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医外治疗法集锦中医外治疗法:利用食品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 . 蛋熨:取1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
温度适宜时,将蛋置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
每次10分钟。
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
2. 谷糠熨:谷糠500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
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
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
肠鸣腹泻等症。
3. 麸皮熨:小麦麸皮500-1000克。
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peng)后装入小布袋中,趁热熨胸肋和腹部。
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
4. 茴香熨:茴香20克,粗盐500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克,干锅内炒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
5. 盐熨: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
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
6. 醋熨: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
每次10-20分钟。
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症。
7. 酒熨:白酒250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zhan)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
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
8. 姜熨:老姜,葱头各500克,桔子叶(或艾叶)50克,切碎,加酒50克炒热,布袋装好。
趁热熨疼痛的关节。
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
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
9. 葱熨:连根须的大葱500克,洗净切碎,干锅炒至极热,加陈醋50毫升拌匀。
家家必备的中医“外治”法(2020-05-02 16:05:17)中草药的外治法,是利用药物和人体接触,直达病所,并且借冷热温度的刺激、摩擦熏熨的帮助等发挥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由于本法内容极为丰富,在此仅举例说明一些有代表性的外治药物与方法于下。
01敷法敷法,是外治最常用的方法,是把鲜药捣烂,或用干药研末,加酒、蜜、醋、麻油(其他植物油亦可)、猪油、鸡蛋清、凡士林等调和,敷在肌肤局部,隔一定时间换一次,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以达到解毒、消炎、止痛、止血等作用的治疗方法。
例如:1、高血压,用吴茱萸研末,每次18~30克,用醋调成糊状敷足心涌泉穴,最好在睡前敷,用布包裹敷药,12~24小时后血压下降,病人自觉症状减轻。
2、急性痢疾,用苦参粉8克,将药粉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制成饼敷脐部,盖以玻璃纸固定,日1次,有效率可达90%,治愈率为85%。
3、脾胃虚寒胃痛,用生姜90克,面粉30克,鸡蛋白3个,将生姜捣烂和面粉拌匀,加蛋白炒热,敷胃痛处。
4、妇科乳腺炎,用鲜蒲公英90克,鲜野菊花30克,鲜葱白头10个,加蜂蜜或红糖少许捣烂敷患处;或用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芙蓉叶各等量,共捣烂敷患处,对未化脓乳腺炎有效。
5、乳头破碎,用炉甘石、熟石膏、赤石脂各等份,共研为末,麻油调敷患处。
小儿腮腺炎,用连翘粉60克,大黄粉60克,黄酒4两,共调匀敷患处;或用赤小豆50~70粒捣末,和温水或蜜调如糊状敷患部,一般1~2次可愈。
6、阴囊肿大,用雄黄、枯矾各等量,用茶油敷患处。
7、小儿急惊风,用代赭石30克研末用醋调敷足心涌泉穴,有镇惊之效。
8、外科疥疮,用野蜂房1个,三黄(黄连、黄芩、黄柏各等量)末5克,将野蜂房烧存性研末(烧至外面褐色为度,切不可烧成灰烬),与三黄末混匀,调茶油敷患处。
若敷上药能持续保存,则不必换药,一般敷药后2天内出脓,至第3天就可结痂痊愈。
9、湿疹(1)用穿心莲3份,川连粉1份,枯矾2份,雄黄1份,冰片0.5份,调适量凡士林软膏敷患处;(2)或用青黛6克,黄柏6克,煅石膏12克,滑石12克,共研为末,麻油调匀,外敷患处;(3)又马齿苋30克,黄柏30克,水煎,温敷患处,每日3次。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中药外敷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特点。
在中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中药外敷配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养。
本文将介绍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供读者参考。
配方一:麻黄杏仁越婢停汤【用药】麻黄15克,杏仁15克,越婢停15克,生姜6片,红枣5枚。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寒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外治。
配方二:白藓皮浸腐皮散【用药】白藓皮30克,浸腐皮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清水搅拌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皮肤疥癣等病症的外治。
配方三:连翘败酱散【用药】连翘30克,败酱草3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病症外治。
配方四:苦参汤【用药】苦参30克。
【制作方法】将苦参煎煮,去渣取汁,用于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湿疹、疥癣等病症外治。
...配方七十五:桃仁花椒橘皮洗头水【用药】桃仁10克,花椒10克,橘皮1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于洗头。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油性头皮、头屑过多等问题。
配方七十六:防风乌头外搽【用药】防风15克,乌头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植物油搅拌均匀,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湿痹痛、筋骨创伤等病症外治。
以上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是中医民间秘方的一部分,适用于不同的疾病症状和健康问题的外治。
中药外敷的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但仍需在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如果您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中医外治的绝招绝技一、针法灸法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
1次即愈!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
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痛:颔厌透悬颅、悬厘。
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
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
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
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
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激。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日1次。
3-5次即愈。
配合针刺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3-10次痊愈。
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
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
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
4-6次愈。
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
6次为1疗程。
3-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3次显效。
配合内服中药可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壮。
一般1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
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2寸,留针30分钟。
1-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隐白。
1-2次愈!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
1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痫: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
轻者一般3-10次痊愈。
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
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20.胃痛:针刺血海,可以当即止痛。
常见疾病的中医简便廉验外治法(一)小儿夜啼外治法小儿夜啼,多见于3个月内的幼小婴儿。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系心经积热,脾脏虚寒或惊恐所致。
笔者多年来用外治法治疗效果满意,供患者参考。
1,敷涌泉法:吴茱萸、栀子各10克,共研细末,鸡蛋一个,取其蛋清,将药末调制成两个药饼,于晚间睡前敷双足涌泉穴,以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此法适用于有心经积热引起的小儿夜啼。
2,贴脐法: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晚临睡前取少许,用温水调成糊状,敷满脐眼,以胶布覆盖,每晚换药一次。
连用3~5天,此法适用于脾脏虚寒所致的小儿夜啼。
3,热熨法:干姜、小茴香各等份,研粗末,放锅内炒热,用纱布包裹,趁热从胃脘熨至小腹。
注意保温,防治烫伤,可多次反复使用。
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夜啼。
(张可堂) (二)口腔溃疡外治法1.用棉签蘸上95%酒精,清压口腔溃疡面,并轻轻转动棉签除去溃疡面上的腐败组织,每天2~3次,每次20~30秒。
一般2~3天即可痊愈。
2.硫酸锌含漱法:每次口含1%硫酸锌溶液15~20ml,坚持含10~15分钟,每2小时一次。
3~5天即可恢复。
3.将适量的维生素c片研成细末,用棉签蘸上药粉末,涂抹整个溃疡面,张口保持片刻,每日2~3次。
3天左右即可痊愈。
(李永明张可堂山东省邹平县临池中心卫生院)(三)丁香浸泡液外涂患处可治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中医称为口疮,往往彼此起伏,迁延难愈。
以下介绍几种简易的外治法:1.黄连6克,黄柏10克,地骨皮30克,麦冬10克。
水煎,将两次药汁和匀,装瓶备用。
用时倒少许和入适量开水,含漱,每日3~5次。
2.丁香15克,打碎,放入小瓶中,用冷开水浸过药面,约经5小时后呈棕色溶液,用棉签蘸药液涂于口腔溃疡表面,每日6次。
3.野菊花50克,煎取50毫升的浓缩液,涂于患处,每日2~3次。
4.大黄15克,金银花30克,甘草10克,煎水代茶频频饮服。
5.冰片5克,放入两个鸡蛋清混和,涂擦患处,每日3次。
中医外敷验方汇集大全中医外敷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利用草药、药物等天然物质,通过外敷的方式施加在患者的皮肤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外敷验方汇集大全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外敷方剂,下面介绍其中一些常用的验方。
1. 羚羊角煎膏外敷配方:羚羊角12克,大黄12克,水煎后加入红花、蜂蜜适量调成糊状。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作用。
适用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等症状。
2. 秦艽醋外敷配方:秦艽15克,醋适量。
功能: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外伤疼痛、紫癜等症状。
3. 飞燕散外敷配方:飞燕散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疮疡肿毒、湿疮等症状。
4. 白芷散外敷配方:白芷、黄连、大黄、朴硝、硼砂各适量。
功能:具有散瘀止痛、消肿化痈的作用。
适用于疮疡疼痛、湿疮肿毒等症状。
5. 若干叶散外敷配方:若干叶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止痒消肿的作用。
适用于湿疹、荨麻疹等症状。
6. 金银花散外敷配方:金银花、黄连、大黄、藿香各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湿热之类的症状。
7. 地肤子外敷配方:地肤子、薄荷、冰片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湿疹、湿疮、疮疡等症状。
8. 防风通草散外敷配方:防风通草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瘀的作用。
适用于湿疹、疮疡等症状。
以上是一些中医外敷的常用验方,这些方剂经过医务人员长期使用,具有明确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选择外敷方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另外,使用中医外敷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外敷剂: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外敷剂,避免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
2. 清洁受敷部位:在进行外敷前应将受敷部位清洗干净,保持干燥。
3. 外敷方法正确:将外敷剂均匀涂敷在受敷部位,轻轻按摩使外敷剂渗透入皮肤。
4. 注意个人卫生:外敷前后及时清洁双手,避免交叉感染。
5. 注意过敏反应:使用外敷剂时,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中医外治法大全分享1 )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
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
《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
至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
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
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
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一、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 葛根、皂角。
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l小时,每日2~3次。
功能理气通便。
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鲜麻菜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
每日3~4次。
每次20分钟。
药液不可内服。
功能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胁痛。
三、癫狂礞石癫狂汤(经验方) 透骨草,礞石,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
上方礞石先煎3D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
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
然后再浸泡于药汁中再敷于心俞15分钟,每日1次。
功能清热化痰,重镇安神。
主治各型癫狂。
四、失眠刺五加安神汤(经验方) 刺五加、磁石,茯神,五味子。
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
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
四)中药外治方四)中药外治方1.五金汤(1)处方铁包金60-90g,清风藤25g,两面针、徐长卿、王不留行各35g,山慈菇15g,了哥王、金银花、板蓝根、黄芪、凉粉藤、女贞子各20g,巴戟天18g。
(2)方法将以上方药按常规法煎成500—800m1,用药液浸毛巾后外敷肿痛关节,每次数30—60分钟,也可以外洗,水温宜在40-50度之间(水湿过高易引起局部皮肤红肿)。
每日1次,25天为1个疗程,治疗3-4个疗程。
2.痹熏方(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透骨草、莪术、炙乳香、炙没药、威灵仙、桑寄生、皂刺各15g,马钱子、细辛、仙灵脾各10g,洒白芍20g,制南星12g。
行痹加防风、羌活、独活;痛痹加桂枝、附子、海风藤;着痹加苍术、川朴、稀签草、路路通、海桐皮;热痹加忍冬藤、络石藤、生地、黄柏等。
(2)方法按患处部位大小选用适当药量,选择合适熏浴器具,将诸药研超末,装入布袋,清水浸l小时,文火煎30分钟以上,先熏洗,再用药渣袋热敷患处,将患处放在药液中,略加活动,幅度可逐渐增加.以利血脉流行。
每次熏浴热敷半小时,每天治疗1—2次,每剂药用2天,一般7—10天为1个疗程。
3.蠲痹沐方(1)处方约U乌、生草乌、透骨草、莪术、制乳香、制没药、威灵仙、桑寄生、皂角刺各15g,酒白芍20g,生马钱子、细辛、仙灵脾各10g,制南星12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人布袋内,用适量清水浸泡1小时,文火煎50分钟,制成溶液。
将患病部位浸泡在药浴液中,要略加活动,然后再将药渣袋趁热外敷患处,每日l—2次。
1剂药可使用2天,一般10天为1个疗程。
4.中药汽浴方(1)处方生草乌、生川乌、酒白芍、透骨草、红花、桑寄生、雷公藤、鸡血藤、细辛、白芷各20g。
如关节红肿灼热者,减草乌、川乌,加忍冬藤、黄柏各20g;关节僵硬变形者,加炮山甲、白花蛇各15g;日久不愈,形瘦乏力,气短自汗,心慌,腰酸者,加黄芪、白术、杜仲各20g。
(2)方法首先制作一个长、宽、高分别为0.8m、1m、1.5m左右,适合汽浴用的木箱。
中医外治疗法集锦中医外治疗法:利用食品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 . 蛋熨:取1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
温度适宜时,将蛋置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
每次10分钟。
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
2. 谷糠熨:谷糠500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
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
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
肠鸣腹泻等症。
3. 麸皮熨:小麦麸皮500-1000克。
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peng)后装入小布袋中,趁热熨胸肋和腹部。
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
4. 茴香熨:茴香20克,粗盐500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克,干锅内炒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
5. 盐熨: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
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
6. 醋熨: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
每次10-20分钟。
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症。
7. 酒熨:白酒250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zhan)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
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
8. 姜熨:老姜,葱头各500克,桔子叶(或艾叶)50克,切碎,加酒50克炒热,布袋装好。
趁热熨疼痛的关节。
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
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
9. 葱熨:连根须的大葱500克,洗净切碎,干锅炒至极热,加陈醋50毫升拌匀。
趁热用布扎,熨背,颈,额等处,每次15分钟。
先熨后敷。
可治风寒感冒,背心凉,痰多气喘等;若用来熨肚脐四周和小腹,则可治疗尿闭,肛门胀痛;趁热熨贴于扭伤肿痛处,可消肿止痛。
71种中医外治法⼤全(精⼼总结)每天为您推送优质的医药学知识| 导⾔:中医外治疗法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除针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指压、拔罐、⽵筒、牵引、结扎、埋藏、放⾎、咂吸、冰敷、⽔疗以及针⼑,微创等⾮药物外治疗法外,其药物外治疗法尚有90余种。
现从《备急千⾦要⽅》《本草纲⽬》以及《理瀹骈⽂》的改编本——《中医外治法类编》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将有关药物外治疗法作⼀分类归纳,并举例加以介绍,以期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扬。
1.贴(帖)法是指⽤黏稠状膏药,或将药物调制成饼状,贴于患处。
如治风寒头痛及夹脑风,以川芎9g、南星3g、葱⽩适量,捣贴太阳⽳,⼩⼉贴囟门。
治⼩⼉阴肿,捣芜菁薄上。
(按:⿊膏药,古称“薄贴”。
)2.涂法是⽤较稀薄的药物于患处薄薄地涂上⼀层。
如治中风⼝眼歪斜,⽤⽩附⼦、蝎尾各15g,僵蚕30g共为末,酒调涂患处。
3.敷(傅)法 是指⽤较浓厚的药物敷于患处或腧⽳。
如治胃热痛,⽤⼤黄、⽞明粉、⾹附、郁⾦各30g,滑⽯60g,⽢草、黄芩各15g,研末,姜汁调敷中脘⽳。
4.围(圈、箍)法 与敷法相同,但要求药物敷在四周,中间留孔,是外科疮疡常⽤的⼀种外治疗法。
如铁箍散治痈毒疔疮,箍瘤膏治肿瘤。
5.封法与敷法类似,上药后不但要扎紧,⽽且必须经过⼀定时间才能揭开。
如治疔疮⽤拔疔丹。
6.覆法指⽤较浓药物,扣盖患处。
如治阳黄,⽤新鲜百部根捣烂覆脐上,以糯⽶饭⼀升、⽔、酒各半,合揉软,盖药上,包扎,⼀两⽇⼝内作酒⽓,⽔从⼩便出,肿⾃消。
也有⽤核桃壳、蚌壳装药覆盖患处及剖鸡或蟾蜍破腹覆胸的。
7.发泡法⼜称“冷灸”,是⽤对⽪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肤,使之发⽣⽔泡⽽达到治疗疾病的⽬的。
如治黄疸,南星捣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
8.摊法⼀般是⽤药末同黄蜡融化摊于患处,如治中风逆冷、惊悸,⽤南星、川芎各半,共为末,同黄蜡融化摊⼿⾜⼼。
(按:类似现在的蜡疗)。
71种神奇中医外治法(7)53.罨、掩法指用药物覆盖、遮蔽患处,类似现代的冷罨、热罨。
如破伤风,葱、蜜、甘草、甘遂捣烂和面为饼,揭起疮痂,罨之汗愈。
治毒病后,目赤痛有翳,以青布掩目上,以冷水渍青布,数易之。
54.托法用手掌向上承着东西曰托。
如治疝气偏坠,用肥姜切片铺板上,堆艾一尖烧之,将烧完时乘热带火连姜艾捣烂,摊菜叶上,向阴囊下托之。
初时其冷如冰,少倾滚热,寒湿从汗出即愈。
55.壅法将药物堆积在一定部位上。
如治热暍,仰卧暍入,以热土壅脐上,令人尿之,脐中温即愈。
(按:近人以纸圈围脐,填白矾、食盐末于内,滴冷水药上,治疗产后癃闭及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小便不通。
这是壅法的改良。
)56.夹、握法用药物夹腋窝或两腿间或握于掌心。
如治风寒汗不出,用苍术、羌活、明矾各6g,姜汁为丸,握手心取汗。
或夹两腿间,侧卧暖盖取汗,不汗,热汤催之。
治狐臭,马齿菜一束捣碎,以蜜和作团,以绢袋盛之,夹药腋下。
57.套法是用药物治疗手指疾患的方法。
如蛇头疔,用鸡蛋或猪胆套之。
佩(挂)法将药末装入囊中,挂入胸前。
一般用于预防疾病。
如用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萸各3g,共研细末,绛囊盛之,佩于胸前,可辟瘟疫。
小儿疳疾,羊脬吹起,阴干,入汾酒100ml,挂儿胸口,气消后即去之。
58.戴法将药末装入囊中,放入帽内,戴头上。
如治心神不安,用绛囊盛灵砂戴于顶上。
(按:现代有用药物表带、手镯及药物口罩亦曰戴。
)59.着法将药末装入某一疾患的相应部位的衣服内衣上曰着。
如治善忘,七夕以蛛丝着(放)衣领中,或以远志着巾角中。
(按:现代的药物背心、护肩、蔽膝等均属着法。
将药物与服饰相结合作保健用品已成时尚。
)60.包裹法是用纱布、布帛一类物品将药饼或药物包裹患处。
如治小儿痰喘,生矾、米粉以醋和饼,包足心一宿,痰自下。
吐衄,蒜泥裹足,引热下行。
转筋,羊毛醋煮裹脚。
中医的十二种外治疗法膏药疗法膏药外贴应用甚为广泛:①急性炎症;②慢性劳损,腰腿痛;③关节扭伤、骨折等;④手术后肠粘连;⑤皮肤病。
围敷疗法是指外敷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留头)四周的药物,是贴敷疮面以外的一切外敷疗法的总称。
清代徐洄溪的《医学源流论》有“围药论”专论,指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
“留头”的作用:①束毒聚脓,控制炎症;②溃脓后,有利于排脓引流,束毒排脓;③有利于换药,观察疮口,消除感染,束毒消肿。
贴敷疗法是应用糊膏、软膏等摊于敷料上,外贴患处的治疗方法。
到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才有“贴熁药”的名称和专论。
“贴熁药”主要用于:①急性感染,有疮头者,用温热药膏敷贴,促使消散溃脓;②疮头周围红肿处,用寒性药敷贴,促进炎症消散吸收;③敷贴急性感染周围,“须当中开孔”,有利于排脓,热毒外泄。
掺药疗法是将药粉掺布于膏药上、油膏上外敷,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的一种方法,是重要的外科外治疗法。
解毒消散法:急性炎症初期,将解毒消散药(内消散等)掺布于膏药上贴敷,使炎症肿消毒散。
提脓祛腐法:疮口有脓、坏死组织,将提脓祛腐药(九一丹、九黄丹等)蘸于油纱布条上,插入疮口内,盖大黄油纱布,以提脓祛腐。
生肌收(敛)口法:疮口干净,或是慢性溃疡,将生肌收口药(生肌散等),掺布疮面,盖玉红膏纱布,促进疮面收口愈合。
这是外科临床的独特治疗方法。
药捻疗法疮口、窦道、脓液坏死组织不易排出者,用药捻(提脓祛腐药)插入疮口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药筒疗法将竹筒用中药煮后,将其迅速扣在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
是应用空气负压吸引脓液的排脓方法。
此法也可用于关节疼痛等。
熏洗疗法是应用中药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部进行熏蒸、淋洗、浸浴、坐浴的一种方法。
外科急性炎症:应用解毒洗药、大黄溻汤等,使炎症内消。
疮口有脓液:应用解毒洗药、猪蹄汤等,消毒杀菌,清洁疮口。
疮口久不愈合者:应用溃疡洗药或是艾叶煎浓汤温洗。
肛门疾病,痔瘘等:应用复方荆芥洗药、硝矾洗药等熏洗坐浴。
外治验方集锦中医大家庭. . .1.跌打损伤肿痛处方: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五倍子(杂碎)各15g,伸筋草、透骨草各20g,泽兰、刘寄奴、赤芍、甘草各10g,白酒60g。
加减:红肿热证严重加大黄15g,金银花30g,黄柏15g。
用法:本方适用于扭伤、碰伤、砸伤等造成的局部红肿热痛。
初期用效果好。
用时一剂加水3000ml,煎至一半时,加入白酒趁热熏患处。
每天分早、晚两次洗,每次熏洗30分钟。
两天一剂。
一般1剂,重者2~3剂即愈。
皮损及化脓者禁用。
2.疣处方:鸦胆子30g,乌梅30g,香附30g,木贼草30g。
用法:水煎2次,去渣取液,约300ml左右,待温后浸泡或湿敷于皮损处,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2~3天。
治疗过程中,先见疣与周围正常皮肤逐渐分离,可伴有灼痛,但不可停药,当继续浸泡或外洗,直至疣全部脱落。
多数患者无痛觉或虽有感觉但可以忍受。
疣脱落后不留疤痕,无其他副作用。
均于3~5天内治愈。
3.带状疱疹处方:取雄黄5分、青黛1分、冰片1分混合研匀备用。
用法:用时以麻油调成稀糊状,涂于患处,每日1~2次。
一般3~7天可愈。
用药期间忌鱼、虾、牛肉等。
4.小儿腹泻处方:丁香10g,肉桂6g,木香10g。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细末置纱布袋内,用绷带缚小儿脐上24小时,一般1~3次即可治愈。
5.黄水疱处方:生大黄30g,黄连30g,黄柏30g,乳香15g,没药15g。
用法:将上药共为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涂于疮面上,每日一次,一般1~3次即愈。
6.水火烫伤处方:地榆炭15g,寒水石60g,熟石膏60g,大黄15。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存瓷瓶备用。
临用时用香油调成糊状,涂敷于烫伤局部(短时间内疼痛明显减轻)每天3次。
本方适应1~2度烧烫伤。
无感染者5~7天即可结痂。
71种神奇中医外治法(4)27.捋法也是一种抚摩动作。
如治霍乱转筋,水蓼煎饮,并捋脚。
28.吹法是借助管状物将药末送入口腔、咽喉、耳鼻等孔窍的方法。
如治重伤风,鹅不食草研末吹鼻,涕泪出即清爽。
小儿口疳,甘蔗皮灰吹患处。
29.嚏法是用羽毛、纸捻或药末刺激鼻黏膜而使之喷嚏,以做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如治受暑头痛,以皂角末取嚏。
30.嗅(闻)法是用鼻孔嗅闻药物或食物的气味来治病的方法。
如治胃口不开,以葱、椒、酱等烹鲫鱼令病人嗅。
产后出血过多而晕,用炭盆泼醋闻,或秤锤烧红置醋盆中闻。
31.吸法是用鼻孔吸入药物的蒸气或药烟的方法。
如治血虚头痛,用当归、川芎、连翘各9g,熟地15g,煎汤置壶中吸其气。
治咳嗽不论新久,昼夜不停,用款冬花、佛耳草、熟地各30g,烧吸。
(按:现代有雾化吸入法及各种药烟。
)32.搐法用鼻孔将药末吸入的方法。
如治鼻渊,用苍耳子散鼻。
(按:也有用药末搐鼻治疗牙痛的。
)洗、濯法用药煎水洗涤患处。
如乳汁不通,用麦芽120g,水500ml,煎洗乳房。
木梳梳乳千遍。
小儿胎垢,身如蛇皮鳞甲,用蛇蜕15g,水1000ml,煎洗患处。
口糜,白矾化汤濯足。
33.沐法洗头发。
如桐叶同麻子煮米泔,沐发则长;莲子蒸取汁,沐发则黑;桑白皮同柏叶,沐发不落。
34.浴法用药煎水洗澡。
如麻疹,用西河柳60g,水1000ml煎浴。
(按:如单纯洗下阴部叫“坐浴”。
目前药浴已在全国普遍开展。
)浸、渍法浸泡使药物从肌肤渗透。
浸渍二法,基本相同,但渍法要求比浸法的时间更长一些。
如风寒汗不出,热水浸足,围背安睡。
“小便不通,黄酒二斤浸足。
水肿从足起至腹,赤豆一斤,加水三升,煮烂取汁,温渍足膝。
”35.泽法以少许药液经常泽润。
如治头发脱落,以白芷、附子、防风、辛夷、川芎、当归、大黄等常泽发,可生发。
中医62种外治绝招,不用吃药把病疗中医之声公众号1、头冷痛,天热也得戴帽子,患者头部特别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
病因为虚症,炙百会穴上星穴。
2、头冷痛,前额痛,受寒时疼痛加重,头部畏风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辩气味,天热时症状消失,病因为气虚血瘀,炙百会穴,上星穴,拨揉风府风池穴。
3、头目昏沉,精神不振,全身无力,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休息不到位,点揉后溪穴3分钟,后溪为督脉之会穴,上通头部可使人精神振作。
4、偏头痛,为少阳胆经循环不良,取小腿外侧,阳陵泉穴至光明穴,刮痧法或拨法。
(泻法)5、酒后头痛,点搡率谷穴,卢息穴,百会穴,拨揉后头斜方肌起止点心,浅拿肩井穴。
6、视物不清,好象被云雾庶住,病因为肝虚引起的症状,点揉太冲穴300次。
7、声音嘶哑,病因为感冒咳嗽起因咽痛,捉拿法,强刺激大椎穴,定喘穴,天突穴用捏揉法。
手三里用擦法。
8、落枕,手部落枕穴,人中穴风府穴强刺激。
9、背痛,直取大椎穴旁开5分处,后溪穴,外关穴强刺激。
病因为寒凝后背。
10、急性腰扭伤,直取承山穴双侧上臂扭伤穴,太冲穴强刺激.活动腰部。
11、腰痛环腰一周,带脉痛,直取胆经足临泣穴,外关穴强刺激,活动腰部。
12、腰胀,眼胀,口苦,不想饮食,睡眠不好,病为带脉病,合并肝胆症状,直取足临泣穴强刺激。
13、肾虚性腰痛,腰俞穴配太溪穴,一手上一手下,共同点揉。
14、岔气,直取肝经的太冲穴,患者张口,强刺激呼出声来。
15、臀部疼痛,直取脾经的五俞穴,病因为脾经所主之症。
16、小腿胀痛,直取合谷穴,病因为六腑之症,寒瘀大肠。
17、双腿无力,腿足发麻,无力,不能正常行走,取三阴交穴后1寸(奇穴)18、大腿股四头肌麻木,炙太渊穴,病因为肺所主之症。
配放血法。
19、小腿转筋,取膀胱经委中穴,承山穴,刮痧法,病因为寒瘀腓肠肌疗。
20、足根痛,走路足根不能着地,病因为生殖系统寒症,内外踝关节下面揉法拍法。
21、感冒初期,流鼻涕,全头刮痧,点揉合谷穴,风府风池穴。
中医外科偏方大全一、关节炎1.“三风”酒治关节炎:“三风”即中药店售的海风藤、青风藤和地风,各 20 克,用 500克二锅头白酒泡 7 天后服。
一般是每天早晚 2 次,每次不超过 40 克。
500 克酒服用 7 到 10天为宜。
1000 克药酒为一个疗程。
如不愈,隔 35 天再继续服用。
酒量大的患者,7 天前饮完,可用原药渣再泡 500 克二锅头白酒服用。
2.姜棉花可治风湿性关节炎:在夏天入伏前,将棉花和 250 克,生姜(洗净切片)放入锅内冷水中(漫过棉花即可),加热煮沸直到水干为止。
捞出棉花不要拧,使姜汁全部吸附在棉花上,然后晾晒在阳光下,晒干为止。
从入伏的第一天开始到伏天结束为止,每晚把姜棉花包在关节上,第二天早晨将棉花拿下,放在阳光下晾晒,晒干待用。
3.“五辣”治全身关节痛肿:五辣有鲜姜(一小块切片)、大葱根(3 个洗净)、前于棵和辣椒棵(切成段各一把)、透骨草(中药店有售)一把,放入锅里加一大盆水,烧开煮十几分钟后把“五辣”捞出,将煮的水倒入大盆内趁热用毛巾沾水给患者擦全身,擦到全身冒汗为止。
擦时要关严门窗,保持室内不透风。
4.二锅头酒可治骨刺:二锅头酒少许,烧开后用棉球蘸酒在长有骨刺部位的腿上擦十几下,早晚各擦一次。
每次都要将酒烧开后再擦,两周后,疼痛可消失。
白酒烧开极易起火,须注意防火。
5.荞麦面和醋治骨刺:用老陈醋和荞麦面敷于患处,早、晚各一次,半个月为一疗程。
6.腿功治坐骨神经痛:取站立姿势,两腿叉开同肩宽,挺胸直腰,头尽量后仰,双臂同时垂直上举向后震颤。
同时双腿挺直,交替向后踢。
也可在床上练,俯卧在硬板床上,双手臂置于胯侧,手背紧贴硬板,躺平后双腿伸直往上翘,头部也随胸部抬起。
7.醋搓治骨刺:一瓶山西老陈醋,用醋搓患处,搓热后(越热越好)用一光滑平坦的东西(瓶底也行)慢慢拍打骨刺处。
8.治骨髓炎一方:双花 50 克、地丁 15 克、赤芍 15 克、当归 10 克,水煎服,一日三次,连服 2O 剂。
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中医外治疗法:利用食品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 . 蛋熨:
取1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
温度适宜时,将蛋置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
每次10分钟。
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
2. 谷糠熨:
谷糠500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
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
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
肠鸣腹泻等症。
3. 麸皮熨:
小麦麸皮500-1000克。
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peng)后装入小布袋中,趁热熨胸肋和腹部。
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
4. 茴香熨:
茴香20克,粗盐500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克,干锅内炒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
5. 盐熨:
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
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
6. 醋熨:
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
每次10-20分钟。
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症。
7. 酒熨:
白酒250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zhan)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
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
8. 姜熨:
老姜,葱头各500克,桔子叶(或艾叶)50克,切碎,加酒50克炒热,布袋装好。
趁热熨疼痛的关节。
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
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
9. 葱熨:
连根须的大葱500克,洗净切碎,干锅炒至极热,加陈醋50毫升拌匀。
趁热用布扎,熨背,颈,额等处,每次15分钟。
先熨后敷。
可治风寒感冒,背心凉,痰多气喘等;若用来熨肚脐四周和小腹,则可治疗尿闭,肛门胀痛;趁热熨贴于扭伤肿痛处,可消肿止痛。
10. 蒜熨:
大蒜瓣250克,胡椒少许,捣烂后置于碗中,放入热水盆内烫热后,用布包好,熨肚脐四周,能治久治不愈的寒泻。
11,田螺熨:
大田螺3个,食盐少许。
将田螺捣烂,加盐调匀,熨敷气海穴,可治便秘。
葱姜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全年均可发生的综合性病症,特别好发于夏秋季节。
引起腹泻的原因比较复杂,从中医观点看总离不了脾胃虚弱,受外邪影响使脾胃功能失调而致。
如感受寒,湿,暑,热等外邪,尤以湿邪为多见;或喂养不当,饥饱不节,清气不升,食谷不化;或肾阳不足,脾失温煦;均可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而导致腹泻。
患儿大便次数频繁,粪便稀薄呈菜绿色,夹有奶块或食物残渣,有的奇臭难闻。
病程短则月余,长则数月,导致婴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无华,即影响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也给家长日常工作带来后顾之忧。
采用葱姜推拿的方法通常一周内即可治愈。
取葱根四段,鲜姜三片各切细,加适量食油捣和为泥。
用食,中,大拇指末节罗纹面蘸葱姜油混合物施术于婴儿体表,顺序如下:
1. 在拇指末节罗纹面,顺时针揉动300次。
2. 从食指桡侧,自指尖向虎口方向直推200次。
3. 在患儿脐上方,术者以四指末节罗纹面,固定在上腹部作顺时针摩动5分钟。
4. 以中指罗纹面在脐中作顺时针揉动200次。
5. 自尾椎向上(约成人一指长度)直推200次。
6. 以中指罗纹面在尾椎顺时针揉动200次。
此法简便易行,患儿易接受,且无不良反应。
患儿推拿过程中哭闹,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惊慌。
轻症或腹泻时间短,每天施术一次,三至四次即可治愈。
症状稍重及腹泻时间长,次数相应多些,只要坚持推拿,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自然敷贴法:
中医将脐部称为神厥穴,又名气会、维合。
它在人体经络中的任脉上。
任脉乃阴脉之海,它能和督脉互为表里,共同调理人体的诸经诸脉,故脐部能与诸经诸脉相通。
研究表明,脐部在人出生后才最终闭合,也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
脐部的皮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其表皮的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
因此,药物最易穿透脐部而被人体吸收。
而且脐部的皮下无脂肪组织,脐周的血管丰富。
这就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因此,在脐部敷药能起到内服药物起不到的作用。
敷脐疗法正是利用了脐部的这些特征治疗各种病症的。
此疗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1.可治疗婴幼儿腹泻:
原料:取白胡椒2克。
制用法:将白胡椒研成细末备用。
先将患儿的神阙穴及长强穴(在尾骨尖下0.5寸处,相当于尾骨尖与肛门的中点)清洗干净,然后分别将白胡椒粉1克置于神阙穴和长强穴上,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天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
用此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非常显著。
2. 可治疗小儿便秘
原料:取生姜30克,附子6克,补骨脂12克。
制用法:将生姜捣烂如泥,将附子、补骨脂研为细末。
把上述的生姜泥和药末混合成膏状。
将药膏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5天换药1次。
一般用药4—6天即可见效。
3.可治疗小儿口舌生疮:
原料:取细辛2.5克。
制用法:将细辛研为细末,然后用适量的面粉及温开水将细辛末调成直径为3—4厘米,厚度为0.5厘米的面饼,并将此药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
在药饼上盖一层塑料薄膜、一块无菌纱布,再用胶布固定好。
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
3天为1个疗程。
多数患儿在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即可痊愈。
4.可治疗小儿疝气:
原料:取母丁香适量。
制用法:将母丁香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取适量的母丁香细末将患儿的肚脐窝填满,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隔日换药1次。
一般用药4—6次即可见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期间应避免让患儿患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病症,同时应让患儿减少活动。
5. 可治疗小儿流涎症:
原料:取益智仁9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用药时,将适量的药末用少许食醋调成稀糊状。
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将其固定好。
敷药期间可间断地用热水袋热敷肚脐处。
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
6. 可治疗新生儿脐炎
原料:取云南白药适量
制用法:先用生理盐水或新洁尔灭溶液将患儿脐部的分泌物清洗干净,然后,将云南白药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并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再用绷带将其包扎好。
隔日换药1次。
一般用药两次即可痊愈。
7. 可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
原料:取杏仁、桃仁、生山栀、芒硝、大黄各6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用药时,将适量的药末,用适量的面粉、鸡蛋清调成糊状。
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处。
每天换药1次。
少数患儿在用药后脐周的皮肤可能呈青紫色,此时不必停药,仍可继续用药。
一般在用药3次后,即可见效。
8. 可治疗小儿盗汗
原料:取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将五倍子研成细末备用。
每晚临睡前取适量的药末用温水调成软面状,然后,将药面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于第二日清晨将药面饼除掉。
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
9. 可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睾丸的鞘膜囊内有许多积液,睾丸成肿胀状) 原料:取公丁香40克。
制用法:将公丁香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用药前将患儿的脐周洗净、擦干。
然后,取公丁香粉2克敷在患儿的肚脐处,让药粉高于周围的皮肤约0.2厘米,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隔两天换药1次,20天为1个疗程。
如第一个疗程结束后,患儿的病情仍未痊愈,可间隔5—10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
在治疗期间应尽量不让患儿哭闹和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疗效。
多数患儿在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会收到明显的疗效。
小儿敷足疗法:
敷足疗法是将药物研末后外敷双足心(涌泉穴),用胶布绷带固定,翌晨取掉,通过局部皮肤的吸收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小儿敷足疗法应用范围广泛,疗效可靠,它既可解除小儿对打针、吃药的恐惧心理,又可减轻家长的烦恼。
下面介绍几种敷足处方供选用:
流涎:天南星一个,研末醋调。
口腔炎:吴茱萸研末,蛋清调和如蚕豆大小。
牙痛:白附子适量,研末水调。
鼻衄:大蒜2枚,捣烂如泥,左鼻衄敷右足,右鼻衄敷左足;双侧鼻衄双足同时敷。
哮喘;吴茱萸10克,研末醋调外敷,连续48小时,7天后可重复1次。
咳嗽:吴茱萸10克,研末醋调,连续48小时。
腹泻:苦参、苍术按3:1之比,醋调外敷,4~12小时换药1次。
夜啼:朱砂3克,取薄纸1张,表面涂有浆糊,而后洒上药末,外敷双足,1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