树生物学特性,在适合于茶叶生产要求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综合第划分为假设干自然、经济和社会提哦啊件大致相似、茶叶生产技术大致相同的茶树栽培区单元, 依据中国茶区地域差异、产茶历史、品种分布、茶类结构、生产特点,将全国国家一级茶区划分为四大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2、华南茶区:本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域划最适宜区,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整个茶区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茶区土壤大多为砖红壤和赤红壤,局部是黄壤,主要生产茶类为红茶、普洱茶、六堡茶、绿茶和乌龙茶.西南茶区:该去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适宜区, 去内各地气候差异大,但大局部地区均属亚热带,水热条件较好.且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有赤红壤、山地红壤和黄壤.主要茶类有红茶、绿茶、普洱茶和花茶.江南茶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适宜区.根本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春温、夏热、秋爽、冬寒,四季清楚.土壤类型根本上是红壤,局部为黄壤或黄棕壤.生产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江北茶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次适宜区.处于亚热带北缘,区内地形复杂,气温低,积温少.宜茶土壤多位黄棕壤,局部为山地棕壤,主要茶类为绿茶.第二章茶树生物学根底一、茶树学名及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答:学名:Camellia sinensis〔L.〕 O.Kuntze地位:属山茶科山茶属茶种.二、茶树枝梢生育有那些规律?答:茶树新梢:〔1〕但凡新梢具有继续生长和展叶水平的都称为正常的未成熟新梢;〔2〕当新梢生长过程中顶芽不再展叶和生长休止时,芽成为驻芽,称为正常的成熟新梢;〔3〕而有些新梢萌发后只展开2-3片新叶,顶芽就成驻芽,而且顶端的两片叶片,节间很短,似对生状态,称为对夹叶或摊片,是不正常的成熟新梢.三、茶树叶片有那些可区别与其他植物叶片的特征?答:茶树叶片分鳞片、鱼叶和真叶三种.茶叶的主脉明显,与侧脉相连呈网状结构;叶缘有锯齿,一般16-32对,锯齿上腺细胞脱落,留有褐色疤痕.四、茶树的医生可划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那些特点?栽培上要做好哪些?答:茶树一升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幼苗期:茶籽萌发到茶苗出土至第一次生长休止.特点:全株不分枝;叶片较小;幼根长于幼茎;不耐强光;双重营养〔异养和自养.举措:以出全苗、壮苗为目的;选择饱满的籽粒;选地,垦地;遮荫、保证水、肥供给.幼年期:第一次生长休止到正式投产.特点:生长旺盛;单轴式的分枝方式;主根向深处伸展,侧根少〔直根系〕;由双重营养过渡到光合自养.举措:培养好树冠骨架;增强水肥管理〔NPK比例〕;以养为主,适当打头;注意保护.成年期:茶树正式投产到第一次更新改造时为止.特点:根系前期离心生长,后期呈向心生长;根系由直根系到分支根系到丛生根系.前期营养生长旺盛,后期生殖生长增强;自然更新.举措:增强水肥供给;协调采养矛盾;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的交替进行的方式更新树冠;防病虫.衰老期:第一次更新到植株死亡.特点:骨干枝衰老,根颈枝多;生产枝细弱,对夹叶多;生育量小,产量低;营养、生殖生长都弱,但生殖生长>营养生长.举措:地上部〕掌握各次修剪程度;〔地下部〕改土改园结合;合理剪采、留养;防治病虫.五、了姐茶树年生育规律,对茶树子栽培有怎样的意义?答:第三章茶树的适生环境一、光强对茶树品质有何影响?生产上如何限制?答:光强通过影响光合作用效率来影响茶叶品质,一方面影响茶树的整体外观,光照强度大, 茶树叶色比拟嫩绿.另一方面光强影响茶树的内含物,光照强度越影响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影响茶叶内N和C的含量,而N直接关系到茶氨酸的含量,C关系到茶多酚的含量,所以适当的光照强度有利于提升茶叶品质.而生产上同过遮荫来限制光强.二、茶树喜酸的原因?答:A、茶树的遗传性所决定.B、茶根汁液的缓冲水平在pH5.0时最高,这也是由于茶树长期生长在有效磷含量极低的红壤中,因而造成了根中含磷量较低,借以适应红壤的环境.C、茶树菌根需要在酸性环境中才能生长和侵染与茶树根系共生互利.D、茶树需要土壤提供大量的可给态铝.在pH>5.5时,代换性A13+的含量便很低以致不存在.E、茶树是嫌钙植物.三、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的概念?答:活动积温:指植物在某一生育期或整个年生长周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温度总和. 有效积温:指植物在某一生育期或整个年生长周期中幼小温度的总和,有效温度是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四、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原因?答:茶树是耐阴、喜湿怕晒植物,在高山地区,温度低、湿度大、多云雾,且昼夜温差大. 相对低温导致茶叶生长缓慢,有利于维持新梢组织中高浓度的可溶性含氮化合物,适宜氨基酸和香气物质的形成;多云雾和高湿度,不仅能抑制纤维素的合成,保持芽叶柔嫩,而且还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较大的昼夜温差又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使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含量增加.另外,某些鲜爽清香型的芳香物质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条件下形成较多, 所以高山云雾出好茶.第四章茶树栽培品种与繁殖一、试述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特点.答:无性繁殖:1、能保持良种的特征特性.2、悟性繁殖后代性状一致,有利于茶园的治理和机械化作业,特别是有利于机械化采茶,其鲜叶原料均匀一致,有利于保持和提升茶叶加工品质.3、繁殖系数大,有利于迅速扩大良种茶园面积,同时克服某些不结实良种在繁殖上的困难.4、技术要求高,本钱较大,苗木包装运输不方便.5、母树的病虫害容易传输给后代.6、苗木的抗逆水平比实生苗要弱.有性繁殖:1、幼苗主根兴旺,抗逆水平强,2、菜种、育苗和种植方法简单,茶籽运输方便, 便于长距离引种,本钱低,有利于良种的推广.3、有性繁殖后代具有复杂的遗传性,有利于引种驯化和提供丰富的育种材料.4、后代个体出现形状别离和个体差异,芽叶色泽、萌芽期都不相同,对机械采茶作业有一定的影响,原料的差异也会导致加工作业和品质保证的困难.5、对于结实率低的品种,难以用种子繁殖加以推广.6、植株间经济性状杂,生长差异大,生育期不一.二、进行茶树品种搭配有什么意义?怎样做好品种搭配工作?答:意义:1、将不同萌芽期的茶树品种进行搭配,可以延长生产季节,调节茶树生产的洪峰,缓解相同品种同时萌发带来的茶季劳动资源的压力,可减少单一品种造成的病虫害和其他自然灾害快速蔓延带来的损失,从而保证茶叶品质.2、将品质特性不同的茶树品种进行搭配,可增强各品种的品质成分的协同作用,提升茶叶的品质,有利于精制茶生产加工时的产品拼配.举措:1、萌芽迟早的搭配.一般多项选择用春季芽萌发早的品种,根据不同哦该地区不用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变化来搭配,在生产上注意茶叶色泽一致或相近的品种搭配及百芽重相近的品种搭配,便于茶叶加工和成茶外形色泽及叶底的一致性.2、品质特性的搭配.一般在绿茶区选用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合理搭配,红茶区选用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合理搭配.三、如何提升扦插育苗的成活率?答:1、水分治理:一般以保持土壤持水量70%-80%为宜,发根前保持在80%-90%.2、光照治理:光照是插穗发根和幼苗生长的必须条件,在遮阳时必须限制好遮阳度,一般遮掩度以60%-70%为宜.3、培肥治理:根据苗木生长状况,看苗施肥,扦插幼苗柔嫩,不耐施浓肥,在施肥时没注意先淡后浓,少量屡次.4、扦插苗床要时刻做好中耕除草和病虫害的防治.5、当年冬天前未出圃的茶苗要注意防寒保苗.可通过盖草和覆盖塑料薄膜来保温. 四、试述影响扦插发根的因素?答:1、插穗自身因素:A、茶树品种的差异,插穗发根水平因茶树品种不同.B、插穗的老嫩程度,半木质化的绿色硬化枝、黄绿色半硬化枝的插穗发根率较高.C、枝条的粗细与长短,选用粗而短的枝条具有较高的发根率.D、扦插留叶量,一般选用一叶短穗进行扦插. E、腋芽动态,腋芽膨大的插穗发根早.2、外界条件:A、温度,扦插发根最适宜温度是20-30度,B、湿度,一般土壤以持水量70-80%为宜.C、光照,对插穗进行适当遮光,多照射蓝紫光可加快发根.D、土壤.土壤PH限制在4.0-5.5,选用腐殖质含量少的红黄壤心土为好.第五章茶园建设一、新茶元开垦种植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品种选择:品种选择应考虑茶树种植的适应性.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形、海拔高度是否适合所选的茶树品种.2、园地选择.园地应该线那么在茶树生长的最适宜区域或适宜区域,所选地的土壤应为酸性土,PH值一般在4.5-5.5之间.同时土层厚度与地下水位应适宜.坡地茶园最大坡度不得大于5度.茶园四周无污染,最好交通便利.3、茶园开垦. 在园地开垦是应必须做好茶园地面清理、平地及缓坡地的开垦、陡坡梯级开垦.但凡荒山地开垦茶园,必须分初垦和复垦二次进行,去除柴根、树根和草根.熟地种茶首先也要对土壤进行深耕.4、茶苗移栽.适宜茶树移栽的时间是春秋二季.茶行规划时应合理密植,一般一行距4.5尺,株距一尺为好,栽植沟深在33cm左右,移栽茶苗时,要一边起苗,一边栽植,尽量带土和勿伤根系.5、水土保持,开垦茶园应注意茶园周边的水土流失,在茶园周边种植树木和开排水沟,防止水土流失.二、提升茶苗移栽成活率应掌握那些技术环节?答:1、浇水抗旱.移栽茶苗根系损伤大,移栽后必须及时浇水,以后必要时每隔1-2周浇一次水,浇到成活为止,成活后,可适当施一些稀释的农家肥、稀氨基酸液肥等,提升苗期的抗寒水平.2、遮荫防晒.由于茶树喜湿、好阴、怕晒等特征,所以在高温季节,必须对茶苗进行遮荫处理.3、根际覆盖.旱季根际铺草,有利于提升茶苗成活率,出尽茶苗的生长势.可采用稻草、麦秆、山草、绿肥等作为茶苗根际覆盖材料.4、间作绿肥.幼龄茶园合理间种绿肥不仅可以解决肥源问题,还可以增加土壤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从而提升茶苗成活率.5、其他处理方法.为提升茶苗成活率,还可以在茶园中进行假植和药剂处理等手段.三、试分析低产茶园的成因,如何改造?答:成因:1、树龄过大.茶树为多年生植物,但在栽培条件下长期采摘等原因,会导致生机衰退.2、生态条件恶劣.由于茶园生态环境不够理想,会使茶树根系发育不良、叶量少、树冠覆盖率低等状况,使产量降低.3、建园根底差.由于选址不合理、根底建设质量差、引种不当和栽培举措不力等原因导致茶树产量较低.举措:1、茶树群体结构改造,从新调整群体结构.2、树冠改造.对地上部长势弱、结构不良或枝群的枝系进行改造.3、改善管理.主要从肥水治理、采摘治理、茶树保护等方面着手采取举措.4、换种改造,主要从改种换植、新老套种、嫁接换种等方面对茶树品种进行改造.四、简述嫁接技术.答:嫁接是低产茶园换种更新的技术,具有成园早、见效快的特点.做好嫁接技术须掌握以下方法.1、做好嫁接前的准备工作.A、嫁接工具.主要有台刈剪、整枝剪、手锯、锄等.B、遮荫材料.采用遮荫网对茶苗进行遮荫.C、留养优质的接穗.留养好质量的接穗枝,嫁接成活率高.2、嫁接方法:A、老茶树台刈.将改造茶园的茶树在离地约2-3CM处剪断.不能使茎杆被撕裂.B、砧木劈切.根据砧木粗度在砧木截面中央或三分之一出纵劈一刀,不能让泥土落尽劈口内.C、接穗切削.把接穗削成两侧对称的楔形削面,整穗长约2-3CM,芽叶完整,削面长1.5CM左右.D、穗砧插结.把接穗轻轻插入砧木的切口内,薄面向内,厚面朝外.E、培土保湿.接穗插入后,在接口处覆上不易板结的细表土,接穗芽叶露在土层外.3、嫁接后的治理.接穗嫁接后,要进行浇水遮阴、除草抹芽、打顶修剪和防风抗冻等方面的治理.第六章茶园土壤治理2.简述茶园耕作的技术要求与具体应用.答:〔1〕、生产季节的耕作一一中耕与浅锄:①中耕:深度稍深度为10〜15cm.不能太深,否那么损伤根系,不利于春季根系的吸收, 地上局部即将进入活泼生长阶段,养分供给缺乏,肯定会减产.在中耕时要把秋冬茶树根颈部防冻时所培高的土壤扒开,并平整行间地面,结合清理排水沟.②浅锄:春茶后浅锄,夏季开花植被旺盛萌发的时期,耕作深度约10cm左右,以能到达锄去杂草根系,切断毛细管作用,保蓄水肥为限,不宜太深,过深反而会使下层土壤水分被蒸发;夏茶后浅锄,此时天气炎热,夏季杂草生长旺盛,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杂草又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为了切断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消灭杂草,同时促进土壤中硝化细菌的活动,要及时浅锄,深度约4〜7cm.〔2〕、非生产季节的耕作一一深耕:这是指在秋季茶叶采摘结束以后进行的一次较深〔17〜25cm〕的耕作.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提升土壤的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从而促进根系生长.6.采取哪些举措可实现茶园保水?答:〔1〕扩大土壤蓄水水平①土类选择:黏土和壤土的有效水范围大,砂土最小.②深耕改土③健全保蓄水设施:坡地茶园上方和园内加设截水横沟,并做成竹节沟形式,能有效地拦截地面径流,雨水蓄积于沟内,再徐徐渗入土壤中,也是有效的茶园蓄水方式.新建茶园采取水平梯田式,且能显著扩大茶园蓄水水平.另外,山坡坡段较长时适当加设蓄水池,对扩大茶园蓄水水平也有一定作用.〔2〕限制土壤水的散失①地面覆盖②合理布置种植行③合理间作④耕锄保水⑤造林保水⑥合理运用其他治理举措⑦抗蒸腾剂8.茶园施肥遵循哪几条原那么?答:〔1〕重施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2〕氮肥为主,氮肥与磷、钾肥和其他元素肥料相结合;〔3〕重施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4〕掌握肥料性质、做到合理用肥;〔5〕根部施肥为主,根部施肥与叶面施肥相结合;〔6〕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茶园.10.如何制定年施肥方案?11.如何解决茶园有机肥缺乏的问题?答:〔1〕在茶园间作绿肥是资历更生解决茶园有机肥来源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有的茶园绿肥可作为家畜饲料;〔2〕大力提倡茶场办养殖场,茶农养猪、牛、兔和家禽,利用畜禽粪便堆呕造肥;〔3〕积土杂肥;〔4〕利用当地肥源进行简单的加工生产肥料等;〔5〕茶园铺草.13.试分析茶园间作的利弊.答:〔1〕茶园间作的优势:①、改进茶园土壤、增加土壤肥力②、改善生态环境③、改善茶园的生物种群④、品质改进和增产效应.〔2〕茶园间作的缺乏之处:间作物与茶树争夺水分、养分,有些间作物与茶树可能发生共同的病虫害,这些都不利于茶树的正常生长.14.有哪些茶园土壤覆盖形式?如何应用?答:〔1〕生物覆盖:即对某种作物不进行任何方法的中耕除草,而使园地全面长草或种草, 并在它的生长期间刈割数次,铺盖行间和作物根部,或者将刈割的草做成堆肥、既肥,也有作饲料,即在田间放牧.其具有较多的优点:①防治水土冲刷②调节土壤温度③保蓄土壤水分④通过土壤肥力,促进根系分布⑤节省劳力.〔2〕人工覆盖:采用的覆盖材料有铺草、铺泥炭及覆地膜等.其中铺草覆盖有许多综合效应:①保水保土,提升土壤含水量;②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现状;③促进茶树生长,提升品质.第七章茶树树冠培养1.茶树高产优质树冠有哪些结构要求?答:〔1〕分枝结构合理:茶树分枝级数多,骨干枝粗壮而且分布均匀,生产枝健壮而茂密. 一般认为骨干枝与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数的比值以1:3:6-9为宜.〔2〕树冠高度适中:茶叶产量的上下并不决定于茶树的高度,但过高或过低还是会对茶树的生长和产量有影响.茶树树冠培养高度限制在80cm左右为适宜.〔3〕树冠广阔,覆盖度大:高幅比〔树冠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值〕一般到达1:1.5〜2.0左右. 即假设树冠高度为80cm,那么其宽度应为120cm〜160cm.同时要使树冠覆盖度到达85%以上水平.树冠面一般采用弧型和水平型较好.弧型冠面上分布的芽均匀一致,密度较高,是制绿茶和名优茶所需的茶芽.〔4〕有适当的叶层厚度:一般中小叶种高产树冠面应有10〜15cm厚的叶层.新芽生长时老叶逐渐脱落,所以在生长季节中,采摘应适当留叶,以利下季芽叶的正常发育.2.修剪对茶树树冠培养起哪些作用?答:〔1〕促使幼龄茶树合轴式分枝提早发生,培育健壮的骨干枝.〔2〕调整茶园树冠结构,维持旺盛的生产力.在修剪是应以小桩数量到达较高标准,并保持树冠面生产枝粗度在一定范围内.⑶限制树冠高度与平整度,调节采面芽叶的分布.〔4〕促使侧枝生长,形成合理的树冠覆盖度.5.茶树系统修剪包括哪几种修剪方式?答:〔1〕定型修剪;〔2〕轻修剪和深修剪;〔3〕重修剪和台刈.6.各种修剪方式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答:〔1〕定型修剪用于幼年茶树和台刈后的茶树.它通过剪去局部主枝和高位侧枝,限制树高,培养健壮的骨干枝.包括对灌木型幼年茶树的一刀齐修剪和对小乔木、乔木型幼年茶树的分段修剪的两种方法.〔2〕轻修剪用于成年采叶茶园.在当年留养的枝条上适当剪除局部枝叶,以保持生长势的稳定和发芽根底的相对一致.〔3〕深修剪用于经多年轻剪和采摘后,树冠面上出现密集的细弱枝,结节枝,育芽水平减退,新梢生长势减弱的茶树.目的在于重组新的生产枝层.〔4〕重修剪用于半衰老茶树或未老先衰,其主枝尚强壮的茶树.方法是剪去树冠大局部, 仅留主枝粗干及少数侧枝.常用的深度是剪去树高的1/2或略多一些.〔5〕台刈用于衰老茶树.剪去树冠全部枝条,利用根颈部不定芽的萌发重新培养树冠骨架和整个分枝结构.8.茶树树冠综合维护技术主要有哪几方面内容?如何掌握?答:〔1〕茶树修剪后的培肥治理:①.轻、深修剪的茶树,可在修剪前后,在行间边缘修剪后开施肥沟,施入一些速效氮肥和体积小的有机肥.②.定型修剪的茶树,按茶树生长规律,一年屡次进行养分的补充.③.重修剪和台刈后的茶树需进行深翻后施肥.〔2〕茶树冠面叶片的留养与采摘:修剪后的另一项重要治理举措,是合理地进行采与留养,在树冠养成的一段时间里应坚持少采多留.〔3〕修剪茶树的保护:茶树修剪后,应做好各种防护举措.第八章茶园平安生产3.简述茶树产生寒、冻害的机理及其防御技术.答:寒害是指茶树在其生育期间遇到反常的低温而遭受的灾害,温度一般在零度以上;冻害是指低空温度或土壤温度短时期降至0c以下,使茶树遭受伤害.其防御技术如下:〔1〕新建茶园寒、冻害的防护:①地形选择;②选用抗寒良种;③深垦施肥;④营造防护林带.〔2〕现有茶园寒、冻害的防护:①深耕培土;②冬季覆盖;③茶园施肥;④茶园灌溉;⑤ 修剪和采摘.〔3〕防寒、冻害的其他方法:熏烟法、屏障法、喷水法、防霜风扇发、喷施化学药剂、喷石蜡水乳化液、使用抗菌素杀灭冰核细菌.10.试述有机茶基地建设与生产技术.答:〔1〕有机茶基地的建设:①基地应远离工业区、城镇、交通干道,基地附近及上风口及河道上游无污染源;②茶园土壤背景及理化性状较好,没有严重的化学肥料、农药、重金属污染史;③生产基地的空气新鲜、生物植被丰富,周围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④生产基地的生产者、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生产技术根底,规模较大的基地,其周围要有充足的劳力资源和清洁水资源.〔2〕生产技术:①有机茶园的土壤治理: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覆盖、水土保持、耕作除草、疏松与培肥土层等, 如:茶园行间铺草覆盖、精耕细作、勤除杂草、茶园蚯蚓饲养等.②有机茶园的施肥:有机肥无害化处理方法很多,如EM堆腐法、自制发酵催熟堆腐法、工业化无害处理法等.③有机茶园的病虫害的农业调控: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合理间作、正确施肥.适时排灌、及时采摘、修剪调控、杂草防除等;另外还有物理调控,如直接捕杀、物化诱杀、培植植物驱除害虫和培植植物助长天敌等等.12.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概念和异同点.答:〔1〕概念:①无公害茶叶:是指在无公害生产环境条件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 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指标,卫生质量指标到达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②绿色食品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化学物质,是由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③有机茶:一种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按“有近农业〞生产体系与方法生产出鲜叶,加工、包装、楚云过程中不受化学物质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2〕异同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与有机茶的共同点是要求生产的产品无公害、无污染,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生产、加工标准的依据不同;②标准的要求不同;③颁证组织和时效不同.第九章茶叶采摘2.试述茶叶采摘标准确定的依据及其掌握的方法?答:〔1〕茶叶采摘标准确定的依据:①依据茶类要求;②依树龄树势强弱;③依新梢生育和气候特点.〔2〕掌握方法;①采摘应因地、因时、因树制宜,从新梢上采下的芽叶,必须符合某一类加工原料的根本要去;②采茶要量质兼顾,发挥最正确的经济效应;③在采摘的同时,注意适当留叶养树,保证茶树在年生育周期内留有适量的新生叶片,维持茶树正常而旺盛的生长势,促使茶树生长健壮,延长经济年限,保证茶叶可持续开展;④能较适当兼顾同一类茶、不同等级或不同茶类的加工原料.⑤采茶必须与各项栽培技术举措密切配合,充分满足茶树对水分的需要,运用科学的修剪制度,保证茶树萌发出数多质优的新梢,满足茶叶采收的需要.4.怎样做到依树龄、树势留采叶?答:茶树不同年龄阶段,在正常的治理条件下,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1〕幼年茶树的采摘:通过合理打顶,“以养为主,以采为辅〞的原那么;〔2〕成年茶树的采摘:以采为主、以养为辅,采养结合为原那么,以延长丰产年限;〔3〕更新茶树的采摘:采摘只能作为配合修剪、养好茶树的一种手段,强调“以养为主, 采养结合〞原那么.5.怎样运用茶树栽培举措调节茶叶采摘的洪峰?答:〔1〕品种合理搭配:茶树品种不同,新梢的物候学特性显著不同,因而品种间的萌发期、生育强度、萌发轮次表现各异,在采摘上也就有所不同;〔2〕改变剪采方式:同一品种可采用不同修剪时间和修剪强度来调节萌发期,降低鲜叶进厂的峰值.同时,老茶树采取轮回更新,此外,还可以采用轻剪或不剪的结合重采,重剪的结合轻采的方式进行调节;〔3〕其它举措的应用:施肥的种类和时期,耕作的迟早和使用发芽促进剂等,都能改变育芽时期,影响采摘日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鲜叶顶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