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则治法
- 格式:ppt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40
中医的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
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渭。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
所以,治病求本,本者本于阴阳之谓,即治病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审察疾病的阴阳逆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之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
若不知根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
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中医治则治法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独特之处在于“治则治法”的理念,即通过观察病情和辨识病机,选择相应的治则和治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治则和治法,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治则概述治则,是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特点和病情变化的规律,确定治疗方针和原则的总称。
中医的治则主要包括辨证、辨病、治病三个层次。
1. 辨证:辨证是中医治则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疾病属于某一证候类型时,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辨证的目的在于准确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病:辨病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对具体疾病进行判定和诊断。
中医辨病注重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将各种症状和体征综合起来,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只有准确辨病,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病:治病是根据辨证辨病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进行干预。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重点在于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二、治法分类治法,即治疗手段或方法,是根据治则确定的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
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各种辅助治疗法等。
1. 内治法:内治法是指通过调控人体内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摄入药物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选择食材,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康复速度。
2. 外治法:外治法是指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外用药膏、热敷、冷敷、艾灸等。
外治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创伤和局部疼痛等疾病,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3. 辅助治疗法:辅助治疗法是中医治疗中的补充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疗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举例
中医治疗疾病,一般遵循四个治则:辨证施治,因人施治,因时施治,因地施治。
辨证施治,即针对不同的病情,应该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案。
比如说,对于感冒发热的患者,如果发热厉害,建议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如果体寒,建议用温润散寒的药物来治疗,因病施治,达到治疗的效果。
因人施治,则是针对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虚寒体质的人,因为体寒体弱,一般采用温补的中药来治疗。
而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则要用凉补的中药来治疗,因人施治,可以更好地符合身体的需求。
因时施治,则是针对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夏季易出汗,一般要调理益气防暑,以防止中暑等问题。
而冬季气血畅通,则需要辅助药物来治疗。
因时施治,对于治疗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地施治,则是指不同的区域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湿热的地区,人们容易得湿热证,中药治疗时应当根据湿热的病情进行治疗。
此外,环境的不同,对于治疗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总之,中医的治则治法非常实用,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从而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总论:一、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二、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部份。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即“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第一节、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与正气和邪气有关,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1)、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心态。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起居饮食有节,劳逸结合。
(4)、适当的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的污染。
(2)、避免六淫、疫疠等邪气的侵袭。
3、养生保健:又称摄生,分为运动与饮食两个方面的内容。
(1)、化佗创造了五禽戏;及逐渐形成的太极拳、气功等保健疗法。
(2)、药膳的使用。
(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断: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倒受肝之邪”;又如清代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后,热病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温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此即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二、治病求本定义:1、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
2、本与标:本即本质,标即现象之意。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就像是战场上的战术,巧妙而独特。
正治反治,这就好像是面对难题时的不同解法。
正治呢,是顺着疾病的表象来治疗,就像顺着水流划船,轻松又自然。
而反治呢,嘿,这可就特别啦,是逆着疾病的表象来治,如同逆流而上,需要勇气和智慧!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
还有治标治本呢!治标就像是给生病的大树剪掉枯枝败叶,让它暂时看起来好一些;治本呢,则是给大树的根部施肥浇水,让它从根本上健康起来。
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呀!
调和阴阳,哇哦,这简直就是在调节身体这个大宇宙的平衡呢!阴和阳就像白天和黑夜,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如果阴阳失调了,那身体可就要乱套啦!就好像是白天和黑夜颠倒了一样,那得多难受呀!
扶正祛邪呢,就像是给身体的正义力量加油打气,让它们去打败邪恶的病魔。
正气足了,邪气自然就没办法嚣张啦!这多像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呀!
还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多体贴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治疗方法都不一样。
就像给每个人量身定制的衣服一样,合适才是最好的呀!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不就是中医智慧的结晶吗?它们就像是一把把神奇的钥匙,打开健康的大门。
我们怎么能不感叹老祖宗的智慧呢?怎么能不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财富呢?它们就像是夜空中的星星,照亮我们健康的道路,指引着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真的是太了不起啦!。
中医的治法治则中医的治法治则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中医注重全人健康,追求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来调节机体平衡,以实现疾病的治愈和身心的和谐。
首先,中医治法注重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证的综合分析,通过辨证施治来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疾病表现来调整中药组方或针灸等治疗手段,针对性地调整和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
其次,中医强调刺激反应。
中医治疗常常通过针灸、拔罐、艾灸等手段刺激特定的身体反应,调节和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种治疗手段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穴位、经络途径等,促进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此外,中医治法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等各个方面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将调节整体平衡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手段,从根本上改善疾病症状。
中医治法还注重辨证施治的动态性。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治疗也需要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
根据病情的变化,中医医生会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组方,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总而言之,中医的治法治则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刺激反应为手段,整体观念为指导,并注重辨证施治的动态性。
这些治疗原则的指导下,中医医生通过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平衡身心。
中医的治法治则不仅对中医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专业、全面、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中医耳鼻咽喉科治则治法中医耳鼻咽喉科的治疗方法相当丰富,有内治、外治、针灸及其他疗法等。
各种治法应从临床实际出发,根据辨病辨证的结果,有选择的互相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第一节内治法一.耳科内治法㈠祛风法:1.祛风散寒法:主要用于风寒侵耳所致的耳胀病。
常用方如三拗汤、荆防败毒散;药物如麻黄、杏仁、荆芥、防风、柴胡、川苜等。
2.祛风散热法: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风热湿邪犯耳所致的耳病,常见于如耳拜耳疮、旋耳疮、耳胀、脓耳、耳鸣耳聋等病证。
常用方如银翘散、蔓荆子散;药物如薄荷、银花、连翘、蔓荆子、菊花、柴胡等。
3.祛风止痒法:用于耳痒症。
因风热湿邪所致者,如急性旋耳疮、耳窍霉痒症,多配合清热利湿法,常用方如消风散;药物如荆芥、防风、蝉蜕、地肤子、草解、苦参等。
因血虚生风化燥所致者,如慢性旋耳疮,多配合养血滋阴法,常用方如四物消风饮;药物如白蓑藜、熟地、僵蚕、荆芥、蝉蜕等。
㈡清热法1.清利湿热法:用于湿热熏耳所致的病证,见于耳郭痰包、耳疮、旋耳疮、脓耳、耳鸣耳聋、耳眩晕等。
属肝胆湿热证,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药物如龙胆草、夏枯草、黄苓、茵陈蒿、桅子、木通等。
属脾经湿热者证,常用方如甘露清毒丹;药物如黄苓、草解、慧及:仁、滑石、赤茯苓等。
2.清肝降火法:用于肝火犯耳证所致的耳鸣耳聋、耳眩晕等。
多配合疏肝解郁法、平肝潜阳法。
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逍遥散加减,天麻钩藤饮。
3.清热解毒(泻火解毒)法:用于热毒攻耳证,如断耳疮、耳拜、耳后疽、黄耳伤寒等。
常配合活血排脓法,常用方如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清瘟败毒饮;药物如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黄苓、桅子、赤芍、大黄、芒硝等。
㈢和解法:主要指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枢机不利所致的耳病,如眩晕、耳胀、耳鸣耳聋、耳眩晕等。
常用方如小柴胡汤;药物如柴胡、黄苓、青蒿等。
㈣祛痰法1.清热化痰法:用于痰热扰耳证,如耳鸣耳聋、耳眩晕等。
常用方如清气化痰丸、加味二陈汤;药物如黄苓、胆南星、竹茹、瓜篓、贝母、半夏等。
中医学关于“治法治则”的概述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
治病求本,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的指导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本,即阴阳。
后世引申为疾病的本质。
“求本”,实际上就是探求病因病机,确立证候。
治病求本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二、治则“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治则是针对疾病所表现出的共性病机而确立的。
疾病之基本病机,可概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脏腑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等,因而,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均属于基本治则。
三、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治法与治则有别。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准则,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指导性,相对稳定和规范。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较为具体,相对灵活,具有多样性。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候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法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治疗大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指导层次。
治疗方法则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证候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
四、治疗措施“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直接运用层次。
五、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对治法的选择和运用具有普遍性意义;治法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较强,是治则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概括言之,治则指导治法,治法从属于治则。
如就邪正关系而言,扶正祛邪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基本治则(一)早治防变早治防变,是指在既病之后,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截断疾病的传变,扭转病势,以防止其深入传变或恶化。
早治防变,既是基本治则,又是治未病观念的具体体现。
1.早期诊治大多数疾病都有由轻浅到重笃,从较单纯到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疾病的初期阶段,一般病位较浅,病情多轻,病邪伤正程度轻浅,正气抗邪、抗损伤和康复能力均较强,疾病易于治疗、康复;若疾病发展到后期,则对机体损害程度较重,不仅不易治疗,恢复健康缓慢,甚至会丧失治疗时机而留下后遗症,甚或死亡。
因此,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疾病的早日痊愈就至关重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即强调对于外感病,要根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及早做出诊断和治疗,以驱邪外出而治愈疾病。
不仅外感病如此,对于内伤杂病,包括许多棘手重病、难病,也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如中风病,若能防治于眩晕、手指麻木等先兆症状出现之际,则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要做到早期诊治,一方面要求医者应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征兆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病变苗头;另一方面,还需普及医学知识,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和完善的保健体制,促使患者及早就医。
正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说:“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
此则凡人所当深省,而医者亦必询明其得病之故,更加意体察也。
”2.截断病传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
”患病后,疾病常会发生传变,而且多数情况下会使病证趋于深重复杂。
因此,应掌握各种疾病的传变规律,采取相应措施,以截断病传,扶助正气,调整邪正比势和病体动态,扭转病势,迅速纠正病理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1)祛邪截断:清·吴师机说:“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