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及第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1. 求"王沂公避奉迎"的翻译一、译文:王曾高中状元,回到青州故乡。
当地的府帅李继昌听说他回来,让城里的父老乡亲在近郊迎接他。
王曾听说了这件事情,于是换了衣服,编了姓名,骑着一头小毛驴从另一个城门进了城。
他谒见李知州时,李继昌甚感惊讶,问道:“听说你来,我已派人迎接,可是城门那里没有回复,你怎么就来了?”王曾说:“我有幸及第登科,又怎么敢劳烦郡守和乡亲们来迎接?这是加重我的罪过,因此改换了姓名,骗了远来迎接的人和门司来拜访您。
“李继昌叹曰:“你才是真正的状元啊。
”二、原文:出自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王沂公曾状元及第,还青州故郡。
府帅闻其归,命父老娼乐迎于近郊,公乃易服乘小卫由他门入,遽谒守。
守惊曰:“闻君来,已遣人奉迎,门司未报,君至何为抵此?”公曰:“不才幸忝科第,岂敢烦太守父老致迓,是重其过也。
故变姓名,诳迎者与门司而上谒。
”守叹曰:“君所谓真状元矣!”扩展资料一、人物简介: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
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
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
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
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朝廷倚以为重。
后罢知青州。
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
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郓州去世,年六十一。
获赠侍中,谥号“文正”。
有《王文正公笔录》。
二、作品简介:《能改斋漫录》笔记集。
南宋吴曾撰。
吴曾,字虑臣,一说字虎臣(疑误)。
崇仁(今属江西)人。
生卒年不详。
博闻强记,知名当时。
因应试不第,于绍兴十一年(1141)献书秦桧,得补右迪功郎,后改右承奉郎、宗正寺主簿、太常丞、玉牒检讨官,迁工部郎中,出知严州,后辞官。
下及元明,刊本又绝。
锦绣前程的意思锦绣前程,本意为华丽的前程。
而现在一般指精神方面:志向高远,有远大理想和目标;或形容生活环境的优越:人民富裕幸福。
具体用法如下: 1。
第一种解释:美好的前途。
也叫锦绣前程、金榜题名,指科举考试中榜,金榜题名。
也称状元及第、连中三元、独占鳌头。
还有一种说法:本义是鲜艳美丽的衣服。
引申出为成功、荣誉等。
2。
锦绣前程指光辉灿烂的前程。
3。
锦绣前程的意思就是前程比较好的意思,是一个褒义词,表示你的前程会非常的光明,一片光明。
4。
可以说前程似锦,锦字表示前途宽广,不可限量,前途无量,很多有作为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锦绣前程,因此用锦绣前程来赞扬对方了。
5。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故,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6。
这句话讲述了孟子的生平事迹,包括学习过程中如何坚持努力的事情。
7。
家长们总喜欢为孩子安排锦绣前程,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殊不知只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前程的锦绣便会近在咫尺,只有经过风雨,才能看到彩虹。
8。
其实,年轻时该吃的苦头,一个都少不了,早早让我们尝尽失败的苦楚,多多培养我们的抗挫能力,遇到一点小困难就畏缩不前,岂不是枉费了父母与老师的良苦用心? 9。
英雄也怕没路走。
如果一个人只贪图享受,不肯努力,最终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相反,那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10。
所谓“明星效应”,即粉丝对明星的崇拜之情和关注之情,也称“粉丝文化”,是流行于社会上的“追星族”的特殊文化现象。
“粉丝”即崇拜明星者。
粉丝们对明星的崇拜往往发展到痴迷的地步,其程度令人惊讶。
1。
锦绣前程,汉语成语,拼音是jin xiu qian cheng,释义为华丽的前程。
出处是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近义词为锦衣玉食,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诗:“丹桂非所拟,明珠不易求。
15位三元及第的古代“高考”状元15位三元及第的古代“高考”状元今天,全国各地陆续公布了2015年高考的分数线,大部分省市考生查到了自己的分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能够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是大部分同学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当然如果有幸能够高中状元,那就是幸福中的幸福了。
而中国古代高考——科举,从隋到清,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考出了700多名状元,这七百多位同学,都是人中龙凤,堪称学霸。
但比学霸状元还要牛的,那就是三元及第了。
三元及第:表示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
乡试,也称乡贡,由各州、府主考,考中的考生称为中举,中举的举人才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乡试的头名,称之为解元。
会试每三年在京举行一次,由乡试中举的举子们参加,因为考场通常设在贡院,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或中式进士,会试第一名称之为会元。
殿试顾名思义就是皇帝本人亲自主持考试,由会试录取者参加,殿试被录取者称之为进士,殿试头名称为状元。
三元及第就是在一届科考中,乡试、会试、殿试均为头名,揽解元、会元、状元集一身。
想想确实很恐怖,1300多年的科举长河中,也就15个学霸中的战斗机完成过这样的壮举。
我们来看看是何等人物。
唐代有三人:1、崔元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并且是三元及第,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三元及第的同学,此时已经开科一百八十余年了,但崔同学也不容易,考上状元时已经五十二岁了(崔三元您老考了多少次啊?),除了三元及第,崔元翰的另一项荣光是与两个弟弟一起进士,一门三进士也是另一荣光。
2、张又新,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张三头考试很厉害,业余爱好是品茶,他写的《煎茶水记》是陆羽《茶经》外的另一部重要茶史著作。
3、武翊黄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丙戌科状元及第,武三元是宰相武元衡之子,三元及第后却因为施行家暴而遇弹劾宋代六人:4、孙何,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状元及第,他与后来的执宰丁谓齐名,并称孙丁,二人当初一起参加的科考,孙何考第一一,丁谓考了第四,为这事丁谓很不服气,太宗皇帝听了说甲乙丙丁,你丁谓当然只能排第四。
描写第一个的词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形容第一名的词语有独占鳌头、荣登榜首、首屈一指、无出其右、状元及第。
1、独占鳌头【dú zhàn áo tóu】: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出自: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2、荣登榜首【róng dēng bǎng shǒu】: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造句:这次考试,她不但考取了,而且荣登榜首,让她大喜过望,笑不拢嘴。
3、首屈一指【shǒu qū yī zhǐ】:指居第一位。
引申为最好的。
出自:清·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施侍读闰章》:“海论诗辄为首屈一指。
”4、无出其右【wú chū qí yòu】:没有能超过他的。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5、状元及第【zhuàng yuan jí dì】:状元及第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
明清时期,“状元及第”象征功名和高官厚禄。
造句:雕的人物,也无非是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一类东西。
鳌头独占不分伯仲风华绝代盖世无双冠绝一时1.鳌头独占:拼音áo tóu dú zhàn释义:占首位或第一名。
出处: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造句:我国目前蚕茧总产量已超过了日本,国际蚕丝市场上,我们已鳌头独占了。
2.不分伯仲:拼音bù fēn bó zhòng释义:分不出第一第二。
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出处:三国·曹丕《曲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造句:两位追求者的才学、家世都一样优秀,不分伯仲,让她不知如何抉择。
3.风华绝代:拼音fēng huá jué dài释义: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
高考吉祥话四字成语高考吉祥话四字成语高考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考试,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所以在考前考后,人们会用一些吉祥话四字成语来祝福考生们取得好成绩,走向美好的未来。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关于高考吉祥话四字成语,为考生带来好的运气。
1. 金榜题名这是每个考生都向往的成绩,因为它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代表着你成功地进入大学的殿堂。
金榜题名这个成语传递着光荣、祝福的意思,祝愿我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从而成功地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2. 考绩优异优异的成绩相信是每一个考生的目标,考绩优异这个成语是祝愿考生能够在高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3. 状元及第这是高考中最辉煌的成绩,象征着优秀的学生和出色的表现。
状元及第这个成语是祝愿考生在高考中取得最好的成绩、赢得最高的荣誉,成为这场考试中的第一名。
4. 攀登高峰高考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考生需要付出努力、攻克难题,才能最终站在巅峰。
这个成语是祝愿考生能够在高考中超越自己,达到最高的目标,站在人生巅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5. 取得好成绩这个成语虽然简单,但是意义深远,它希望考生能够在高考中考出满意的成绩,获得理想的奖励和回报,迈向美好的未来。
6. 一帆风顺一帆风顺这个成语含义丰富,象征着运气好、事情顺利。
这个成语是祝愿考生能够在高考中顺利、稳定地完成考试,获得满意的成绩,让未来的路程一帆风顺。
7. 幸福美满幸福美满这个成语想必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状态,它是祝福考生在高考中顺利、成功,不仅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还能够享受幸福美满的生活。
8. 绝处逢生这个成语是给那些在考前在困境中的考生们带来的祝福,它的意思是说我们万不可轻言放弃,在困难之时,就是我们迎来生的转机、逆转的赛道。
考生要坚守信仰,抵挡困境,终将逆流而上,绝处逢生。
9. 祖业千秋祖业千秋这个成语是祝福考生不仅能够在高考中良好的取得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崇承传统,发扬家族文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篇一: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
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
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
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喜悦和感悟。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和老师们对我的辛勤培养,让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状元及第的学生。
在此,我要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回顾我的求学之路,我深知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同学们的鼓励支持。
在这里,我要向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说一声:“谢谢!”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同学们,是你们陪伴我度过了这段难忘的时光。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我们不仅成绩优异,还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
是你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点亮了我们求知的灯塔。
在课堂上,你们严谨的教学态度、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课下,你们关心我们的成长,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感谢你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再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
在求学的道路上,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进步。
你们给予了我无尽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在遇到困难时勇往直前。
是你们让我明白了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状元及第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责任和使命。
我要把这份荣誉化作动力,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同时,我也要把这份喜悦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此,我想对同学们说:成绩只是过去,未来还很长。
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攀知识高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学校和老师们对我的关爱与培养。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
谢谢大家!。
元朝的状元名单及简介护都答儿,又名护都沓儿,蒙古人。
生卒年代不详。
元延祐二年(1315)状元及第。
依例授为集贤修撰。
《元史》纪第25卷仁宗之二中记载:“三月乙卯,廷试进士,赐护都沓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
”(四月)“辛已,赐进士恩荣宴于翰林院。
”“辛丑,赐会试下第举人七十以上从七流官致仕,六十以上府、州教授,余并授山长、学正,后勿援例。
”据此可知护都答儿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之状元。
张起岩,历城人。
字梦臣,号华峰。
生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
元延祐二年(1315)左榜状元。
授集贤修撰。
转为国子监博士,升监丞,进为翰林院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
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官至翰林院侍讲。
至元三年(1337),出为南台侍御史,入中台,出任燕南廉访使。
打击豪富,不容放贷害人、称霸作恶。
贫穷百姓凭张起岩作主而吐怨忿之气。
至正元年(1341),升任南台中丞、进为翰林承旨。
张起岩奉诏修撰辽、金、宋史。
任国史院总裁官。
累迁至荣禄大夫、翰林承旨学士。
张起岩幼从父学,其父为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
他学有所成,经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
由于他熟悉金代、宋代典故,且历史知识渊博,故总裁《三史》。
编修时,据理审定、深厚醇雅,论证充足。
辽、金、宋《三史》修成。
后上书辞官归里。
卒于乡里,谥文穆。
张起岩博学多识,刚毅果断,待人以诚。
著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书迹有《赠季境诗》。
忽都达儿,又名护都达儿,捏克解氏,居沣阳。
字通叟。
生于元元贞二年(1296),卒于元至正九年(1349)。
元延祐五年(1318)右榜状元。
授秘书监著作郎。
《元史》纪第二十六卷仁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
”《元史》“选举志一”中记载:“延祐年春三月,廷试进士护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人。
”据此可知忽都达儿为该科右榜状元。
登第后,任秘书监著作郎,改任湖广行省员外郎。
形容取得佳绩
1、卓越成就:表示在某领域或某方面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
2、出类拔萃:形容在众人之中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
3、独占鳌头:表示在某项竞赛或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4、状元及第:形容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状元的好成绩。
5、技压群芳:表示在技艺或能力方面胜过其他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6、金榜题名:形容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7、凯歌高奏:形容在战斗或竞赛中取得了胜利,打了大胜仗。
8、功成名就:表示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赢得了名声和地位。
9、登峰造极:形容在技艺或成就方面达到了最高境界。
10、绝世佳绩:形容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超越了常人。
状元及第的成语解释以下是 7 条关于“状元及第”的成语解释:1. “状元及第”呀,那就是说在考试中成为第一名,就像攀登珠峰成功登顶一样牛啊!你想想看,就好比你在一场超级重要的比赛中,一下子甩开所有人,冲过终点线,夺得冠军,这感觉多棒啊!比如古代的那些才子,寒窗苦读多年,一朝状元及第,那简直是光宗耀祖啊!2. “状元及第”意味着成为最顶尖的那个呀!就好像是在一片花海中,你是那朵最耀眼、最绽放的花朵。
咱们班级里要是有个人每次考试都状元及第,那不得让大家羡慕死呀!就如同历史上那些状元,从此人生走上辉煌之路。
3. 哎呀,“状元及第”不就是出类拔萃的象征嘛!这就好似在茫茫人海中,你一下子站在了最高处,被所有人仰望。
你看那些通过科举状元及第的人,立马就飞黄腾达了呀!像范进中举一样,那可是不得了的大喜事啊。
4. “状元及第”啊,简单说就是成为呀!这就好像在一场激烈的赛车比赛中,第一个冲过终点线的那个。
你能想象到那种荣耀感吗?古代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就是状元及第啊,可以从此改变命运呢!5. 你们知道吗,“状元及第”可是超级厉害的呢!它就好像是站在舞台上最耀眼的主角。
比如说,小李参加科举,最后状元及第,那可是让整个家族都无比自豪的事儿啊,相当于一步登天啦!6. “状元及第”不就是顶尖学霸的代名词嘛!这就如同在万马奔腾中,那匹一马当先的骏马。
历史上那些状元及第的人,那是何等风光啊,不就像我们学校里那个每次都考第一的学霸一样让人钦佩嘛!7. 嘿,“状元及第”就是坐上头把交椅呀!就像在武林大会中夺得盟主之位。
你想想,要是你能状元及第,那得多风光呀!古往今来的状元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呀,这就是成功的巅峰状态!我的观点结论就是:状元及第代表着非凡的成就和荣耀,是无数人追求的目标。
幼儿园状元及第活动流程一、活动准备阶段。
1. 老师们的小忙碌。
老师们可得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忙乎啦。
要先商量好这个活动在哪天办,得挑个小朋友们精神头倍儿足的好日子。
然后呢,就得开始布置场地啦。
把教室或者小操场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像是走进了一个童话小世界。
老师们会挂上好多彩色的小灯笼,就像过年一样喜庆。
还会在墙上贴一些古代小书生读书的画儿,让小朋友们能感受到那种古时候状元读书的氛围。
2. 小道具的大作用。
道具也很重要哦。
得准备一些小状元帽,那种小小的,戴在小朋友头上可爱极了。
还有小毛笔,虽然小朋友们还不能像大人一样写得很好看,但拿着小毛笔就有那种小状元的感觉啦。
再就是小书卷,卷起来就像真的古书一样,小朋友们可以拿着它假装读好多好多知识呢。
3. 小奖品的诱惑。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有积极性,小奖品是不能少的。
可以是小贴纸呀,小朋友们可喜欢把小贴纸贴在自己的小手上或者小脸蛋上啦。
还有小糖果,甜甜的糖果谁能抗拒呢?再有就是小书签,那种精致的小书签,上面画着小动物或者小花花,小朋友们得到了肯定特别珍惜。
二、活动开始啦。
1. 入场小兴奋。
小朋友们排着小队伍入场啦,一个个眼睛亮晶晶的,好奇得很呢。
他们看到那些漂亮的装饰,小嘴巴都张得大大的,还不停地和旁边的小伙伴小声嘀咕:“好漂亮呀。
”2. 开场小欢乐。
这时候,老师就像一个超级有活力的小主持人一样出场啦。
老师会用特别欢快的声音跟小朋友们说:“今天我们要当小状元啦,就像古代那些很厉害的人一样哦。
”小朋友们听到就会欢呼起来,小脸蛋都笑成了小花朵。
3. 知识小考验。
然后就开始有趣的知识小考验啦。
这个考验可不是很难哦,都是小朋友们平时学过的东西,像简单的儿歌呀,或者是认识几个小动物之类的。
小朋友们一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都想第一个回答问题呢。
回答对的小朋友,老师就会笑着给他戴上小状元帽,小朋友戴上小状元帽的样子简直萌翻了。
4. 趣味小比赛。
接着是趣味小比赛。
比如说用小毛笔在纸上画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形容得第一名的四字词语有独占鳌头、拔得头筹、名列前茅、首屈一指、一枝独秀、鹤立鸡群、状元及第。
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出自于: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译文:曾经在皇上面前献过计策,当时是第一名。
拔得头筹:取得了第一个出场比赛资格。
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
古代行军时持茅(当作旗)的走在前面的叫前茅。
出自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
”译文:最前面没有手持报警的旗帜。
首屈一指:屈指计数总是先屈大拇指,因以“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
出自于:清·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施侍读闰章》:“海论诗辄为首屈一指。
”译文:海论诗即是最好的。
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
鹤立鸡群:形容一个人的仪表或本领出众。
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嵇绍)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译文:嵇绍卓然出众。
状元及第:状元及第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
明清时期,“状元及第”象征功名和高官厚禄。
形容得第一名的词语:桂冠:古希腊常用月桂树叶编织成的帽子授予有杰出成就的诗人或兑技比赛的优胜者,象征光荣。
后借“桂冠”代替“第一”。
鳌头: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鳌头”是最大最重要的部分。
“独占鳌头”意乃占据“第一”。
问鼎:鼎是古代国家的象征。
敢于“问鼎”者,即说明力量强大有能力掌管大事,指“第一”者。
领衔:“衔”,指在文件上签署的名字。
“领衔”即署在众人之前的名字,也就是第一者。
榜首:古代科举考试后,列名张榜,“榜首”即列于金榜之上的第一名。
夺魁:“魁”指为首者,领头者。
“夺魁”也就是“夺取第一”。
夺标:“标”指给优胜者发的奖品。
“夺标”也就是夺标第一的意思。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主盟者要亲手牵割牛耳取血,让每人尝一点血。
后来便以“执牛耳”象征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意为“第一”。
考上状元的诗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考上状元的诗句及例子:
1.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状元天下知。
”瞧瞧那古代的状元郎,高中之后骑着马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就好像咱现在考上状元,那不得成为大家口中的传奇呀!
2. “状元及第笑颜开,荣耀家门自此来。
”就像隔壁小李考上状元后,全家都喜气洋洋的,那场面,真是让人好生羡慕!
3. “十年苦读终如愿,状元之名绽光芒。
”想想自己要是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成了状元,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儿啊,肯定会光芒四射!
4. “才华出众登榜首,状元之位揽入怀。
”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拿下状元呢,真希望自己也能霸气地把状元之位紧紧抱住!
5. “鱼跃龙门成状元,辉煌人生就此开。
”这不就跟小鱼跳过龙门变成龙一样嘛,一旦考上状元,那前程似锦得让人惊叹!
6. “金榜题名状元郎,未来之路放光芒。
”哇塞,要是能成为那个金光闪闪的状元郎,将来的道路肯定会闪耀着希望的光,那可不得了!
7. “苦尽甘来状元至,荣耀时刻映心田。
”吃了那么多苦,终于迎来当状元这一荣耀时刻,那感觉肯定会深深印在心里吧!
我觉得考上状元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那意味着走上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能带来无限的可能和机遇。
关于金榜题名的成语
1. 状元及第(成为第一名)
2. 榜眼得主(成为第二名)
3. 探花夺魁(成为第三名)
4. 名列前茅(名次排在前面)
5. 排名靠前(名次在前)
6. 高中状元(高中阶段的第一名)
7. 考试满分(成绩达到满分)
8. 封神榜上(某人的)名字(成为众人瞩目的人物)
9. 板上钉钉(事情已经确定不会有变化)
10. 状态十足(状态非常好)
11. 状元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形容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名字)
12. 博学贯通(知识广博,通达各个领域)
13. 名垂青史(名字被永远记住)
14. 举世无双(在全世界没有比得上的)
15. 出类拔萃(在同类中杰出出众)
16. 春风得意(意味着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时期非常成功)
17. 以人为本(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和权益)
18. 群英荟萃(形容人才聚集在一起)
19. 天下无敌(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敌手)
20. 岁岁平安(每年都平安无事)
21. 开门红(某个开始阶段就取得好的表现或成果)
22. 一鸣惊人(指某个人或物体的一次突出表现)
23. 步步高升(连续不断地取得成功)
24. 锐意进取(积极主动地向前发展)
25. 志在必得(决心一定会实现目标)
26. 胸无城府(指心胸宽广,没有城府心思)
27. 英雄好汉(勇敢无畏的人)
28. 满腹经纶(知识渊博,有才智)
29. 口若悬河(口才极好,能言善辩)
30. 潜移默化(指事物或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人)。
贞元十六年,年仅27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后,难掩内心喜悦,在慈恩寺写下了著名的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多少垂暮老者梦寐以求的进士,白居易年纪轻轻就拿到了,由此可见白居易过人的天赋与才情。
《句》
唐·白居易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当年27岁的白居易,十七个人一起殿试,他最年轻,那个美滋滋,一夜变回少年。
除了这两句比较出名之外,科举后他还写了一篇炫耀的诗词。
《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
十年常苦学,
一上谬成名。
擢第未为贵,
贺亲方始荣。
时辈六七人,
送我出帝城。
轩车动行色,
丝管举离声。
得意减别恨,
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
春日归乡情。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做的一首清新明快,欢畅喜悦的返乡诗作。
春风得意减少了离愁别恨,酣饮微醺竟感到路远为轻,心情兴奋只觉得马蹄轻捷如飞,乘着明媚的春光快
快回到家乡。
得第一名的成语
形容得第一名的四字词语有独占鳌头、拔得头筹、名列前茅、首屈一指、一枝独秀、鹤立鸡群、状元及第。
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出自于: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译文:曾经在皇上面前献过计策,当时是第一名。
拔得头筹:取得了第一个出场比赛资格。
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
古代行军时持茅(当作旗)的走在前面的叫前茅。
出自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
”译文:最前面没有手持报警的旗帜。
首屈一指:屈指计数总是先屈大拇指,因以“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
出自于:清·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施侍读闰章》:“海论诗辄为首屈一指。
”译文:海论诗即是最好的。
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
鹤立鸡群:形容一个人的仪表或本领出众。
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嵇绍)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译文:嵇绍卓然出众。
状元及第:状元及第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
明清时期,“状元及第”象征功名和高官厚禄。
1、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
赴考者叫做童
生,考中这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2、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
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叫连中三元。
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
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
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
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其三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
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
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4、
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
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
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
三甲八十名(后增到百三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正八品。
同进士出身意思是不是进士出身而按进士出身对待.类似的还有如夫人,如夫人意思就是如同夫人,但是并不是夫人,其实是小妾.所以同进士出身的人比较忌讳别人提起.当年曾国藩就曾经因为别人当面以"如夫人"作为下联对上联的"同进士"而大发雷霆,因为曾国藩本人就是同进士出身.
当年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
这事成了他一个心病——要放在今天,算什么呀?以曾国藩的权势,弄个什么硕士博士文凭,那还不撅腚放屁一般容易?可在满清,这事儿可开不得玩笑。
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说的是他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
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
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
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
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个“同进士”!
5、宋朝有一个叫孙山的滑稽才子。
孙山去省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付儿子与孙山一同前往。
同乡人的儿子未中,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家里。
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名落孙山,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