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医外治疗法集锦中医外治疗法:利用食品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 . 蛋熨:取1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
温度适宜时,将蛋置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
每次10分钟。
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
2. 谷糠熨:谷糠500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
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
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
肠鸣腹泻等症。
3. 麸皮熨:小麦麸皮500-1000克。
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peng)后装入小布袋中,趁热熨胸肋和腹部。
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
4. 茴香熨:茴香20克,粗盐500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克,干锅内炒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
5. 盐熨: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
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
6. 醋熨: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
每次10-20分钟。
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症。
7. 酒熨:白酒250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zhan)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
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
8. 姜熨:老姜,葱头各500克,桔子叶(或艾叶)50克,切碎,加酒50克炒热,布袋装好。
趁热熨疼痛的关节。
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
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
9. 葱熨:连根须的大葱500克,洗净切碎,干锅炒至极热,加陈醋50毫升拌匀。
家家必备的中医“外治”法(2020-05-02 16:05:17)中草药的外治法,是利用药物和人体接触,直达病所,并且借冷热温度的刺激、摩擦熏熨的帮助等发挥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由于本法内容极为丰富,在此仅举例说明一些有代表性的外治药物与方法于下。
01敷法敷法,是外治最常用的方法,是把鲜药捣烂,或用干药研末,加酒、蜜、醋、麻油(其他植物油亦可)、猪油、鸡蛋清、凡士林等调和,敷在肌肤局部,隔一定时间换一次,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以达到解毒、消炎、止痛、止血等作用的治疗方法。
例如:1、高血压,用吴茱萸研末,每次18~30克,用醋调成糊状敷足心涌泉穴,最好在睡前敷,用布包裹敷药,12~24小时后血压下降,病人自觉症状减轻。
2、急性痢疾,用苦参粉8克,将药粉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制成饼敷脐部,盖以玻璃纸固定,日1次,有效率可达90%,治愈率为85%。
3、脾胃虚寒胃痛,用生姜90克,面粉30克,鸡蛋白3个,将生姜捣烂和面粉拌匀,加蛋白炒热,敷胃痛处。
4、妇科乳腺炎,用鲜蒲公英90克,鲜野菊花30克,鲜葱白头10个,加蜂蜜或红糖少许捣烂敷患处;或用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芙蓉叶各等量,共捣烂敷患处,对未化脓乳腺炎有效。
5、乳头破碎,用炉甘石、熟石膏、赤石脂各等份,共研为末,麻油调敷患处。
小儿腮腺炎,用连翘粉60克,大黄粉60克,黄酒4两,共调匀敷患处;或用赤小豆50~70粒捣末,和温水或蜜调如糊状敷患部,一般1~2次可愈。
6、阴囊肿大,用雄黄、枯矾各等量,用茶油敷患处。
7、小儿急惊风,用代赭石30克研末用醋调敷足心涌泉穴,有镇惊之效。
8、外科疥疮,用野蜂房1个,三黄(黄连、黄芩、黄柏各等量)末5克,将野蜂房烧存性研末(烧至外面褐色为度,切不可烧成灰烬),与三黄末混匀,调茶油敷患处。
若敷上药能持续保存,则不必换药,一般敷药后2天内出脓,至第3天就可结痂痊愈。
9、湿疹(1)用穿心莲3份,川连粉1份,枯矾2份,雄黄1份,冰片0.5份,调适量凡士林软膏敷患处;(2)或用青黛6克,黄柏6克,煅石膏12克,滑石12克,共研为末,麻油调匀,外敷患处;(3)又马齿苋30克,黄柏30克,水煎,温敷患处,每日3次。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中药外敷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特点。
在中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中药外敷配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养。
本文将介绍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供读者参考。
配方一:麻黄杏仁越婢停汤【用药】麻黄15克,杏仁15克,越婢停15克,生姜6片,红枣5枚。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寒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外治。
配方二:白藓皮浸腐皮散【用药】白藓皮30克,浸腐皮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清水搅拌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皮肤疥癣等病症的外治。
配方三:连翘败酱散【用药】连翘30克,败酱草3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病症外治。
配方四:苦参汤【用药】苦参30克。
【制作方法】将苦参煎煮,去渣取汁,用于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湿疹、疥癣等病症外治。
...配方七十五:桃仁花椒橘皮洗头水【用药】桃仁10克,花椒10克,橘皮1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于洗头。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油性头皮、头屑过多等问题。
配方七十六:防风乌头外搽【用药】防风15克,乌头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植物油搅拌均匀,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湿痹痛、筋骨创伤等病症外治。
以上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是中医民间秘方的一部分,适用于不同的疾病症状和健康问题的外治。
中药外敷的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但仍需在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如果您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中医外治的绝招绝技一、针法灸法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
1次即愈!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
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痛:颔厌透悬颅、悬厘。
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
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
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
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
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激。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日1次。
3-5次即愈。
配合针刺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3-10次痊愈。
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
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
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
4-6次愈。
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
6次为1疗程。
3-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3次显效。
配合内服中药可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壮。
一般1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
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2寸,留针30分钟。
1-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隐白。
1-2次愈!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
1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痫: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
轻者一般3-10次痊愈。
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
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20.胃痛:针刺血海,可以当即止痛。
常见疾病的中医简便廉验外治法(一)小儿夜啼外治法小儿夜啼,多见于3个月内的幼小婴儿。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系心经积热,脾脏虚寒或惊恐所致。
笔者多年来用外治法治疗效果满意,供患者参考。
1,敷涌泉法:吴茱萸、栀子各10克,共研细末,鸡蛋一个,取其蛋清,将药末调制成两个药饼,于晚间睡前敷双足涌泉穴,以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此法适用于有心经积热引起的小儿夜啼。
2,贴脐法: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晚临睡前取少许,用温水调成糊状,敷满脐眼,以胶布覆盖,每晚换药一次。
连用3~5天,此法适用于脾脏虚寒所致的小儿夜啼。
3,热熨法:干姜、小茴香各等份,研粗末,放锅内炒热,用纱布包裹,趁热从胃脘熨至小腹。
注意保温,防治烫伤,可多次反复使用。
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夜啼。
(张可堂) (二)口腔溃疡外治法1.用棉签蘸上95%酒精,清压口腔溃疡面,并轻轻转动棉签除去溃疡面上的腐败组织,每天2~3次,每次20~30秒。
一般2~3天即可痊愈。
2.硫酸锌含漱法:每次口含1%硫酸锌溶液15~20ml,坚持含10~15分钟,每2小时一次。
3~5天即可恢复。
3.将适量的维生素c片研成细末,用棉签蘸上药粉末,涂抹整个溃疡面,张口保持片刻,每日2~3次。
3天左右即可痊愈。
(李永明张可堂山东省邹平县临池中心卫生院)(三)丁香浸泡液外涂患处可治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中医称为口疮,往往彼此起伏,迁延难愈。
以下介绍几种简易的外治法:1.黄连6克,黄柏10克,地骨皮30克,麦冬10克。
水煎,将两次药汁和匀,装瓶备用。
用时倒少许和入适量开水,含漱,每日3~5次。
2.丁香15克,打碎,放入小瓶中,用冷开水浸过药面,约经5小时后呈棕色溶液,用棉签蘸药液涂于口腔溃疡表面,每日6次。
3.野菊花50克,煎取50毫升的浓缩液,涂于患处,每日2~3次。
4.大黄15克,金银花30克,甘草10克,煎水代茶频频饮服。
5.冰片5克,放入两个鸡蛋清混和,涂擦患处,每日3次。
中医外敷验方汇集大全中医外敷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利用草药、药物等天然物质,通过外敷的方式施加在患者的皮肤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外敷验方汇集大全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外敷方剂,下面介绍其中一些常用的验方。
1. 羚羊角煎膏外敷配方:羚羊角12克,大黄12克,水煎后加入红花、蜂蜜适量调成糊状。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作用。
适用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等症状。
2. 秦艽醋外敷配方:秦艽15克,醋适量。
功能: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外伤疼痛、紫癜等症状。
3. 飞燕散外敷配方:飞燕散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疮疡肿毒、湿疮等症状。
4. 白芷散外敷配方:白芷、黄连、大黄、朴硝、硼砂各适量。
功能:具有散瘀止痛、消肿化痈的作用。
适用于疮疡疼痛、湿疮肿毒等症状。
5. 若干叶散外敷配方:若干叶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止痒消肿的作用。
适用于湿疹、荨麻疹等症状。
6. 金银花散外敷配方:金银花、黄连、大黄、藿香各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湿热之类的症状。
7. 地肤子外敷配方:地肤子、薄荷、冰片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湿疹、湿疮、疮疡等症状。
8. 防风通草散外敷配方:防风通草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瘀的作用。
适用于湿疹、疮疡等症状。
以上是一些中医外敷的常用验方,这些方剂经过医务人员长期使用,具有明确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选择外敷方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另外,使用中医外敷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外敷剂: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外敷剂,避免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
2. 清洁受敷部位:在进行外敷前应将受敷部位清洗干净,保持干燥。
3. 外敷方法正确:将外敷剂均匀涂敷在受敷部位,轻轻按摩使外敷剂渗透入皮肤。
4. 注意个人卫生:外敷前后及时清洁双手,避免交叉感染。
5. 注意过敏反应:使用外敷剂时,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中医外治法大全分享1 )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
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
《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
至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
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
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
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一、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 葛根、皂角。
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l小时,每日2~3次。
功能理气通便。
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鲜麻菜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
每日3~4次。
每次20分钟。
药液不可内服。
功能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胁痛。
三、癫狂礞石癫狂汤(经验方) 透骨草,礞石,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
上方礞石先煎3D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
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
然后再浸泡于药汁中再敷于心俞15分钟,每日1次。
功能清热化痰,重镇安神。
主治各型癫狂。
四、失眠刺五加安神汤(经验方) 刺五加、磁石,茯神,五味子。
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
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
四)中药外治方四)中药外治方1.五金汤(1)处方铁包金60-90g,清风藤25g,两面针、徐长卿、王不留行各35g,山慈菇15g,了哥王、金银花、板蓝根、黄芪、凉粉藤、女贞子各20g,巴戟天18g。
(2)方法将以上方药按常规法煎成500—800m1,用药液浸毛巾后外敷肿痛关节,每次数30—60分钟,也可以外洗,水温宜在40-50度之间(水湿过高易引起局部皮肤红肿)。
每日1次,25天为1个疗程,治疗3-4个疗程。
2.痹熏方(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透骨草、莪术、炙乳香、炙没药、威灵仙、桑寄生、皂刺各15g,马钱子、细辛、仙灵脾各10g,洒白芍20g,制南星12g。
行痹加防风、羌活、独活;痛痹加桂枝、附子、海风藤;着痹加苍术、川朴、稀签草、路路通、海桐皮;热痹加忍冬藤、络石藤、生地、黄柏等。
(2)方法按患处部位大小选用适当药量,选择合适熏浴器具,将诸药研超末,装入布袋,清水浸l小时,文火煎30分钟以上,先熏洗,再用药渣袋热敷患处,将患处放在药液中,略加活动,幅度可逐渐增加.以利血脉流行。
每次熏浴热敷半小时,每天治疗1—2次,每剂药用2天,一般7—10天为1个疗程。
3.蠲痹沐方(1)处方约U乌、生草乌、透骨草、莪术、制乳香、制没药、威灵仙、桑寄生、皂角刺各15g,酒白芍20g,生马钱子、细辛、仙灵脾各10g,制南星12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人布袋内,用适量清水浸泡1小时,文火煎50分钟,制成溶液。
将患病部位浸泡在药浴液中,要略加活动,然后再将药渣袋趁热外敷患处,每日l—2次。
1剂药可使用2天,一般10天为1个疗程。
4.中药汽浴方(1)处方生草乌、生川乌、酒白芍、透骨草、红花、桑寄生、雷公藤、鸡血藤、细辛、白芷各20g。
如关节红肿灼热者,减草乌、川乌,加忍冬藤、黄柏各20g;关节僵硬变形者,加炮山甲、白花蛇各15g;日久不愈,形瘦乏力,气短自汗,心慌,腰酸者,加黄芪、白术、杜仲各20g。
(2)方法首先制作一个长、宽、高分别为0.8m、1m、1.5m左右,适合汽浴用的木箱。
中医外治疗法集锦中医外治疗法:利用食品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 . 蛋熨:取1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
温度适宜时,将蛋置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
每次10分钟。
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
2. 谷糠熨:谷糠500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
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
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
肠鸣腹泻等症。
3. 麸皮熨:小麦麸皮500-1000克。
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peng)后装入小布袋中,趁热熨胸肋和腹部。
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
4. 茴香熨:茴香20克,粗盐500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克,干锅内炒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
5. 盐熨: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
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
6. 醋熨: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
每次10-20分钟。
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症。
7. 酒熨:白酒250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zhan)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
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
8. 姜熨:老姜,葱头各500克,桔子叶(或艾叶)50克,切碎,加酒50克炒热,布袋装好。
趁热熨疼痛的关节。
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
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
9. 葱熨:连根须的大葱500克,洗净切碎,干锅炒至极热,加陈醋50毫升拌匀。
趁热用布扎,熨背,颈,额等处,每次15分钟。
先熨后敷。
可治风寒感冒,背心凉,痰多气喘等;若用来熨肚脐四周和小腹,则可治疗尿闭,肛门胀痛;趁热熨贴于扭伤肿痛处,可消肿止痛。
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中医外治疗法:利用食品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 . 蛋熨:
取1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
温度适宜时,将蛋置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
每次10分钟。
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
2. 谷糠熨:
谷糠500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
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
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
肠鸣腹泻等症。
3. 麸皮熨:
小麦麸皮500-1000克。
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peng)后装入小布袋中,趁热熨胸肋和腹部。
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
4. 茴香熨:
茴香20克,粗盐500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克,干锅内炒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
5. 盐熨:
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
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
6. 醋熨:
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
每次10-20分钟。
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症。
7. 酒熨:
白酒250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zhan)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
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
8. 姜熨:
老姜,葱头各500克,桔子叶(或艾叶)50克,切碎,加酒50克炒热,布袋装好。
趁热熨疼痛的关节。
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
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
9. 葱熨:
连根须的大葱500克,洗净切碎,干锅炒至极热,加陈醋50毫升拌匀。
趁热用布扎,熨背,颈,额等处,每次15分钟。
先熨后敷。
可治风寒感冒,背心凉,痰多气喘等;若用来熨肚脐四周和小腹,则可治疗尿闭,肛门胀痛;趁热熨贴于扭伤肿痛处,可消肿止痛。
10. 蒜熨:
大蒜瓣250克,胡椒少许,捣烂后置于碗中,放入热水盆内烫热后,用布包好,熨肚脐四周,能治久治不愈的寒泻。
11,田螺熨:
大田螺3个,食盐少许。
将田螺捣烂,加盐调匀,熨敷气海穴,可治便秘。
葱姜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全年均可发生的综合性病症,特别好发于夏秋季节。
引起腹泻的原因比较复杂,从中医观点看总离不了脾胃虚弱,受外邪影响使脾胃功能失调而致。
如感受寒,湿,暑,热等外邪,尤以湿邪为多见;或喂养不当,饥饱不节,清气不升,食谷不化;或肾阳不足,脾失温煦;均可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而导致腹泻。
患儿大便次数频繁,粪便稀薄呈菜绿色,夹有奶块或食物残渣,有的奇臭难闻。
病程短则月余,长则数月,导致婴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无华,即影响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也给家长日常工作带来后顾之忧。
采用葱姜推拿的方法通常一周内即可治愈。
取葱根四段,鲜姜三片各切细,加适量食油捣和为泥。
用食,中,大拇指末节罗纹面蘸葱姜油混合物施术于婴儿体表,顺序如下:
1. 在拇指末节罗纹面,顺时针揉动300次。
2. 从食指桡侧,自指尖向虎口方向直推200次。
3. 在患儿脐上方,术者以四指末节罗纹面,固定在上腹部作顺时针摩动5分钟。
4. 以中指罗纹面在脐中作顺时针揉动200次。
5. 自尾椎向上(约成人一指长度)直推200次。
6. 以中指罗纹面在尾椎顺时针揉动200次。
此法简便易行,患儿易接受,且无不良反应。
患儿推拿过程中哭闹,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惊慌。
轻症或腹泻时间短,每天施术一次,三至四次即可治愈。
症状稍重及腹泻时间长,次数相应多些,只要坚持推拿,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自然敷贴法:
中医将脐部称为神厥穴,又名气会、维合。
它在人体经络中的任脉上。
任脉乃阴脉之海,它能和督脉互为表里,共同调理人体的诸经诸脉,故脐部能与诸经诸脉相通。
研究表明,脐部在人出生后才最终闭合,也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
脐部的皮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其表皮的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
因此,药物最易穿透脐部而被人体吸收。
而且脐部的皮下无脂肪组织,脐周的血管丰富。
这就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因此,在脐部敷药能起到内服药物起不到的作用。
敷脐疗法正是利用了脐部的这些特征治疗各种病症的。
此疗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1.可治疗婴幼儿腹泻:
原料:取白胡椒2克。
制用法:将白胡椒研成细末备用。
先将患儿的神阙穴及长强穴(在尾骨尖下0.5寸处,相当于尾骨尖与肛门的中点)清洗干净,然后分别将白胡椒粉1克置于神阙穴和长强穴上,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天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
用此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非常显著。
2. 可治疗小儿便秘
原料:取生姜30克,附子6克,补骨脂12克。
制用法:将生姜捣烂如泥,将附子、补骨脂研为细末。
把上述的生姜泥和药末混合成膏状。
将药膏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5天换药1次。
一般用药4—6天即可见效。
3.可治疗小儿口舌生疮:
原料:取细辛2.5克。
制用法:将细辛研为细末,然后用适量的面粉及温开水将细辛末调成直径为3—4厘米,厚度为0.5厘米的面饼,并将此药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
在药饼上盖一层塑料薄膜、一块无菌纱布,再用胶布固定好。
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
3天为1个疗程。
多数患儿在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即可痊愈。
4.可治疗小儿疝气:
原料:取母丁香适量。
制用法:将母丁香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取适量的母丁香细末将患儿的肚脐窝填满,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隔日换药1次。
一般用药4—6次即可见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期间应避免让患儿患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病症,同时应让患儿减少活动。
5. 可治疗小儿流涎症:
原料:取益智仁9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用药时,将适量的药末用少许食醋调成稀糊状。
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将其固定好。
敷药期间可间断地用热水袋热敷肚脐处。
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
6. 可治疗新生儿脐炎
原料:取云南白药适量
制用法:先用生理盐水或新洁尔灭溶液将患儿脐部的分泌物清洗干净,然后,将云南白药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并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再用绷带将其包扎好。
隔日换药1次。
一般用药两次即可痊愈。
7. 可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
原料:取杏仁、桃仁、生山栀、芒硝、大黄各6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用药时,将适量的药末,用适量的面粉、鸡蛋清调成糊状。
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处。
每天换药1次。
少数患儿在用药后脐周的皮肤可能呈青紫色,此时不必停药,仍可继续用药。
一般在用药3次后,即可见效。
8. 可治疗小儿盗汗
原料:取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将五倍子研成细末备用。
每晚临睡前取适量的药末用温水调成软面状,然后,将药面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于第二日清晨将药面饼除掉。
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
9. 可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睾丸的鞘膜囊内有许多积液,睾丸成肿胀状) 原料:取公丁香40克。
制用法:将公丁香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用药前将患儿的脐周洗净、擦干。
然后,取公丁香粉2克敷在患儿的肚脐处,让药粉高于周围的皮肤约0.2厘米,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隔两天换药1次,20天为1个疗程。
如第一个疗程结束后,患儿的病情仍未痊愈,可间隔5—10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
在治疗期间应尽量不让患儿哭闹和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疗效。
多数患儿在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会收到明显的疗效。
小儿敷足疗法:
敷足疗法是将药物研末后外敷双足心(涌泉穴),用胶布绷带固定,翌晨取掉,通过局部皮肤的吸收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小儿敷足疗法应用范围广泛,疗效可靠,它既可解除小儿对打针、吃药的恐惧心理,又可减轻家长的烦恼。
下面介绍几种敷足处方供选用:
流涎:天南星一个,研末醋调。
口腔炎:吴茱萸研末,蛋清调和如蚕豆大小。
牙痛:白附子适量,研末水调。
鼻衄:大蒜2枚,捣烂如泥,左鼻衄敷右足,右鼻衄敷左足;双侧鼻衄双足同时敷。
哮喘;吴茱萸10克,研末醋调外敷,连续48小时,7天后可重复1次。
咳嗽:吴茱萸10克,研末醋调,连续48小时。
腹泻:苦参、苍术按3:1之比,醋调外敷,4~12小时换药1次。
夜啼:朱砂3克,取薄纸1张,表面涂有浆糊,而后洒上药末,外敷双足,1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