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
- 格式:ppt
- 大小:10.16 MB
- 文档页数:32
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一)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所引起的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1.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胸廓节律性的扩大或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主要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辅助吸气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等(仅在用力呼吸时起作用)(1)呼吸运动的过程:(2)呼吸运动的型式: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一般情况下:腹胸混合式呼吸特殊情况:①仅胸式呼吸:妊娠后期女性、腹腔巨大肿块、腹水、胃肠道胀气、腹膜炎等因膈肌运动受限,主要依靠肋间外肌舒缩运动呼吸。
②仅腹式呼吸:胸腔积液、胸膜炎、婴幼儿等因胸廓运动受限,主要依靠膈肌舒缩运动进行呼吸。
2.肺内压❖吸气:肺容积增大,肺内压随之降低,低于大气压后,气体进入肺,随着肺内气体的增加,肺内压逐渐升高,至吸气末,肺内压升高到与大气压相等,吸气停止;❖呼气:肺容积减小,肺内压随之升高,高于大气压后,气体流出肺,随着肺内气体的减少,肺内压逐渐降低,至呼气末,肺内压降低到与大气压相等,呼气停止。
❖总结:肺内压:吸气——先降低后升高;呼气——先升高后降低。
3.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随呼吸运动而发生周期性波动。
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较大气压低3~5mmHg,平静吸气末,较大气压低5~10mmHg。
胸膜腔内压在平静呼吸时,始终低于大气压,若以大气压为0计,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用力呼吸时,胸膜腔内压波动幅度增大。
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压。
胸膜腔内压由肺回缩压决定。
胸膜腔负压的意义:①不仅扩张肺,而且使肺能随胸廓的张缩而张缩;②作用于胸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使之扩张,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保持负压的前提:胸腔保持其密闭性。
(二)肺通气的阻力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1)顺应性顺应性:是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
第一节肺通气呼吸系统是氧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机能是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以使血液的P02,PCO2PH维持在正常生命活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运动时,机体代谢旺盛,所需02量及CO2排出量大大增加,呼吸过程必须加强,所以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必将使呼吸系统的形态、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O2并排出CO2。
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respiration)。
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①外呼吸是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③内呼吸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胸廓的节律性运动即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
一、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一)呼吸运动肺通气是由胸廓运动引起的,而胸廓运动是呼吸肌在神经系统调节下进行有节律舒缩所造成的。
因此,由呼吸肌舒缩引起呼吸运动才是肺通气的动力。
人体主要的呼吸肌为膈肌和肋间外肌。
当膈肌收缩时腹部随之起伏,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壁随之起伏。
因此,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称腹式呼吸,以肋问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称胸式呼吸。
成人的呼吸一般都是混合式的。
(二)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当吸气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必然随着胸廓的扩大而扩大,于是肺容积增大,肺内压降到低于大气压,这时外界空气经呼吸道入肺,这就是吸气过程。
参与收缩的吸气肌越多,吸入气量也越大。
吸气末,胸廓不再扩张,肺内压与大气压达到平衡,气体不再入肺。
随后吸气肌舒张,胸廓和肺回位,肺容积减少,肺内压升高超过大气压,于是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这就是呼气过程。
(三)呼吸过程中胞内压的变化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膜腔是胸膜脏层和壁层之间的腔隙,腔内只有少量浆液。
在正常情况下,不论吸气或呼气时,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所以一般称胸内负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