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的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3.24 KB
- 文档页数:2
溃疡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多为周期发作,秋季至春季是发作季节,可由气候寒冷或饮食不洁而诱发,胃小弯溃疡的疼痛多于餐后0.5~1小时发生,十二指肠溃疡或胃幽门部溃疡,多发于餐后3~4小时,有时可在半夜发生,但老年人的疼痛部位常无固定也缺乏明显的时间规律。
饮食治疗胃肠湿热证是由于偏食肥腻、辛辣、甘甜食物或饮酒,以及湿邪化热,引起湿热蕴阻肠胃的病证。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常出现或伴有此证。
1. 胃肠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宜忌食物临床表现:以胃腑湿热为主的症状:胃部疼痛伴有灼热、烧心感,口干、口苦;以肠道湿热为主的症状: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泻而不爽、肛门灼热、粪色黄褐而臭;以上两者的共同点是均有口粘、口渴但不想饮水,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宜食食物:性质寒凉、味淡或苦,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莜麦、玉米、薏米、小麦、小米、赤小豆、绿豆、蚕豆、苦瓜、黄瓜、冬瓜、大头菜、空心菜、金针菜、苋菜、莴苣、茭白等。
忌食食物:性质温热,有补益助热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海参、链鱼、草鱼、荔枝、橘子、刀豆、芥菜、薤白等。
味辛辣性温热,易助热生火的食物,如韭菜、辣椒、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菜茴香、大蒜、白蔻等。
磁腻味厚,易生湿、加重湿证的食物,如山药、糯米、红枣、蜂蜜、龙眼、花生、西瓜、松子、猪肉、牛奶、枇杷等。
具有收涩而可滞留湿邪的食物,如乌梅、莲子、石榴、芡实等。
2.食疗参考方a. 赤小豆薏米饮: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加清水文火炖煮30分钟后取100毫升汁液,再炖30分钟后倒出剩下的100毫升汁液,将两次的汁液搅匀,温饮或凉饮。
b. 金针冬瓜汤:干金针菜20克,切段,开水浸泡20分钟后与50克冬瓜丝入沸汤,片刻即好,加盐、味精,点几滴香油。
c. 素烧苦瓜:新鲜苦瓜200克,切丝,先用开水浸泡片刻以去苦味,再入油锅烧炒至九成熟,出锅,勾欠(含有盐、味精)浇汁。
胃十二指肠疾病的X线诊断胃钡餐造影片(负像):显示成串珠状排列的“颗粒息肉样”病灶,粘膜皱襞增粗、扭曲。
胃钡餐造影片:充盈相示狭窄的胃窦部,粗锯齿状的轮廓。
胃钡餐造影片(同病例):双对比相示已舒张的狭窄段及增粗的环行皱襞。
[影像诊断] 慢性胃炎;慢性胃窦炎。
[临床提醒] 慢性胃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病变一般局限于粘膜表层而腺体结构无变化,钡餐造影无异常改变,须依靠胃镜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
但就此认为X线造影无甚价值,则有失偏颇。
对于因炎症使胃粘膜水肿、冗长、活动性增加,随胃蠕动经幽门脱入十二指肠球部,这种动态的胃炎征象只能由X线检查观察到。
此外,胃炎常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并存,检查时应注意观察。
二、胃溃疡[图像特征]胃钡餐造影片:单对比充盈相上显示胃体小弯侧腔外龛影及“项圈征”,龛影底部光整。
胃钡餐造影片:单对比充盈相,加压后胃小弯侧显示较小的楔形腔外龛影。
同心圆状影为胃肠机压迫器影像。
[影像诊断] 胃小弯胃溃疡。
[临床提醒] 多相法X线钡检是发现和诊断胃溃疡最常用的手段,检出率达89.4%。
更适用于有胃镜检查禁忌证或不愿做胃镜检查者。
溃疡治疗随访复查亦可以多相钡检完成。
与胃镜检查相比,X线造影的精确性有限,但资料可以永存,便于复查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有长期症状的患者即使X线检查未见异常,也需进行胃镜检查.对X线钡餐诊断为胃溃疡的患者,应建议其行胃镜检查,结合多点活检排除癌变。
笔者根据经验认为,如考虑恶性的可能性较小时(根据年龄或溃疡的特征),可推迟到12周后再行胃镜检查以了解溃疡愈合情况和做粘膜活检。
与胃镜不同的是,X线造影对粘膜下病变及胃动力异常很有意义。
在一些疑难病例,X线造影与胃镜检查应互为补充,任何一种检查都不可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诊断方法。
三、胃间质瘤[图像特征]X线胃钡餐造影片:(1)胃底后壁肿块,境界光滑整齐,轻度分叶;(2)肿块周围粘膜纹被推移分离,覆盖肿瘤上方的粘膜皱襞则被展平;(3)钡剂均匀涂布于肿块表面,在切线位呈环形高密度带,勾勒出肿瘤之轮廓。
十二指肠溃疡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十二指肠溃疡概述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是指十二指肠在高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下,防御失衡,消化自身黏膜,形成局部炎性缺损。
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好发于青壮年。
临床典型表现为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
随病情加重,溃疡加深,可损伤黏膜下血管或穿透肌层,引起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英文名称:duodenal ulcer,DU。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出现家族聚集性发病。
发病部位:肠,腹部。
常见症状:上腹痛、饥饿痛、夜间痛。
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检查项目:HP检测、粪便潜血试验、血常规、胃镜检查、X线钡餐。
重要提醒:十二指肠溃疡容易复发,须坚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特点三、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病因总述:胃酸具有腐蚀性,可腐蚀胃、十二指肠黏膜。
但正常情况下,胃和十二指肠的内壁有一层能起保护作用的黏液屏障。
当某些原因导致胃酸增多或是保护性黏液减少,黏膜屏障的防御能力与胃酸、胃蛋白酶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袭作用间失去平衡,导致十二指肠黏膜受损,就会形成溃疡。
基本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Hp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
2、药物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双磷酸盐、西罗莫司等药物的病人易于发生十二指肠溃疡。
其中NSAIDs是最常用药物,常见的有布洛芬、吲噪美辛、阿司匹林等。
3、遗传部分病人有明显的家族史,存在遗传易感性。
基本病因:1、幽门螺杆菌(HP)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Hp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
2、药物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双磷酸盐、西罗莫司等药物的病人易于发生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十二指肠黏膜层和肌层的缺损。
在临床表现和药物等方面虽与胃溃疡相似,但在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发病机制等方面却有明显不同。
1症状体征1.典型表现消化性溃疡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或消化不良。
疼痛位于上腹部中线偏右,部位较为局限。
患者常常将疼痛描述为“咬蚀样”(gnawing)或“饥饿样”。
疼痛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可因进食食物或服用抗酸药而缓解,常在餐后1~3h(饮食刺激胃酸持续分泌3~4h,而食物完全从胃排空约2h)再发。
患者常在凌晨1:00~3:00点于睡眠中疼醒,尤其是对那些睡前吃零食者。
疼痛可向右季肋区或右背部放射,若无合并症很少发生放射性疼痛。
持续的后背痛常预示后壁溃疡的穿透。
溃疡病疼痛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周期性,即间隔数周到数月常可复发。
加重期腹痛常每天发作,持续数周后缓解,直至下一次复发。
发病多在秋末春初。
由于进食常可缓解疼痛,十二指肠患者常喜欢吃零食,其体重常略高于正常人。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腹痛明显加剧并扩散至全腹部,常提示溃疡已经穿孔。
常随之很快出现肠鸣音消失及大面积的反跳痛。
同样,疼痛失去正常的节律而转变为持续性疼痛常提示穿透可能。
某些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出现“口腔内涌水症状”(water-brash),即口腔内突然充满清亮、无色、无味的液体(如唾液)。
这与胃食管反流导致的胃内容物流入口腔不同(胃内容物有色且有酸苦味),不应将两者混淆。
胃食管反流症状如反酸、烧心等在溃疡病患者中并不少见,尤其见于那些合并不同程度胃排空障碍的患者。
不过,烧心乃是胃食管反流的表现,而非十二指肠溃疡的表现。
体格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在急性溃疡发作期,可出现上腹部轻压痛,压痛点常位于上腹正中偏右2.5cm或更多。
检查大便潜血是必要的,如发现潜血,应进一步检查,不宜延迟。
2.非典型表现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非典型病例十分常见。
十二指肠溃疡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十二指肠溃疡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十二指肠溃疡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十二指肠溃疡如何诊断鉴别,十二指肠溃疡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十二指肠溃疡常见检查:常见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内镜检查、14C呼气试验、尿素酶试验、碳13尿素呼气试验、胃泌素、上消化道X线钡餐、CT检查、消化道激素、胰岛素刺激胃分泌试验、最大胃酸分泌量测定(MAO)*一、检查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大致上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方法2类。
侵入性方法是指经内镜检查活检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幽门螺杆菌培养以及组织学检查等。
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包括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检测、14C-尿素呼吸试验或13C-尿素呼吸试验。
快速尿素酶试验在常规检查方法中可能最具价值。
该方法具有高敏感性(85%~95%)和高特异性(98%),而且价廉,易于操作,检查结果快速得到。
Giemsa或warthin-starry染色的组织学检查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超过90%。
该方法较为简便,显微镜较易识别涂片上的幽门螺杆菌,可以避免尿素酶试验的假阳性或假阴性,与尿素酶试验联合检查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在所有的幽门螺杆菌诊断方法中,取胃黏膜作幽门螺杆菌培养最为可靠,被视为诊断幽门螺杆菌的"金标准",其敏感性稍差(70%~80%),因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需要特殊设备,而且技术难度较大,有时培养不易成功,多数医院不将幽门螺杆菌培养作为常规检查。
然而,幽门螺杆菌培养在抗生素的选择上独具价值,特别是对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失败者。
应用酶标法检测血清抗lgG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0%)。
该方法易于操作,病人较易耐受,相对价廉,如阳性则表示目前或过去曾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特别适于流行病学调查应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愈后,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滴度逐渐下降,滴度明显下降或转阴约需6个月,因而血清学方法不能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治愈。
钡餐检查总结分析报告钡餐检查总结分析报告钡餐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口服含钡餐剂后,利用X射线照影,观察胃肠道的形态和功能,可以发现胃肠道的疾病和异常情况。
以下是一份钡餐检查总结分析报告,供参考。
本次钡餐检查的患者为男性,年龄48岁,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
患者在检查前6小时内禁食,并进行了前期准备。
钡餐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口服钡餐剂后,钡餐剂迅速通过食管,到达胃腔。
胃腔显示正常,无充盈缺损和异常影像。
胃底及胃窦明显充盈,粘膜平整,管壁柔软,未见明显溃疡或息肉等病变。
小曲面和大曲面上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胃窦口通畅。
胃窦连接的十二指肠显示规则,未见明显狭窄。
胃肠道的钡餐检查结果提示胃部结构和功能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病理改变。
但结合患者的主要症状,消化不良和上腹部疼痛,建议进一步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可能的病因。
消化不良和上腹部疼痛是常见的症状,可能的病因包括胃炎、胃溃疡、胃食道反流病等。
建议患者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以更全面地了解胃黏膜的病变情况。
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胃蛋白酶原测定等,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和炎症指标。
钡餐检查是一种辅助性的检查方法,对于观察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然而,钡餐检查并不能直接确定病变的病因和性质,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在钡餐检查中,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既往健康状况等因素,以及操作的准确性和钡餐剂的质量。
同时,还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和解释检查过程和目的,提高患者的合作度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本次钡餐检查显示患者胃部结构和功能基本正常,但症状仍存在。
建议结合临床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确诊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结:钡餐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胃肠道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胃肠道的形态和功能。
然而,钡餐检查结果仅供参考,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十二指肠溃疡病史1.病史摘要:王××,男,66岁。
主诉:呕血8小时。
患者于8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感头昏、心慌,既而呕出咖啡渣样物质约400ml,伴恶心、上腹不适及乏力,排黑便一次,量约120ml。
发病过程中,患者无发热、头痛及咳嗽、咳痰,小便色正常,量偏少。
既往有“冠心病”病史5年,持续服用“消心痛”及“复方丹参片”,症状控制良好。
无肝炎和糖尿病等疾病史,无腹部手术史,亦无特殊烟酒嗜好。
2.病史分析:(1)呕血及黑便的原因,首先应排除由鼻腔、口腔、咽喉等部位出血或呼吸道疾病所致的咯血。
病史采集应着重了解呕血的诱因、颜色、有无便血,并准确估计出血量,判断周围循环状况,然后结合最常见病因依次考虑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及胃癌。
(2)伴随症状及进一步辅助检查可为明确出血原因与部位提供重要线索。
如中青年人,慢性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具有一定周期性与节律性,多为消化性溃疡;中老年人,慢性上腹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厌食及消瘦者,应警惕胃癌;有肝炎病史,伴食欲不振、乏力、腹胀,全身皮肤黏膜黄染,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近期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史、大面积烧伤、颅脑手术、严重外伤伴呕血者,应考虑急性胃黏膜病变。
(3)病史特点:①呕血无先兆症状,为突发性,呈咖啡渣样并伴有黑便。
②伴有头昏、心慌、乏力等全身症状。
体格检查1.结果:T 36.5℃,P 90次/分,R 19次/分,Bp 100/60mmHg。
自动体位,面色苍白,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无肝掌与蜘蛛痣,左锁骨淋巴结无肿大;睑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无杂音;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怒张,无胃或肠蠕动波,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浊音界存在,移动性浊音(一),双肾区无叩击痛,鸣音活跃,无血管杂音。
2.体检分析:(1)查体特点:上腹部有压痛,为何种性质尚需进一步寻找临床证据;肠鸣音活跃应考虑消化道继续出血的可能性,结膜苍白提示存在贫血。
十二指肠溃疡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发表时间:2011-08-30T14:48:56.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林治恩[导读] 自Barclay(1910)首次报告十二脂肠溃疡的X线表现以来,钡餐造影检查一直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方法。
林治恩(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 26420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190-01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影像学鉴别诊断自Barclay(1910)首次报告十二脂肠溃疡的X线表现以来,钡餐造影检查一直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方法。
20世纪60年代以后,采用双对比造影与纤维胃镜相配合,对本症的诊断已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
十二指肠溃疡远比胃溃疡多见。
约95%发生于壶腹部,偶尔出现于壶腹后部,称为壶腹后溃疡。
后者多在壶腹以上至壶腹部顶端一段。
壶腹部溃疡多在前、后壁。
单发溃疡呈圆形、椭圆形,大小和深浅不一。
可为1~3mm,多不超过10mm。
溃疡周围有炎性浸润、水肿和纤维组织增生。
慢性者因瘢痕形成而产生壶腹部变形。
约1/4为多发溃疡,可有2~3个小溃疡分布于前壁或后壁。
若两个溃疡在前、后壁相对应,称为对吻溃疡。
也可与胃溃疡同时存在,称为复合性溃疡。
据报导壶腹部线状溃疡发生率在4.3%~20.3%之间,多在邻近幽门管部,以小弯侧为中心,累及前壁或后壁,约75%~90%长于2cm。
半数以上深达肌层乃至浆膜层。
发生于壶腹底部的溃疡,易向幽门部伸延,造成幽门偏位、狭窄和幽门梗阻。
前壁的溃疡若穿透浆膜层,易引起穿孔,导致急腹症;后壁者可与邻近组织或器官粘连,若穿破胰十二指肠动脉,可引起大出血。
壶腹后溃疡易发生管腔狭窄,较壶腹部溃疡更易出血。
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发病早,多在30~40岁之间。
男多于女。
临床症状与胃溃疡相似,多有周期性、节律性右上腹部痛。
疼痛多在两餐之间,进食或服制酸剂可以缓解。
部分病人叮有夜间痛。
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的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07T14:11:08.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2期供稿作者:周春容曹跃勇
[导读] 目的分析82例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钡餐造影X线表现特点,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
周春容曹跃勇(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6440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134-02
【摘要】目的分析82例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钡餐造影X线表现特点,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
方法将82例经胃镜病理证实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钡餐造影X线片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2例中球部溃疡68例(82.92%)、主要表现为球部变形及龛影、以及激惹征等。
球后部溃疡9例(10.97%),主要表现为管腔变窄及龛影、充盈不良像。
降部溃疡3例(3.65%),主要表现为管腔变窄、粘膜紊乱及管腔痉挛收缩。
水平部溃疡2例(2.43%),主要表现为粘膜紊乱及管腔变窄、以及淤滞征象。
合并征象:82例中,68例合并胃体炎症改变。
18例合并有胃溃疡,其中并发溃疡穿孔4例。
其中共3例致造影剂进入胆道系统显影。
合并幽门梗阻2例。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各部位 X线钡餐造影表现
十二指肠溃疡最好发于球部,约占90%以上,其次是球后溃疡,降部溃疡极少见[1]。
本文通过对82例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X线表现特点分析,以提高对十二指肠少见部位溃疡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12年1月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例共82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0例,年龄10岁~75岁,其中10-14岁5例。
以饥饿痛、夜间痛、背心痛、返酸嗳气为主诉60例,以消化不良、消瘦、贫血为主诉9例。
突发严重并发症8例,包括溃疡穿孔4例,幽门梗阻2例,上消化道出血致解黑大便或呕血2例。
其中有溃疡病史5例、有溃疡家族史35例。
1.2 设备与方法
我院采用西门子数字胃肠机。
所有病人均空腹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76例为口服产气粉及硫酸钡液行气钡双对比造影,其中5例因有并发症或急腹症检查前插胃管,注入泛影葡胺40~60ml检查。
其中5例10-14岁儿童及3例身体虚弱者采用分次服钡液或造影剂,第1次服造影剂20ml,重点观察胃-十二指肠粘膜相。
观察完毕后,第二次服40-60ml钡液或造影剂,观察上消化道充盈相,重点观察空腔脏器的整体状态,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肠管的蠕动排空情况。
检查过程均动态观察及摄片,均采用多轴位、多体位观察,通常采取仰俯卧位、半卧位、左右斜位、切线位、立位等体位,必要时使用压迫器加压、放大摄影,以及调整球管角度观察,以便发现较小的、隐匿性的及少见部位的溃疡。
2 结果
2.1常见影像表现
2.1.1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8例,表现为①球部变形45例:病变发现阳性率100%,变形后的球部可呈叶状、花状、不规则状、线状等。
②龛影8例。
大多位于十二指肠球基底部后壁,为边缘光滑圆形突出腔外致密影,直径0.3-2.1cm,钡斑周围可见环状透亮区伴粘膜纠集。
③激惹征象6例:为炎症刺激后钡剂迅速通过十二指肠球部。
④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呈放射状纠集、粗糙、紊乱,6例。
⑤幽门管偏位2例:指胃幽门管偏离十二指肠球中央,也系球部溃疡粘连牵拉所致。
⑥假憩室1例:为球基底部袋状突出。
2.1.2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9例,以十二指肠乳头为标志,将球后分为上段和下段,溃疡位于上段者6例,位于下段者3例,溃疡主要位于后壁及内侧壁上。
表现为管腔变窄6例,其中偏侧性痉挛狭窄5例,伴有梗阻征象。
表现为龛影3例,大小直径为0.3-1.5cm大小,伴有粘膜纠集、水肿征象,其中2例伴有钡剂激惹征象,1例伴有球后部份分叶状变形。
其中共4例合并有球部溃疡。
2.1.3 降部溃疡:3例,表现为管腔变窄2例,表现为粘膜紊乱及管腔痉挛收缩1例。
2.1.4 水平部溃疡:2例,表现为粘膜紊乱及管腔变窄、以及淤滞征象。
2.2 合并征象,82例中,其中68例十二指肠溃疡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胃滞留增多、胃粘膜粗乱等胃体炎症改变。
其中18例合并有胃溃疡,幽门梗阻2例。
其中并发溃疡穿孔4例、表现为造影剂呈点滴状或线状渗出管腔外、3例摄腹部立位片见膈下游离气体。
其中共3例致造影剂进入胆道系统显影,表现为胆总管、肝总管及肝内胆管分支均显影。
3 讨论
3.1 常见影像表现分析
3.1.1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最常见部位的溃疡,钡餐造影易于诊断,且诊断准确性高。
①球部变形,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征象,十二指肠球部腔小壁薄,溃疡引起的疤痕收缩、粘膜水肿或痉挛收缩牵拉球部而导致球部变形。
球部失去正常的球形或三角形,可呈各种畸形,最常见为三叶草形或二叶草形、其次为花瓣样、不规则状,少数呈线状。
②龛影,大多位于十二指肠球基底部后壁,为边缘光滑圆形突出腔外致密影,单发多见,少数多发,大多数要在切线位才可以发现,要多变换患者体位才能减少漏诊。
③激惹征象:为炎症刺激后钡剂迅速通过十二指肠球部,此征象要注意与球部炎症相鉴别,伴发有球部变形或龛影利于此征象诊断。
④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呈放射状纠集、粗糙、紊乱,使用压迫器加压、放大摄影,以及调整球管角度观察,此征象也要注意与球部炎症相鉴别,伴发有球部变形或龛影利于此征象诊断。
⑤幽门管偏位,指胃幽门管偏离十二指肠球部中央,部份溃疡合并有胃溃疡时此征象更加典型。
⑥假憩室1例,此征象极少见,与真憩室的鉴别是其内未见粘膜伸入、未见狭颈征,与较大的龛影征象相似。
3.1.2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DU):溃疡位于上段者较多,溃疡主要位于后壁及内侧壁上。
最常见征象为管腔变窄,其中偏侧性痉挛狭窄多见、并伴有梗阻征象。
少部分表现为龛影,伴有粘膜纠集、水肿征象,或伴有钡剂激惹征象及球后部份分叶状变形。
其中4例合并有球部溃疡、部份为球部溃疡进一步发展所致。
DU午夜痛及胸背部放射痛多见,较易并发出血。
武景连等[2]报道DU具有以下特点:(1)男性多发,可能与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2)溃疡常发生在十二指肠上曲段和降部上段、以远发生率减低;(3)溃疡多为单发、大多为活动期;(4)并发症高:以并发出血为最常见,尤其是发生于后壁者。
DU常导致肠壁增厚及周围组织的炎症粘连,因而要注意十二指肠乳头处或胰头部癌侵犯十二指肠时的鉴别。
3.1.3 降部溃疡:主要表现为管腔变窄,部份表现为粘膜紊乱及管腔痉挛收缩,梗阻征象不明显。
降部溃疡多发时要与卓-艾综合征作
鉴别,可作胃泌素测定。
3.1.4 水平部溃疡:较少见,表现为粘膜紊乱及管腔变窄、以及淤滞征象,要仔细动态观察以防发生漏诊。
3.2 合并征象,最常见合并征象为十二指肠溃疡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胃滞留增多、胃粘膜粗乱等胃体炎症改变。
其中18例合并有胃溃疡,合并幽门梗阻2例。
其中并发溃疡穿孔4例、病人有急腹症症状、摄腹部立位片见膈下游离气体;造影时使用泛影葡胺造影、先作皮试阴性后再口服造影剂以防造影剂进入腹腔后难以吸收。
其中共3例致造影剂进入胆道系统显影、这与解剖特点有关[3],胆总管末端和主胰管汇合成瓦特氏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口,此口部有Oddi氏括约肌,溃疡侵犯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导致Oddi氏括约肌松弛、以致造影剂进入胆道系统显影。
3.3 胃镜特点,所有病人均作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出溃疡76例,6例未发现溃疡。
胃镜对溃疡的粘膜、大小、形态及边缘情况等细微结构有更加细致全面的观察和诊断,但对降段以下的溃疡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对于狭窄较重的病人插镜困难也是漏诊原因。
通常认为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胃镜联合能大大提高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率,二者可起互补作用。
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造影均有其影像特点,但少部份溃疡易发生漏诊及误诊,应仔细分析影像特点,不断总结经验,结合临床特点及胃镜检查,或密切随访复查,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尚克中.中华影像医学消化系统卷[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9.
[2]武景连,任凤岩,孙秀琴,等.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并发出血的内镜特点[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6,13(1):41-42.
[3]崔志潭、严加和.X线解剖学[M].1版.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199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