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173.30 KB
- 文档页数:12
名篇名句默写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阿房宫赋》中“ , .”两句与后文“戍卒叫,函谷举”相照应,揭示了秦亡的潜在原因。
(2)王安石在《答司马速议书》中用,尽了司马光的“生事”说。
(3)比喻的手法经常出现在唐诗宋词中,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和“”17.(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3)玉鉴琼田三万顷肝胆皆冰雪(或:细斟北斗)(本题共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最后两空符合要求即可得分)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以木和金经改造提升品质类比博学善思的好处,《谏太宗十思疏》也有同样的手法,以木长流远类比国家治理,得出“,”的结论。
(2)以史为鉴知兴替。
《六国论》希望统治者不畏强敌,做到“”;《阿房宫赋》中得出秦灭亡的原因“,”,并非天下。
(3)倚楼凭栏心潮涌,把酒临风思绪飞。
古人有登楼望远、登楼抒怀的习惯,“楼”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如“,”。
17(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族秦者秦也(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小慧想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却顾虑重重,同学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两句,鼓励她事情合理就坚决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
(2)《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描写了泛舟水上的景象,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两句相似。
名句名篇默写专题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 李煜在《虞美人》中,通过“_____▲____ ,___▲_____”两句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无奈之情。
(2) 《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光的照耀下,红白交错,宛若鞠躬致敬。
(3)自然界猿猴的啼叫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诗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17.(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3)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6分,每句1分。
错1字该句不得分,第3小题其他答案亦可)山东省日照市2022级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屈驾来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主人公怅立船头,徒劳望乡的情状,充满羁旅怀乡的愁绪。
17.(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对田园生活和自由的向往。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
2022 级高一下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2023.04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如果把 2013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作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起点的话,不到十年时间,“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从无到有,方兴未艾。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视角再一次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指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国际传播战略成效初显,但是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仍然“西强中弱”,西方传媒如美联社、路透社、BBC 等才是全球传播体系中发布中国新闻、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对中国故事宣传的议程设置仍然受制于西方媒体。
西方媒体会选择性地提供信息,并有意识地凸显某些议题,在公众中制造共识,引导并形成舆论。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新华社和美联社所有相关报道分别为 158 篇和 15 篇,尽管新华社发稿量为美联社的十倍,但新华社设置的“奥运框架”和“国家形象框架”却不如美联社的“中国问题框架”更吸引西方受众的眼球。
经西方媒体操纵后,我们的国家形象已然不是在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状态,而是受众观念与拟态环境互相作用下的“扭曲和误解”。
2022 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我国主流媒体实现了“跨时空、跨文化、破圈层、正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
但是有研究发现,国内媒体所发布的视频大多聚焦冬奥场馆建设和奥运测试等方面,内容单薄,议程设置能力较弱,难以引起国外媒体和受众的共鸣。
重庆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秘密★启用前2018年XXX高2020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2018.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题号下面。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原创)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XXX的自然美XXX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
《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XXX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
正如XXXXXX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XXX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XXX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XXX的诗和生活完整打成一片,他似乎偶然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光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XXX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
正如XXX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XXX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2022级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作为人类情感结晶的诗歌自然也不例外。
体现诗歌存在状态的时空是现实的物理时空,而在诗歌内部,诗人具体描绘的艺术世界自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小宇宙,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时空。
诗歌的艺术时空是现实时空和诗人心理情感交汇融合的产物。
诗人将现实时空诉诸内心感受,最终经过诗歌作品得以具体呈现,其中灌注了诗人丰沛的情感。
情感的抒发是诗歌最为根本的内容,正因有了情感,时空才被赋予极大的可塑性和选择性。
在诗歌里,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所以采用虚构、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将现实时空重新组合而建立起诗歌的时空结构。
有时,诗人借助时空转换,在今昔对比或巨大反差中抒发一种人世沧桑、物是人非之情。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里呈现的是同一空间里时间转换的时空结构,诗中的事件就发生在“板桥”上。
开篇作者描述了一片清丽春景,诗人心底的忧伤被悄然唤起,思绪由今入昔,怀念故人之情绵绵;最后一句又把时间转回“今朝”,与开头照应,产生“今—昔—今”的时空转换。
有时,因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难以遏抑,现实时间的顺流性和空间的逻辑性在强烈的情感面前失去意义,不仅时间变得具有可逆性,其中的空间也会发生大规模切换,以适应诗人喷涌的激情。
李白的诗篇常常如此:“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其一)作此诗时,李白因受小人迫害而离开了他渴望一展宏图的长安,时空使因内心的悲愤之情发生了巨大改变:空间描写在黄河与太行山间转换,以“冰塞川”的不可穿越和“雪满山”的不可登攀表达了世路的艰难险阻与英雄失意的悲慨;时间则在现实与历史和虚构中穿梭,从当下自己受迫害的现实切入,先是写周朝姜太公,又向前逆推到商朝的伊尹,形成跳跃性的时空结构。
资阳市2019-2020学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单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什么时代,语言文字当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
抚今追昔,历史的车轮总会在字里行间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文字的变迁也在响应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并与之同频共振。
可以说,语言文字折射并记录时代,同时也为时代所重塑和改变。
殷商的甲骨文,证实了一个王朝的存在,并烙刻下诸多与国运生死攸关的大事;秦朝的小篆,见证了一统江山的恢宏,并因为“书同文”的国策实现了从多元向一元的转变;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记录了救亡图存的革命者为探寻出路而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的历史,并在新文化运动的号召下焕然一新,顺应时代大势所趋。
所以,要想真正读懂一个时代,应先从读懂它的语言文字开始。
当今时代,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
网络语言如同显微镜、透视仪,以锐的视角聚焦社会话题,在不同层面折射国人的社会心理状态,并以跳跃多变的形式与社会融合互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
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语言产业,致力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输入、大数据检索等高科技产品,以其专业化、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创造着与语言相关的财富。
时代之新,为语言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蓝海,也见证着语言形式在不断丰富,现代人创造力的源泉在不断奔涌。
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般,语言文字有新气象,也不可回避新问题。
网络语言形式的丰富不可否定,但在无边界、无底线之下任意泛滥,随意解构、歪曲语言的本意就应该受到指摘,并逐步得到修正。
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舟楫.(jí) 参省.(xǐnɡ) 木直中.绳(zhōnɡ)B.砥砺.(lì) 槁暴.(bào) 锲.而不舍(qiè)C.驽.马(nú) 跬.步(kuǐ ) 金石可镂.(lòu)D.蛟.龙(jiāo) 骐.骥(qí) 跂.而望(j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颜色梳理沧茫抱怨蘖根祸种B. 九洲精采是非期盼字字珠矶C. 伛偻膏梁侥幸宵柝顶力相助D. 潦倒装潢漂沦疲惫筚路蓝缕3.有的同学喜欢引用孔子或者孟子的名句作为赠言,下列引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 高中以来,你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这让我十分敬佩。
B. 困难是暂时的,切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C. 铭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勿强求,“人和”不能丢。
D. 希望你时刻记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劝诫,争取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印军非法越界中国洞朗地区一个多月后,最终被迫于近日撤军。
这一争端的解决,显示出我国领导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解决争端问题的铁腕。
B. 国家防总指出,当前要进一步落实江河洪水防御预案,强化监测预警、险情抢护、人员转移等措施,及时处置并发现各类险情,确保江河湖泊度汛安全。
C. 前不久,北京多家五星级酒店被曝光在客人退房后没有彻底更换床品、浴缸及马桶圈,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
D. 云南省普洱茶协会认为,方舟子关于喝普洱茶能致癌的言论,极大损害了普洱茶产业的声誉,损害了云南省近 600 万茶农的合法权益。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先后实施“863计划” “攀登计划” “973计划”,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
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作出战略部署,要切实落实到位。
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2023级高一下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这两个字,在今天来看,是我们主权国家的代表,但是在历史时期它有不同的含义。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不是记载在传世历史文献之中,而是来自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
青铜器内壁的文字记载周成王时期在今天的洛阳修了一座都城,将关中地区的一些人迁往洛阳,其中就有何姓家族的成员。
周成王对他们说,如今你们就要迁到“中国”这个地方去了,这就是这篇文字之中的“宅兹中国”。
“宅兹中国”的“中国”意味着什么?指的是中心中间之地。
对于那个时候中国古人的理念,中心中间之地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天河南的西部一带,洛阳嵩山所在的区域。
随着以后的发展,中心和中间之地逐渐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同时又为中心中间之地添加了文化的内涵。
隋末唐初的孔颖达,为我们解读了何谓华夏。
华夏,代表着宏大而华美的文化,这个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有的精华,而华夏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也就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主的这个区域。
所以说,随着历史发展,“中国”这个词汇,从中心中间之地,变成了华夏文化的核心区。
什么时候它变成了我们主权国家的代表?1689年,大清帝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就在这一份条约之上代表大清帝国的,没有用“大清”而用的是“中国”。
我们可以说自1689年,“中国”代表我们主权国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为什么当年的签约大臣没有用“大清”而是用“中国”呢?其中仍然有文化的内涵。
2018-2019 学年度上期高 2021 届半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5.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从《诗经》的“比兴”到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几乎历朝历代都以含蓄、耐人品味为好诗的标准。
为什么呢?一种观点认为受老庄思想影响。
要以“有”表现“无”,要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作为艺术追求。
另一种观点认为受佛教影响。
佛教以“空”为天地万物的本性,受其影响,诗词的创作也应追求空灵之美。
还有一种观点是,封建统治导致文人不敢表达真性情,如阮籍、李贺、李商隐、苏轼之类。
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究其本源,还得寻到汉字身上。
汉字不同于许多拼音文字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借象表意。
汉字起源于图画,一般认为,图画表意有几个独特处:一是可视性、可感性强。
汉字书写的文学意象,更易引发人的想象。
如日月山川。
二是善于表达可见之有形物。
进一步来说,善于表现空间,却不善于表达时间。
于是,汉字不得不以空间表现时间,以有形表现无形。
如表现时间的“年”字,在金文中是一个人被一枝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的图像符号。
这就是用空间图像表示谷子熟一次为一年时间。
三是表意更丰富,也具不确定性,更显空灵和模糊。
如“西”字,金文为一只鸟落在鸟巢上。
这里,方向的表示不是直接的,而是借助鸟飞回鸟巢这一现象来暗示此时太阳在西方落山。
由此可见,诗歌中用“有”表现“无”以及委婉、迂回、空灵、含蓄的特征,根源上是由于汉字具有借象表意的特殊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