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则治法(20200706202416)
- 格式:pdf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40
治则治法
一、预防
(一)预防的概念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于发展
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二)预防的内容
1.未病先防
疾病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1)养生以增强正气
顺应自然
养性调神
护肾保精
体魄锻炼
调摄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
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阻截病传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难经•七十二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二、治则。
中医学:治则治则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防治疾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
中医治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辩证法的整体观、运动观、矛盾观为指导,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中医防治疾病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中医治则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根据治则抽象程度的高低及其在临床中的地位、作用,将其划分为治疗观和基本治则两个层面。
治疗观是治疗过程中最高层次的原则,其抽象程度较高,对医师的治疗行为起主导作用;基本治则是指导具体病证治疗过程的原则,是治疗观的具体化,对具体治疗方案、方法的选择与确定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治疗观和基本治则是治疗疾病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治疗观具有抽象性、灵活性的特点,而基本治则抽象程度相对较低一些,针对性强一些;治疗观在治疗领域具有统帅作用,基本治则在治疗观的指导下制定,同时又反映治疗观;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治疗观不断丰富发展,相应地基本治则也不断充实、完善。
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疾病与证侯的具体方法,治法更为具体和灵活多样。
审证立法,依法用方,故治法是制方、用方、选药的依据,各种疗法如针灸、推拿、外治、气功、食疗等,在具体运用中均须贯彻治法的精神。
治则指导治法的确立,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它由治则所规定,并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所以,治法上贯治则,下统方药,承上启下,是中医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治法也有层次高低的差异。
高层次治法可称为一般治法,是针对不同种类病因病机提出的治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及后世所言的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八法等,当属于一般治法。
低层次治法可称为具体治法,是贯穿表里上下、脏腑经络的病理,结合病证特点,区别主次,具有具体化意义的治法。
如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清暑解表法、疏表祛湿法、疏表润燥法等均隶属于解表法;固涩法可分为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固脖缩尿、固冲止带、固卫敛汗、收敛止血、安胎止滑等。
中医治则治法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独特之处在于“治则治法”的理念,即通过观察病情和辨识病机,选择相应的治则和治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治则和治法,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治则概述治则,是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特点和病情变化的规律,确定治疗方针和原则的总称。
中医的治则主要包括辨证、辨病、治病三个层次。
1. 辨证:辨证是中医治则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疾病属于某一证候类型时,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辨证的目的在于准确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病:辨病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对具体疾病进行判定和诊断。
中医辨病注重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将各种症状和体征综合起来,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只有准确辨病,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病:治病是根据辨证辨病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进行干预。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重点在于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二、治法分类治法,即治疗手段或方法,是根据治则确定的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
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各种辅助治疗法等。
1. 内治法:内治法是指通过调控人体内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摄入药物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选择食材,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康复速度。
2. 外治法:外治法是指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外用药膏、热敷、冷敷、艾灸等。
外治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创伤和局部疼痛等疾病,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3. 辅助治疗法:辅助治疗法是中医治疗中的补充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疗法。
中医经典治则治法大全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 其高者,因而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 其下者,引而竭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0. 其实者,散而泻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素问·疟论》)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至真要大论》)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30.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治则与治法-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一、三个“则”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中医治疗疾病的治疗总则是扶正祛邪中医学的治疗原则是(1)标本先后: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2)扶正祛邪(3)调整阴阳(4)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二、治病求本1. 治标与治本急则治其标:水臌、大出血;缓则治其本:肺痨标本兼治:临床表现: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增液承气汤虚人感冒2. 正治与反治(1)正治,又称“逆治”“逆”是指:逆其病证性质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反治,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病证的假象;包括:热因热用----热性药治疗假热----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寒性药治疗假寒----里热盛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补虚药治疗闭塞不通----因虚闭阻----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通利药治疗实性通泄----实性通利----真实假虚证三、扶正与祛邪1. 扶正与祛邪的区别扶正:扶助正气----补虚祛邪:祛除病邪----泻实2. 扶正与祛邪的应用(1)扶正:正气虚,而邪气也不盛。
适用于: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等; (2)祛邪:邪实。
即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适用于真实假虚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正虚邪实,攻补兼施;(4)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
适用于瘀血所致崩漏证; (5)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
适用于正气大虚的虫积病人; 四、调整阴阳1. 损其有余(1)治热以寒,热者寒之;(2)治寒以热,寒者热之;2. 补其不足(1)阴虚阳亢----滋阴以制阳----阳病治阴;(2)阳虚而致阴寒----补阳以制阴----阴病治阳;(3)阴阳两虚----阴阳双补;(4)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体现阴阳的互根互用;五、三因制宜1. 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 因时制宜:用寒远寒(冬)、用凉远凉(秋)、用温远温(春)、用热远热(夏)3. 因地制宜:西北严寒地区----辛温解表药较重----例如麻桂;东南温热地区----辛温解表药较轻----例如荆防;4. 因人制宜:年龄(老年慎泻、少年慎补)、性别、体质、生活习惯;。
中医治则治法的试题及答案试题一:请简要阐述中医的治则治法。
答案一:中医的治则治法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具体治疗疾病时,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按照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主要包括辨证求因、辨证施治、病机论治、方剂论治等内容。
在实践中,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疾病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治则治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试题二:列举中医的常用治则治法,并说明其应用场景。
答案二:中医的常用治则治法有辨证施治、病机论治、方剂论治等。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比如,中医常用的病证对应的辨证施治有寒热辨证、虚实辨证、气血辨证等。
应用场景:常用于辨别病情、确定治疗方案以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2. 病机论治:根据病机,从中医的病理理论出发,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等过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比如,中医常用的病机对应的论治有邪正论治、气血津液论治、脏腑经络论治等。
应用场景:适用于病情的深层次分析和诊疗方案的制定。
3. 方剂论治: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是方剂,即草药的配方。
方剂论治是根据中医的理论和经验,将适宜的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伍,形成治疗特定疾病的药方。
应用场景:适用于中医药治疗,尤其是通过口服给药的治疗方法。
试题三:试述中医治则治法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与差异。
答案三:中医治则治法与现代医学有诸多联系与差异。
联系:1. 目标一致: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目标都是为了疾病的治愈,保障患者的健康。
2. 综合分析:中医和现代医学都需要通过对患者的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差异:1. 理论体系不同: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疾病看作是整体的失衡,而现代医学则更注重疾病的分子、细胞和器官层面的病理机制。
2. 治疗方法不同:中医主要依靠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而现代医学则更注重手术、药物和分子生物学的治疗方法。
3. 追求的效果不同:中医注重平衡和调节机体的失衡,追求的是整体的健康与和谐,而现代医学更侧重于切除病变或以药物直接抑制病因。
编码名称输入码分类说明Z001 急则治标JZZB 治则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
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应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Z002 缓则治本HZZB 治则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
在病势缓和、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以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
Z00301 标本兼治BBJZ 治则在病证出现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Z00302 标本同治BBTZ 治则在病证出现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Z004 因时制宜YSZY 治则在治病时,应考虑到时令气候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Z005 因地制宜YDZY 治则在治病时,应考虑到地域环境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Z006 因人制宜YRZY 治则在治病时,应考虑到病人体质等个体差异,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Z00701 扶正祛邪FZQX 治则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而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Z00702 扶正达邪FZDX 治则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而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Z00801 扶正固本FZGB 治则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宜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Z00802 扶正培本FZPB 治则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宜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Z00901 祛邪扶正QXFZ 治则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取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而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Z00902 祛邪安正QXAZ 治则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取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而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Z010 攻补兼施GBJS 治则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的病证,可采用既扶正又法邪,即法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Z011 先攻后补XGHB 治则先攻邪后培补的治疗原则,用于体弱正虚而又有急须攻下或攻破之症的病证Z012 先补后攻XBHG 治则先补虚后攻邪的治疗原则,用于需攻破或攻下而又正虚体弱不堪攻的病证Z013 寓攻于补YGYB 治则为治疗虚实夹杂病症的一种策略。
中医学关于“治法治则”的概述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
治病求本,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的指导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本,即阴阳。
后世引申为疾病的本质。
“求本”,实际上就是探求病因病机,确立证候。
治病求本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二、治则“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治则是针对疾病所表现出的共性病机而确立的。
疾病之基本病机,可概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脏腑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等,因而,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均属于基本治则。
三、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治法与治则有别。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准则,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指导性,相对稳定和规范。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较为具体,相对灵活,具有多样性。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候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法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治疗大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指导层次。
治疗方法则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证候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
四、治疗措施“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直接运用层次。
五、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对治法的选择和运用具有普遍性意义;治法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较强,是治则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概括言之,治则指导治法,治法从属于治则。
如就邪正关系而言,扶正祛邪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则的五大内容
中医治则的五大内容包括:
1.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因此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看病的一个局部。
2. 辩证施治:中医强调辩证,即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辩证分为八个方面,包括寒热、虚实、表里、脏腑、气血、上下、内外以及标本。
根据辩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根据病程进行治疗:中医重视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区分发病初期、急性发作期、稳定期和恢复期等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注重预防:中医强调防病先于治病,重视平时的调养和生活习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5. 以药食同源为基础:中医药物和食物常常具有相似的药用功效,药食同源的理念认为药物和适宜食物的正确搭配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例如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根据药食相克、药食相辅的原则推荐患者合适的食物来辅助治疗。