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7.82 KB
- 文档页数:3
天坛著名景点介绍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
明、清两代皇帝在这里举行祭祀皇天、祭地仪式。
1949年后,又在此举行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是祭天的专用场所,叫“天坛”,后来成了皇帝祭神、祈谷的地方。
明、清两代都是
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皇帝每年要在这里举行祭天大典,并在
这里祭祀“天地”(即上帝、天帝)。
天坛呈圆形,占地面积约
2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圜丘坛、
祈年殿、皇乾殿、回音壁等。
天坛的建筑布局以祈谷祭天为主。
平面呈圆形,以圜丘坛为
主中心,周围有三层回音壁和三层祈年殿等建筑。
圜丘坛内有一
圆形石台,传说是祭天时用来放香的地方,称为“香坛”。
祭天
时先要将香木点燃后放在坛上,由专门的人用铜壶灌水以控制火
焰的大小,然后由两名侍卫跪在香台前,用一种特制的木槌敲打
铜壶的边缘以控制火势。
—— 1 —1 —。
关于天坛的资料和介绍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坛庙。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天坛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内坛呈圆形,外坛呈方形,南北长330米,东西宽240米。
内坛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8米,面积120000平方米。
天坛是古代皇家祭天仪式的场所,是中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塑、绘画艺术的宝库。
它占地约4190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回音壁和祈谷坛等。
其中祈年殿是天坛最大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重檐八角形的三层建筑,高35米。
檐下斗拱多达402个。
每层檐下都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非常华丽。
天坛一座充满了古代祭天仪式的园林。
这里也是一座祭祀性建筑物。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南四环中路与北京南二环路交汇处,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祷丰收之用,故名天坛。
1961年
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 —1 —。
天坛的历史资料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坛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天坛的历史资料之总体概况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
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
天坛占地达27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
1918年辟为公园。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
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等。
丹陛桥西侧有斋宫,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
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神乐署、斋宫都是祭坛的附属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务用房,故斋宫、神乐署都是坐西向东,其建筑规格、瓦色、装饰彩画均逊于天坛的祭祀建筑,强烈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敬天"思想。
天坛有3500余株古松柏、古槐,树龄逾数百年。
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
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490余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任人游览",1918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
北京天坛圜丘的介绍北京天坛圜丘,又称天坛,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祭天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天坛是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建筑群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圜丘和祈年殿。
圜丘是天坛的核心,由一圈围墙围绕,外围有两个环形墙,代表天地两个圈,象征着古人对天地的崇敬。
圜丘内有三重圜丘坛,分别是天坛圜丘坛、天坛内坛和地坛,每个坛都有自己的特殊用途。
天坛圜丘坛是天坛的最高处,是帝王祭天的地方。
而地坛是祈求丰收和福祉的地方。
天坛的建筑设计非常精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圜丘坛的基座呈方形,象征着地球,上面是由石板铺成的台阶,代表着通往天堂的道路。
坛顶是由三层石板组成的圆形平台,分别代表着天、地和人。
平台中央是一块石板,称为心石,代表着帝王的心意。
圆形平台的周围有九道环形台阶,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九重天信仰。
整个建筑群的设计非常精确,每个细节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崇敬和尊重。
除了建筑物,天坛的周围还有一片广阔的公园,被誉为“天坛公园”。
公园内有大片的草坪、湖泊和树林,是市民休闲和散步的好去处。
每年春秋两季,公园内还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参与活动。
天坛是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古代,帝王们通过祭天来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帝王都会亲自到天坛祭天,向上天祈求丰收和吉祥。
祭天仪式非常庄严,包括祭天、祈福和献祭等环节,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威严和权力。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天坛的建筑和文化价值被广泛认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天坛圜丘的庄严氛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帝王的威严和荣耀,也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崇敬和敬畏。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们对于历史的回忆和思考。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之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丽的景色而闻名于世。
天坛占地面积约273公顷,主要由祈年殿、皇穹宇和祈谷坛组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祈年殿,它是天坛的核心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祈年殿呈圆形,高达38米,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殿内供奉着明清两代的帝王祭祀用具,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的庄严场面。
皇穹宇是天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呈半球形,直径36米,高达38米。
穹宇上覆盖着蓝色琉璃瓦,非常壮观。
在穹宇下方,有一块石板称为“回音壁”,只要在壁前低声说话,就能清晰地听到回声,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祈谷坛是天坛的主要祈谷场所,它是一个圆形平台,分为三层,每层都有石阶通往上层。
在祈谷坛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天坛的美景,同时还能感受到古代帝王祭谷的庄严气氛。
除了以上主要景点,天坛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
比如,东方最大的圆形石板测量仪器——“天文仪器”,以及供奉了二十四位历代帝王神牌的“神牌坛”。
这些景点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祭祀的独特仪式和文化。
天坛的美景不仅仅在于其建筑,还有其周边的环境。
坛内种植着大量的古树名木,四季各有景致,尤以春秋两季最为美丽。
清晨,晨雾弥漫,树木映照着朝阳,宛如仙境一般。
夏日,绿树成荫,微风拂面,给人一种清凉宜人的感觉。
在秋天,天坛的树叶变成一片金黄色,美不胜收。
冬日,白雪覆盖着坛墙和树木,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总的来说,天坛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景点。
它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更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建筑群。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于美景追求者,天坛都能带来难忘的体验和视觉盛宴。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简要介绍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
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
“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1]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地理位置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历史沿革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
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
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
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
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
北京天坛公园简介和历史北京天坛公园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风景区和文化景点。
天坛公园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是一处集古建筑、园林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天坛公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天坛公园的建设始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于1420年建造。
这是为了祭祀天地与宣示王朝的威严而建的。
天坛公园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进行祭祀仪式的场所,是明、清两代皇室举行祭天祈谷仪式的中心。
这里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组古代建筑,在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公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圜丘坛、皇乾殿和祈年殿。
圜丘坛是天坛公园的核心建筑,是供奉天神进行祭祀的场所。
圜丘坛是一座圆形的平台,直径约为360米,高约20米。
圜丘上建有石坛和祭坛,还有一座名为皇穹宇的宫殿。
圜丘坛上面有三个承天地之势的台基,象征着人间、天堂和天地之间的联系。
皇乾殿是天坛公园的重要建筑之一,是进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皇乾殿是一座巨大的圆形建筑,中央有一座木质的宝顶,象征着皇帝与天地相通的象征。
在这座殿中,皇帝会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国家的安康。
祈年殿是天坛公园的另一个重要建筑,是用来祭祀五谷的场所。
每年农历春节后的第一天,皇帝会亲自前往祈年殿进行祭祀仪式,祈求国家的丰收和人民的幸福。
祈年殿是一座高大的建筑,有六道圆形台基,象征着五谷丰登。
除了这些主要建筑外,天坛公园还有众多的附属建筑和景点,如墙壁、祈君建筑、回廊、宫殿等。
这些建筑都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的规模和风格进行修建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天坛公园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还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特点。
在天坛公园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
公园内有着茂密的树木和美丽的花草,四季不同的景色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尤其是春天,公园里的樱花盛开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天坛游学知识点
天坛游学知识点:
天坛,又称皇神之所,是北京市的一座古代祭天建筑群,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宏伟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北京市南城区。
天坛建筑群整体布局精心设计,包括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回音壁等主要建筑。
祈年殿是天坛建筑群最为著名的建筑之一,位于一片宽阔的广场上。
圜丘坛则是天坛的中心,被比喻为“天”的象征。
皇穹宇是位于圜丘坛顶部的神殿,其特殊的结构使声音在其中聚焦回响,这也是游客们喜欢拍照留念的地方之一。
回音壁则是天坛建筑群的又一特色,游客在壁内讲话可以形成回音,非常有趣。
天坛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祈谢丰年的地方。
每年的农历冬至,皇帝都会亲自前往天坛祭天,祈求来年的丰收。
这里也是举办重大庆典和仪式的场所,体现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精髓。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天坛还被誉为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其建筑结构和设计精美,展示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才华。
游客在天坛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底蕴。
天坛作为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和历史,欣赏古典建筑的魅力,感受浓厚的历史氛围。
此外,天坛周边还有美丽的公园和传统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游玩和购物选择。
总之,天坛是一处既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充满古代建筑艺术的景区。
希望通过天坛游学,大家可以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漫步其中的时候感受到独特的历史氛围。
介绍天坛简介和历史背景的作文天坛,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神秘,仿佛是一个神话故事里的场景。
其实,它就是一个古代的祭祀场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之一。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天坛的故事。
天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6-1420年),当时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下令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祭天建筑。
天坛占地面积约273公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祈年殿、皇穹宇和神厨房。
祈年殿是天坛的核心建筑,也是皇帝祭天的地方。
皇穹宇是一座圆形的建筑,象征着天空,用来存放祭天的供品。
神厨房则是用来烹饪祭天的食品的地方。
天坛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古代中国的智慧和美学。
它的设计非常精巧,不仅考虑到了天文观测的需要,还融入了许多寓意吉祥的元素。
比如,祈年殿的屋顶上有12根柱子,代表着一年的12个月;殿内的石阶有999级,象征着皇帝永寿无疆。
这些设计都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
除了建筑本身,天坛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有一个关于“回音壁”的传说。
据说,当你站在祈年殿前,对着皇穹宇喊一声“好大啊”,然后再往回走一段距离,你就能听到一个清晰的回声。
这是因为皇穹宇的结构特殊,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形成了这个奇特的现象。
虽然现在回音壁已经不再那么神奇了,但每次去天坛旅游,我还是会忍不住去试试看那个传说中的回音。
总的来说,天坛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皇帝的威严和智慧,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建筑技艺和美学观念。
如果你有机会去北京旅游,一定要抽空去天坛看看,感受一下那里的神秘氛围。
相信你会被它深深吸引的!。
北京天坛公园简介和历史天坛公园是中国北京市的一座著名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东南部。
这座公园占地约273公顷,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坛的一部分。
天坛公园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天坛公园的历史和景点。
一、历史天坛公园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
公园的设计完美地融合了自然和建筑元素,展现出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在清朝时期,天坛公园是皇帝每年祭天的地方,也是进行农业祈年之礼的场所。
在1918年,清朝灭亡后,天坛公园被开辟为公共公园,向游客开放。
如今,天坛公园是北京市内最大的散步和休闲娱乐场所之一,也是北京的著名旅游胜地之一。
二、景点1.皇穹宇皇穹宇是天坛公园的主要建筑之一,也是天坛公园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它建于明代,是一座古老而宏伟的圆形建筑,是皇帝祭天的场所。
这座建筑采用了嵌缝式的建筑技术,没有使用一颗钉子,也没有使用一片钢筋,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2.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公园内的另一处重要景点,它是供奉着“祈年大典”的场所。
祈年殿的建筑风格与皇穹宇类似,同样采用了嵌缝式建筑技术。
殿内供奉着用于祭祀的神像和器物,是天坛公园内最神圣的地方之一。
3.圜丘坛圜丘坛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天坛公园的核心建筑。
它由圜丘、坛墙和环周廊组成,是用于祭祀的地方。
这座古老的建筑复杂而精致,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美特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4.配殿配殿是天坛公园内的又一处重要景点,它是圜丘坛的辅助建筑,是用于放置祭祀神器和音乐器的地方。
配殿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建筑相似,同样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这座古老的建筑见证了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
5.祈年门祈年门是天坛公园的入口,也是天坛公园内的重要景点之一。
这座古老的门楼庄严而雄伟,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祈年门是连接天坛公园和外界的纽带,见证着天坛公园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
天坛公园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天坛游学知识点
(最新版)
目录
1.天坛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
2.天坛的主要建筑与象征意义
3.天坛的祭祀活动与文化内涵
4.天坛的游览建议与实用信息
正文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建筑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是按照中国古代帝王祭天仪式的要求而设计的。
天坛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严谨的布局、精美的建筑装饰以及独特的声学效果等方面。
天坛的主要建筑包括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等。
其中,圜丘是皇帝祭天的地方,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皇穹宇是祭祀神牌的地方,其圆形的天井和蓝色的琉璃瓦象征天宇的崇高与深邃;祈年殿是祈祷丰年的地方,建筑结构独特,呈现出三重檐圆殿造型;皇乾殿则是皇帝在祭祀前后休憩的地方。
天坛的祭祀活动主要包括祭天、祈谷、祈雨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皇家祭天礼仪的庄重与繁复。
同时,天坛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的典范,还是中国古代宇宙观、宗教观、礼仪制度的载体。
游览天坛,建议提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天坛的建筑与文化内涵。
此外,要注意保护文物,遵守景区规定。
实用信息方面,天坛开放时间为全年 8:00-18:00,门票价格为旺季 35 元,淡季 30 元。
总之,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的杰出代表,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天坛位于古都北京城区东南隅,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经明嘉靖、清乾隆数次增建扩建,形成今天坛风貌,至今已近600年。
天坛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之处。
占地273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yuánqiū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祭坛。
天坛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祈年殿,它坐落在三层圆形的高大的石台基上,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0米。
三重檐均铺有深蓝色的琉璃瓦,层层缩小,呈放射形,顶端冠以巨大的镏金宝顶。
天坛以其文化内涵之丰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之深厚,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20世纪60年代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91年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98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中国和天坛的荣誉,它将受到更完善的保护,永久传世。
天坛的故事。
古时候,中国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而以“天子”自居的封建帝王们为了维护所谓的“天授王权”,常以规模宏大的祭天礼仪来表示对上天的崇拜。
天坛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祷丰收的地方。
它建于1420年,占地273万平方米,其外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
古人通过联想和推理认为,天有“九重”天,帝就端居于“九重天”上,九天之上是天宫上界。
又发展到皇帝为真龙天子,坐“九龙宝座”,后护“九龙屏风”,位居“九五之尊”。
“九”这个数字在古人心目中具有“天”的意义,也表示至高无上至尊至贵,处于无限大的神秘地位。
乾隆扩建圜丘时,一个要饭的小童,帮助工匠们画出“九九祭坛图”,完成了皇上要求的“从坛面到台阶,所用石料都应是九或九的倍数”,阐释了天坛建筑中的“九”的象征意义。
天坛天坛,中国现存的天坛共有两处,一处是西安天坛,另一处是北京天坛,其中属北京天坛较为著名。
天坛是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
天坛起源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又琼林台)海拔1715米,是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设坛祭天之所,世称“太行之王屋天坛脊”,“擎天地柱”。
“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
自黄帝始,历代皇帝来此祭天,直到明成祖朱棣碍于交通不便,就在地球同一轴线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坛祭天。
王屋天坛王屋山天坛峰南临华盖峰,北依灵山峰,后靠五斗峰,东有日精峰,西有月华峰,四周群峰簇拥,岗阜卑围,一峰突起,群峰伏拜,大有王者之风。
自古以来,被道家尊为"道境极地",称其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
"此峰为王屋山主峰,海拔1715米。
天坛峰顶面积大约四亩,唐时有三清殿、轩辕庙、四角亭、黄帝更衣亭、御爱松等,历代修葺或增建,元初改为"总仙宫",意为天界诸路神仙会聚之所。
据唐广成、杜光庭撰《天坛山圣迹叙》中:“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列席王屋山,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逐教王母降于天坛,母即降,黄帝来供侍焉,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尹、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少内安然。
”《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昔黄帝上坛,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处契约天坛之始也。
”《九经》、《禹贡》记载:“山水泽地所在,王屋山在河东垣曲县东北也,昔黄帝受丹决于是山也。
”黄帝打败蚩尤后于当年7月又来祭天,感谢上帝帮助之恩。
三年后8月第三次祭天,报答上帝使国家强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至今山顶上黄帝祭天遗址,轩辕祠,十方院,华盖锋尚存,轩辕御爱松在明代毁于雷击。
西安天坛西安天坛位于西安南郊天坛路南,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它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也是西安作为古都仅存西安天坛的较完好的皇家建筑。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概况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
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
圜丘坛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
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
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
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石桥相连。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
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斋宫在西天门内,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戒的地方。
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
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
铜人手持斋戒牌,传说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铸造的。
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
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简要介绍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
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
“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1]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地理位置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历史沿革
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
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
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
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
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
圜
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
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
”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
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
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
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建筑特点
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
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
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
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
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
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
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
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
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
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
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
这段隔墙在两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
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中间由长360米、宽30米的神道(丹陛桥)连成一个整体。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祈谷坛内主要建
筑有祈年门、大祀殿(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附七星石)、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
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
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
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
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
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
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72连房、神厨、宰牲亭等。
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
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