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重点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6.40 MB
- 文档页数:145
流行病知识点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特定人群中发生的规律和分布的科学。
它涉及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传播途径、风险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了解流行病学的知识对于防控疾病、保护人民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流行病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第一、什么是流行病?流行病是指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区内某一种或几种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不寻常的高发生率。
流行病的发生可以是由某一致病原体引起,也可以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
流行病学将疾病的流行划分为流行、暴发和流行的不同类型。
第二、流行病常见的传播方式1. 空气传播:疾病通过飞沫、气溶胶等途径在空气中传播。
2. 接触传播:传染病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的分泌物体液、排泄物等而传播。
3. 食物、水传播:传染病通过食物或水传播。
4. 虫媒传播:某些传染病通过昆虫或其他无脊椎动物叮咬传播。
5. 物品传播:某些病原体可以在物品表面存活一段时间,通过接触而传播。
第三、流行病学的基本指标1. 发病率:在特定时期内某一地区、某一种人群中新发病例的发生率。
2. 死亡率:在特定时期内某一地区、某一种人群中因某一疾病死亡的人数与该地区、该人群的总人口数之比。
3. 潜伏期:某些疾病患者感染病原体后,到出现症状或体征的时间间隔。
4. 疾病传播速度: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和途径。
第四、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1. 疫苗接种:对于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麻疹、流感等,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的传播。
2. 卫生管控:加强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的管理,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3. 消毒和隔离:对于病原体容易在环境中存活的疾病,可以通过消毒和隔离来控制疾病的传播。
4. 健康教育:加强公众对于健康的认识,提高对于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五、流行病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1. 疾病的早期发现:通过分析人群的发病率变化,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暴发情况。
2. 疫情预警:通过监测疾病的流行趋势,可以提前预警,采取控制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一、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某些健康问题的科学,主要关注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
其目标是了解人群中不同因素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以便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疫情:指某种疾病在某个时间段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的情况。
2. 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3. 患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患有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4. 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死于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5. 确诊率:指在一定时间内,被确诊为某种疾病的患者数量与所有可能患有该种疾病的患者总数之比。
6. 爆发:指某种疾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了比平常更多的情况。
三、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1. 横断面调查:通过对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人群进行调查,来了解该人群中某种健康问题的现状。
2. 纵向研究:通过对同一群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观察,来了解该群体中某种健康问题的变化趋势。
3. 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比较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和没有患有该种疾病的对照组,来探究该种疾病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4. 队列研究:选择一组无特定健康问题的人群,并进行长期跟踪观察,以了解他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及其相关因素。
四、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描述数据集中每个变量在不同取值下出现频率和比例等基本特征。
2. 探索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探索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绘制散点图、箱线图等图形来检查数据的分布情况。
3. 推断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通过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方法来判断样本统计量是否能够代表总体参数。
五、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类型1. 选择偏倚:指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具有代表性,导致结果不可靠。
2. 信息偏倚:指收集到的数据存在误差或缺失,导致结果不准确。
流行病学中的疾病流行和预防知识点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传播和控制的学科,旨在了解疾病的流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
本文将讨论流行病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疾病流行的特点、疾病传播途径以及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疾病流行的特点疾病的流行是指在一定时期、地域和人群范围内,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疾病流行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性流行:某些疾病在特定的季节出现高峰,例如流感在冬季流行较为严重,这与气温和季节变化有关。
2. 集体性流行:某些疾病在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特定人群中集中爆发,例如霍乱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常有集体性暴发。
3. 周期性流行:某些疾病会呈现出周期性的流行,如麻疹的流行周期一般为3-5年。
4. 流行范围:疾病的流行范围可以是局部、国家乃至全球范围。
全球性的大流行病称为大流行。
二、疾病传播途径疾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了解传播途径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常见的疾病传播途径包括: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通过飞沫或空气中的微粒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如麻疹、流感等。
2. 食物和水传播:某些病原体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如霍乱、肠道感染等。
3.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动物或物体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如肺结核、乙肝等。
4. 病媒传播:由于某些生物媒介的存在,病原体可以通过媒介的叮咬或刺吸传播给人类,如蚊子传播的疟疾、蜱传播的莱姆病等。
三、疾病的预防措施为了控制疾病的流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见的疾病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感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很多传染病,例如勤洗手、正确咳嗽、避免污染水源等。
3. 隔离措施:一些传染病患者需要进行隔离,以阻止疾病的传播。
如肺结核患者应在诊所或医院进行单间隔离治疗。
4. 环境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可以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如改善饮用水源、加强废水处理等。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定义的内涵:①、研究对象:人群②、研究内容:疾病和健康状态③、重点: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④、目的: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根据是否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 1 -率?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k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数量?100%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量构成比?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k 同期暴露人口数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k同期暴露人口数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罹患率?患病率??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期间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k同期观察人口数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患病率升高病程延长患者寿命的延长新病例增加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区别和联系:①两者分母可能一样,但分子不同②发病率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调查,患病率常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调查③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续发率:家庭二代发病率,指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P1)▲发病率(incidence rate):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计算公式: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不同之处是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以月、周、日活一个流行期为单位。
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的测量发病几率,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公式=(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k=100%或1000‰)。
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患病率(prevalence):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公式为:=(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影响因素:升高:1、病程延长 2、患者寿命的延长 3、新病例增加(发病率增高)4、病例迁入 5、健康者迁出 6、诊断水平提高 7、报告率提高。
降低:1、病程缩短 2、病死率增高 3、新病例减少 4、病例迁出 5、健康者迁入 6、治愈率提高▲感染率(infection rate):是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的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公式=(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 ▲续发率(SAR)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
续发率=(家庭中易感接触者中的二代病例数/家庭中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
流行病学重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分章节整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类。
观察法主要有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筛检、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法主要实验流行病学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个体试验、社区试验);数理法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
2、生态学研究概念答:称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名词解释:1、发病率:是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影响的程度,发病率高对人群危害大。
2、罹患率:是测量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较短,能根据暴露程度较精确地测量发病频率,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或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中,经常使用。
3、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4、感染率: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
性质与患病率相同。
5、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原发病例”:为家庭中第一例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病率内。
续发病例:为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观点:是流行病学本身性质决定的,是学习和应用流行病学的最基本观点。
比较的观点:是流行病学方法的核心。
概率论的观点:特点之一。
3.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常用于急性病和传染病的描述,对描述死亡率极低或不致死的疾病尤为重要。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4.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天气暴露人口数K 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率5.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对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疾病的流行状况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K。
当某病在某地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发病率*病程(P=I*D)6.感染率:指受检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率。
=(受检人群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7.死亡率:指某人群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死亡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放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水平。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8.病死率:表示一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病人的比例受到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
=(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K 9.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某病在某地区流行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比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
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病率水平。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0.疾病的地区分布地方性:指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一些疾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者只在该地区存在,可按特点分为自然地方性,统计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判断地方性疾病的方法:①该病在当地居民的各类人群中发病率均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均低或者不发生③外来健康人群到达该地一定时间后可发病,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④迁出该地的居民发病率降低,症状减轻⑤当地该病易感动物课放生类似疾病。
•流行病学概述•疾病分布与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病因研究•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流行病学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目•流行病学研究案例分析录定义与分类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和健康相关行为的分布、影响因素流行病学定义通过随机分组来评价干预措施对疾病实验性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主要分为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和实验性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分类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某一特定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分析性流行病学0201030405传染病的流行病学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伤害的流行病学健康相关行为的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030201疾病分布的概念疾病分布的特征疾病分布的概念与特征疾病流行强度的概念疾病流行强度的测量指标疾病流行强度与测量指标疾病的三间分布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研究意义通过对疾病的三间分布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疾病的三间分布及研究意义病因的概念与类型病因的概念病因是指能够使人们发病的诸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它包括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等。
病因的类型根据病因的性质和作用方式,可以将病因分为直接病因和间接病因。
直接病因是指直接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如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等;间接病因则是指通过中介因素间接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如营养不足、环境污染等。
病因研究的方法与步骤通过收集和分析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从而对病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验证性研究通过比较患病组与未患病组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分析病因。
通过人为控制实验条件,探究病因的作用机制。
通过综合分析前三个阶段的研究结果,对病因进行验证和确认。
病因研究中的偏倚与控制选择偏倚01信息偏倚02混杂偏倚03观察性研究设计描述性研究比较病例与对照或不同的人群之间暴露与疾病的关系,验证病因假设。
分析性研究横断面研究临床试验类实验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以病例和对照为基础,比较病例与对照之间暴露与疾病的关系。
流⾏病学重点整理1.流⾏病学特征①群体的特征;②对⽐的特征;③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④社会⼼理的特征;⑤预防为主的特征;⑥发展的特征2.影响患病率的原因(1)升⾼的主要因素: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治疗⽔平提⾼,患者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病例迁⼊;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诊断⽔平提⾼;报告率提⾼。
(2)降低的主要因素: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病死率增⾼;病程缩短;治愈率提⾼;健康者迁⼊;病例迁出。
3.患病率与发病率的⽐较分类发病率患病率资料来源疾病报告、疾病监测、队列研究现况调查计算分⼦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观察期间病例数(新、旧病例)计算分母平均⼈⼝数或暴露⼈⼝数调查⼈数或平均⼈⼝数观察时间⼀般为1年或更长时间较短,⼀般为1个⽉或⼏个⽉适⽤疾病种类各种疾病慢性病或病程较长疾病特点动态描述静态描述⽤途疾病流⾏强度疾病现患状况或慢性病流⾏情况影响因素相对少,疾病流⾏情况、诊断⽔平、疾病报告质量等较多,影响发病率变动的因素,病后死亡或痊愈及康复情况及患者病程等4.影响疾病周期性及间隔时间的常见原因:①⼈⼝密集、交通拥挤和卫⽣条件差等因素利于疾病的传播。
②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的疾病,当易感者积累到⾜够数量便可迅速传播。
⽽疾病流⾏后,新的易感者积累的速度,特别是新⽣⼉的增加,影响疾病周期间隔的时间,累积速度越快,间隔越短。
③病后可形成稳固免疫的疾病,⼀度流⾏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流⾏后⼈群免疫⽔平持续时间越久,周期间隔越长。
④还取决于病原体变异及其变异的速度。
5.现况研究定义及特点(1)定义:⼜称横断⾯研究,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与有关变量 (因素)的关系。
(2)特点:①⼀般不设对照组;②特定时点或期间;③确定因果联系受限;④对研究对象固有的暴露因素可以作因果推断;⑤⽤现在的暴露(特征)来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是有条件的;⑥定期重复进⾏可获得发病率资料6.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1)产⽣原因:①主观选择研究对象;②任意变换抽样⽅法;③调查对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④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法调查死亡者;⑤回答不准确或回忆不清;调查员有意识得深⼊某些特征调查⽽忽略其他特征;⑥测量误差。
1、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3、PYLL:潜在减寿年数,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
4、DALY:伤残调整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
5、epidemic: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6、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通过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
7、现况研究:又称横断面研究,也称患病率研究,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8、Census:普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9、生态学谬误:是生态学研究的最主要的缺点,其是由于生态学研究是以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造成的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
10、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11、cohort study: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2、危险因素: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13、SMR:标准化死亡比,即用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人数用总人口率算出的期望发病或死亡数字求标化比。
14、观察终点(end-point):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
15、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EF,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暴露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定义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找出原因-分析性,提供措施-实验性),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观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
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
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第一章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一)研究对象:人群(具有某特征)(二)研究范围:健康状态及相关事件(三)研究的起点和重点:分布、影响因素(四)目的:制定策略和措施 (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重要观点预防为主特征群体特征对比特征概率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生态学)的特征多病因论特征发展的特征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疾病的分布时间、空间、人间疾病分布的指标3. 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4. 残疾失能指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发病指标1、发病率: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发病率= ———————————————— x K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100%,1000/千,或 10000/万应用(1)描述疾病分布(2)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3)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2、罹患率2. 患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 1. 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二代发病率 区分病死、死亡)定义: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特定期间内某病新发病例数罹患率= ———————————————— x K观察期初的暴露人口数 (精确计数)应用: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职业中毒等暴发3、续发率(二代发病率)定义: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公式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续发率=——————————————×100%易感接触者总人数应用(1)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2)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3)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患病指标1、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定义 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应用(1)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2)反映人群对某一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3)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 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患病率(P ) ≈发病率(I ) ×病程(D)患病率升高的因素: (发病率升高、死亡率降低)病程延长、未治愈者寿命延长、健康者迁出新病例增加、病例迁入、易感者迁入、报告率提高、诊断水平提高 降低的因素:病程缩短、病死率增高、新病例减少、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治愈 率提高------------------------------------------------------------------------------------ 与致病因子的强弱有关 新旧病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患病率 发病率 与致病因子的强弱和病程有关 用于横断面研究 一般用于慢性病用于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用于急性病,也用于慢性病 疾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2、感染率定义: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口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流行病学各章重点第一章:一.流行病学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观察法),实验性研究(实验法),理论性研究(理论法)。
观察性研究分为描述性研究(主要包括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主要包括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又称干预实验)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实验(又叫以社区为基础的公共卫生试验)。
三.流行病学研究重要观点:群体、比较、概率论、社会医学、多病因论。
四.流行病学应用: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及其分布特点;2.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3.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效果评价;4.揭示疾病完整自然史;5.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6.卫生决策和评价。
第二章:一.疾病频率常用测量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使用场合:①发病率: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k②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
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书×k③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1)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包括:①病程延长,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
(2)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包括:①病程缩短,②病死率增高,③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④健康者迁入,⑤病例迁出,⑥治愈率提高。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用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
注意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前者为新旧病例总和,横断面研究,静态指标;后者为新发病例,队列研究,动态指标。
流行病学重点资料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分布、发生、传播和控制的科学。
这些信息对卫生政策制定、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实践至关重要。
以下是流行病学中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概念1. 疫情: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种传染病的患病情况。
疫情的严重程度可以用发病率、死亡率、传播速度等指标来描述。
2. 病例:指已经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
3. 暴露:指人群与某种因素接触的情况,如病原体、环境污染物、药物等。
4. 风险:指个体或人群在暴露某种因素后患上疾病的可能性。
5. 发病率:指疾病在一定时间内在某一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通常以每万人为单位计算。
7. 流行病学家:指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分布、发生、传播和控制的专业人士。
方法1. 计数法:指通过对疾病发病或死亡人数进行统计来了解病情。
2. 相对危险度:指将患者与对照组的病情发生率相比较,得出患病风险的估计值。
3. 系统综述:指对一定主题领域内多个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
4. 属性分析:指通过对某些特定属性(如年龄、性别、职业等)进行分析,揭示某种疾病与这些属性之间的联系。
5. 分布图像:指将疫情随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形成的图形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原因。
6. 流行病学调查:指通过设计问卷、抽样调查等方法来获取人群健康和疾病情况的数据。
7. 疫苗接种: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的方法。
疫苗的设计与开发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8. 统计学方法:指通过对数据进行概率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的应用,得出疫情数据的可信度和相关性。
总结流行病学研究是卫生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为疾病控制和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了理解和预防某种疾病的流行,需要对流行病学的概念和方法有系统的理解。
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流行病学家们希望能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疫情控制和健康干预方案。
一、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研究在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应用这些研究以维持和促进健康问题。
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止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实际应用〔一〕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二〕疾病的监测。
三〕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四〕疾病的自然史。
〔五〕疾病防治效果的评价。
三、流行病学特征〔一〕群体的特征。
〔二〕比照的特征。
〔三〕概率和数理统计的特征。
〔四〕社会心理的特征。
〔五〕预防的特征。
〔六〕开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空间〕、哪些人群〔人间〕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流行病学研究的根底和起点第一节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一)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种疾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暴露人口,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应用:1反响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描述疾病的分布 3反响了病因因素的变化 4 病因学的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论5疾病的监测资料 6前瞻性的研究〔二〕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
单位是日、周、旬、月〔三〕续发率指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千古奇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左右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续发率= 〔第一例除去〕应用:是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二、患病频率测量指标〔一〕患病率也称现换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例所占比例。
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能影响患病率的因素升高:1病程延长2为主语者的寿命延长 3发病率增高 4病例迁入 5健康者迁出 6易感者迁入 7诊断水平提高 8报告率调高降低:1病程缩短2病死率高 3发病率下降 4健康者迁入 5病例迁出 6治愈率提高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发病率和病程,其变化可反映出发病率的变化可反映发病率的变化或疾病结果的变化或两者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