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 格式:doc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9
流行病学是什么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传播和控制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揭示疾病的分布规律、发病原因以及疾病防治的策略。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并探讨它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性。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和背景流行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它结合了统计学、生物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其核心任务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疾病的因素。
流行病学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当时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观察到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然而,现代流行病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
约翰·斯诺在1854年的伦敦霍乱疫情中,利用地理信息和病例分布图,成功找出了霍乱病原体的传播源头,这被誉为流行病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
观察研究是通过搜集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如患病率、死亡率、感染源等,从而了解疾病的传播和发生规律。
这类研究常用的方法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一组已患病和未患病的人群,比较两组人群受暴露因素的差异;队列研究则跟踪一组人群,并研究暴露因素和患病之间的关系。
实验研究常用于评估某种干预措施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这类研究通常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将人群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对干预组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并观察两组人群疾病发生率的差异,以评估干预的有效性。
三、流行病学的应用流行病学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对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改善公共卫生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1.疾病研究和预防流行病学通过深入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疾病的时空分布,可以确定高风险地区和人群,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流行病学还能揭示慢性病和遗传性病变等疾病的发生规律,为疾病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公共卫生政策流行病学提供了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和传播的科学。
它的目标是了解疾病的原因、传播途径、风险因素以及控制和预防方法。
流行病学的重要概念疾病发生率疾病发生率是指在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新发病例的数量。
它通常以每一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来表示。
疾病死亡率疾病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因某种疾病而死亡的人数。
它通常以每一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来表示。
疾病病程疾病病程包括潜伏期、发病期、病程和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揭示这些阶段中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风险因素风险因素是指可能导致某种疾病发生的条件、行为或特征。
研究风险因素可以帮助预测和预防疾病。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是指对人群中已经存在的疾病和暴露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
它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不同类型。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通过控制变量来确定特定干预措施对疾病发生和传播的影响。
它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试验等不同类型。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一种通过数学方程来模拟和预测疾病传播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疫情爆发的可能性以及控制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的应用疫情监测和预警流行病学可以通过监测病例的发生和传播情况,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的疫情爆发,为公共卫生部门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疾病控制和预防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通过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来减少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传播。
健康政策制定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健康。
总结来说,流行病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通过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传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疾病,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
(字数:244)。
1流行病学: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以及防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3罹患率:小范围段时间新发病例的频率4患病率(现患率、流行率):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5感染率: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所占的比率6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7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8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9现况调查:指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手机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10描述性研究:通过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11普查: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12抽样调查:指从全体被研究对象中,按一定方法随机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断全体被研究对象状况的一种调查13选择偏倚:指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由于选择条件受限制或设计失误所致的系统误差14信息偏倚:指在收集和整理有关暴露或疾病资料时出现的系统误差15队列研究:将特定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11病例对照研究:为选择一组患所研究疾病的病人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或某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与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病与这些因素的关系12筛检:在大量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通过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和其他方法,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13灵敏度:实际有病且按该诊断试验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概率14特异度:实际无病按该诊断试验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概率15假隐性率:实际有病但根据该诊断被定为非病者的概率16假阳性率:实际无病但根据诊断该试验被定为有病的概率17虚假联系:指本来不存在统计学关联的两件事,因研究过程中的某些错误或机遇表现出了统计学上的联系1流行病学定义的内涵①研究对象是人群,是研究关注的某种特征人群②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③重点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④落脚点是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流行病学观察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普查抽查筛查动态性研究(监测)研究方法:实验法:验证假设数理法:理论法3疾病三间分布:人群-年龄、性别、民族与种族、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时间-季节性、周期性、短期波动、长期趋势地区(空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城乡分布、地方病4基本发生的三角模型5轮状模型6病因假说:求异法,求同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7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8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潜在减寿年数9疾病的流行强度: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10现况调查的特点:无对照组,时间是特定的,通常为1-3个月,得到的因果关系并不确定11现况调查的目的及应用范围: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发现病因线索-确定高危人群,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确定高危人群,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疾病监测,制定医学参考值范围12现况调查的种类及优缺点:⑴普查-优①资料全面②设计简单③病因即为线索。
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关注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的学科。
在现代医学中,它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控制及处理应对等方面。
那么,流行病学究竟是什么呢?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一探究竟。
1.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是关注人群中某种特定疾病的流行情况的一门学科,涉及疾病的发生、流行和最终消退的全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预测。
它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地理分布规律、高危群体以及疫情研究等方面。
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主要运用的方法包括调查、统计、研究等,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生活方式、疾病症状和就诊病史等进行检测和记录,然后在人群中进行汇总和分析。
除此之外,流行病学还运用模型进行预测和仿真,提高防疫和疫情控制的预报能力。
3. 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的关系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是紧密相关的两个领域。
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和并且可以用于公共卫生上的防疫,如传染病的监测、控制和治疗等。
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干预和科学管理,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率和疾病扩散的速度。
4. 流行病学在疫情中的应用流行病学在疫情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它可以通过调查和监测人群健康状况等手段,追踪疫情的蔓延和病人数量、病例报道、病变的趋势等数据的变化。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及时更新疫情信息和重要政策建议,提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途径。
5. 流行病学在个体健康管理中的应用除了流行病学在疫情中的应用外,个体健康管理亦可以借助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
比如,有些人想要知道某种疾病可发生于其身上的概率,可以通过流行病学分析相应的病因,从而做出预测并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
总之,流行病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不仅可以应用在疫情的防控中,更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对人群或个体进行健康管理。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并且关心它,以此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做出合理的个人规划。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1.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口中传播和分布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疾病发生的分布、传播和预防等进行研究,可以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2.1 发病率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种疾病的人数,通常以每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表示。
发病率是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情况。
2.2 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特定人群中因某种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通常以每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表示。
死亡率是评估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2.3 患病率患病率是指特定人群中患上某种疾病的人数占人群总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患病率是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在人群中的普遍程度。
2.4 病死率病死率是指某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病死率是评估疾病的致死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3. 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和分析方法3.1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在一段时间内追踪观察同一组人群,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情况。
纵向研究可以评估潜在危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疾病预测和干预的科学依据。
3.2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人群进行观察和调查,来了解疾病和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
横断面研究可以提供流行病学描述和比较的基础信息。
3.3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常用的研究设计,通过比较患病个体和非患病个体的暴露史,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可以快速评估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是疾病原因研究中重要的手段。
3.4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最为严格的研究设计,通过随机分配受试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评估某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随机对照试验可以提供最高水平的证据,用于评估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与流行病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发生和传播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疾病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流行病学可以提供有关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信息。
流行病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地区内,某种疾病发生的频率超过了正常水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以及与流行病的关系。
一、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的核心概念包括三个要素:疾病、人群和时间与空间。
疾病是指有明确诊断标准的某种异常生理或病理状态,人群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个体群体,而时间和空间则指发病的时间和地点。
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慢性病等多种类型的疾病。
通过收集和分析与疾病相关的数据,流行病学可以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疾病监测与预警流行病学可以对疾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监测到疾病的暴发和流行趋势,从而提供预警信息,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例如,针对新冠病毒的疫情监测和预警工作,流行病学起到了关键作用。
2. 疾病风险评估通过对疾病的流行规律进行研究,流行病学可以评估疾病对人群健康的风险程度,并确定高风险人群。
这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3. 疾病预防与控制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可以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疫苗接种率、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相关因素,可以找出有助于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干预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
三、流行病学与流行病的关系流行病学与流行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流行病学通过收集和分析疾病的流行规律,可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潜伏期,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提供相应的控制策略。
而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播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因素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传播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
流行病学【名解】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发病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3、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4、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5、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6、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7、生存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
8、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物明显联系。
9、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0、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段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称为暴发。
11、周期性: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
12、长期趋势:又称为长期变异,是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13、普查:是指为了了解某人群健康状况或某疾病的患病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某一地区或具有某种特征)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14、随机化抽样:是指研究总体中每个个体均有同等的机会呗抽到并组成样本。
15、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发生率研究,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完整版)流⾏病学1、流⾏病学的定义和特征地位:①疾病预防控制的应⽤学科②现代病因研究的⽅法③临床诊疗⼿段的询证④卫⽣决策产⽣的思维定义:研究⼈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层次:疾病、伤害、健康阶段:①揭⽰现象②找出原因③找出原因⽅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要素:原理、⽅法、应⽤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群中的分布,包括疾病的流⾏现象;②疾病的发病过程,涵盖机体的感染过程和传染病的流⾏过程;③⼈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态学;④病因论,特别是多因论;⑤病因推断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包括疾病的三级预防;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应⽤: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然史⑤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⑥重⼤公共卫⽣问题的确定⑦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特征:①群体②对⽐③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④社会⼼理的⑤预防为主⑥发展挑战:①宏观与微观并举②传染病和⾮传染病并重③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并存④发展现场流⾏病学⑤重视伦理学问题⑥强化流⾏病学在询证浪潮中的作⽤研究⽅法:流⾏病学研究⽅法观察法①描述流⾏病学横断⾯经调查监测⽣态学研究分析流⾏病学③病例对照研究②队列研究实验法④实验流⾏病学临床试验现场试验数理法2、疾病的分布和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
意义: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和起点,是描述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分析性研究的基础。
(⼀)⼈群分布(1)年龄:①横断⾯分析②出⽣队列分析(差异原因:免疫、暴露机会)(2)性别(3)职业(4)种族和民族(5)婚姻和家庭(6)⾏为⽣活⽅式(⼆)地区分布(1)国家间及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分布(2)城乡分布(3)地区聚集性:①地⽅性:统计、⾃然、⾃然疫源性②输⼊性疾病(4)地⽅性疾病(依据:①该地⾼②其他低③迁⼊发④迁出降⑤易感动物)原因:①特殊地理地形环境条件②⽓象③特殊风俗习惯遗传特征④社会⽂化(三)时间分布(1)短期波动(2)季节性:严格季节性、季节性升⾼(3)周期性(4)长期趋势强度:散发、暴发、流⾏、⼤流⾏3、发病率与患病率区别和联系?发病率:是指⼀定时间内,⼀定范围⼈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例(影响原因:(1)升⾼:①新增②治疗免死未愈延长③未愈命长④病⼊⑤健出⑥易⼊⑦诊⾼⑧报⾼ (2)降低: ①新减②死⾼③程短④治愈⑤健⼊⑥病出)4、死亡率和病死率死亡率:表⽰在⼀定期间,某⼈群中总死亡⼈数在该⼈群中所占的⽐例,是测量⼈群死亡危险度最常⽤的指标。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发病率: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发病密度: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
混杂偏倚或称混杂: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的系统误差。
求同法:是指在发生相同事件的不同群体之间寻找共同点,即根据患同种疾病的不同患者的共同特点,寻找可能的病因。
填空题1常见的随机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
2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①属于观察法②设立对照组③由“因”及“果”④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3常见偏移:①选择偏倚②失访偏倚4.试验设计的原则:1)对照2)随机化 3)盲法 4)重复5.信息偏移的种类:一、回忆偏倚二、报告偏倚三、暴露怀疑偏倚四、诊断怀疑偏倚五、测量偏倚6.因果推断的标准:(一)关联的时序性(二)关联的强度(三)关联的可重复性(四)关联的特异性(五)剂量-反应关系(六)生物学合理性(七)关联的一致性(八)实验证据7.病例研究分为: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将队列研究与病例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2病例队列研究:又称病例参比式研究,也是一种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结合的设计形式。
8流行病学三角是:宿主、环境、致病因子。
简答题1. 比较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普查的优点①调查对象为全体目标人群,不存在抽样误差。
②可以同时调查目标人群中多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③能发现目标人群中的全部病例,在实现“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的同时,全面地描述疾病的分布与特征,为病因分析研究提供线索普查的缺点①不适用于患病率低且无简便易行诊断手段的疾病②由于工作量大而不易细致,难免存在漏查③调查工作人员涉及面广,掌握调查技术和检查方法的熟练程度不一,对调查项目的理解往往很难统一和标准化,较难保证调查质量④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一般较大,费用往往较高抽样调查的优点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由于调查范围小,调查工作易于做得细致抽样调查的缺点①抽样调查的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均比普查要复杂②资料的重复或遗漏不易被发现③对于变异过大的研究对象或因素和需要普查普治的疾病则不适合用抽样调查④患病率太低的疾病也同样不适合用抽样调查,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如果抽样比大于75%,则不如进行普查2. 比较现况研究与生态研究的异同点及优、缺点现况研究的优点首先,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其次,有来自同一群体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使结果具有可比性最后,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现况研究的缺点首先,收集的信息通常只能反映调查当时个体的疾病与暴露状况,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论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分布、疾病发生的规律以及疾病控制与预防的科学。
它是公共卫生学的核心学科,通过对人群中疾病的统计分析和研究,为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性。
一、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科学。
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大量有关疾病的数据,流行病学能够揭示疾病的流行规律和发生机制。
2.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群中的疾病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因素。
疾病可以是感染性疾病、慢性病、遗传性疾病等。
而与疾病相关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行为习惯、遗传因素等。
3. 流行病学的基本特点流行病学具有流行性、群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流行性指的是疾病在一定范围内多个个体之间传播的现象。
群体性指的是疾病在特定人群中呈现出高发病率的特征。
动态性指的是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包括疾病的暴发、流行和消退。
二、流行病学的方法论1.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
通过采集个体的生物学数据、社会学数据和环境数据,流行病学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疾病的分布规律,探究疾病的影响因素。
2. 流行病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统计学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推断人群中疾病的潜在规律,评估疾病的风险和预测疾病的趋势。
3. 流行病学试验流行病学试验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用于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人群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进行不同的预防措施,研究人员可以得出干预措施的效果和安全性信息,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4. 流行病学模型流行病学模型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用于模拟疾病传播过程和预测疾病趋势的工具。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建立数学模型,预测疾病的传播趋势,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结语流行病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的科学,对于公共卫生的发展和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横断面分析;主要分析同一年代或不同年代的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不同变化或变化3出生队列分析;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和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一种方法4现况研究;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和特定范围内某个人群的有关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5双盲;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实验分组情况,而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6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的7疫源地;是指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8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9病例对照研究;是指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判断该暴露因素是不是以该疾病有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10队列研究;选定暴露和未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两组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组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11冷链;所谓冷链就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出发,经冷藏保存并逐级冷藏运输到基层卫生机构,直到进行接种,全部都按疫苗保存要求妥善冷藏,以保证疫苗的效价不变12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13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等引起的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为主的一组疾病14病因;就是导致一种疾病发生的原因,它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15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国人群的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别,以探索该病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关系16混杂因素;亦称混杂因子或外来因素,是指与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关,若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匀,可以歪曲因素与疾病之间真正联系的因素17行为流行病学;是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行为和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并进行行为干预,以减少疾病发生、增进健康的学科。
案例一1. 1992年7月,某远洋客轮上发生一起军团病爆发流行。
船离开港口时载有400名乘客、50名船员。
7月1日前一周内,在一次风暴中有1/8的乘客遇难。
7月份第一周中,船上有40人发生军团病。
其中一半很快死亡。
随后的一周内又有10人发病,但无死亡。
假设症状持续一个月,请分别计算:1)7月1日至7月7日的军团病发病率2)7月8日至7月14日的军团病发病率3)7月8日至7月14日的军团病累积发病率(累积发病率=某时期新发病例数/期初暴露人口数)4)7月7日的军团病患病率5)7月14日的军团病患病率6)7月1日至7月7日的军团病病死率7)7月1日至7月14日的军团病病死率8)7月1日至7月14日的军团病死亡率答:1)40/(400+380)/2×100%=40/390×100%=10.3%2)10/(380+380)/2×100%=10/380×100%=2.6%3)10/(380-20)×100%=10/360×100%=2.8%4)20/380×100%=5.3%5)(20+10)/380×100%=7.89%6)20/40×100%=50%7)20/50×100%=40%8)20/(400+380)/2×100%=5%案例二3. 1991年全国调查显示,彝族高血压患病率为全国最低。
因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以彝族人群为研究对象,于2007-2008年进行移民流行病学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凉山地区彝族原发性高血压患病情况。
共调查彝族农民1628人,其中男性729人,女性899人,彝族移民1338人,其中男性781人,女性557人。
彝族农民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为15.10%,其中男性19.08%,女性9.25%。
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基本呈上升趋势。
具体情况见表2-11.表2-11 2007-2008年彝族农民和移民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情况男性(%)女性(%)合计(%)彝族农民729(4.73)899(1.92)1628(3.19)彝族移民781(19.08)557(9.25)1338(15.10)1)移民流行病学是怎样评价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的?2)从上述资料中你能得到哪些有关彝族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因学方面的启示?3)在上述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哪些更深入的研究?答:1)环境因素占主导:移民≈移入地当地居民≠原居住地当地居民遗传因素占主导:移民≈原居住地当地居民≠移入地当地居民2)环境因素可能是造成彝族居民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3)分析性研究及实验性研究案例三为了了解老年人中多发病的患病情况,某市于1982年组织医务人员对该市七区一郊的九个地段随机抽取60岁及以上老年人6393名(其中市区5866名,郊区527名)进行了调查,其中部分结果见表3-1.表3-1 1982年某市老年人多发病患病情况疾病市区郊区患病人数患病率患病人数患病率高血压1687 28.76 120 22.77冠心病316 5.39 11 2.09脑血管病152 2.59 12 2.28动脉硬化2369 40.39 203 38.52慢性支气管炎1062 18.10 188 35.67肺气肿737 12.56 163 30.93糖尿病149 2.54 2 0.38高脂血症1913 32.61 135 25.62恶心肿瘤19 0.32 0 01)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流行病学调查?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是描述性还是分析性?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现况调查中通常只能进行患病率的计算,而不能进行发病率的计算?答:1)观察性研究;抽样调查;描述性;了解该市老年人中多发病的患病情况2)因为现况调查中无法准确确定每个病例的发病时间,对于大多数慢性病而言,很多病例无法准确回忆具体的发病时间,研究者无法确定该病例的发病时间是否落在发病率统计的观察期内,因此无法确定该病例是否是研究者观察期内的新发病例,无法计算发病率。
案例五某作者于1981年对某高校全部45岁及以上男性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现况调查,共调查971人。
主要了解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患病率,以及体重与这些病的关系。
其中部分结果见表3-2、3-3表3-2 1981年某市45岁及以上男性知识分子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患病人数患病率(%)肥胖262 26.98高血压187 19.26冠心病94 9.68糖尿病64 6.59注: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26者为肥胖表3-3 1981年某市45岁及以上男性知识分子体重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关系体重指数调查人数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病数患病率患病数患病率患病数患病率(%)(%)(%)<20 106 8 7.55 5 4.27 2 1.89 20~ 371 55 14.82 30 8.09 19 5.12 24~ 232 47 20.26 23 9.91 14 6.03 26~ 159 39 24.53 19 11.95 22 13.84 28~ 103 38 36.89 17 16.50 7 6.80 合计971 187 19.26 94 9.68 64 6.59 1.与“案例三”比较,本次研究有什么特点?本次研究的目的何在?能从中得到病因启示吗?2.为什么现况研究不能检验病因假设?答:1)特点:①普查②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①主要目的:了解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患病率②次要目的:了解体重与这些病的关系病因启示:肥胖可能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一个危险因素2)①现况调查不能确定前因后果的时间顺序②现况调查中得知的危险因素目前的水平不代表患病之前的水平,尤其是对于体重这样一些变化很快的危险因素,患病之前的水平可能与目前处于疾病状态下的水平相差较大。
案例一为了研究肝病与肝癌的关系,通过江苏省启东县人民医院的门诊病案记录(该门诊病案登记了1964-1972年所有诊断为肝炎、肝硬化的病人),调查1964-1972年8年间的肝癌发生情况,并以未患肝癌的呼吸系统病人为对照组,各组病例除了所患疾病不同之外,其他各种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尽量相同。
(见表1)表1 启东县人民医院1964-1972年肝炎、肝硬化病人与呼吸道病人中肝癌发病率疾病类型人年肝癌发病率(‰)呼吸系统疾病10521 0.86全体肝病8744 9.26 急性黄疸型肝炎3999 3.50急性无黄疸型肝炎2870 3.83 慢性肝炎191 10.47肝硬化1684 32.07问题1:上述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问题2:该类型的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有何区别和联系?问题3:本题中的发病率是什么性质的率?答1)①回顾性的队列研究②以过去某个时点的暴露分组,结果在研究之初已经出现,不需要随访2)3)发病密度案例二在案例一的基础上,继续随访了这些肝炎、肝硬化的病人1974-1976年2年间肝癌的发病情况(见表2)表2 启东县人民医院1974-1976年肝炎、肝硬化病人与呼吸道病人中肝癌发病率疾病类型人年肝癌发病率(‰)呼吸系统疾病3769 0.26全体肝病3800 2.37急性肝炎3510 1.14慢性肝炎78 0肝硬化212 14.15问题4:上述研究属于何种性质的流行病学研究?问题5:与案例一比较,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答4)前瞻性队列研究5)联系①都属于分析性研究:设立对照组,并按照暴露程度分组②研究的性质都是从因到果③都可以获得发病率指标及RR、AR④都可以确证因果联系⑤描述疾病自然史案例三有人进行肥胖与冠心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选取首次因心绞痛入院后按当前最好标准确诊的冠心病病人200例。
选取同一医院同期入院,且年龄范围相同,性别比例相同、确诊无冠心病的糖尿病病人200例作为对照。
在200例冠心病病人中按身高体重指数(BMI)≥25kg/m2者诊断为肥胖的病例120例;在对照中按同一标准肥胖者100例。
问题:1.请将该研究结果整理成标准的四格表资料;2.请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OR值3.请解释该OR值的含义冠心病病例非病例合计肥胖120 100 220正常体重80 100 180合计200 200 400OR=(120*100)/(100*80)=1.5含义:肥胖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是非肥胖者的1.5倍案例四2001年1月-12月,在西安按时市某口腔医院门诊进行了一项关于“吸烟与口腔粘膜白斑病之间关系”的配比病例对照研究。
对照选自该口腔医院门诊的非口腔黏膜白斑病就诊者,如:镶牙、补牙、洁牙、牙周炎等患者。
病例和对照的配比条件:同性别,年龄相差在2岁以内,西安市居民,并且近10年来一直居住在该市。
资料整理为:(1)请分析吸烟与口腔黏膜白斑病之间有无关联?计算OR值,解释关联强度并作出合适的结论?对照病例合计吸烟不吸烟吸烟45(a)10(b)55(a+b)不吸烟25(c)20(d)45(c+d)合计70(a+c)30(b+d)100(a+b+c+d)1)X2=【(b-c)-1】2/(b+c)=5.6,P<0.05结果表明,吸烟与口腔黏膜白斑病之间有关联2)OR=c/b=25/10=2.5,其意义为:吸烟者患口腔黏膜白斑病的危险性为不吸烟者的2.5倍案例五一项关于吸烟与肺癌的队列研究中,获得如下资料:吸烟组肺癌的发病率为51.0/10万人年,非吸烟组肺癌发病率为5.0/10万人年,而一般人群(全人群)的肺癌发病率为21.0/10万人年。
请据此计算吸烟暴露对肺癌发病的各项效应测量指标,并解释其含义,同时结合实际数据说明RR、AR意义的区别。
答:I e=51.0/10万人年, I0=5.0/10万人年, I t=21.0/10万人年RR=I e/I0=10.2,说明吸烟人群肺癌发病的危险是不吸烟人群的10.2倍AR=I e-I0=46.0/10万人年,说明因吸烟使暴露人群肺癌发病率增加了46.0/10万人年AR%=(I e-I0)/I e×100%=90.2%PAR=I t-I0=16.0/10万人年,说明吸烟使一般人群肺癌发病率增加了16.0/10万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