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的诊治
- 格式:pptx
- 大小:4.89 MB
- 文档页数:58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1. 外用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如钙调神经肽相关肽类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
2. 内服药物:针对中度到重度的病情,医生可能会开具口服抗组胺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免疫抑制剂等。
非药物治疗:
1. 保湿:使用保湿霜或乳液,保持皮肤水分,预防干燥和湿疹恶化。
2. 避免刺激物: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涤剂、肥皂、香水等,并尽量选择纯棉衣物和床上用品,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和摩擦。
3. 冷热敷:冷敷可以减轻瘙痒感,热敷则有助于皮肤湿疹的愈合。
4. 应对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波动、压力过大,因为精神压力可能会加重特应性皮炎症状。
此外,对于婴儿或儿童的特应性皮炎,还需要家人做好日常护理,如每天的沐浴、保湿和穿着透气的衣物等。
务必咨询医生,找到适合个人情况的治疗方法。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期,但也可延续至成年。
目前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有一定的共识,本文将对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斑、皮疹、皮肤粗糙、皮肤发白、皮肤发红等。
这些表现可能会出现在面部、颈部、手臂弯曲部位、手腕、手背、膝盖弯曲部位等处。
同时,特应性皮炎还常伴有皮肤的潮红、水肿、结痂、皮肤溃烂等症状。
二、既往史。
特应性皮炎的患者通常有过敏史,如食物过敏、呼吸道过敏等。
在既往史中,还需了解患者家族中是否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三、检查。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需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
体格检查主要是观察患者皮肤的病变情况,包括皮疹的部位、形态、颜色、瘙痒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可进行皮肤刮擦试验、血清特应原抗体检测等。
四、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国家特应性皮炎协会(NIAID)和全球特应性皮炎协会(GA2LEN)的共识,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皮肤病变,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皮疹、皮肤干燥、瘙痒等表现;2. 早期发病,发病年龄在2岁以前;3. 皮肤病变部位,面部、颈部、手臂弯曲部位、手腕、手背、膝盖弯曲部位等;4. 既往史,有过敏史,如食物过敏、呼吸道过敏等;5. 家族史,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皮肤病变,如接触性皮炎、真菌感染等。
同时,还需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药物过敏史等情况,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诊断。
六、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主要是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物、保湿剂等;全身治疗包括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保湿,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七、预防。
一例犬特应性皮炎的诊治在宠物医疗领域,犬特应性皮炎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复杂的疾病。
它不仅给狗狗带来身体上的不适,也让主人忧心忡忡。
最近,我就接诊了这样一个病例,经过一系列的诊治过程,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这只患病的狗狗是一只五岁的金毛,名叫多多。
主人带它来就诊时,多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症状。
它不停地抓挠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腹部、腿部和耳部,身上多处皮肤发红、脱毛,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破损和渗出液。
主人说多多最近精神也不太好,食欲也有所下降。
在详细询问了多多的病史和日常饮食、生活环境等情况后,我对它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
通过观察皮肤的外观、触摸皮肤的质地、检查淋巴结等,初步怀疑是特应性皮炎,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诊。
首先进行的是皮肤刮片检查,目的是排除寄生虫感染。
刮取了多多病变皮肤处的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未发现寄生虫的迹象。
接着进行了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和血清总 IgE 检测。
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略有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
而血清总 IgE 检测结果显著高于正常范围,这进一步支持了特应性皮炎的诊断。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过敏原,还进行了过敏原特异性 IgE 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多多对尘螨、花粉和某些食物成分(如牛肉、鸡肉)过敏。
在明确诊断后,制定了综合的治疗方案。
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瘙痒症状、控制炎症、修复皮肤屏障,并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首先,给多多开了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瘙痒。
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短期的抗炎治疗,但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时间,以避免出现副作用。
对于皮肤的破损和渗出部位,进行了局部的清洁和消毒,并涂抹了含有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药膏,以防止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在治疗皮肤症状的同时,也注重皮肤屏障的修复。
建议主人给多多使用温和的宠物专用沐浴露,定期洗澡,但不要过于频繁,以免破坏皮肤的天然油脂。
还推荐了含有必需脂肪酸、维生素 E 和 B 族维生素等成分的皮肤营养补充剂,以促进皮肤的健康和修复。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一场和“痒”对抗的“皮肤保卫战特应性皮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在其发病时,往往会伴随着强烈瘙痒,抓挠后有可能加重病情或者造成感染,进一步加重瘙痒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特应性皮炎患者一定要正确认识病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疾病反复发作。
1特应性皮炎是什么特应性皮炎(AD),又称异位性皮炎、异位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复发率极高。
特应性皮炎具体可以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复发性发作,但这种疾病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这种疾病通常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敏原或微生物侵入体内,导致引起皮肤干燥、出现湿疹,同时伴有严重瘙痒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时还有可能引发感染,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除此之外特应性皮炎还具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家族倾向、对异种蛋白极易过敏、血清中IgE值过高、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特点。
2特应性皮炎发病部位由于每个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不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症状也有差异,但其基本症状都好发于面部以及身体褶皱处,通常情况下都是在脚踝、手腕、颈部、躯干、眼睑、肘部以及膝盖弯曲处等部位发病,幼儿患者往往在面部和头皮处发作。
3不同年龄段的典型症状有哪些3.1婴儿期出生至2周岁时期的婴儿所患的特应性皮炎也可称作“婴儿湿疹”,其具体表现为婴儿面部两侧脸颊、额部、眉间、头部等部位出现对称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渗液或浸润、肥厚等症状,且十分密集,皮损性质多样,其边缘不清晰,若经过抓挠、摩擦后,将迅速形成糜烂、结痂等状况,部分患儿还有可能在头皮、额部、颈部、四肢、全身出现皮损。
在发病过程中,常伴有剧烈瘙痒,导致婴儿哭闹、睡眠不安。
若不慎接触不良刺激、饮食过敏、以及频繁清洗将导致患儿病情加重。
若病情较轻,且积极治疗,通常可在2年内好转甚至痊愈。
3.2儿童期儿童期的特应性皮炎通常是由婴儿湿疹演变而来,但也有部分患者是直接发病,其具体表现多亚急性和慢性皮损,多发于面部、颈部、肘窝、腕屈侧、腘窝以及小腿伸侧等部位。
特应性皮炎治疗方法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发病原因复杂,且无法根治,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法来控制病情并减轻症状。
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方法主要包括日常皮肤护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
1. 日常皮肤护理: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通常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侵害。
因此,日常皮肤护理非常重要。
包括:- 温和清洁:使用低刺激性的皂类或洗液,避免使用漂白剂、香精等化学物质。
- 保持皮肤湿润:经常使用保湿霜或乳液,特别是在洗澡后或洗手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 避免刺激性物质:如有氨基酸洗发水、洗衣液等,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 保持适当室温和湿度:避免室内过热或过干,适当使用加湿器。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局部用药和口服药物。
- 局部用药:常用的药物有糠酸莫米松、环磷酸莫米松等外用激素类药物,可用于缓解症状和减轻炎症反应。
使用时应遵医嘱,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因激素滥用而引发一系列副作用。
另外,外用类固醇的断药时需要逐渐减量。
- 口服药物:适用于病情严重或局部治疗无效的特应性皮炎患者。
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遵医嘱,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3. 生活方式调整: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对病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包括:- 尽量避免过敏原:对于已经确定过敏原的患者,应避免接触或接触到最小限度。
常见过敏原包括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
- 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对自身过敏的食物,如海鲜、花生、牛奶等。
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和蛋白质,有助于提高皮肤免疫功能。
- 管理情绪:情绪波动和压力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因此,患者需要学会积极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 锻炼和睡眠:适量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功能,保持良好的睡眠也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总之,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包括日常皮肤护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皮肤干燥、糜烂、水疱、结痂和角化增生等症状。
以下是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的指南,提供给医生和患者参考。
一、诊断1.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特异的皮肤表现,进行初步诊断。
2.患者需满足以下诊断标准:a.皮肤瘙痒及炎症程度评分≥3分。
b. 一般型特应性皮炎的患者需要满足临床表现符合Hanifin and Rajka诊断标准。
c.确定排除其他皮肤病的可能性。
二、治疗1.外用激素治疗:a.根据病情轻重及部位选择不同强度的外用激素。
b.应在患病部位涂抹薄而均匀的一层外用激素。
c.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逐渐减少外用激素的使用,以减少副作用。
2.外用非激素类药物:a.避免长期使用或过度使用外用激素,可选用非激素类药物替代,如酒石酸钙、酮康唑等。
b.可选用激素类和非激素类药物的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3.局部治疗外激素和非激素类药物治疗不满意或无效时,可考虑系统性药物治疗,如口服抗组胺药物、口服环孢素、口服小剂量甲泼尼龙等。
4.日常护理:a.避免过度清洁皮肤,保护皮肤的自然屏障功能。
b.使用温和的皂液和洗发水,避免含有刺激性成分的化妆品和洗涤剂。
c.保持适度的室内湿度,避免干燥的环境。
d.远离过敏原,如尘螨、花粉、食物过敏原等。
5.免疫调节治疗:a.对于严重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b.免疫调节剂的使用需要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
三、预防和治疗复发1.避免过敏原接触,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
2.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干燥和寒冷的环境中,维持适度的湿度和温度。
3.积极控制并治疗伴随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4.避免刺激性因素,如紧身衣物、精神紧张、汗液或口水等。
5.定期进行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进行中国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时,医生和患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病程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特应性皮炎的最佳治疗方法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避免过敏原:首要的治疗方法是尽量避免引发特应性皮炎的过敏原,例如花粉、宠物毛发、尘螨等。
保持室内清洁、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非常重要的。
2. 局部治疗:局部使用外用药物以缓解症状和控制皮炎的发作。
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抗组织胺药物(如盐酸西替利嗪)、类固醇药物(如氢化可的松)、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如氨苯蝶啶)、免疫抑制剂(如酮替芬)、外用钙调素激活剂(如钙离子抑制剂)等。
3. 全身治疗:对于严重的特应性皮炎患者,需要口服药物或注射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织胺药物、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
4. 光疗:特殊的光疗,如紫外线B照射(UVB)和窄谱紫外线B照射(NB-UVB),对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也是有效的选择,可以帮助减轻皮炎症状和抑制免疫反应。
5. 护肤和生活习惯:保持皮肤的良好保湿,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妆品和洗浴用品。
避免潮湿和过热的环境,注意个人卫生,适当锻炼,保持心情舒畅。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建议咨询皮肤科医生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特应性皮炎诊疗规范一、概述特应性皮炎(a t o p i c d e r m a t i t is,A 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由于患者常合并过敏性鼻结膜炎、哮喘、荨麻疹等其他特应性疾病,故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
AD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过去30年全球范围内AD患病率逐渐增加,发达国家儿童A D患病率达10%-20%,我国AD患病率的增加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但近10年来增长迅速。
1998年我国采用Williams诊断标准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20岁)A D的总患病率为0.70%,2002年10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
2012年上海地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
2014年,采用临床医生诊断标准,我国12个城市1-7岁儿童A D患病率达到12.94%,1-12月婴儿A D患病率达30.48%。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AD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
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是本病的最强风险因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患者往往有多种免疫学异常,重要特征为Th2细胞活化,还可有皮肤屏障功能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聚丝蛋白(filaggrin)减少或缺失。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生活方式改变、不正确的洗浴、感染原和变应原刺激等。
现代生活方式(过于卫生、西式饮食等)及环境暴露(环境污染、被动吸烟等)等可能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引起免疫系统与皮肤屏障异常,参与AD的发病。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AD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虽然A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研究认为,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
Th2型炎症是A D的基本特征,I L⁃4和I L⁃13是介导A D发病的重要细胞因子,主要由T h2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l y mphoidcells)等产生。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慢性反复发作为特征,常常伴有瘙痒和皮肤干燥。
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轻瘙痒和炎症,并预防复发。
以下是2024年特应性皮炎治疗指南的主要内容。
1.环境管理:避免暴露于刺激性物质,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干燥环境对皮肤的刺激。
2.皮肤保湿:使用保湿剂,如乳液、霜剂,多次涂抹,保持皮肤湿润,减轻瘙痒和干燥。
建议在洗澡后立即使用保湿剂,以锁住水分。
3.局部治疗:外用类固醇是特应性皮炎治疗的主要药物,能够迅速控制炎症和瘙痒,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
应尽量选择短效和低浓度的外用类固醇,并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
局部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如钙调神经肽激动剂等也可选用。
4.全身治疗:对于严重和广泛的特应性皮炎,可以考虑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或光疗。
其中,口服抗组胺药物可减轻瘙痒和控制过敏反应,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应遵循医生指导。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和甲氧苄丙酮可用于严重病例,但需注意监测副作用。
光疗以UVB为主要治疗方式,能够减轻炎症和瘙痒,但需严格掌握剂量和曝光时间。
5.避免刺激性物质:特应性皮炎患者应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和过敏原,如宠物毛发、化妆品、洗洁剂等。
同时,避免过度清洁皮肤,用温水洗澡,避免使用碱性洗剂。
6.控制感染:特应性皮炎易并发细菌和真菌感染,应避免抓破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如出现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治疗。
7.心理支持:特应性皮炎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教育,鼓励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8.饮食调整:一些特应性皮炎患者对一些食物过敏,应及时发现并避免摄入。
此外,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9.加强护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避免接触化学品和刺激物,穿棉质透气衣物,避免过度激活或受凉。
10.预防复发: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皮肤病,预防复发非常重要。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且有家族史。
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
临床上,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皮肤病变的特征。
在进行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首先,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
患者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且有家族史的情况下,应高度怀疑特应性皮炎。
此外,特应性皮炎还常伴随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因此患者的过敏史也是诊断特应性皮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需要观察患者的皮肤病变特征。
特应性皮炎的皮肤病变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红肿、瘙痒、出现结痂、渗液、结痂脱落后留下色素沉着等特征。
这些皮肤病变的特点有助于与其他皮肤病进行鉴别诊断。
另外,特应性皮炎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和体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皮肤病相似,如接触性皮炎、湿疹样皮炎等。
因此,在进行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皮肤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最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皮肤刮擦涂片检查、过敏原特异IgE抗体检测、皮肤点刺试验等。
总之,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皮肤病变特征、排除其他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而准确地进行诊断,才能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当加强对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的学习和掌握,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什么是特应性皮炎?中医如何治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AD)又名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或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多于婴幼儿时期发病,并迁延至儿童和成人。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四弯风”、“胎疮”等范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在治疗特应性皮炎中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今天让我们跟着文章一起看看吧!特应性皮炎的基本认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炎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糜烂、渗出、结痂和皮肤干燥等症状。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常与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同时存在。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局部外用药物如激素类软膏、非激素类药物(如TCI)、抗生素等,根据病情合理口服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湿、避免刺激、控制过敏原等措施。
中医治疗特应性皮炎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辨证施治,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艾灸等综合治疗,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情志调节等方面的治疗。
1.症状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包括:1.皮肤瘙痒:特应性皮炎的最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瘙痒感常常是剧烈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皮肤干燥: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往往干燥,缺乏油脂,容易出现皮肤龟裂、脱屑等现象。
3.湿疹样皮疹:急性期以鲜红色斑、丘疹、糜烂、渗出为主,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皮损往往干燥、肥厚,或呈苔藓样变。
4、皮肤感染:特应性皮炎患者因皮肤屏障受损往往易合并感染,常常出现患处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
5.其他症状:特应性皮炎患者还可能因剧烈瘙痒导致失眠,出现头痛、疲劳等症状。
2.危害特应性皮炎的危害包括:1.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特应性皮炎的瘙痒感常常是剧烈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影响睡眠。
2. 容易感染: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容易感染,常常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等并发症。
特应性皮炎的诊治常规特应性皮炎(或称为特应性湿疹)(AD)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性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好发于皮肤皱褶处的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与IgE升高、各种变应原(屋尘螭、食物、感染变应原、花粉、接触刺激物变应原)的作用、细胞介导免疫异常、炎症细胞和介质、血管反应、剧烈瘙痒和皮肤反应、遗传、异位性的B肾上腺素能阻滞等有关。
【临床提要】L皮肤症状①瘙痒。
可为全身性或局限性,耳、头皮、颈、肘窝、胭窝、腕、手、踝和足背瘙痒尤甚。
瘙痒可为间歇性,夜晚明显,尤其临睡前。
②色素异常。
炎症后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常伴发白色糠疹。
③眶下褶,亦称Morgan褶,是下睑皮肤上的皱褶。
④眶周黑晕。
眶周境界不清的暗灰色晕,约见于半数病例。
⑤干燥症。
皮肤干燥、鳞屑和皱裂,踝、跖等部位尤重。
⑥皮肤白色划痕阳性。
划痕后15〜20秒,红晕为苍白替代(缺),持续5〜20秒。
2.各期要点(1)婴儿期(出生〜2岁):亦称婴儿湿疹。
①常在生后2〜3个月时发病,好发于双颊,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湿疹。
②头皮、耳后黄色厚痂。
③多数在1〜2岁自愈。
(2)儿童期(3〜11岁):屈侧(肘窝、胭窝)受累更明显,苔葬样变为其特征,有痒疹和湿疹斑块(常为钱币状)。
多数患者在20岁后病变可自发消退,少数可持续到老年期。
(3)青少年期或成人早期(12〜20岁左右):皮损好发于面、颈、四肢屈侧和躯干上部,主要症状为瘙痒、苔葬样变、痒疹、抓痕和结痂。
3,伴发病①过敏性哮喘和鼻炎;②寻常性鱼鳞病;③白内障。
4.分型两种类型:混合型(并发呼吸道过敏反应)和单纯型,后者又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其中外源性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中的T 细胞可分泌IL-4,且其皮肤分化的T淋巴细胞表面可表达更多的IL-13o5.诊断标准异位性皮炎的诊断标准。
(1)主要条件:瘙痒性皮肤病或在儿童期有搔抓或摩擦。
(2)次要条件:①2岁以内发病(此条不适合4岁以内患儿);②皮肤皱褶受累的病史(包括10岁以内患儿的颊部);③泛发性皮肤干燥的病史;④其他异位性疾病的个人史,或4岁以内患儿的一级亲属有异位性疾病病史;⑤明显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内患儿的颊/额部和肢体外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