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板块十二第3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3
(对应学生用书第225页)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1.兴起原因: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2.对人文精神的诠释
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1.起源: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复兴: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千年中世纪的压抑后再次兴起。
3.发展: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4.成熟: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封建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中外关联]
一、古希腊人文精神与中国先秦儒学思想的比较。
高考历史复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3·大同市二模]相关研究表明,14、15世纪欧洲成立的新寄宿学校,并不培养牧师而是培养商人的子弟。
学校课程注重古典作品研究和体育运动,学校课程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快乐、健康地生活,成为有责任的公民。
这反映出在当时()A.人们宗教信仰淡薄B.商业发展成为主流C.资产阶级政治追求D.人文主义思潮兴起2.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
这一主张()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B.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C.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3.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谟,他的人生目的是回归真理的源泉,在他那个时代首先就是“把几个世纪曲解了的(圣经)复其原貌,还其本意,并以他对真理探索的精神把智慧之光传给世人”。
这说明他()A.拯救了人类信仰危机B.意在复兴古典文化C.彰显了人文主义精神D.着眼现世生活的幸福4.16世纪的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勾画出了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贪婪恶毒的瞎子、狠心吝啬的神父、破落卑微的贵族等。
主人公拉萨洛出身卑微,却努力摆脱贫困和饥饿的状态。
这部作品()A.抒发了浪漫情怀B.突出了人文精神C.讽刺了工业文明D.表达了理想幻灭5.[2023·保定市一模]15世纪末,达·芬奇通过解剖,对人体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并利用自己娴熟的绘画技巧将人体结构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他还发现了空气透视的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于绘画中,达到了更加生动的透视效果。
这反映了()A.浪漫主义绘画展示人体美学B.人文主义文化蕴含科学意义C.艺术家追求人体健美的姿态D.绘画否定了天主教神学理论6.[2023·张家界市二模]茨维坦·托多罗夫在《个体的颂歌》中点评文艺复兴:“正是因为这些变革,个体形象进入了绘画的图像之中,我们在绘画中看到的不再是简化为线条、符号的人物;我们看到的是如同我们走出家门,每天都会碰到的普通人。
3-13-38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选择题1.文艺复兴在继承希腊、罗马优秀文化的同时,希腊、罗马的很多落后于时代的社会习俗、思潮也被继承。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走向近代影响深远B.资本主义生产力尚未达到彻底变革社会的水平C.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对希腊罗马文化的偏爱D.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文化和社会冲突的必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发生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成熟,在继承希腊、罗马优秀文化的同时,也继承很多落后于时代的社会习俗、思潮,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对希腊罗马文化的偏爱、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文化和社会冲突都不是主要原因,故C、D项错误。
【答案】 B2.(2018·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
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
”材料中“优秀人物”所主张的学说出现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 ) A.智者运动B.宗教改革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解析】古希腊先哲对宗教、上帝的认识尚处于蒙昧状态,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人文主义,但并未摆脱上帝和基督教的束缚,并且借助基督教的学说为人文主义辩解,与题目中的“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相符,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者否定封建神权,主张追求现世的人间幸福,故B项错误;材料与启蒙思想家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8·山西孝义模拟)名画《蒙娜丽莎》突破了过去西欧的肖像画都是正画头部和胸部这个定规,画了人物的双臂和双手,一直画到腰部。
使头、颈、手、臂、身浑然一体,把人体表现得栩栩如生,使得肖像显得结实健康,给人以立体的美感。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选择题1、在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9万人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教育( )A.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B.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C.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D.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答案:D解析:材料并未体现反宗教神学的一面,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注重培养“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并非政治素养,故B项错误;14世纪,文艺复兴,是假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推行资产阶级文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以人为中心,是人文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
2、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
这说明( )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C.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D.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答案:D解析: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教会人员不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内容是抨击教会神学的腐朽黑暗,故B项错误;基督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反对神学禁欲苦行,抨击教会腐朽,但从“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可知,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故D项正确。
3、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康德认为启蒙的真谛在于( )A.推翻专制B.人身自由C.思想自由D.主权在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可看出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要实现思想自由,故C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26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时强化练岳麓版1.(xx·赣州摸底)1511年底,马丁·路德访问了罗马,之后他愤怒地斥之为“肮脏的城”。
这是因为他看到罗马教会( )A.反对宗教改革B.极其腐败堕落C.兜售“赎罪券”D.厉行政治迫害【解析】罗马城是教会统治的中心,16世纪罗马教会统治日益腐败,以各种理由向人民征税,出售神职,部分教会神职人员不学无术,违反宗教教规,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答案】B2.学者张鸣说:“为什么没有人利用天主教来叛乱呢?因为天主教是本教,普通信徒对教义是不能随便解释的,《圣经》的解释权掌握在教皇手中。
但是新教就无所谓……每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圣经》,这样必然会产生对教义的不同解释。
”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对新教描述的是( )①《圣经》具有最高权威②因信称义③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④新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依据材料“《圣经》的解释权掌握在教皇手中……每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圣经》,这样必然会产生对教义的不同解释”可知,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视《圣经》为最高权威,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但是新教就无所谓……每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圣经》”可知,新教主张因信称义,故②正确;材料中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人们的生活都受宗教的影响和控制,所以人们并不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故③错误;依据材料中“但是新教就无所谓……每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圣经》,这样必然会产生对教义的不同解释”可知,新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故④正确。
故选B项。
【答案】B3.“《圣经》的核心信息是,天地之主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活动,要使人性摆脱一切危害人生的东西,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
”材料对《圣经》的认识体现了( )A.人文主义B.因行称义C.信仰得救D.理性主义【解析】依据材料“天地之主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活动……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可知,上帝是要人类欢乐,体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心,也就是人文主义,故A项正确。
一、选择题1.[2018·山西晋中期末]有学者指出:“文化一旦摆脱中世纪空想的桎梏,也不能立刻和在没有帮助的情形下,找到理解这个物质的和精神的世界的途径。
它需要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
”如果该观点适用于文艺复兴运动,文中的“向导”是指( )A.古希腊文化B.古罗马文化C.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D.中国儒家文化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向导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故选C项。
2.[2018·福州八县联考]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答案 C解析材料中“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说明艺术家采用宗教形式来表现人文主义,故C 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2018·山东平阴月考]15世纪,意大利的剧作家阿尔贝蒂说:“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不要藐视财富,而要防止贪婪。
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
这种观点( ) A.反映了禁欲主义思想B.表明了反神学的态度C.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D.批评了拜金主义思想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处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其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幸福,与题干中“鄙视穷光蛋”“生活得愉快、自由”的信息一致,故C项正确。
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不是对材料的完整解读,排除。
4.[2017·湖北黄冈调研]马丁·路德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教皇和教会没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强调信徒信仰即可得救,教皇和赎罪券均无赦罪效能,信徒能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须以教会为中介,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等等。
第3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解析:C 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反对封建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主张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核心是人文主义,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还停留在反对封建教会的腐朽上,并未上升到改变宗教信仰的高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得出文艺复兴是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借助于宗教形式宣传人文主义,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2.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
这一现象说明( )A.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B.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C.创作的主要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D.小型设计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解析:B 由“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注重彰显个性和自我艺术风格,故选B项。
3.(2017·河北衡水联考)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
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解析:B 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可见的教会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强调的是教会不能再控制信仰者和世俗权力,其意图是要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故B项正确。
第3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1.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解析:C 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反对封建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主张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核心是人文主义,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还停留在反对封建教会的腐朽上,并未上升到改变宗教信仰的高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得出文艺复兴是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借助于宗教形式宣传人文主义,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2.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
这一现象说明( )
A.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
B.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
C.创作的主要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
D.小型设计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
解析:B 由“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注重彰显个性和自我艺术风格,故选B项。
3.(2017·河北衡水联考)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
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
A.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解析:B 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可见的教会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强调的是教会不能再控制信仰者和世俗权力,其意图是要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故B项正确。
马丁·路德是主张将宗教秩序置于世俗秩序的管理之下,不是要使二者分离,A项错误;“可见的教会”“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体现了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的意图,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C项错误;“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表明人们仍然要信仰上帝,只是信仰的方式不同,不属于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D项错误。
4.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解析:D 材料中“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教皇已经成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因此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为名进行的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故D项正确。
5.(2017·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康德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是粗野的、无法律状态的自由。
为了克
服冲突、调和矛盾,使权力与自由并行不悖,就必须限制绝对自由,这就需要国家及其法律。
这表明( )
A.康德崇尚自然法原则
B.他主张建立普遍法治的社会
C.康德反对平等和自由
D.康德追求纯粹理想社会状态
解析:B 康德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是粗野的、无法律状态的自由”,易产生冲突和矛盾,故A项排除;据材料“这就需要国家及其法律”可得出康德主张法治,以限制绝对自由下产生的冲突和矛盾,故B 项正确;康德主张要自由也要自律,即主张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2017·山西三地五校联考)弗兰克·萨克雷在他的《世界大历史》一书中说道:“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据此可以判断,启蒙思想( )
A.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
B.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
C.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
D.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
解析:A 据材料“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故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故B项排除。
“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不等于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故C项错误。
早在启蒙运动之前的古希腊时期已经注重人的理性,故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7.(2017·黑龙江哈尔滨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1610-1695年),生于浙江宁波地区一官僚家庭,其父被魏忠贤所害。
四年后,黄宗羲进入南京复社,招致阮大铖的彻骨之恨。
黄宗羲最后获救全赖清军挺进南京,但不久他即参与抗击入侵者的斗争。
抗清斗争失败后,他归隐家乡,潜心研究经史百家、释、道及天文、算术、乐律。
他的第一部著作《明夷待访录》(1662年)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他认为君主及其臣子应服务于民,而不是相反。
他强烈反清,屡受封官之许,皆推辞不就,1695年终老于家。
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才重放光芒。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等材料二伏尔泰(1694-1778年),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
1726~1728年,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
伏尔泰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
一方面他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小册子,他出版的作品多达70卷,此外还有1万多封信。
在他的作品中,他用一种风趣、嘲讽甚至是挖苦的语气批判任何不宽容的制度和压迫政策,宣扬个人自由。
他讽刺的对象也包括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
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
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黄宗羲和伏尔泰的思想来源,并概括二人思想成果的共同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有怎样的不同。
结合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经史百家、释、道及天文、算术、乐律”等信息可知黄宗羲思想来源是以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由材料二中“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等信息可知伏尔泰思想来源是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践、英国哲学和自然科学新成果;根据材料一中“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以及材料二中“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宣扬个人自由”“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二者共同点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崇尚自由,都是启蒙性的民主思想。
第(2)问,结合所学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分别说明二者在社会影响上的不同;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和18世纪法国的时代背景,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说明出现不同影响的原因。
答案:(1)黄宗羲:以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伏尔泰: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践、英国哲学和自然科学新成果。
共同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崇尚自由,都是启蒙性的民主思想。
(2)不同:①黄宗羲:对封建专制起了冲击作用。
对近代民主革命起到一定的影响。
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形成改造社会的强大理论力量。
②伏尔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原因:中国:①明清之际,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反封建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
②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压制民主思想和人民的反抗。
③中国文化传统的束缚。
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科学缺少创新。
新的学说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封建传统学说的罗网。
法国:①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统治。
②文艺复兴推动思想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反封建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