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尝试
- 格式:pdf
- 大小:146.67 KB
- 文档页数:2
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改革和探索学习可以概括为三个领域,即知识、技能和态度。
医学生到合格的临床医师的转变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学习知识。
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通过教科书学习基本知识和理论。
(2)学习技能。
学生通过见习和实习掌握基本临床技能。
(3)整合知识和技能。
心血管疾病是内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病种多,病情复杂多变,新的诊疗技术层出不穷。
医学生往往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就对循环生理、心脏听诊和心电图等基本内容掌握不牢。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做好心血管内科临床带教工作对培养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1 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
而临床医学系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将来不一定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主观能动性不够、实习不努力,存在应付、走马观花的心态。
为此,我们教研室多次深入探讨,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增加新的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兴趣,给学生开展小专题,倡导启发性课堂教学,发现式教学,使教学变成“授人以渔”的过程。
2 多媒体技术(CAI)的应用2.1 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经验,而是通过提供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教学线索,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并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学生之间的协作式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和获取新知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导者。
2.2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多媒体能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讲解急性心肌梗死时,可以横向以冠状动脉的解剖学为题展开,链接到冠状动脉的分布,相应的供血心肌区域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将大量相关的图片动画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3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的应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的以小组讨论形式,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1]。
PBL教学模式在心内科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内科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领域,涉及到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心内科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PBL教学模式逐渐被引入到心内科教学中。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团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心内科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心内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PBL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师对PBL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应用不足,学生对PBL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不同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PBL教学模式在心内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应对挑战的策略,旨在为心内科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问题提出现代医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对医学生全面能力培养的需求。
尤其是在心内科教学领域,由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率和复杂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涵盖所有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医学生在面对实际的临床实践时,往往感到知识与实践之间存在着鸿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如何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协作能力,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的一大挑战。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PBL教学模式在心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并探讨如何有效应对PBL教学模式在心内科教学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PBL教学模式在心内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推动心内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改革措施的尝试20世纪初,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十分普遍,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主导的“大讲堂式”教学模式,学生作为被动受教者,学习者单一,焦点单一,效率不高,而且没有很好地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针对上述情况,当代教育家和教师们必须采取措施,开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和改革,以满足现代化学校教学需求,实现教育有力度。
现代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学生参与,以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为主题。
开展研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技术,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一个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是做好课程设计。
要根据现代学校的特点,把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授予的评价等各项标准纳入全面的课程文件中,重视知识的深度、质量,把兴趣学习和思想实践结合起来。
另外,穿插有趣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发地学习和参与。
此外,一定要做好学生因教育差异而产生的落差,积极开展以激励学习为主题的解决方案,如网上辅导,反馈式思维,建立学习支持者网络,以及特殊构想等,让学生能够毫无挫伤地始终专注于学习。
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鼓励教师,完善新型教学模式,推出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支持,提高学习成效,减轻学习压力。
总之,新型教学转变和改革是必要的,不但可以推进学校现代化,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培养教师拓宽视野,不断扩大对现代教育理论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人才的能力。
只有不断改进,转变教学模式,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的教育发展。
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在综合性的三甲医院里。
心血管内科是护生临床实习的重点科室之一,心血管内科危重病人多。
抢救病人多,老病人多,护理工作量大,要求护士敬业精神强,业务能力强。
在这种条件下,提高护生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的应变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综合能力。
使其更快的适应心血管内科工作,是本院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工作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提高带教质量,本文对我院心血管内科带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科室教学组长负责全面安排护生的带教工作,护生具体带教老师是由科室优选工作经验丰富、带教能力较强的老师担任。
根据实习前中后期制定不同的带教目标及计划,具体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部分。
科室每周固定安排讲课或查房,每周二、五为学生晨间提问时间。
每日交班后由教学组长组织带教老师及实习同学强化当日危重病人的护理重点。
护生实习6周内召开2次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学和老师意见与建议,反馈老师对学生的意见,必要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组长负责护生出科时的理论操作考试。
及征求护生意见,并向护理部汇报教学情况。
2 带教中存在的问题2.1 护生存在的问题:(1)心理应对能力缺乏:心血管内科工作繁忙、紧张、节奏快、仪器多、突发事件多、抢救病人多、死亡病人多、应急性强,专科知识强,再加上轮换到新的科室,接触陌生的环境,护生又缺乏社会经验和病人沟通的技巧,这一系列原因让刚到科室的护生对心血管内科感到恐惧、束手无策。
同时,带教老师忙于日常繁忙的工作,护生帮不上忙,导致护生心理脆弱。
(2)缺乏上进心及积极性:心血管内科专科性强,知识较难理解,特别是心电图护生看不懂,有的护生不愿刻苦钻研、不愿多学多问从而放弃学习。
本科老年病人多,问题也较多,很多问题护生回答有困难,从而失去病人的信任,导致对护生临床实习采取不配合甚至拒绝的态度,这使护生操作机会少,操作技术难以提高,影响实习的积极性。
PBL 教学模式在心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收稿日期:2018-12-05作者简介:尤威(1984-),男(汉族),江苏南京人,主治医师,研究生,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研究方向:冠心病基础及临床介入诊疗。
一、前言PBL 教学法英文名称Problem Based Learning 翻译成中文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该教学法是美国著名的神经病学家Barrows 在1969年首创,目前已经成了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PBL 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非常大的不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学习为主,而并非以教师讲授为主。
通过一些真实性的任务,将一些复杂、有意义的专业方向的问题交由学生去完成,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与他人之间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能够学习到这些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学科知识,以这种方式,逐渐地掌握学习的方式。
心血管内科涉及许多复杂的医学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医学中一门比较难入门的专业。
在心内科的教学中,专业课教师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对心内科的学习兴趣、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又能很好地完成学业的方法。
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简要阐述心内科专业的PBL 教学法应用。
二、PBL 教学法在心内科教学应用1.成立学习小组,确立学习目标。
一般的PBL 课程的学习小组是有8—10个学生来组成,这个可以根据班级的人数和不同学生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安排,有的学生小组按照宿舍来划定,每个宿舍4人,可以安排2个或者3个宿舍一组,这样既可以方便沟通交流,也能够统一安排学习计划,有利于保持一个统一的、稳定的学习团队。
每个学习小组都由一个助教教师来带队,助教教师负责学习小组的全部事宜,包括问题的提出和各种实验研究中场地、人员的安排等外部协调事宜。
如果需要用真实病人进行学习研究,则需要助教教师与附近的医院沟通,带领学生小组进入医院对真实病人进行询问病史和病体特征,然后在回到教室进行讨论。
学习小组中还需要选出一位学生负责人配合助教教师的工作,同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和反馈。
●临床教学心血管内科教学中融入循证医学PICOS模式的效果与评价李克研1,卢智泉2(1.锦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辽宁锦州121001;2.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 评价心血管内科理论教学融入循证医学PICOS模式的效果。
结果显示,试验组客观分析性试题成绩和总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
循证医学教学法可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收集信息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加强师生沟通与交流、加强团队协作意识的能力。
所以,在心血管内科教学中融入循证医学教学法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关键词] 循证医学;心血管内科;教学效果;试验组;对照组DOI:10.3969/j.issn.1002-1701.2023.03.032[中图分类号] G640,R54-4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1701(2023)03-0076-02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medicine,EBM)核心内容是利用最佳医学证据对临床病人的处理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医疗决策,同时将个人的临床经验与患者的意愿相结合。
实践EBM的过程包括5个步骤:即提出问题、寻找最佳的证据、评价证据、应用和实践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再评估[1]。
循证医学PICOS模式为P(patients):研究对象;I(intervention):干预措施;C(comparison):对照;O(outcome):结局;S(studydesign):研究设计。
其特点是将疾病的诊断、治疗、病因、预后及预防等散在的临床问题进行结构化梳理及归类,使思维脉络更清晰、证据搜集更有针对性[2]。
EBM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将循证医学PICOS模式引入心血管内科教学取得了显著性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从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中随机抽取5个班(148人)为试验组,每班再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人),其中有2组各为9人,采用循证医学PICOS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方法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秦娟娟杨政罗臻赵蒙蒙王梦龙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15期[摘要] 心血管内科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随着医学科学、医学信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医学院校应当采用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临床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基于团队的教学模式(Team-based learning,TBL)、循证医学模式(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等新型教学方法在心血管内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报道,并讨论了联合教学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140-03临床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医学生成为正式医生的关键环节,做好临床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在内科学的教学实践中,心血管内科是学生普遍反映不好理解和掌握的一门学科,其对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操作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同时也对心血管内科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授课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是医学院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理论为重点,注重知识的讲解,对于心血管系统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在带教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学生[1]。
但是LBL的弊端在于被动学习,枯燥乏味,忽视了听者基础知识的参差不齐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兴趣和求知欲,不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和理解应用理论知识。
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知识迅速更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V01.242006No.20改革并量化内科学课堂教学目标实践探讨何健中,康燕(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南宁530031)摘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素质教育理论及最近发展区目标原理为指导,改革并制订现阶段学生可随时量化评估的专业课堂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内科学;改革;量化;课堂教学目标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l一1246(2006)20一0059—031改革、量化课堂教学目标的目的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其不断思考、创新,并解决自我评估的需要,最终做到充分了解自我,促进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
使其在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规划发展目标能力等也得以提高,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提供重要的教学方法。
2改革、■化课堂教学目标的理由(1)传统课堂目标只测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重视态度、价值观、情感、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素质评估。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如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具体,学生不易把握并执行,不易评估。
(2)现阶段学生就业发展情况需要测评目标内容改革。
现状是部分暂时不能从事医学工作的学生,想通过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
故毕业测评应适当改革,让这些能力占一定比例的学分,最好能结合专业知识充分量化综合测评,这样对暂无专业工作意向,而专业知识、技能相对较差但其他能力较突出的学生更公平一些。
(3)现阶段学生素质较低,表现为自主性差、自我管理能力差、自信心差,激发不起自主学习的热情,自主学习很费力,不知先学什么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找到学习思路,怎样学才能系统掌握疾病知识,怎样评估掌握程度,怎样学才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技巧等。
无动力、无目标,学习多属应付式,即使专业成绩好也觉得无多大用处,忽略了非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